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17:51: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军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应急物流建设的思索

摘要:加强军事应急物流建设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加强军事应急物流建设,要以制定预案为突破口,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要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增加物流容量;要建立高效运作机制,保障物资顺畅流动。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应急物流;保障

军事应急物流是指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利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日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军事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应急物流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在危机发生时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与一般物流相比,军事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一、军事应急物流的主要特点

(1)突发性。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就决定了其产生的物流需求是突然的、不可预知的。

(2)时效性。应急物流在时间上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紧迫性,物流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了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发展态势。

查看全文

军事文化分析论文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悄然兴起,军事领域中的文化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什么是文化分析?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分析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当前条件下坚持文化分析应加强哪些方面?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军事研究的脉络及特征,推进军事研究的健康发展。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查看全文

军事思想来源论论文

【内容提要】军事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英文摘要】MaoZe-dong''''smilitarythinkingstemsfromChinesetranditionalmilitarythinking,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hineserevolutionarywarandMarxistmaterialistdialectics.

【关键词】/军事思想/来源

MaoZe-dong/militarythinking/source

【正文】

中图分类号:E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32(2003)06-0050-04

查看全文

中国军事类电影回顾

军事题材电影①在中国电影画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军事题材电影市场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发展求生存,使人民军队形象得到更广泛地宣传,成为文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军事题材电影受到社会青睐(1949~1984)

1949~1984年,是新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快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军事题材影片因数量众多并真实地再现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与生活而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产生重要影响。这个时期的军事题材影片,虽然由于“左”的影响,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其市场地位并未受到过多挑战。

(一)“十七年”电影②军事题材独领风骚(1949~1966)

从新中国建立到“”前夕,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经历了17年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新生活。刚刚获得解放的人民沉浸在当家作主人的喜悦之中,对“新中国电影”有一种热切的渴望。那就是用电影来表现自己的新生活,包括回顾刚刚过去的战争经历。因而,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军事题材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十七年”影片中,观众普及率排名前三位的都是军事题材影片。③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正是在对革命战争历史的回顾与再现中拉开帷幕的。1951年3月,为了鼓励“新电影”的拍摄,也为了用电影鼓舞人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全国20个城市的60家电影院举行了“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活动。这是新中国国产电影的第一次大检阅。在展览月放映的26部国产新片中就有《新儿女英雄传》、《胜利重逢》、《陕北牧歌》、《大地重光》、《保卫光荣祖国》、《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人民的战士》等军事题材电影。其数量约占参展影片的三分之一。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更成为了军事题材电影发展的助推剂。一大批优秀军事题材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影片《南征北战》成为这一时期军事题材电影拍摄的典范,并对之后战争影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创作模板。《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扑不灭的火焰》等影片以战争惊险片、游击队片等各种新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将英雄战士形象塑造推向一个高峰。《柳堡的故事》、《战火中的青春》、《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军事故事片在表现战争残酷和艰难中,更多展示人民军队指战员面对强敌的战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塑造的人物个性和对情感生活的渲染更为动人。《关连长》、《霓虹灯下的哨兵》、《哥俩好》等军营生活片,更侧重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军人生活,因而也更贴近时代和生活。此外,还有《地雷战》等军教片,共同为这一时期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确立了难以忘怀的标本。这些影片和非军事题材影片一起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经典。这批具有经典意义的军事题材影片在“十七年”电影中占有相当大的题材优势与创作数量,成为新中国电影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分量的创作形态。“十七年”军事题材电影的艺术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绝大多数观众的观赏习惯,因而有广泛的群众性。创作者的生活,也深深影响着影片的创作思维。生活的传奇成为艺术的传奇,许多影片中的英雄人物都来源于生活。这也是这个时期军事题材影片受到观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特殊年代军事题材电影难得闪光(1967~1976)

查看全文

军事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军事思想是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指导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理论武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军事思想对竞争主体获得竞争胜利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军事思想;灵活的战略战术;人民战争

军事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①军事思想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理,表现出了高度分析能力和罕见的洞察能力,不仅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市场竞争是利益的对抗和智慧的较量,是竞争主体发展的核心所在。由于竞争本身是在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进行的“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度,只要投入竞争,幸运之神固然不会远去,但失败也会随之而来。那么竞争主体在对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力避厄运,减少失败或反败为胜、绝境逢生呢?笔者认为:学习并借鉴军事思想,并运用到市场竞争中,将不失为良策。

一、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市场竞争成败得失的关键

在战争中,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灵活使用兵力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指挥员能够依据战情制定和改变作战计划是战争指挥的重要原则。在长期战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军事理论,不断总结我军在革命中的作战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一整套中外军事史上最巧妙、最灵活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1947年,当胡宗南率25万兵力进犯延安,妄图摧毁延安中共中央机关的危急时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地作出地暂时撤离延安,拿一个延安换取一个中国的战略决策。他没有死守延安,而是从战略长远高度思考问题,最终以退为进又重占延安,取得胜利。可见在军事战争中指挥员能够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对于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多么的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是如此。古语云:“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能用长远眼光来思考问题的人谋不好眼前事。19世纪60年代末,世界手表王国瑞士有位工程师,历经千辛万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石英表,但是正处于黄金时代的每天制造20亿美元价值的瑞士钟表界,拒绝了他的建议,于是,这项技术被锁进保险柜,束之高阁。后来日本获悉此事并抓住不放,经过充分调查后,果断地从瑞士引进石英表生产技术,使手表业的电子时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出现在世人面前,致使具有世界手表王国之称的瑞士有178家手表厂倒闭,从业人员从8万锐减到5万,从而失去世界钟表王国的“王位”,等到瑞士人如梦方醒时,悔恨已迟,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江苏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以自己实际行动,活学活用关于战略策略思想制定出了“末日策划”方案,即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市场和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都要意识到企业有末日,产品有末日,既不能把企业的不景气作为自己搞不好的理由,也不要陶醉在一度的成绩里。今天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胜利,企业最佳时候往往是最不好的开始。小天鹅正是用这种“末日”新理念及其运作方式,以建立全球性“横向比较”的信息为手段,以全员化、立体化、规范化的营销管理体系为支柱以强有力的人才开发机制为保证,从追求卓越到追求完美,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始于市场,终于市场。小天鹅员工的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末日管理”理念的生动体现。②

