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9:57: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机制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探究机制设计与社会诚信
论文关健词:社会诚信信息机制设计
论文摘要:社会诚信已成为重要的问题。在此,利用机制设计原理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所构建的和谐社会能让诚实宁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作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社会生活得到净化。
《圣经》上所罗门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婴来到所罗门王跟前,要求他评判到底谁是真的母亲。所罗门王见她们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个母亲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说“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真的母亲,把孩子给她。”这个故事所反映的事实便可用机制设计理论给予回答。
20世纪六七+年代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利奥、赫维兹引入了激励相容概念从而创立了机制设计理论。如果我们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我们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我们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机制设计者没有也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那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制度便是机制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机制设计需要解决信息成本和机制的激励问题。所谓信息成本问题,就是指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便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所谓机制的激励问题或积极性问题,是指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在不同的博弈行为假设下,机制设计理论会有不同的结果。而诚信即讲真话不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在别人都讲真话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人,他可以通过说谎而得到好处。那么什么时候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机制下人们愿意讲真话呢,只有当社会选择的规则只照顾一个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人才有动力讲真话,因为这时其他人讲假话没有什么好处,讲真话也没有什么坏处讲讲真话也无所谓。这就是吉巴德—萨特斯维特的操纵定理。通过虚假显示自己的偏好可以操纵最后结果以使自己得利。赫维兹的“真实显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是一个类似结论。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真实显示偏好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讲真话那就意味着讲真话是他的占优策略。因此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很多时候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即放弃每个人都讲真话办真事的假定。任何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都不得不考虑激励问题。我们要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要使这个目标是在技术可行性《feasible》范围内的;其次我们要使它满足个人理性即参与性,如果一个人不参与你提供的博弈因为他有更好的选择那么你的机制设计就是虚设的第三它要满足激励相容约束,要使个人的自利行为是他自愿实现制度的目标。
现在我们考虑保证制度得以执行的制度问题即应该提供足够的激励使制度执行者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也实现我们(作为制度设计者)希望的社会整体利益。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可以把问题具体化为这样一个激励问题,即人类社会如何选出制度执行者以及如果他们是自利的,容易利用自己的执行权力损害社会利益时,如何设计一套制度监督约束他们。用委托(principle-agent)理论的框架来表述那就是:我们不具有某种特殊的知识只好委托一些人某些事情。我们凭什么知识筛选识别出宣称自己拥有这种知识的人,我们又凭什么使这些人不会利用自己的知识作出损害我们的事情。机制设计理论的着眼点不仅是要指出种种不可能性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具体环境下走出困境的途径。人类创造了很多能够诱导人们显示并测度他们的效用的技术如拍卖和招标投标制度克拉克一格罗夫斯—莱德亚德机制以及很多局部的效用测度和比较也是可行的。
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设计研究
摘要: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的潮流不断揭起一个又一个高潮,而要想从根本上有效确保创新创业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完善好相应的体制机制,在制度的指引下,使创新创业工作实现更大突破。只有真正意义上确保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实现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创造出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针对这样的情况,现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在创新创业方面体制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设计方法
