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点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16:12: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居民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分析
摘要以汉川市马口镇为例,选取NP、LPI、PD、MPS、Fi为指标,对该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实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范村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民点布局;景观分析法;因素;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纲领文件强调了村镇布局和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在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下,新农村必须依托城镇发展。因此,科学编制村镇布局规划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村镇布局规划原则问题,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论述。金其铭认为村庄选址原则应该是节约耕地、尽量利用旧村址、接近耕作区以便于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等。传统中国乡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地缘,一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庄凝聚力和子孙后代的发展。
该文对于村镇规划所要考虑的要素有自然条件、交通、耕作半径、社会文化、基础服务设施等。通过居民点增减钩挂平衡,使用原有的零散布局转为集中成块布局,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结合参与的孝感市土地规划、汉川市土地规划,以及各个县级乡镇规划经验,该文以汉川马口镇规划为例,总结乡镇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设置,以期为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乡镇生产、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
马口镇地处汉水下游,位于汉川市东南部,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北沿汉水,属汉川市襄南重镇,也是汉江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被国家农业部、建设部分别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南合作示范工业小区、全国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镇。马口镇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是汉川的低丘地带,辖区国土面积62.68km2。全镇范围内小丘、山岗林立,属于陇岗残丘地区,中间有大小不一的湖叉。
村居民点建设情况报告
为推进“3+1”战略,做大工业经济,加快区生态工业城建设。自年12月,启动了村居民点,妥善安置区生态工业城拆迁户。目前,居民点建设工作正积极推进,现就居民点建设有关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居民点选址情况
村居民点是根据九江市人民政府九府厅抄字号文件要求选址,符合规划要求。
二、居民点详细规划说明
村居民点详规方案是采取部分联体房与农民公寓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上报审批,主要原因如下:
1、绝大多数拆迁户属农户,未完全失去土地,部分拆迁户主要还靠田地维持生计,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甚至有些拆迁户依然主要以柴火为燃料,所以为便于生产生活,许多拆迁农户强烈要求居住“联体房”,暂不适合住农民公寓。
居民点建设会议纪要
按照镇党委、政府工作安排,年7月1日上午,镇人民政府镇长汪传鸿在社区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村居民点建设调度会
会议听取了玻纤工业基地一、二期拆迁安置进展情况汇报,并就当前村居民点建设需要协调的事项和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和研究,会议最后确定了以下事项:
一、村居民点建设管理严格按照九府厅抄字号文件执行。
二、一期30亩(A、B、C栋农民公寓及已建单体建筑)的建设:
考虑全部用于玻纤基地拆迁安置,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主体建设费用由庐山区玻纤基地和莲花镇支付。
三、一期农民公寓C栋建设:
县城居民点房屋改扩建报告
为进一步规范县城居民点居民改扩建房屋的建设,我局根据县政府第八次常务会研究修改的《县城居民点房屋改扩建审批有关事项意见》和吉县府办抄字[2013]317号抄告意见精神,从县城居民点房屋安全鉴定、测量、发证等工作入手进行了一系列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已做的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共对县城居民点27户申请房屋改扩建的5800余平方米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出具安全鉴定意见书;对已竣工的35栋近万平方米的改扩建房屋进行了现场测绘,并出具测绘报告;对县城居民点房屋符合办证条件的业主办理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在办证过程中,我局严格按政府私房改扩建要求把好两个关:一是把好建设城管处罚到位关;二是把好相关税费关(主要是建筑营业税)。
二、存在的问题
1、近年来县城居民点擅自改扩建现象日趋严重
据了解,近两年县城居民点未报建审批擅自改扩建私房有四五十户,其中有的居民房屋确属建设年代久远造成房屋破漏急需拆房重建的,也有部分是因为周边房屋已改建而改扩建的,还有一部分并不是因为房屋质量问题等原因而是改扩建后用于出售的;
安置居民点建设和管治通知
各村(居)民委员会、镇政府各办(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加强安置居民点的管理,保障居民点建设有序规范,根据市人民政府以及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等部门相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居民点宅基地申请条件和报批程序
(一)申请条件
⑴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项目征地等原因房屋被拆迁的农业户和非农户,在严格执行“一宅一基”原则的前提下,符合安置宅基地条件的,可在居民点内安置宅基地。
⑵符合分户安置条件的,除原拆迁房屋按规定安排一个宅基地外,确需分户的农业户凭农业户口证明、结婚证,经村委会、土管所、村镇服务中心、城建办审核合格和镇政府审批,并在缴纳基础设施建设费配套和征地成本4.2万元(今后每年对其实际成本进行一次核算和调整)后,方可在居民点另安排一个宅基地。
