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费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16:51: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军费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军费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军费理论研究论文

一、马克思、恩格斯军费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军费理论的产生准备了社会经济条件。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以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封建生产方式的取代,它的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工人阶级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样,两大阶级的矛盾围绕经济利益而直接展开。随着这一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开始在世界各地频繁爆发,并取得节节胜利,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独立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加以指导和一支武装力量来捍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为马克思主义军费理论的产生准备了社会阶级条件。由此,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民军队成为无产阶级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这当中,筹集经费用以制造和改善武器装备,提高部队战斗力成为搞好军队建设的关键。这一问题是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历史对无产阶级所提出的新挑战。与此同时,众多学者开始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广泛研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的军事经济观点得到了广泛传播,特别是他们的军费经济理论观点,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军费理论准备了理论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军费理论的重要观点

1.军费主要源自于国民收入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其实物形态为该国在一年内所产生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其价值形态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即C+V+M。在这三部分价值中C为已消耗物质资料的价值,它的实现是补偿已耗费的物质资料,以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而V+M,又称国民收入,是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所创造的社会产品的货币表现,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标志,这部分价值的实现不仅可以扩大社会再生产,而且也为社会非物质生产部门(例如军队)提供物质基础。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国民收入才是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军品生产和增加军费的真正财力源泉。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军费形成的基本出发点。

2.军费问题是国防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但是军费的投入不能过大

查看全文

马克思恩格斯军费理论研究论文

一、马克思、恩格斯军费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军费理论的产生准备了社会经济条件。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以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封建生产方式的取代,它的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工人阶级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样,两大阶级的矛盾围绕经济利益而直接展开。随着这一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开始在世界各地频繁爆发,并取得节节胜利,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独立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加以指导和一支武装力量来捍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为马克思主义军费理论的产生准备了社会阶级条件。由此,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民军队成为无产阶级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这当中,筹集经费用以制造和改善武器装备,提高部队战斗力成为搞好军队建设的关键。这一问题是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历史对无产阶级所提出的新挑战。与此同时,众多学者开始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广泛研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的军事经济观点得到了广泛传播,特别是他们的军费经济理论观点,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军费理论准备了理论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军费理论的重要观点

1.军费主要源自于国民收入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其实物形态为该国在一年内所产生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其价值形态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即C+V+M。在这三部分价值中C为已消耗物质资料的价值,它的实现是补偿已耗费的物质资料,以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而V+M,又称国民收入,是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所创造的社会产品的货币表现,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标志,这部分价值的实现不仅可以扩大社会再生产,而且也为社会非物质生产部门(例如军队)提供物质基础。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国民收入才是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军品生产和增加军费的真正财力源泉。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军费形成的基本出发点。

2.军费问题是国防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但是军费的投入不能过大

查看全文

晚清军事后勤研究论文

军事后勤,是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障。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是军事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民国时期,军事界、学术界就对晚清军事后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军事界和学术界对军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二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情况加以整理和概述,以总结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查看全文

晚清军事后勤分析论文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1.军费晚清时期,战争频繁,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战时经济、国家财政成了军事财政,军费开支巨大,根本没有余资从事经济和文化建设投资。由于没有经济建设,当然更没有军费来源,这就形成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53页。)。六十年代湘淮军等勇营军队的裁撤,欠饷问题严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注:翁飞:《曾李交替与湘消淮长》,《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6页。)。关于清朝军费的来源,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主要靠清廷的农业税收,它占有清廷的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并主要用于军队和战争的开支(注: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其他收入有漕政、盐政、关税、厘金和捐纳等等,与清前期的变化主要是:盐政和关税的收入和厘金收入在军费收入中的比重增加(注:童超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查看全文

军事后勤研究论文

军事后勤,是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障。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是军事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民国时期,军事界、学术界就对晚清军事后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军事界和学术界对军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二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情况加以整理和概述,以总结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查看全文

晚清军事后勤研究论文

军事后勤,是整个军事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保障。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是军事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民国时期,军事界、学术界就对晚清军事后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军事界和学术界对军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和战时后勤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二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晚清军事后勤的研究情况加以整理和概述,以总结经验,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

二十几年来,关于晚清军事后勤的总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些专著,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为记述中国近代军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资料方面成绩卓著,《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国军事经济史》也有关于晚清军事后勤体制和实践方面的论述。有关的著述中也涉及到军事后勤,如《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军事史》、《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等等。有关学术论文则有《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论》、《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等。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和地位近代军事后勤属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性质、地位和起止时间与整体上的军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清是中国军事后勤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时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设及后勤体制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实际上处于一个由旧变新,由农业支援转变为工业支援的大变革时期(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这充分肯定了晚清军事后勤的重要历史地位。关于中国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和结束问题,学术界一致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也是军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开始;关于这一转变历程的下限,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清朝末年就在新军中确立了中国近代后勤体制。“其后中国的军队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所建立的后勤体系,不过常有些曾损变通而已。”(注: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奚纪荣《蔡锷军事思想研究》、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均持此观点。)有人认为这一过程要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注: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页。),也有人认为中国军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王彦、吴信忠、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均持此观点。)。