一、有效推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首先,有效建立健全更科学合理的创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机制,投入更有效的专项引导资金,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的技术合作,使相关的创新成果得到进一步转化,真正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并针对相对应的创新实践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以从根本上有效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二是尽最大努力有效支持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拥有国家以及行业标准或国际专利等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真正意义上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与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能够落地生根,并进行相应的成果转化,针对这样的转化过程要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扶持。第三,进一步有效拓展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进步奖评审中的比例和权重,从根本上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重大贡献奖的奖励额度和奖励范围。第四,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贯彻落实技术转让税收的相关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结合具体情况,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积极探索和实行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权激励等一系列相关的重要举措,通过全新的方法和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相关的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创新型人才在创业创新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确保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一是建立风投、创投与技术研发相结合的体系与机制。加快培育风投、创投主体,通过资源整合、企业投资参股、强强联合等多种方式,逐步做大规模。探索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联盟,引导风险投资加大对初创科技企业的“天使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二是完善风险投资与创业投资退出机制。以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平台,完善、规范交易制度和体系,畅通股权上市转让、协议转让、回购等退出渠道。三是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多渠道融资。创造条件创办地方科技银行,在高新区建立小额贷款机构。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中试行以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引导银行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融资业务。
完善设计咨询评审机制论文
摘要:我国工程咨询业作为新兴产业,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设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力量迅速增长,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咨询评审机制是通过咨询对工程设计方案的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先进性进行评定、审核的过程和方式。通过评审可使每一设计在每一个细节做到尽量完善,避免日后在施工过程中过多修改,使设计在满足功能和造价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人性化绿色化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因此加快建立设计咨询评审机制非常重要。工程设计的咨询评审,通常是对设计方案中执行可行性研究、可持续发展、建设方案(设计的构造方式、基础形式、所用材料、设备种类、型号等)、设计风险等方面进行的评审。
关键词:加强;设计;咨询;评审
1.设计执行可行性研究方案的评审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严格执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全过程。如果使工程的初步设计起不到控制工程轮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在只有一个粗略的方案下便草率地进入施工图设计,以后的项目管理与施工肯定会出问题。对可行性研究中的总的目标控制不好,致使设计过程中朝令夕改,设计者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产品先天不足。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因此,对设计进行咨询评审的首要环节,就要看设计是否符合可行性研究批复方案的各项要求。
2.设计执行可持续发展方案的评审
在人们日益重视环境问题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然而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土地、自然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集中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研究上,忽视了对设计进行可持续性研究,由此有的设计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住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就在于设计环节。设计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点和数字都代表着技术责任和一定数量的资金,每一页图纸上都占用着一定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与节约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很多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要从设计开始,在设计过程中可突破传统的设计方案,合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目前有很多设计大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都达到了节省成本、提高效能和缩短工期的作用。设计单位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委托方提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案、新的环保材料、建造技术和环保技术。可持续发展评审时要求项目的设计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超前性,并有发展余地。设计时除了要考虑人们现在生活需要,还要考虑未来需要,使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与以后的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相衔接。设计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尽可能利用已有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设计的先进性使项目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
