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存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16:08: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居民储蓄存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究居民储蓄存款计量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储蓄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分流储蓄,但是居民储蓄依然持续增加。由于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认清现状,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而,要分析各种因素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1998年后,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一种新的体制约束状态,出现了明显的供给过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市场体制的控制力还有限,从而不能形成一种有效地传导机制。市场化改革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心理行为带来了很大影响,银行开始考虑贷款风险,投资者开始考虑投资回报,而消费者也开始考虑最佳的消费时机和预期收入。
这说明,我们的微观经济层面已生长出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然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些积极的因素还很不适应,微观主体内在约束机制较强与宏观经济市场传导机制不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投资行为受阻、消费行为审慎和储蓄持续稳定增长。当前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居民对社会经济形势的预期、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信贷消费的发展、利率因素的影响、“假性”存款的影响、消费领域的信用等级、高收入阶层消费状况、就业形势压力、体制改革、居民收入水平等。
笔者综合考虑,选取一部分变量进行研究,而且为了方便查找数据,只建立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进行研究,选用当年的收入增长率来考察收入因数对储蓄率的影响。用城镇居民的锗蓄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另外还选取了我国1981年到2009年各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年期储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解释变量。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1999-2004年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对储蓄存款的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上调存款利率调控宏观经济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的变化
2004年第3季度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5458.7亿元,增加额从2003年第3季度以来出现了连续下降的势头(2004年第1季度除外),由2003年第3季度的3214.03亿元持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666.27亿元;同比增长率也由2003年第3季度的19.22%连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4.44%。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10月公布上调存款利率,虽然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同比增长率在2004年第4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保持下去,2004年将是维系了近10年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的拐点。本文利用了1999年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居民储蓄-[飞诺网]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表现出几乎完全一致的走势,即1999年第3季度至2002年第2季度一直稳定上升,2002年第3季度略有下降后又恢复上升,2003年3季度2004年第3季度以较大速度下滑;各年1季度数据相比较,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从2000年至2004年均稳步上升。根据储蓄率的定义(储蓄率等于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总收入的比),当收入不变时,储蓄率随储蓄存款增加额的变化而变化,即两者同步变化并表现出一致的走势;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是不断提高的,只有当存款增加额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时,储蓄率才会表现出与储蓄存款增加额一致的走势,所以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每年1季度的储蓄率远大于其他3个季度,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这一期间,1998年12月、1999年6月和2002年2月,三次降低存款利率,但上述两个指标并没有因利率下调而下降;相反,2004年10月上调利率时,两个指标均大幅度上涨。这一反差说明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即我国居民储蓄意愿非常强烈。综上所述,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储蓄存款增长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分析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增减阶段。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利率,金融环境等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分流储蓄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一种必然。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储蓄分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量也不断的增加。在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中,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经历了几个显著的增长阶段。(1)改革开放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这一阶段是增长最快的时期。(2)1989—1996年,进入第二个增长高峰期,存款余额年增长率达31.6%。(3)1998—2000年,增长率开始一路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股市火爆促进了储蓄的分流,更多的资金从银行流入了股市。(4)2003—2006年,居民储蓄存款冲破了几个大关:03年9月首破10万亿元,05年超过了14万亿元,06年2月,12月份分别突破15万亿元和16万亿元。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现阶段的特征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每年都在以较大的比率增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居民储蓄意愿继续增高,但是居民储蓄动机有所变化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1999-2004年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对储蓄存款的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上调存款利率调控宏观经济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的变化
