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17:19: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均衡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义教均衡发展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现就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依法治教、优质均衡、软硬件并举”的原则,遵循“统一规划、城乡共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的工作方针,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重点,以加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管理为途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实现县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基本均衡,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基本均等的义务教育,努力使我县教育整体水平步入健康持续发展轨道。
二、发展目标
用3至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评价科学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学校布局合理化。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使永久性保留学校服务范围恰当,办学规模适当,学校布局和规模满足生源变化的需求。
教育均衡发展思考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保证每位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这一发展的最主要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小草和鲜花享有同样的阳光和雨露……本文旨在就**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结合当前我区教育的实际,谈一些想法及正在为之实践的做法。
一、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教育层面表现为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在政治方面则表现为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基本人权等;从社会学的角度,教育还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稳定器,是社会进行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实实在在的内容,教育现代化是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基石,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做到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话,就根本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基于此,我们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认识是:教育的均衡化就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有怎样的生活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合理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让全体适龄儿童享受平等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理想和目标,也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让人感到忧虑的是我国义务教育两极分化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由于不恰当地、人为地强化精英学校,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严重的择校风,助长了义务教育阶段本来不应该具有的竞争性。实际上义务教育就是一种合格教育。重点学校从局部来讲可能培养一些好的学生,但是从大局来讲,也埋没了许多好学生。如果不搞重点中学,按照均衡发展的教育来说,还可能有很多好的学生涌现出来。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访问过20多个国家,在他的印象中,办学条件最好的中小学,不在美国,也不在欧洲,而是在亚洲,在中国。有位澳大利亚的友好人士曾经想对中国的教育做点象征性的捐助,但当参观了上海近年来新建的一批寄宿制高中后,他立即放弃了原先的打算,将支票收回了自己的腰包。因为他所看到的学校,实际条件远比他在澳大利亚所在的学校要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公办重点学校过多地占有社会资源,一方面他们可以大量使用纳税人的钱,一方面可以招收高价生,可以说把计划经济的好处和市场经济的好处集于一身。对此,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呼声日高。为什么政府花了这么多钱,下了这么大功夫,花了这么大的力气,而人民群众对教育仍不甚满意。根子在哪里?根子在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说到底还是为了最广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思考和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确立“办好所有学校,教好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推进我区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
二、积极探索我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市长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发言
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教育部门的汇报。依照国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省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安排,3月18日。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权衡,会议做出了清理改制校、全市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刚才,树彬同志依照市委常委会确定精神所作的工作演讲,符合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符合实际,可以作为近期改制校清理以及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指导。下面,着重强调三个问题。
一、平稳有序地完成清理改制校工作
国家和省里的要求极其明确,清理改制校。也是市的既定决策,必需高度统一思想,认真组织实施,不折不扣地执行。但这一过程将涉及多种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置,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各方面情况必需考虑周全,具体操作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尤其要突出掌握好5个重点:
原有择校生要保证原有班级、原有教师、原有教学设施、原有教学资源“四个不变”第一。
原有改制校退回公办以后,第二。满足各学区学额的基础上会有一些空余的优质学位,各城区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分配。一是原有的学区不变,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使孩子们能够就近入学;二是剩余的学位要面向全区来分配,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是一致的三是实行电脑派位分配,随机选择。这种方法未必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阳光的四是坚持原有择校生“四个不变”前提下,开学之前完成校长、教师的交流和调整,使新学期新学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别进一步缩小,满足均衡教育发展的需要。
原改制校自聘教师问题要妥善处理。继续被聘任的优秀教师,第三。如有空余编制,可以优先进行招考。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考
【关键字】邓小平;非均衡;协调发展;渊源
【摘要】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有关非均衡发展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了思想解放的进程,同时解决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误区,为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层次思想和灵魂,是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的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思考中国问题,借鉴西方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特定思想,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大变革历史条件和经济非均衡发展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对该思想的渊源、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为目前宏观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可行性、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使人们全面深入地理解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内涵。
一、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的渊源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主要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古典经济学中有关“非均衡发展”思想和发展经济学中“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优秀成分,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政策;教育制度
[论文摘要]制度政策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能够保障义务教育可持续地均衡发展的制度框架应该包含以下关键性的制度安排:投资保障制度、绩效管理制度和资源共享制度。浙江省各级政府近年来从制度政策这一环节入手,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教育政策、资源重点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人群倾斜;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教育导向机制;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质量评价机制。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和谐、健康、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从制度政策这一环节入手,加强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设计,为保障义务教育公平、民主的政策环境,促进义务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认识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化解义务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握宏观,循序渐进。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深刻体会到,一个能够保障义务教育可持续地均衡发展的制度框架应该包含以下关键性的制度安排。
首先是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保证义务教育经费增长满足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长期需求,无疑是实现义务教育可持续均衡发展最为关键、也最为迫切的制度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更加稳定而有强制性的制度保障,仅仅依赖于政府的相机选择,实现义务教育可持续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摘要:对2015—2021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成果做回顾性研究分析,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已从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阶段,对教育均衡的内涵探析更加深入,阻碍均衡发展因素包括复杂的利益冲突、经济发展水平才差异和财政分权不平衡、管理体制机制等。当前基本策略和路径有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决策协商与监督机制,着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和师资队伍,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未来优质均衡发展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开展探索教育优质均衡的内涵、应用信息技术助推优质均衡发展、科学研究和使用均衡评估指标、恰当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着力研究特殊地区如何推进优质均衡等研究。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