组织管理机制设计研究论文
1.管理机制设计的研究概述
“管理机制”一词在社会科学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其理论研究还有很大不足,与实践中系统地考虑和运用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然而,只要有组织系统存在,作为支撑组织运行的管理机制就会存在,其构成和机理的研究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1.1关于管理机制方法论的认识
管理机制理论的诞生受机械论的影响巨大,其中“定构定动”的思想是管理机制的理论来源。“定构定动”思想认为,一些要素经过相关作用的特定关系形成特定结构系统,进而形成稳定的、规律的运动过程和形态。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和拉美特立等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是这种思想的来源。在这种机械论的指导下,对管理机制的认识有两种主要的思想,一是机制是静止不变的思想,即机制是规律的体现,是永恒不变的;二是结构决定机制,机制是结构的体现,有什么结构就有什么机制。
1.2关于管理机制基础理论的研究
管理机制基础理论主要来源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行为、效率、信息和集体行动选择等方面的机理研究,进而展开对组织的管理机制的研究。关于管理机制基础理论和设计理论的概述,李学栋(2005)作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并在研究了管理机制的概念、作用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其设计问题。
本科毕业设计保障机制研究
1前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各方面”体现了差异化的岗位需求要在相对统一的专业培养中高质量地体现,特别是在本科毕业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项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第四条第二款,应当能够从毕业设计环节准确展示出高校本科毕业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反映两方面内容:1)本科生是否具备针对某一专业相关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分析、解决问题或探索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2)高校是否围绕毕业设计这一产出的目标,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规范教学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机制,并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抽检与评价,已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评估、本科高校审核评估等的重要评估要素和观测点[2-3]。因此,全方位、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设计保障体系,对于学生和高校都具有重要意义。
2计算机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方式与内容选题犹如种子,它决定了以此为核心的工作目标、成果层次。该方面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选题方式造就明显偏向性且缺乏沟通。借助管理平台的高校,多采用教师拟定题目、师生双向选择模式,导致偏向教师研究方向过甚、学生选择权受限,实际执行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非平台依赖的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倾向于学生从专业实习内容中自拟题目,导致专业性紧密度和深度不足,且雷同现象严重。两种偏向性,均反映出师生沟通不顺畅或不深入,互相了解甚少的现状。2)命题缺乏多样性,题目的专业性、创新性和深度不足。“针对某一专业具体问题”是对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然而,部分命题缺乏对学生专业培养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考虑,甚至与所学专业无关;部分命题过于简单,实用价值缺乏,或仅属于专业实践、实验的案例分析,难以达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此外,多数选题存在本质上的重复和低要求而欠缺创新[4]。如过多参考往年的题目,以改变开发语言、面向平台、调整描述等方式的重复性设计,以至于设计并不解决实际问题或与实际问题无关,缺乏持续跟进价值,浪费本科生最富创造力的时间。毕业设计完成方式与效果1)毕业设计完成方式上的慢启动、低优先级问题突出。教师方面,迫于大量的教学工作、高强度的科研压力和偏多的指导任务,对毕业设计的时间规划、指导形式等经常没能严格执行。学生方面,专业实习、就业压力、考研准备并伴随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施加于一身,无法真正地重视、专心地完成毕业设计[5],以至于无论何种方式确定的题目,均难以避免勉强完成任务无创新、低难度、专业不相关、工作岗位关联小的设计,甚至经常推迟到最后时间节点再通过网上下载源代码或文档,修改应付。2)标准不统一,应付成分多,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差。本科生缺乏规范、严格的科研训练,加之教师在学术和工程方面的经历、经验及水平参差不齐,对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标准不一致且无参考标准,导致最终完成情况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①毕业设计工作量和深度均严重不足;②毕业设计的文字材料(工科有毕业论文、开发文档等不同形式,本文统称文字材料)撰写不规范;③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部分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的外文文献检索、阅读和撰写能力欠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1)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有过程无管理。虽然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涵盖毕业设计指导、中期检查和答辩流程等,具体实施时增加了学生或指导教师填表、材料提交工作量,但并没有真正起到规范、监督、质量把控与评价作用[6-7]。检查中反馈的问题,也通常要持续到答辩结束后、资料归档时才能得到部分修正。这种事实的逐届延续,给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的改革和执行带来巨大挑战。