农村居民点耕地质量评价论文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1.1研究区概况。案例地区本身与最近的城市中心距离达到了70km,这一地区也是该市区中最远的一个郊区位置。案例地区本身的辖区总面积达到了950km2,其中管辖有共计244个行政村。整个地区的地势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整体海拔高度最高为1224m;依照整个区域所表现出的地貌差异性,该地区可以划分成为山区、半山区、平原,每个区域面积为总辖区面积的1/3。1.2数据获取与处理。本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5000的2006土壤图、1:10000的2008年土地利用图。但是这两个数据图和当前的现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将农民的居民点位置直接和土壤图进行空间上的碟机,如此便能够更好的获得相应的评价指标属性。最后使用专门的工作平台,来对于空间投影坐标系统进行调整,整理好相应的地块分等数据库。
2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
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在经过相应的整理之后,表现出不适宜作为耕地的地块数量达到了1048块,整体数量为全区农村居民点的面积为22.64%,这部分地区的地块规模并不大,并且极为分散,再加上耕地所表现出的资源较少,以及耕地质量缺陷,使得农村居民点无法作为适宜的耕地来应用,单纯从生态安全的角度,需要将其直接划分成为牧草地、林地、园地等环境恢复性用地。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地块为1277块,面积为4224.88hm2,占全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的77.34%,即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评价地块,在对评价地块整理后各项评价指标分值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农村居民点地块的自然质量分与相应的质量等别。
3评价结果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应用
研究区域已经完成的相应规划计划后,来提出针对性的农村居民整理方案,这能够在数量上使得城镇发展对于建设用地的实际需求加以满足,进而通过理论体系来有效的实现各个环节的耕地占卜平衡性,这对于我国农村的土地综合政治工作来说,起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但是单纯从前文的相关研究内容来看,案例地区所呈现出的不同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即便是将农村居民点整理之后,也不一定能够作为适宜的耕地进行转化,并且在完成了转化工作之后相应的质量等级也同样有着明显的差别。上文的研究着重是将农村的居民点地块作为实际研究单元,那么在这一基础之上来执行的相关分等因素组合类型,也就是极为精确和详细的,完全可以通过才参数,来作为相关整理点所涉及到的工程设计以及标准,进而使得耕地占卜平衡之中,能够做到质量不降低、耕地面积不家暗哨的耕地规划原则。所以,统筹工作中必须要全面的考虑耕地的质量、数量等,从前文的研究成果应用来看,能够有效的进行整理点标准设计。3.1整理后耕地产能核算模型。耕地总产核算可以将整理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其中耕地数量来自土地规划中拆迁的农村居民点规模;耕地质量是用整理后耕地单产进行表征,由公式计算得到Pz=Pd×Mt(2)式中,Pz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增加耕地总产产能,kg;Pd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kg/hm2;Mt为规划拆迁的农村居民点地块面积,hm2。Pd=11979.17CL+1084.74(3)式中,Pd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基准作物标准粮单产,kg/hm2;该回归模型R2=0.682,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为0.931,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3.2整理后耕地单产水平。利用公式3计算得到案例地区各农村居民点地块整理后的耕地单产,汇总得到不同质量等别和行政区的单产均值。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浮动区间为5769~12758kg/hm2。在划分的5个等别中,一等地和二等地标准粮单产最高,分别为12320和11502kg/hm2,五等地最低,为7030kg/hm2;从空间来看,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均达11000kg/hm2以上,山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在6500~9000kg/hm2之间;全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单产均值为9874kg/hm2,处于中等水平。单纯从案例地区的质量评价结果来看,其适宜整理转变成为耕地的土地面积达到了4224.88hm2,该面积大小占到到了按比例区域的77.34%;在完成整理工作后的自然质量分,实际上处在0.3910~0.9745的范围之间,可以划分成为5个不同的级别,主要使用三等地,平均单产能够达到5769~12758kg/hm2。而从实际研究成果的应用来看,其整点规划的方案优化,所设定的全区拆迁便达到了2442.6hm2,真正适宜作为耕地应用的面积为1922.07hm2,这方面的数据对改善用地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规划区内乡村居民点建房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规划区是指我市办事处、港办事处和湖办事处所辖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从市中心城区北至中伙铺镇街道。
统一规划建房的安置点。乡村居民点是指在规划区内的农民实行集中安置。
第二条规划区内的农民新建、扩建、改建自用住房。
第三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区内乡村居民点建房的规划审批及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规划区内设置三个规划管理派出机构。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区内乡村居民点建房的用地审批及监督管理工作。各乡镇、办事处国土资源所负责规划区内农民建房用地日常管理工作。
民族地区居民点构建与乡村旅游研发
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变得十分脆弱,如何在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濒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北川县羌民安居乐业是亟待解决的社会和民生问题。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形式多样,但许多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面临民族文化逐步丧失,民族特色削弱,贫富悬殊扩大等多种问题。笔者认为,北川县应借震后定居点建设的机会,将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北川县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
1.定居点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北川县灾后重建的定居点建设可以促进北川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羌民集体搬进定居点,其生产生活的统一协调,有利于利用整体的人力、物力开发乡村旅游。北川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利用定居点的建设的绝好机会,在建筑景观上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创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整体建筑景观,从而使定居点更具吸引力。羌寨定居点的建设能构建极佳的旅游产业优势,在改善牧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能够增强景区服务能力。[1]定居点可以成为旅游发展的服务功能区和民族风情社区,拓宽羌民致富、安居乐业的途径。
