军事后勤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17:59: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军事后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军事后勤

军事后勤研究论文

军事后勤,是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障。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是军事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民国时期,军事界、学术界就对晚清军事后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军事界和学术界对军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二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情况加以整理和概述,以总结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查看全文

晚清军事后勤研究论文

军事后勤,是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障。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是军事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民国时期,军事界、学术界就对晚清军事后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军事界和学术界对军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二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情况加以整理和概述,以总结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查看全文

晚清军事后勤研究论文

军事后勤,是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障。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是军事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民国时期,军事界、学术界就对晚清军事后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军事界和学术界对军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二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情况加以整理和概述,以总结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查看全文

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1.军费晚清时期,战争频繁,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战时经济、国家财政成了军事财政,军费开支巨大,根本没有余资从事经济和文化建设投资。由于没有经济建设,当然更没有军费来源,这就形成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53页。)。六十年代湘淮军等勇营军队的裁撤,欠饷问题严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注:翁飞:《曾李交替与湘消淮长》,《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6页。)。关于清朝军费的来源,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主要靠清廷的农业税收,它占有清廷的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并主要用于军队和战争的开支(注: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其他收入有漕政、盐政、关税、厘金和捐纳等等,与清前期的变化主要是:盐政和关税的收入和厘金收入在军费收入中的比重增加(注:童超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查看全文

军事后勤人才激励分析论文

健全后勤人才激励机制既是贯彻中央军委人才战略方针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营造拴心留人环境的必然要求。需求是激励机制产生的根本动力所在,是激励的基础因素,科学合理的军事后勤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其激励措施与激励对象的需要相一致。我们只有客观而全面地对现阶段军事后勤人才的需要做出分析,才能为科学建立和有效执行后勤人才激励机制。后勤人才作为军事人才的一部分,既有军事人才的共同需要,也存在其职业特点所决定的职业需要。

一、军事人才的共同需要

首先,是对基本物质需要。军人是一个由自然人组成的群体,有衣食住行的生理活动,自然有着物质方面的需求。物质需要的范围非常广,既包括衣食住行、福利待遇,也涉及到权益保障等间接需要。军队中对军队干部的利益保障形式,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物质待遇部分常常以实物形式如住房、医疗、教育等形式兑现。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要求实现社会人员的行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法律化、社会化,住房也要实行商品化,实现由过去军队统包统分向军队、单位和军人合理负担、统一管理、面向市场的社会化保障体制转变。在这一情况下,军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比以往更强烈。由于现行制度下,军人的工薪福利待遇是决定军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最主要途径,而工薪福利待遇又大都与军人基本工资挂钩,军事人才对基本物质需要集中反映在军人工资的增长上,要求建立科学的增资机制,或者借鉴地方多种收入形式改革军人工资制度,建立起津贴补贴为主导的军人工薪待遇制度。

其次,是团队精神的情感需要。团队精神是指一个组织具有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在企业文化上的反映。团队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一个群体不能形成团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个团队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不会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当然就不会有战斗力;一个企业没有灵魂,就不会具有生命的活力。企业如此,军队更是如此。军队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团体,是由众多的部门和机构组成的,只有这些机构与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支持,才能实现军队建设的各项目标。后勤人才不仅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领导的支持、也希望得到群众的理解,还渴望在生活中的相互帮助。

再次,是管理人性化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事业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当中央都提出了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会的构想,这不仅反映了人性化管理是企事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军事管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军事后勤工作与社会上不少岗位有着类似地方,后勤人才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这就更需要军队管理人性化来保留和吸引这些人才为国家安心服役。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片面地和谐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军事后勤人才对管理人性化的需要,不仅表现在管理手段的变更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上。只有在工作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才能提高后勤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在生活中给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想方设法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帮助军事人才达到工作和家庭的相互平衡。使之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健全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全身心投人到事业之中,保证人才得以健康地成长。

二、军事后勤人才的职业需要

查看全文

军队高素质人才发展趋势论文

江主席指出新时期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三条标准回答了21世纪军队需要什么样的军事人才,同时也跟军队后勤人才建设提出了要求。

一、军队高素质后勤人才的发展趋势

1、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

高技术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后勤保障将呈现任务繁重、指挥复杂、机动性强、防守艰巨等许多新特点,后勤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复合的知识与多种能力:既懂陆勤、又懂海勤、空勤,既会技术又会战术,能管理又能指挥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发展需要,才能在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中取胜。而"复合型"后勤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人才的教育培养,不断拓宽人才的知识面,而且还要加快人才的流动,增强人才多方的工作能力。这样能更好的促使"单一型"后勤人才向"复合型"后勤人才的转化。