2)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无标准、标准不统一或标准的可执行性差。通常,工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表现在工作量、技术水平、专业知识、文字表达等方面,答辩环节还要考虑答辩、演示效果等。指标及其观测点越细,短时间内的可操作性就越差;指标及其观测点越粗,执行的随意性就越强。此外,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组在无明确参考依据时,差异化的评分区间和数据规范化方法缺失等,都会潜在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工作的延续性高校在强调毕业设计质量时较难从根本上重视和挖掘其延续性、传承性作用,而纯粹地将其独立为一个作品开发和文档撰写的执行环节,带来的问题包括:1)毕业设计管理体系中,将其独立于本科四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创新训练等环节,客观上造成时间短、任务重、就业与考研目标错综等现象;2)毕业设计选题重复性界定不清晰且对避免的强调过甚,使得每一届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均从零开始,人为造成同专业、不同年级或同创新训练团队的工作不具有延续性、传承性,忽略了创新是可以站在前人肩上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毕业设计期间难以进行完整的、高质量的创新实践活动,多数完成的设计较为粗糙而无法产生应用价值,或是稍有创新的毕业设计也随着毕业生的离校而束之高阁,无法让后来者受益,本质上是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3高质量本科毕业设计的逆向分析
为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管理方面采用“延长毕业设计时间、严格审核制度、细化流程控制”是当前主流[2-3]的做法。然而,这种源自管理的正向思维模式有益于做规范,而对于提升内涵质量的效用有限。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成果。为此,分析历年优秀毕业设计,可以清晰地逆向分析本科毕业设计高质量的关键支撑要素。态度端正且实践能力强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本质上是完整的互动实践教学环节,而态度端正、实践能力强既是毕业设计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计算机类等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素。端正的态度是积极和正面应对就业、考研、毕业设计等多重压力的关键,并显著有益于通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生是毕业设计的第一完成人,具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水平是完成高质量设计的保障。兼具工程与学术能力的高水平师资独立的工程和初步的学术能力在计算机类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文档编写和答辩互动中体现。为此,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开发出软件、硬件或软硬结合的作品,而且要指导其了解学术研究或技术研发的工作流程,并以学术的严谨性要求指引其掌握高质量的(工程)开发文档或论文、使用说明书、答辩幻灯片等文档材料编写与汇报交流方法。多数高校本科专业并未全面开设相关课程,因此,兼具工程与学术能力的高水平师资是成就高质量毕业设计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可行性且有创新性的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是学生、教师或双方协商拟定,来源重要但并不关键。高质量对题目的要求有高质量、可行性、创新性,高质量和可行性是基础,而创新性则是推动剂。传统的综合性题目也是可以造就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即便是往届题目,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应用背景、完成人和挑战性要求的情况下,往往可以产生新方案或结果,这与小同行推进科学研究工作同理;与真实应用、前沿科技相关且符合本科生水平的题目就是可行的。然而,创新的选题对调动学生兴趣、化解毕业阶段的综合压力、增强师生互动和对结果期待下的正向努力有重要意义。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即便最终无法完成该题目创新性、挑战性的要求,也能收获本科层次上的高质量毕业设计。完善的过程协作,“引、督、控”结合的保障机制前三者是成就高质量毕业设计最基本的显性因素。然而,对于大部分地方高校而言,大范围存在同时严格符合期望的三要素是困难的,但部分满足是现实的。如果将判别毕业设计是否为高质量的问题视为一个二分类问题,则可以将x1、x2和x3代表的三要素共同作用下的毕业设计结果Y表示为Y=WX+b。其中,W=[w1w2w3],X=[x1x2x3]T(xi≥0,i=1,2,3)。那么,Y≥ξ(ξ为高质量的分界线)的高质量毕业设计达成的关键除了X之外,还有(W,b)所代表的过程协作。“引、督、控”保障机制则是协调三者,助力实现三者之间平衡、转化的关键。即:当某项xi略小时,可以适当调节wi或者xj、wj(j≠i)来得到最终结果Y的提升,或者提升b来使X整体受益。也正因为如此,该项从毕业设计管理角度形成的保障机制首先应该起到辅助、引导、内化与监督等内在平台提升作用,然后才是监控、管控等外在制约作用。
毕业设计创新机制论文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检验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平台。文章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体系的建设内容,涉及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组织工作、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创新做法以及教学创新实践成果。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机制;实践成果
土木工程是当前中国一个十分活跃的工程领域,城镇建设和社会面貌变化与其密切相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寄予了厚望。大学本科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几年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肩负社会责任,大力投入师资和经费,实施教学改革,进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保证与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介绍了毕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方面的创新
(一)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巩固,而且还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习惯,激发对未来专业工作领域的“实战”欲望,甚至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就要求教和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上严谨务实。