(二)后勤思想变革的研究军事思想是各阶级、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理性升华。军事后勤思想是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后勤经历了由古代军事后勤向近代军事后勤的转变时期,在军事后勤思想领域,传统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后勤思想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近代重要军事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言论中,对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进行研究,以揭示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二十年来关于军事思想变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关近代军事后勤思想变革的专著尚未出现,有关的论文有:《林则徐军事思想特点初探》、《论林则徐、魏源军事思想》、《试论胡林翼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军事思想初探》、《试论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试论曾国藩的军事经济思想》、《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论左宗棠的建军思想》、《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袁世凯的军事思想》等。在军事后勤思想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在战争后勤观上,普遍认为军队后勤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页。);在战争的物质来源上,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取之于敌、以战养战和开展生产自补;在后勤战备建设上,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建立充足的物资储备;重视军事交通运输;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进行近代后勤教育,培养近代军事后勤人才;在战略战术上,主张断敌粮道,巩固后方(注:杨庆华、刘仁亮;《中国军事后勤思想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页。)。

(三)军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国军事近代化是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开始的,由于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引进,战争手段变得异常复杂,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应复杂化。关于近代军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有:

查看全文

国际政治利润分析论文

【正文】

在美国参与的重大海外战争中,除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其元气大伤外,无论一战、二战,还是冷战之后的几次战争,美国在经济、政治和战略上都大有斩获,实力得到了增强。所以,许多分析家认为,美国此次对伊战争不会亏本。1991年的海湾战争,国际社会公认美国赚了钱。美国官方称,海湾战争总费用为610亿美元(换算成目前的币值约是800多亿美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由34个国家组成,美国之外的国家派出的作战部队约占总兵力的24%,但它们支付了战争总费用的88%。仅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3国就承担了其中的484亿美元。美国实际在海湾战争中只花了70亿美元,不足全部战争费用的12%。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使用高科技武器的战争,美国和北约至少出动了700架战机和20艘战舰。英国《金融时报》引述金融分析员的话说,持续了78天的空袭行动,估计耗费70多亿美元,每天大约耗资1亿美元。该报说,美、英、法承担了大部分的军事开支。当然,美国出“大头”,在3/4以上。

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反恐战争,两个月就告结束。这是一场代价昂贵的战争,单是军费,美国就花了100多亿美元。国防部没有公布官方版的战争经费,但它告诉国会,战争前3个月就支付了38亿美元。目前美军在阿富汗保留了8000名美军,继续搜捕恐怖分子和协助卡尔扎伊政府,每月需要数亿美元的经费。出兵阿富汗的国家还有英、法、德、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约旦等。在开战之前,美国并未承诺替这些国家提供军费。这些国家只好“AA制”自掏腰包。

那么,这一次美国攻打伊拉克会付出多少经济成本、又获得多少政治利润和战略利益呢?

美国的战争费用知多少?

查看全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时代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作了科学定位,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就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当代世界生产力飞速发展,各国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向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新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二是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时甚至肆无忌惮。苏联解体后,原有的国际战略平衡被打破,美国利用它超强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不断加快对其他国家进行武装干涉的频率,并发动了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据美国国防部统计,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来,美国对外动用军事力量已达40多次,平均每年对外用兵5次以上,大大超过其在冷战时期对外用兵年均2.8次的纪录。三是各国间以科技与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其核心是谁能占据科学技术水平的制高点,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引起上述诸方面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和苏联的冷战中获胜,在国际上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生产力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保持着较大的相对优势。2000年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GDP总和的28.6%,超过欧盟15国所占比重,相当于俄罗斯的25倍;军费开支达2890亿美元,占世界军费开支的41.5%;研究与开发投资达2640亿美元,占世界研究与开发投资的45%。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使美国得以保持着巨大经济总量、高额军费开支、超强军事实力和在世界各地的“前沿存在”。热衷于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认为,只要掌握了先进生产力,就掌握了强权,就可以垄断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支配权,并按照自己的意志“领导”甚至主宰世界;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主张社会正义、爱好世界和平、深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之害的国家来说,只有掌握了先进生产力,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才有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在国际事务中才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