2、由"军用型"向"通用型"发展

当前我军联勤保障、社会化保障日趋成熟,军地联系更加紧密,入世及全球化也要求我们必须慎重看待军事经济安全环境,研究后勤保障活动抵御和化解风险问题以及如何在逐步扩大的后勤国际化采购中防止各种安全隐患等等,这些都给我军的后勤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军用型"后勤人才显然不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和造就军地"通用型"军事后勤人才已迫在眉睫,这种"通用型"人才既能适应战场又懂市场,既能搞好后勤内部管理又具有外界协调能力。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有利资源为军队建设服务。

查看全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新世纪新阶段,主席着眼于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安全形势的变化,从维护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胡主席的指示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确立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发展目标,加快实现后勤保障观念、保障体制、保障手段、后勤管理和后勤人才培养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为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后勤建设和发展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顺应时展的趋势,确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与模式。确立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发展目标,正是基于对我军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客观分析,基于对我军后勤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定,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对后勤建设和发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主席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对我军职能任务的新概括、新拓展和新定位,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的重大问题,为军队后勤的加速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后勤必须具备保障我军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作战的能力,具备保障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等多种军事行动的能力。我们必须着眼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全局,从改革保障体制、改进保障方式、发展保障手段、加强后勤管理等方面入手,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努力提升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联合保障能力、机动保障能力、立体保障能力、战略投送能力和精确保障能力。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适应,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后勤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军事斗争后勤准备成效显著,后勤改革向纵深推进,后勤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后勤保障体系框架正在形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后勤工作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后勤建设还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后勤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全面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后勤建设与改革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从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全局出发,谋划后勤现代化建设,统筹好战备建设与生活保障、后勤建设与后勤改革、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等重大关系,推动后勤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动选择。当今世界的新一轮军事变革,使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组织结构、军事人才、军事理论等方面整体跃升的步伐大大加快,军队建设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向现代后勤转型,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军后勤正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全面发展的起始阶段,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与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潮流还不相适应,与保障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差距。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确立以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加快把机械化军事后勤形态改造成为信息化军事后勤形态,使后勤的组织结构、科研技术、保障装备、理论水平等得到质的跃升,实现由陆军主导型后勤向三军一体型后勤、由封闭型后勤向开放型后勤、由人力密集型后勤向科技密集型后勤、由经验管理型后勤向科学管理型后勤的根本转变。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内在要求。

查看全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新世纪新阶段,主席着眼于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安全形势的变化,从维护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胡主席的指示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确立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发展目标,加快实现后勤保障观念、保障体制、保障手段、后勤管理和后勤人才培养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为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后勤建设和发展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顺应时展的趋势,确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与模式。确立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发展目标,正是基于对我军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客观分析,基于对我军后勤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定,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对后勤建设和发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主席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对我军职能任务的新概括、新拓展和新定位,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的重大问题,为军队后勤的加速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后勤必须具备保障我军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作战的能力,具备保障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等多种军事行动的能力。我们必须着眼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全局,从改革保障体制、改进保障方式、发展保障手段、加强后勤管理等方面入手,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努力提升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联合保障能力、机动保障能力、立体保障能力、战略投送能力和精确保障能力。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适应,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后勤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军事斗争后勤准备成效显著,后勤改革向纵深推进,后勤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后勤保障体系框架正在形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后勤工作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后勤建设还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后勤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全面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后勤建设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与改革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从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全局出发,谋划后勤现代化建设,统筹好战备建设与生活保障、后勤建设与后勤改革、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等重大关系,推动后勤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动选择。当今世界的新一轮军事变革,使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组织结构、军事人才、军事理论等方面整体跃升的步伐大大加快,军队建设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向现代后勤转型,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军后勤正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全面发展的起始阶段,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与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潮流还不相适应,与保障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差距。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确立以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加快把机械化军事后勤形态改造成为信息化军事后勤形态,使后勤的组织结构、科研技术、保障装备、理论水平等得到质的跃升,实现由陆军主导型后勤向三军一体型后勤、由封闭型后勤向开放型后勤、由人力密集型后勤向科技密集型后勤、由经验管理型后勤向科学管理型后勤的根本转变。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内在要求。