2004年第3季度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5458.7亿元,增加额从2003年第3季度以来出现了连续下降的势头(2004年第1季度除外),由2003年第3季度的3214.03亿元持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666.27亿元;同比增长率也由2003年第3季度的19.22%连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4.44%。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10月公布上调存款利率,虽然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同比增长率在2004年第4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保持下去,2004年将是维系了近10年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的拐点。本文利用了1999年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居民储蓄-[飞诺网]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表现出几乎完全一致的走势,即1999年第3季度至2002年第2季度一直稳定上升,2002年第3季度略有下降后又恢复上升,2003年3季度2004年第3季度以较大速度下滑;各年1季度数据相比较,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从2000年至2004年均稳步上升。根据储蓄率的定义(储蓄率等于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总收入的比),当收入不变时,储蓄率随储蓄存款增加额的变化而变化,即两者同步变化并表现出一致的走势;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是不断提高的,只有当存款增加额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时,储蓄率才会表现出与储蓄存款增加额一致的走势,所以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每年1季度的储蓄率远大于其他3个季度,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这一期间,1998年12月、1999年6月和2002年2月,三次降低存款利率,但上述两个指标并没有因利率下调而下降;相反,2004年10月上调利率时,两个指标均大幅度上涨。这一反差说明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即我国居民储蓄意愿非常强烈。综上所述,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储蓄存款增长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区居民储蓄存款攀升现象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区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高增长。到2004年末首次突破了200亿元,此后在保持原有增势的基础上表现得更为“突飞猛进”,至2006年6月,更是达到了297.3亿元,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增加了97亿元之多。那是什么原因使我区的居民储蓄存款不断攀升呢?本文将对这一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五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现状
(一)总体规模日益壮大
按照户籍人口计算,2002年,全区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50.2亿元,人均储蓄余额为3.0万元;此后一路飚升:2003年为3.9万元/人、2004年为4.4万元/人,2005年为5.1万元/人,到今年上半年人均储蓄余额上升至5.6万元/人。
(二)储蓄结构变化明显
居民储蓄存款高成长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定期储蓄存款的居高不下。虽然近年来储蓄利率较低,国家又征收利息税,但是仍未能让居民的“储蓄热情”减退,定期储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2002年至今年上半年,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其中2002年达到最高值78.6%,2005年跌至70.8%,到今年上半年又回升至73.1%。
存款分流与货币结构变动论文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体改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资助,许多观点是在与樊纲、余永定、米建国等教授的中形成的,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孙涛、罗振宇、李绍光、袁平等几位博士的大力帮助。
提要: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速度加快,但分流出来的资金未能如期望的那样进入实际产品市场,进而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而是大量流入股市,且主要汇集于一级市场,由此产生巨额资金沉淀,并直接形成广义货币收缩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仅造成总需求进一步萎缩,而且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为此,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增发国债和利率市场化等方式,引导储蓄存款资金进入实际生产领域,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持续增长阶段:1978-198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798亿元人民币,为1978年210亿元的18倍。(2)高速增长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1989-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6%,至1996年储蓄余额上升为38520亿元。(3)减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然继续增长,1998年底达到5.3万亿元,但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5.4%。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其中1997年增长率为-12.4%,1998年为-8.2%。
进入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到12月末为59621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1.6%,增幅比去年末下降3.8个百分点,其中6至9月新增储蓄存款仅为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85亿元。特别是,6月、10月和11月,当月新增储蓄存款出现负值,储蓄存款减少数额分别高达25亿元、94亿元和84亿元。上述情况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进一步加快,投资、消费、金融结构等方面都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储蓄资金流向、货币资产结构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储蓄存款分流结构论文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体改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资助,许多观点是在与樊纲、余永定、米建国等教授的中形成的,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孙涛、罗振宇、李绍光、袁平等几位博士的大力帮助。
提要: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速度加快,但分流出来的资金未能如期望的那样进入实际产品市场,进而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而是大量流入股市,且主要汇集于一级市场,由此产生巨额资金沉淀,并直接形成广义货币收缩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仅造成总需求进一步萎缩,而且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为此,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增发国债和利率市场化等方式,引导储蓄存款资金进入实际生产领域,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持续增长阶段:1978-198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798亿元人民币,为1978年210亿元的18倍。(2)高速增长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1989-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6%,至1996年储蓄余额上升为38520亿元。(3)减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然继续增长,1998年底达到5.3万亿元,但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5.4%。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其中1997年增长率为-12.4%,1998年为-8.2%。
进入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到12月末为59621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1.6%,增幅比去年末下降3.8个百分点,其中6至9月新增储蓄存款仅为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85亿元。特别是,6月、10月和11月,当月新增储蓄存款出现负值,储蓄存款减少数额分别高达25亿元、94亿元和84亿元。上述情况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进一步加快,投资、消费、金融结构等方面都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储蓄资金流向、货币资产结构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储蓄存款分流与货币结构变动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体改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资助,许多观点是在与樊纲、余永定、米建国等教授的中形成的,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孙涛、罗振宇、李绍光、袁平等几位博士的大力帮助。