当代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生产力也有较快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1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6位。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产力虽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先进生产力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已经跻身于经济大国行列,但总体质量不高,还不是经济强国;虽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与拥有近13亿人口、5000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要求还不相称;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一切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重点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反映了实现综合国力再度跃升,国际影响继续扩大,民族凝聚力更加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而且反映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共产党执政地位持久巩固、祖国统一早日实现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间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化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向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新要求

当代世界的重大发展变化之一,是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正在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趋于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军事、人口和国土等物质“硬件”,而且包括国家的战略意志、国民精神、民族文化力、对政府的支持力以及社会凝聚力等精神“软件”;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被动挨打,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精神,没有社会政治制度认同,则会不打自垮。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文化作为人文素质,制约着人力资源的质量;作为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作为社会心态和社会环境,制约着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作为知识信息和思维方式,制约着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民族的创造能力;作为历史传统,制约着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作为稳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制约着特定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巩固与传承。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查看全文

多样化军事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一、军事租赁的法律特征

军事租赁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是出租人的广泛性。出租人是租赁物的所有权人或合法使用权人。具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军事部门、个人等以民事主体身份参与契约的一切主体。二是承租人的特定性。在军事租赁中,承租人仅为军事部门、军事单位及其代表它们的单位或个人。至于什么级别的军事部门、军事单位和个人才有缔约权,需要法律加以明确。三是客体具有军事价值性。军事租赁的客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军事价值,也即可以为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所用,不具有军事价值的物件是不可能成为军事租赁客体的。四是军方的优先契约性。军方的优先契约性是军事租赁具有军事属性的体现,也是保障紧急状态下国防利益的现实需要。五是等价有偿性。等价有偿是租赁的基本特征,军事租赁也不例外,军方在优先契约权下取得的合同利益,也需要付出对价。比如在抗洪抢险中,村民甲拥有的一艘冲锋舟同时被连队乙和村民丙看中,则乙连队只能在同等价位下优先租得该冲锋舟。

二、建立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军事租赁法律制度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类物品产权关系的日益明晰,公开平等交易制度的逐步确立,给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时的资源筹供带来巨大影响。发展军事租赁是开辟资源配置的新渠道、新思路,即以很低的资金代价获得对一定军事资源的使用权,从而有效解决我军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时的资源短缺问题。实践呼唤制度,制度保障实践,只有对军事租赁立法,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军事租赁的健康发展。

(一)军事租赁立法有利于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资源需求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军队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大灾大难中发挥的应急救灾作用,成为新时期我军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伟大实践。随着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常态化、规范化,受军内外因素的影响,军事租赁实践不断涌现。从内因上看,军队内部寻求解决军费短缺与军事资源需求量大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自然促进了军事租赁的发展。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对物资需求的临时性、突发性特点,决定了采用租赁形式将大大提高军费使用效益。从外因上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用租赁市场的完善、生产和资本流动频繁等因素,极大刺激了军事租赁的需求。然而,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军事租赁的顺利发展客观上受到阻碍。其原因在于:军队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组织,下级严格服从上级意图,任何另辟蹊径的做法都有可能不受鼓励。在军事租赁领域,如果没有明确授权,军事人员将不会轻易尝试这一资源筹供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军事单位不是自负盈亏的经营性组织,没有独立的财务收支能力,有关人员主动采用租赁方式的可能性很小。

查看全文

美国金融危机研究论文

一、所谓战略家们构思的能享受不劳而获的长期稳定的“美梦路径图”

1、“美梦路径图”的由来

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年代,美国因为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国外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就已经面临了贸易赤字的问题。然而,当时毕竟美元与黄金挂钩,使得美国在面临黄金储备流失的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其贸易逆差的问题,经常性地通过提高关税、实施贸易配额和美元贬值等方式来改善贸易条件。但是,由于美国不愿意削减其消费效用和庞大的军费开资,仍然不能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尼克松的时代,他宣布了黄金禁运,并脱离了美元金本位,进一步让美元贬值,以减少美元外债价值。

似乎在这个时候,美国人意识到可能已经发现了一条可以不劳而获地安享他人财富的路径,那就是对贸易逆差不必过于在意,通过增发美元,贸易顺差国家将不得已将美元外汇投资到美国,美国人可以安享财富而不必削减消费效用和军费开支。

到了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代,以东亚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让本国货币紧盯住美元,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赚取大量美元外汇。由于没有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美国在货币发行量上得以以其贸易状况为标准过量发行美元。美国之所以能够无视长期巨额逆差甚至故意制造逆差,原因在于他们相信:由于长期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贸易顺差国家对于这些美元外汇的处理上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只能将赚取的外汇重新投放美国,购买美国的各种证券及金融衍生品,把钱借给美国人消费,从而形成一种美元回流的状态。故而,本文将该过程称为美国人之梦路径图,简称“美梦路径图”。

2、“美梦路径图”的全过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