查看全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新世纪新阶段,主席着眼于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安全形势的变化,从维护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胡主席的指示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确立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发展目标,加快实现后勤保障观念、保障体制、保障手段、后勤管理和后勤人才培养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为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后勤建设和发展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顺应时展的趋势,确立符合自己国情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与模式。确立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发展目标,正是基于对我军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客观分析,基于对我军后勤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定,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对后勤建设和发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主席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对我军职能任务的新概括、新拓展和新定位,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的重大问题,为军队后勤的加速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后勤必须具备保障我军在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作战的能力,具备保障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等多种军事行动的能力。我们必须着眼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全局,从改革保障体制、改进保障方式、发展保障手段、加强后勤管理等方面入手,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努力提升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联合保障能力、机动保障能力、立体保障能力、战略投送能力和精确保障能力。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适应,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后勤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军事斗争后勤准备成效显著,后勤改革向纵深推进,后勤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后勤保障体系框架正在形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后勤工作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后勤建设还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后勤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全面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后勤建设与改革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从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全局出发,谋划后勤现代化建设,统筹好战备建设与生活保障、后勤建设与后勤改革、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等重大关系,推动后勤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动选择。当今世界的新一轮军事变革,使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组织结构、军事人才、军事理论等方面整体跃升的步伐大大加快,军队建设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向现代后勤转型,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军后勤正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全面发展的起始阶段,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与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潮流还不相适应,与保障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差距。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确立以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加快把机械化军事后勤形态改造成为信息化军事后勤形态,使后勤的组织结构、科研技术、保障装备、理论水平等得到质的跃升,实现由陆军主导型后勤向三军一体型后勤、由封闭型后勤向开放型后勤、由人力密集型后勤向科技密集型后勤、由经验管理型后勤向科学管理型后勤的根本转变。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内在要求。

查看全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切实解决制约后勤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后勤人才,切实加强后勤科学管理,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不断开创后勤工作的新局面。这是胡主席对全军后勤工作提出的要求。贯彻落实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努力提高保障打赢能力。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胡主席提出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为后勤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后勤的职能范围更广,肩负的责任更重,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后勤既要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又要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既要保障国土防御作战,又要保障部队维护海洋、太空权益和战略通道安全;既要保障军事斗争准备,又要保障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既要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又要加快后勤自身全面转型;既要在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上提供有力保障,又要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对建设现代后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筹划、科学指导、科学组织,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后勤建设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使后勤现代化水平与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相适应,使保障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相适应。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的迫切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来之不易,既对军队后勤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些年国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为保障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与经费供应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管好用好国家提供的有限财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后勤保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对我们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后勤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后勤保障路子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军队后勤体制机制的调整改革,同时也对军队后勤如何适应社会利益调整的新变化,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从国家发展大局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思考后勤建设与改革这一重大课题,处理好后勤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不断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稳步推进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推进三军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是我军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后勤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合理配置保障资源,提高保障效益。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关键。我们要认真贯彻胡主席和军委的有关决策指示,坚持三军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的目标不动摇,正确处理保障体制与领导指挥体制、联合保障体系与军种建设体系、平时保障与战时保障、保障效率与建设效益、供应保障与后勤管理等关系,切实解决好制约后勤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组织机构三军一体编成,保障力量三军一体使用,供应保障三军一体组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积极推进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依托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依靠社会力量办好军队后勤,是我军后勤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推进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前景更加广阔。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积极探索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向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后勤装备生产维修和后勤科研服务等方面拓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后勤建设路子。要把军事设施建设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在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大型基本建设中贯彻军事要求,依靠经济社会发展来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要健全动员法规,完善动员体制机制,形成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后勤动员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扎实推进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科学发展观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思想对军队后勤保障力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我军后勤保障手段基本上处于半机械化水平,信息技术含量低,制约着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推进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任重道远。要以作战需求为牵引,按照整体筹划、突出重点、系统配套、重在实用的思路,抓紧研制具有较高机械化水平和一定信息化水平的系统配套的第二代后勤装备,不断提高后勤装备的科技含量和保障功能。要依托国家和军队信息基础设施,按照统一组织、科学筹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快综合集成建设,形成战略、战役、战术三级后勤指挥控制和业务信息处理系统网络,为全面具备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三种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要继续实施科技兴后勤发展战略,启动后勤科技创新工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抓好重要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后勤保障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