提要: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速度加快,但分流出来的资金未能如期望的那样进入实际产品市场,进而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而是大量流入股市,且主要汇集于一级市场,由此产生巨额资金沉淀,并直接形成广义货币收缩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仅造成总需求进一步萎缩,而且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为此,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增发国债和利率市场化等方式,引导储蓄存款资金进入实际生产领域,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持续增长阶段:1978-198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798亿元人民币,为1978年210亿元的18倍。(2)高速增长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1989-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6%,至1996年储蓄余额上升为38520亿元。(3)减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然继续增长,1998年底达到5.3万亿元,但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5.4%。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其中1997年增长率为-12.4%,1998年为-8.2%。
进入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到12月末为59621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1.6%,增幅比去年末下降3.8个百分点,其中6至9月新增储蓄存款仅为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85亿元。特别是,6月、10月和11月,当月新增储蓄存款出现负值,储蓄存款减少数额分别高达25亿元、94亿元和84亿元。上述情况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进一步加快,投资、消费、金融结构等方面都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储蓄资金流向、货币资产结构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浅析储蓄货币结构变动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体改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资助,许多观点是在与樊纲、余永定、米建国等教授的中形成的,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孙涛、罗振宇、李绍光、袁平等几位博士的大力帮助。
提要: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速度加快,但分流出来的资金未能如期望的那样进入实际产品市场,进而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而是大量流入股市,且主要汇集于一级市场,由此产生巨额资金沉淀,并直接形成广义货币收缩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仅造成总需求进一步萎缩,而且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为此,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增发国债和利率市场化等方式,引导储蓄存款资金进入实际生产领域,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持续增长阶段:1978-198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798亿元人民币,为1978年210亿元的18倍。(2)高速增长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1989-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6%,至1996年储蓄余额上升为38520亿元。(3)减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然继续增长,1998年底达到5.3万亿元,但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5.4%。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其中1997年增长率为-12.4%,1998年为-8.2%。
进入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到12月末为59621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1.6%,增幅比去年末下降3.8个百分点,其中6至9月新增储蓄存款仅为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85亿元。特别是,6月、10月和11月,当月新增储蓄存款出现负值,储蓄存款减少数额分别高达25亿元、94亿元和84亿元。上述情况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进一步加快,投资、消费、金融结构等方面都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储蓄资金流向、货币资产结构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储蓄存款分流与货币结构变动论文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体改基金会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资助,许多观点是在与樊纲、余永定、米建国等教授的中形成的,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孙涛、罗振宇、李绍光、袁平等几位博士的大力帮助。
提要: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速度加快,但分流出来的资金未能如期望的那样进入实际产品市场,进而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而是大量流入股市,且主要汇集于一级市场,由此产生巨额资金沉淀,并直接形成广义货币收缩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仅造成总需求进一步萎缩,而且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为此,国家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增发国债和利率市场化等方式,引导储蓄存款资金进入实际生产领域,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持续增长阶段:1978-198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798亿元人民币,为1978年210亿元的18倍。(2)高速增长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1989-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达到31.6%,至1996年储蓄余额上升为38520亿元。(3)减速增长阶段:1996-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然继续增长,1998年底达到5.3万亿元,但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由1994年的41.5%,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5.4%。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其中1997年增长率为-12.4%,1998年为-8.2%。
进入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到12月末为59621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1.6%,增幅比去年末下降3.8个百分点,其中6至9月新增储蓄存款仅为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485亿元。特别是,6月、10月和11月,当月新增储蓄存款出现负值,储蓄存款减少数额分别高达25亿元、94亿元和84亿元。上述情况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进一步加快,投资、消费、金融结构等方面都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储蓄资金流向、货币资产结构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