城市设计整合机制探讨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但是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问题却逐渐被暴露出来。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与工程设计之间存在矛盾,建筑领域对城市设计整合十分关注。因此,以秦潭湖地区城市设计整合为例,对城市设计整合机制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城市设计是时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状态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之前,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因此,城市发展的水平也较为稳定,相关学者将处于平稳发展阶段的城市称之为有限城市。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复杂程度低,城市的设计通常由建筑师负责,而控制城市整体视觉形象是设计师的关注重点,这种明确的分工,在当时的城市发展阶段尤为适用。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建设各个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形成,相应的学科和专业也不断涌现,例如: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地下工程等。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推动了管理系统的相分离,城市各系统的独立性大大提升,具体表现在权力范围上的独立性。各个系统之间各司其职,不可越界。这些专业设计在进行城市构成要素的建设过程中,对整体环境不够重视,专业设计组合杂乱无章,导致城市环境和形态十分混乱,阻碍并限制了城市的发展[1]。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方法,无法发挥出城市的整体效能,因此,人们对传统学科和专业化分离理念提出质疑。从现实情况来看,城市是一个包含诸多元素的复合体,在具备有序性的同时,还存在无序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不仅有可以量化的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可量化的因素。而不同专业设计的城市要素,无法满足城市系统有序运转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城市对多样化和环境协调统一的需求。再加上城市规划是二维的,而专业工程设计却是三维的,因而,城市规划难以对三维专业工程设计进行整合,为此,现代城市设计整合的发展至关重要。
2秦潭湖地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的探讨
所谓的城市设计就是指城市体形环境设计,具体表现为对城市环境形态的艺术安排和处理。城市形态是城市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也是建筑领域公认的,但在城市设计内容和操作等方面,尚存在多种的理解[2]。一些人认为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相同,将美学作为依据,对城市形态进行设计。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却无法理清设计和规划的界限,认为,让建筑师对规划中的建筑进行深入,就是城市设计。而导致看法差异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背景不同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同职业由于工作内容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城市设计的身影,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在具有联系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在城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如何区分建筑群设计、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设计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接下来本文会对秦潭湖地区的设计方案进行简述,并探讨秦潭湖地区城市设计整合的机制。2.1秦潭湖地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的层次。城市设计整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城市中的不同要素在城市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所形成的整合关系,在层次上有所不同。秦潭湖地区城市设计成整合机制可以分为空间要素整合、城市区域整合和实体要素整合。2.1.1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秦潭湖地区城市在设计整合过程中,对实体要素、空间要素和城市区域的整合十分重视,注重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处理,秦潭湖地区城市的总体定位是活力客厅,盈彩水岸,江城画卷。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将安庆滨江打造成一个城市和江湖共同生存的城市,依托现有水系,构建山水网络体系的生态水岸,并打造具有多元化功能的区域,充分彰显安庆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滨江山水自然景观。秦潭湖地区的功能定位是生态景观、商业文化、生活休闲和生产服务。2.1.2秦潭湖地区的规划理念。(1)理念构思:依托安庆市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对滨江地区的整体规划和塑造,重新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且多姿多彩的标志水岸。(2)在结合规划主题的同时,考虑滨江区现存的问题,凸显滨江区人文特色,最终确定了五个规划理念:一是多元复合;二是有机共生;三是标志特色;四是文化塑魂;五是活力为民。(3)规划结构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核心、四中心和五段。其中一核心是指,将秦潭湖作为生产服务的综合服务核心。四中心是指将沿江资源作为依托,构建四个中心,分别为老城滨江历史人文中心、园区滨江生态体现中心、皖河生态人文中心和东城滨江活力中心。五段包括:一是老城历史人文段;二是琴潭核心服务段;三是园区产业生态段;四是东城文化创新都市段;五是皖河生态人文段。2.1.3秦潭湖地区的发展策略。秦潭湖地区城市整合方案包括五项发展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城市整体格局中融入滨江,实现城江湖共生的规划目标;(2)将滨江作为优化城市组团功能的动力;(3)将滨江作为彰显安庆文化特色的轴心;(4)塑造滨江地区优美水岸空间的形象,充分激发滨江地区的活力;(5)全力打造开放,且充满活力的体现空间。