2.乡村旅游发展巩固定居点建设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景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定居点的建设能使景区接待能力提高,从而反向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羌民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开设家庭旅馆、担任旅游向导、或歌舞表演者等。定居点一方面能扩大景区的接待能力,成为景区的服务区,另一方面定居点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社区,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景观,其人文资源对游客极富吸引力,能使羌民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珍惜并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有利于定居点的建设和发展。
二、定居点建设
512汶川大地震后,地处北川南大门的北川县69套民居依山而建,民居结构和外观将全部采用羌寨碉楼风格。羌寨中建成一排排楼房和平房民居,规划了街道,有市场和游客接待中心。[2]通过对定居点物质、精神文化的建设,改善羌民的人居生活环境,有利于提高羌民的生活水平,并利用乡村旅游促进羌民定居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定居点的建设兼顾了普通居住、日常生活、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包括土地利用、住宅布局、建筑特色等。
村镇建设调研材料
XX市XX办事处位于XX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土地总面积X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X926户,X738人,其中农业人口XX312人,非农业人口X5069人,流动人口DN多人,耕地总面积1.33亩,人均耕地不足1.1亩,XX办事处下设2C个村,一个居委会。按照XX市发展总体规划,2002年市委、市人民政府实施城市发展战略,无泉大道,中山西路,宁边西路修建,滨湖河的开发及312国道的改扩建工程涉及城效办事处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土地的征用及房屋的拆迁。尤其是312国道改扩建和新区扩容共涉及拆迁城办事处三村、九村、北村、小村4个村134户村民房屋,为了妥善安置这134户拆迁户,XX办事处党委在认真做好被迁群众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北沟一村小康村建设的经验,决定修建小康村,安置被拆迁农民,XX沟共修建5个小康村,具体情况如下:
一、被拆迁四个村小康村建设情况
1、三村共有283户村民,老居民点面积450亩,因该村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需进行整体搬迁,新居民点规划面积319.8亩,可安排301户村民,并可为新区建设置换出土地130.2亩,今年修建的60户型,建设面积24508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200余万元,目前,房屋已交付村民使用。配套设施已完成上、下水工程,道路及电明年5月底完成。
2、九沟村共有227户村民,老居民点面积350亩,该村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需进行整体搬迁,新居民点规划面积262.05亩,可安排200户村民,并可为新区建设置挽出土地91.95亩,今年修建的38户小康村占地60亩,分为380平方米和360平方米两种户型,建筑面积1384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650余万元,目前房屋已竣工,并交付村民使用。
3、小三村共有110户村民,老居民点面积300亩,该村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新居民点规划面积162.45亩,可为新区建设置换出土地137.55亩,今年修建的20户小康村占地10亩,户型为172平方米一咱,建筑面积3440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65余万元,目前,房屋已竣工验收,并已交付村民使用。
4、北村共有172户村民,老居民点面积200亩,该村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今年修建小康村占地31.2亩,其16户拆迁户,分为210平方米和110平方米两种户型,房屋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毕。
农居点用地整理计划
一、概述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指各乡镇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村庄用地,包括农村居民居住的主房占地、附房占地以及晒场、庭院、宅旁绿化、围墙等用地,也包括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除建制镇政府驻地的城镇建成区以外,一般集镇、中心村均在此范围之内。农居点整理,是指通过对已有农居点用地的深入加工、改造、调整及整治,消除原有农居点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集约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项土地利用管理工程。根据国内外经验,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退宅还田,可增加耕地5%左右。根据台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到本县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在规划期内必须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及复垦新增耕地700公顷,因此必须在全县开展县域、镇域规划和村域规划,实施农居点迁村并点,整治空心村,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调整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以保证规划目标实现。
二、农居点用地现状分析
(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均农居点面积过高。*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3551.35公顷,占全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65.47%,与全县耕地总量27686.79公顷相比,农居点用地与耕地的比例为1:7.80。全县*年末农村人口40.92万人,人均农居点用地为86.79平方米,而且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整理潜力非常大
2、村庄规模偏小。根据*年*县统计年鉴,全县共有1019个村委会,而农村人口为40.92万人,平均每村的人数是402人(表2),若按1892个自然村统计,则每村的平均人数为216人,据调查,最小的自然村的人口只有几十人,可见村庄的自然缩并有很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