2021年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领域的核心主题之一。我国从2012年开始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截至2022年5月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宣布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895个县全部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这足以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很多地区薄弱学校仍然大量存在,不同“处境”和“标签”下的学校及其师生遭遇的对待方式不公,致使薄弱和乡村学校师生流失频繁,发展信心缺失,教育焦虑蔓延,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等[1],与人们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故教育部于2021年10月及时发布《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评估,这就需要对优质均衡做深入研究。基于此背景,本文对我国2015年至2021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性反思。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检索主题,对其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进行整理分析,研读后继续精选若干论文,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与内涵、障碍性因素分析、实施策略与路径三个方面,梳理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情况,并对未来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为下一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提供参考。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提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少人会理解成平均、一样或水平相当、无差异地发展,实际上“均衡”内涵非常丰富,需要深入研究。对于这个问题,已有诸多探讨。首先,从学生发展角度,有学者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一刀切”,其核心是在公平与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予以保障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2][3]。从法律权益的角度提出,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是让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拥有共同研讨、学习的平等机会[4]。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应理解为“中和”发展,做“适切”的教育,指向促进学生“实质自由”的扩展[5]。其次,从教育事业发展层面,有学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均衡是指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别的教育的协调发展,而狭义的教育均衡发展则专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包括区域、城乡、校际、群体的教育均衡[6];从公平角度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7]。有研究者梳理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相关理念,综合分析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激励、城镇化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8]。最后,从发展阶段层面,“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理想追求,也是现实的阶段性目标”[9]。“和而不同”是对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时代的核心内涵,要求不同质、不同步、不平均的教育均衡发展[10]。笔者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就现阶段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教育差异存在且将长期存在。在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逐渐缩小,实现了初步的教育均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教育的不稳定性的长期存在,这种初步的均衡将会被打破,进而又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接下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水平的、人人享有高质量教育的均衡发展,其内涵可以分为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三个层面。在城市与乡村层面,教育均衡发展意味着其教育各有优势,不分伯仲,城市学校有来自乡村来的学生,乡村学校由于其田园特色或优势,很多城市孩子同样喜欢入读。在学校与学校层面,希望每个学校都能结合自己实际,努力办学,使学校有质量、有特色、有文化。这里的质量并非根据时下流行的统一考试来评定,而是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切合自主评价的要求,师生只要共同努力,学有所长,不断进步即可。在学生个体层面,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形成个性化的人格和智慧。
二、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因素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明确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如何理解教育均衡发展内涵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当前人们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或者说,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规、政策,都要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图书资料等的配置是否均衡;从教育目标看,包括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八大均衡”,即: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学生,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即在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统筹规划;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学校布局和规模均衡合理,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生均教育资源、学生生源的均衡等多方面;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校内各班级在设施、师资、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均衡;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均衡;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坚持哪些基本的发展观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论文
【关键字】邓小平;非均衡;协调发展;渊源
【摘要】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有关非均衡发展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了思想解放的进程,同时解决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误区,为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层次思想和灵魂,是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的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思考中国问题,借鉴西方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特定思想,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大变革历史条件和经济非均衡发展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对该思想的渊源、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为目前宏观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可行性、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使人们全面深入地理解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内涵。
一、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的渊源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主要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古典经济学中有关“非均衡发展”思想和发展经济学中“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优秀成分,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市政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区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和共享,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我区教育教学水平,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均衡配置经费、设施、设备、师资等办学资源,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使全区义务教育实现高位均衡、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年底,基本建立与市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全区所有学校办学水平达省标准化学校要求,区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达到基本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省、市规定标准;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显著增加,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2016年实现镇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各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并通过省人民政府评估验收。
二、工作任务和要求
(一)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依法组织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建立和完善控辍保学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配合教育等有关部门调查掌握留守学生入学情况,建立管理制度,努力解决留守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保障其与城镇学生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关爱“三残”儿童,把“三残”儿童入学就读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促进教育公平。
(二)努力实现办学条件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