从秦潭湖地区城市设计整合方案中可以看出,秦潭湖地区在进行城市设计和整合机制过程中,对于水域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十分重视,将景观作为规划城市的目的,充分发挥景观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在滨水环境的城市设计之中,注重江湖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将城江湖连接为一个整体,促使江湖的防洪功能和休闲功能得以充分实现,通过将水环境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通过整合,实现对秦潭湖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从而推动秦潭湖区域的发展。2.2秦潭湖地区城市设计整合的结合点设计。结合点设计是地区城市设计整合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城市设计的实现。秦潭湖地区城市在设计和整合的过程中,对结合点设计十分重视,通过节点相关要素和系统可能性的分析和研究,合理确定了结合点的位置。例如:秦潭湖地区城市设计整合方案中的秦潭湖核心服务段“创智湾”,将江湖和城市的交接地带作为了结合点,沿江湖营造了一处将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特色淋漓尽致体现出来的畅想区和智慧聚集区。通过结合点的合理设计,使临湖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依托自然条件,对核心项目进行明确,景区内涵也愈加丰富,成为区域范围内的策略主题景点。通过结合点的设计,将湖水与绿地相连接,形成一条复合功能轴线,加强区域城市间的联系。此外,结合点的合理设计,还赋予了城市全新的功能,为城市塑造了新的地标。最后打造景区,使居住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3结语
师德建设机制设计思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机制设计的具体要求
1.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融入教师的政治素养培育
政治素养是“为人师”的基础,政治素养培育是确保教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进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教师的政治素养培育工作。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判断分析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政治素养建设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帅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
教师的理想信念建设必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科学规划和系统建设,进而把广大教师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围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二是“潜心育人”进而助推“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培养“学高为师”的职业光荣感和甘为人梯的“奉献”观。四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3.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机制专业顶层设计与内涵建设
摘要:在调研分析河北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行业现状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机制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交流平台,实现跨界协同,创新驱动,顺应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发展新趋势,探索机制专业教学资源库设计思路和建设内容,通过全面梳理优化课程体系,设计重构课程框架,制作完善课程各类素材等方式,创建河北省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共享平台。
关键词:机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推广应用
1引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由于其专业自身特点,理论性学习和实践性操作能力均要求较高。目前,各大高校因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相应的教学资源没有搭建集成,致使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规格停滞不前。通过搭建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将专业教学资源建构于现代化信息平台之上,为区域内高校和企业提供可借鉴的资源共享信息。
2教学资源库顶层设计
以制造业相关企业、在校师生、近五年毕业生三方为主要调研对象,从各类目标群体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对机制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整体框架设计,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结构且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知识点/技能点为中心布局展开填充课程资源素材,满足不同学习者对资源目标的差异化需求[1]。2.1根据学习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模块重组拼接式资源库建设作者:单位:与规划专业教学资源库为用而建,力求资源服务度最大化。在进行资源素材重整集成后,可组成具备多种学习用途的标准化课程、个性化课程、特色学习空间、制造加工厂等学习包,实现线上线下授课、培训、讲座、赏析等多种功能。2.2搭建开放式学习平台,方便用户快速便捷查询访问资源素材作者:单位: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机制专业较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涵盖信息在专享学习平台上进行规范化序列性重组与整合,采用明朗清晰的背景图片或简洁醒目的标题文字既可以引导用户快捷查询,又便于后台维护管理,打造功能齐全、操作简捷、查询快速、创新性强的人机交互式资源库学习平台[2]。2.3构建标准化课程体系,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交互学习模式作者:单位:全面梳理优化课程体系,以机制专业多门核心课程为载体,构建通用性强、普及性广的优质标准化课程体系,方便不同院校广大师生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交互学习。2.4开拓特色学习资源,支持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特色学习资源中设置的个性化学堂用于开发个性化的行业培训课程,服务企业员工与社会人员;设置的微课堂,微课、微讲座、微专题用于弥补常规教学对生产一线中先进技术介绍偏少、偏窄作者:单位:、偏浅的不足;虚拟工匠工坊使学习者可在线模拟真实企业生产流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训练;制造博物馆展示机械制造历史与中国特色、影视资料等资源,是机制专业各类人才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和进修培训借鉴及参考的重要素材[3]。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困境与机制设计
