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11:40: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倦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倦怠的影响及调节透析
【摘要】基于旅游饭店员工以及饭店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从饭店员工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出发,以宁波市15家星级饭店200名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饭店员工的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饭店员工自我和组织双向调节的预防和干预职业倦怠措施。
【关键词】旅游饭店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调节路径
职业倦怠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最容易在工作中出现的现象,是个体伴随着长期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往往会导致职业目标、职业生涯的短期化以及职业道德偏离。大多数职业倦怠的研究都集中在经济服务上,尤其是在那些高频度、高强度人际接触的个体中,倦怠发生的可能性最高。在接待会议或旅游旺季时,旅游饭店入住率高,众多饭店员工,尤其是身处一线的服务人员经常得加班加点为顾客提供服务,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有时还要遭受个别顾客的有意刁难,甚至是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下班后,可能还会因为自己从事的是服务性行业而被人误会,甚至受人歧视。面对来自工作和社会的重重压力,如果员工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不能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分解压力,调节情绪状态和心境,学会适应变化,那么引发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应当引起业界和理论界的共同关注。
1旅游饭店员工职业倦怠的表现
旅游饭店员工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很多旅游饭店员工职业兴趣丧失,职业成就追求淡化,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感觉钝化,激情消逝。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旅游饭店员工吸引力最大的奖励不在于其职业前途或精神奖励,而在于金钱和奖励旅游。(见图1所示)具体来说,职业倦怠对于饭店员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生理上的亚健康状态
中外工作倦怠研究论文
一、工作倦怠概述
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关于倦怠研究的创始人。1974年,他在“JournalofSocialIssue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事倦怠”的文章,采用“倦怠”一词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1]。
Maslach等(1986)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Pines等人认为工作倦怠体现在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心理衰竭等方面。他从衰竭方面分析工作倦怠,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单维度理论。
二、中外工作倦怠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1.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
Hobfoll的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ofresourcetheory,CORtheory)是工作倦怠研究中很有影响的理论,适用于广泛的职业领域。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努力获得和保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源,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是与物质有关的事物、工作控制权与决定权、工作自主性、报酬、时间等,也可能是与人格有关的自我效能和自尊等。有价值的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可以激励个体,帮助其有效地处理和应对工作环境中的应激问题。当有价值的资源丧失或受到限制不足以满足个人需要时,负面的结果即工作倦怠就有可能发生。而化解资源丧失所产生的压力和防止倦怠现象发生的主要方法在于防止和减少珍贵资源的继续丧失以及增加获取其他珍贵资源的机会。
中外工作倦怠研究论文
一、工作倦怠概述
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关于倦怠研究的创始人。1974年,他在“JournalofSocialIssue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事倦怠”的文章,采用“倦怠”一词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1]。
Maslach等(1986)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Pines等人认为工作倦怠体现在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心理衰竭等方面。他从衰竭方面分析工作倦怠,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单维度理论。
二、中外工作倦怠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1.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
Hobfoll的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ofresourcetheory,CORtheory)是工作倦怠研究中很有影响的理论,适用于广泛的职业领域。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努力获得和保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源,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是与物质有关的事物、工作控制权与决定权、工作自主性、报酬、时间等,也可能是与人格有关的自我效能和自尊等。有价值的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可以激励个体,帮助其有效地处理和应对工作环境中的应激问题。当有价值的资源丧失或受到限制不足以满足个人需要时,负面的结果即工作倦怠就有可能发生。而化解资源丧失所产生的压力和防止倦怠现象发生的主要方法在于防止和减少珍贵资源的继续丧失以及增加获取其他珍贵资源的机会。
预防警察职业倦怠的方法
【摘要】职业倦怠会使警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影响到警察的工作、生活、个体和社会。通过引导警察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危险性,运用心理疗法缓解压力等方法预防和缓解警察职业倦怠。
【关键词】警察;职业倦怠;形象危机;干预措施
一、警察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是指一种由工作导致的身心俱疲状态。随着现代工作环境给予人的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它被认为是一种直接与工作相连的身心疾病,即职业倦怠主要指助人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要求持续的感情付出,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职业倦怠具有消极性,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它与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有关,包括抑郁、易激怒、无助和焦虑、失眠、头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肠胃问题。职业倦怠还会影响个体的工作,导致个体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离职、与家人同事的冲突增加等。
(二)警察职业倦怠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分析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在2012年未,随机选取在重庆大学城的三所高职院校的100名教师,利用电子信箱向他们发送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2%。本研究以Maslach与Schaufeli编制的通用倦怠量表MBI-GS(MaslachBurnoutInventory–Gen-eralSurvey)为基础,把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确定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结合我国高职教师的实际情况,修改倦怠量表MBI-GS,设计包括17个调查项目的调查表。使用Likert量表形式设计调查项目,调查项目使用5级评分,其中“1”表示“从未如此”,“2”表示“很少如此”,“3”表示“有时如此”,“4”表示“经常如此”,“5”表示“总是如此”。通过检索和查阅国内外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资料,为分析调查资料奠定基础。运用SPSS13.0和EXCELL2003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5级记分制,即从“5”到“1”表示职业倦怠程度由高到低。一般来说,如果调查问项得分在2.5分以下,表示教师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如果调查问项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如果调查问项得分在3分以上,表明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表1是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的调查分析结果。从对三个维度的调查分析来看,三个维度的均值都超过了2.5,其中“情绪衰竭”维度较高,接近3;“去个性化”维度较低,接近2.5。
2.1性别差异产生的职业倦怠差异状况及原因分析