查看全文

试论军事思想与中国梦

摘要:军事思想是我国军事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依据。主席站在时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中国梦是强国梦也是强军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准确理解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军事思想;中国梦;当代意义

1军事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国防建设思想、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所提出的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人民战争”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确了战争的主体,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道路、革命军队、革命力量组织的学说。“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用语和学术概念最早提出于1946年12月24日中央军委《关于练兵和训练干部的指示》中。该指示中提出:“在每一个战役或战斗结束后,应在干部及战士中进行经验的检讨与总结”,并“加强干部对军事思想的学习”。军事思想最初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发展和完善。军事思想萌芽于建党初期,在井冈山革命期间初步形成,经过抗战时期的锤炼后逐渐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再经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全面成熟,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军事思想是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经得起历史验证的理论指导体系。

2军事思想的当代意义

正确把握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才能让军事思想为今所用。思想对人民军队的坚持,战乱之际是守卫家国的保障,太平盛世即是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军事思想汲取多年革命战争的经验与教训,在一次次失败和挫折中完善,在一次次成功后总结,最终对军队建设、作战方针、作战计划、战略战术等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与准确的总结,也使得军事思想具有普世性的特点。在当今社会,军事思想依然是我们理解战争本质的思想武器,对于信息化战争我们依然可以从军事思想中汲取经验,对于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军事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究了矛盾与统一的关系,为研究军事科学提出了科学的指导。特别是经过阐发和概括的矛盾分析法,已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思维系统,因而能够从事物的性质、矛盾诸方面的联结和客观条件的结合上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军事思想揭示了国防军事的客观发展规律,引领我国军事的不断向前发展,推动我国“强军梦”的一步步实现。军事思想对于多个原则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并且经过了历史的考验,被证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须要坚守的。对于人民群众重要性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的,他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决定力量,得人心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对于军队的领导权,军事思想中明确指明“党指挥枪”的原则,这是不容动摇的,是无论何时都必须坚持的底线。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军事思想在军队建设的方向上,对我国军事发展的原则等都做出了明确的指导,对于军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辩证观有了系统地阐述,对我们长期军事发展和强军梦的实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查看全文

军事思想探究论文

【内容提要】军事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英文摘要】MaoZe-dong''''smilitarythinkingstemsfromChinesetranditionalmilitarythinking,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hineserevolutionarywarandMarxistmaterialistdialectics.

【关键词】/军事思想/来源

MaoZe-dong/militarythinking/source

【正文】

迄今为止,军事思想研究大多着力于阐述军事思想的内容、建构军事思想体系、分析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军事思想的来源则很少涉及。张静如主编的《研究全书》(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辑录了700多篇军事思想研究论文,其中论述军事思想来源的文章不到十篇,这些文章都是从某一个方面而未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军事思想的来源。本文试图对军事思想的来源作一较为完整的阐述。

查看全文

军事后勤研究论文

军事后勤,是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障。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是军事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民国时期,军事界、学术界就对晚清军事后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军事界和学术界对军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二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情况加以整理和概述,以总结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查看全文

军事报道规范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在重大军事报道中,军事记者由于身份独特,除了要遵守所有记者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之外,还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行为规范。其理论依据是:军事记者所从属媒体的性质决定了军事记者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行为规范;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决定了军事记者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行为规范。而军事记者在重大军事报道中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有:将官方立场内化于个人意识,采用支持或更直白的角色来报道“我们的”新闻;准确定位自身职能,将信息赋予政治倾向性进行舆论引导;报道行为模式的重塑——从“信息原生态”到“战略中心化”;“展示”与“误导”——树立一种新保密观。

关键词:重大军事报道军事记者行为规范

重大报道,是指“对重大政治活动、重要事件的报道”,“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牵涉面广的特殊报道部类”、“重大战役性报道”,“有别于日常报道、必须精心经营的报道领域”。①由此,我们可以把重大军事报道定义为:对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牵涉面广的重大军事活动、重要军事事件的报道以及与军事相关的重大战役性报道。主要包括军队典型报道、军事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的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重大政治报道以及重要的军事新闻评论等。

军事记者(militarycorrespondent)在英美是指新闻媒介中专门报道军事事务的专业记者;在前苏联则指“军事报刊机关的固定(编内)撰稿者,为报刊组织和准备素材,编写文章、通讯报道等”。②在我国,军事记者的界定则倾向于前苏联的概念。虽然,地方新闻媒体也有以进行军事报道为其主要任务的记者,但由于他们不是军人,所以并不认为是属于军事记者的范畴。军事记者通常是指以进行军事报道为其职业活动的军人记者。

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把重大报道比做主攻部队和重型武器,称之“常常起冲锋陷阵、决定胜负的作用”,“常常对舆论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③因此可见,在军队新闻工作中,重大军事报道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军事记者首先应当服从记者行业应当遵守的普遍行为规范,而由于其身份独特,除了要遵守所有记者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之外,还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行为规范。

一、军事记者必须服从于特定行为规范的理论依据。

查看全文

军事文化分析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悄然兴起,军事领域中的文化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什么是文化分析?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分析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当前条件下坚持文化分析应加强哪些方面?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军事研究的脉络及特征,推进军事研究的健康发展。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