【摘要】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践中,评估主体认知理念的束缚、“稳评”立法的相对滞后、“稳评”中公众参与和信息回应的掣肘、“稳评”第三方评估模式的发展困境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权益引导与“稳评”实践的匹配衔接。确立权益引导型的机制设计,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帮助评估主体树立科学的“稳评观”,加快“稳评”立法建设步伐,完善公众参与和信息回应机制,稳步发展“稳评”第三方评估模式。
【关键词】“稳评”;权益引导;机制设计
进入21世纪,风险社会中的社会风险作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开始滋生,其普遍性和扩散性带动着社会抗风险体系的形成,也从新的角度和视野推动着社会结构的优化与完善。沿用这样的逻辑思路,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作为创新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善治选择十分契合风险治理的总体内涵,自始至终引导着公众权益事项的生成、演进、发展和落实,推动着秩序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
一、权益引导融入“稳评”的必要性
2006年,四川省遂宁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制度》。[1]伴随着遂宁模式的推广,全国多地形成了具有地方治理特色的实践模式,围绕着政策调整、机构改革、涉农事项等逐步形成了四川模式、江苏模式、上海模式等。多地实践模式的开展虽已成效斐然,但大多是相互借鉴学习与自我内部创新的产物,并没有上升为一个总体性运作逻辑的机制设计。2012年,《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出台,确立了评估范围、评估主体、结果运用等具体事项。地方层面,《四川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重庆市社会稳定风险分类评估办法》等地方“稳评”规范为地方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具体指导。经过多年发展,各地的“稳评”应用操作已为总体机制设计的形成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土壤,也为地方探索自我运行模式和机制创新开拓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无论是决策的出台还是项目的推行,维护和保障公众合法权益应作为评价某一事项是否合理有效的主要指标,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工作。“稳评”的目的,就是对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进行及时关注和妥善处理,以充分尊重和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促使该决策或项目在推行后能带来更长远的社会效益。因而,权衡“稳评”的科学性和有效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尽管在一些评估过程中有信访办等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场,但其本身对评估事项缺乏足够认识也会让他们在和公众沟通时很少阐释与澄清。在具体的“稳评”过程中,基于公众的认识层次差异和具体评估的操作差别,一旦同类事项的评估结果出现偏差,公众在进行相互比对后就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以权益引导、保障和维护为核心要素的“稳评”工作,离不开与公众的有效对话。对话的关键,除了对事项的解释说明和对民意的理解倾听,还应重视对线上和线下信息的回应与谣言的破除。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往往因缺乏“数据证据”支撑而给评估主体和决策主体预留了可操作性空间。[4]行政权力对风险评估的不当干预,致使“评估为了绩效”“评估做给上级看”“评估流于形式”等诟病不断。公众作为“稳评”中的确定型利益主体,他们才是评判程序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公正的主要评判角色。如果拟推行事项没有充分得到公众参与和信息反馈,评估结果就很容易偏离预期目标。尤其在公众内部“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下,那些“服从整体者”会紧随其后,与评估主体或决策主体展开压力式、对抗式和威胁式对话,通过增加筹码以提高自身利益获取条件。实行第三方评估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评估效率,从深度和广度上带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集思广益,促成重大事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相比带有封闭式特点的传统评估模式,第三方评估的开展更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后者的声音和意愿也更为洪亮和清晰。实践中不难发现,第三方评估的专业化问题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短板。“稳评”第三方机构在发展初期很少有专门从事风险评估业务或项目咨询的,大多是兼职型或挂靠型,如环评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兼职从事。即便是专门的“稳评”公司,内部组成人员也呈现出专业人员数量少、综合职业水平低、职业流动性大等缺点。虽然一些地方政府文件明确了第三方“稳评”人员应具备专业化水平,但并没有充分的实质性要求和审查。追责机制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第三方评估机构草率评估和倾向评估的问题。当前,第三方“稳评”机构的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完全确立,多是零散表述于一些政府文件或工作会议中,未形成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精确有效的外部监管。第三方机构的评估严谨度和科学度会存在较大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草率评估”或“为评估合同相对方利益而倾向评估”的情况时有发生。以个人经济利益为导向,在评估过程中也会存在压缩流程甚至跳过必要评估程序的做法。目前,对第三方“稳评”机构的追责并不常态化,一是少有对第三方机构进行追责的情况发生,二是追责大多以领导口头警告或批评等形式惩处,治标不治本的追责力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质问题。
二、创新“稳评”权益引导机制的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