在“低成就感”维度上,男性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现象远比女性教师严重,而且在p=0.012水平上,男性和女性的低成就感差异显著。究其原因,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还影响着家庭生活。因此,男性往往把事业成功作为第一追求目标,而且把丰厚的收入、显赫的地位、较高的职位作为事业成功的标志,他们对收入水平的变化非常敏感。而女性更看重家庭生活,而不是工作事业,相对来说,她们对收入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较低。高职教师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职务晋升的机会也不多,社会对男性教师的认可度低于女性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来说,对自己的职业更容易产生低成就感。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这两个维度上,高职院校的男女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情绪衰竭问题比男性严重。这是因为女性教师除了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往往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她们要兼顾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更容易身心疲惫和透支体力,导致职业倦怠。
我国政府公务员倦怠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公务员工作倦怠的描述,分析了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得出了导致公务员工作倦怠的原因:即公务员日益感到工作压力大,同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等。这些因素引起了公务员情绪不稳定、焦虑,甚至还产生一些抑郁的反应,最终导致公务员的工作倦怠,影响了政府的绩效水平。本文提出,解决我国政府公务员的工作倦怠问题要从组织建构和公务员个人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关键词]工作倦怠;公务员;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在我国,报考公务员已经成为人们就业择业的第一选择。从每年国家公务员的招生考试中可以看出,有的公务员职位每年的招考录用比例高达600:1,曾有人把国家公务员考试称为了“中国第一考”。公务员之所以成为人们热衷的职业,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二是公务员较高的薪酬和福利。确实,公务员职位给公务员带来了一些利益,但是,公务员职位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风险和挑战。目前,工作倦怠正成为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并成为了制约政府等公共部门工作绩效的一个瓶颈。
一、我国公务员在政府等公共组织中的工作倦怠表现
中国人力资源网经过对4000余人做过倦怠度调查,“政府、公共事业为工作倦怠出现比例最高的行业”。2004年12月6日在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政府、公共事业为工作倦怠出现比例最高的行业,工作倦怠比例达到52.0%,专业服务、财会、法律为工作倦怠出现比例最低的行业,仅为27.2%。而在2006年一份“中国政府与企业员工敬业指数报告”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员工中,政府公务人员由于工作倦怠的影响,其敬业程度最低,影响了公务员和政府的工作绩效。因此,解决公务员的工作倦怠问题,不仅能够解决公务员的工作业绩问题,而且将为政府部门提高整体的绩效水平大有裨益。
(一)工作倦怠的概念
谈论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原因
摘要: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学习倦怠的内涵、表现、现状和结果,并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四个层面上分析了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
关键词:学习倦怠;后果;原因分析
1.学习倦怠的内涵、表现和现状
1.1学习倦怠的内涵。
倦怠(Burnt-out)是20世纪7O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弗鲁顿伯格(HerbertJ.Freudenberger)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随着工作领域中倦怠研究的深入,学习领域中倦怠研究逐步兴起。
我们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
西藏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
1引言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1]职业倦怠多出现于服务类人群,表现为人在工作中所出现的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低的个人成就感等。幼儿教师作为典型的服务类职业,工作较为繁重,情感投入大,且时时面对家长对幼儿发展的较高期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最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此一情况在西藏地区又更显突出,西藏是以藏族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海拔高、空气含氧量少,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部分教师除了需要承受其他教师所共有的工作压力之外,还要面对语言沟通不畅、夫妻两地分居、人际文化差异、组织管理行政化等复杂性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主体生活幸福感与工作质量。因此,结合西藏的教育实际,探究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原因,消除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促进教师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维护边疆政治稳定有积极现实意义。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7个地(市)35所幼儿园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匿名发放问卷476份,回收463份,回收率为97.27%,有效问卷429份,有效率为92.66%。
2.2研究方法
多元角度预测工作倦怠论文
摘要:针对中国医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修订Maslach倦怠量表,并且讨论它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修订后的Maslach倦怠量表对来自5所医院的108位医生进行施测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新增维度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呈正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总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683,情绪耗竭、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以及社会支持诉求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的系数分别为0.839,0.710,0.694,0.610,均大于0.6,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标准。结论:修订后的量表可以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来预测和评价医生的工作倦怠情况。
关键词:精神卫生;工作倦怠;心理测量学研究;医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5所医院进行调查,共发放1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8份,获得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婚姻以及所在科室,其中男性60,占55.6%,女性48,占44.4%;大专8人,占7.4%,大本75人,占69.4%,硕士20人,占18.5%,博士4人,占3.7%;未婚42人,占38.9%,已婚61人,占56.5%,缺失值5人。
1.2方法
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摘要]如今社会,职业倦怠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如何预防和干预教师职业倦怠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远程教育教师有着与普通教师不同的特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的独特特点使得远程教育教师更易发生职业倦怠,因此本文基于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探讨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预防和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研究比较多,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与个体因素特别是人格特质、环境因素如工作负荷过重、控制感、学生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人际情绪压力、社会支持缺乏等因素有关。并提出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而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导致远程教育教师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1.教学效能感低。研究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反映了个体教学成就感、自我价值感,作为中介因素影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一般认为二者成反比,即教师体验到教学效能感越高,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小。而远程教育时空分离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分离,直接的教学反馈较少,另外远程教育教学评价相对于普通高校缺乏直接却适用的评价指标,教师对自身教学成效的评价缺乏直接反馈,从而导致教学成就感较难获得,自我成就感降低,相应地长期从事某职业而无成就体验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认同低。远程教育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知识的丰富性、易得性,成人学习零散化、自主化,导致教师从普通教学模式中的主导地位变成辅助、督导,以及相对于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体验到的教师自身知识的匮乏,往往使得远程教育教师对自身作为教育者的价值认同较低,体验不到成就感和掌握感,对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