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9:46: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机制革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化金融机制革新
在这个论坛上,我想强调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落后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来,中国金融领域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是相对经济体制改革来讲,它是滞后的。它之所以滞后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金融面临着巨大的问题甚至是危机,当时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当中,大量的国有企业占有了大量的银行资金,银行背负了很重的债务,所以,受此影响中国金融改革步伐就比较慢。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现在的形势来看,金融的改革必须跟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只有跟上了,我们的经济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金融体系应该引进更多的民间资本,因为民间资本最具活力,具有可持续性。而政府资本、国家资本相对于民间资本来讲活力是比较弱的,可持续性也缺乏。所以,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大胆引进民间资本。全国工商联在十几年前就向国务院提出申请,成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银行,当时朱镕基总理批准了,中国民生银行就诞生了。经过十几年的运行,现在看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办银行是完全可以办好的,但是,我们中等、小型的民营银行还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问题,银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起的作用太大了,超出了所承受的能力。很多西方国家市场融资过程当中,银行融资也就占到一半作用,但是,中国的融资市场是银行独霸天下,各种金融产品很薄弱,这样不利于金融市场发挥全面的作用,同时也使银行孕育着巨大的风险。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第二个观点,金融体系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面向中小企业西方的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兴起了一股新的金融风暴,那就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当中飞速发展,虚拟经济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量。以美国为例,美国虚拟经济发展,包括金融衍生产品数量都是以几十万亿、上百万亿美元计算的。而它的实体经济力量也不过几十万亿美金,所以,虚拟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所产生的泡沫由于和一些金融高管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泡沫非常大。中国在这些年来也有此趋势,现在我碰到很多民营企业家朋友们,他们说:办实体经济无钱可赚、风险太大、责任沉重。因此,他们把投到实体经济的钱用来成立投资公司,进行短期操作。由于金融资本市场不开放,民间资本就变成了一种投机资本,本来是积极健康的力量变成危害金融稳定的力量。所以,实体经济必须要发展,但是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什么问题了呢?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银行利息太高,很多企业家跟我讲,他们好不容易搞到年息15%的贷款,还认为很好,甚至搞到20%利息的贷款也认为很好,搞实体经济的企业有多少企业卖产品能够净赚20%?30年来,中国通过努力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现在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当然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这是发展必须走的历程,但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的基础,没有了中国制造,就没有中国创造的基础。
所以,实体经济的问题是我们金融需要认真支持的问题。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调低了准备金率,也降低了贷存款的比率,这是一个方向,我认为还不够,还应该大大降低。现在金融机构的利润太高。根据2011年统计,金融上市公司行业就是十几家,金融上市公司利润占到了整个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说明金融体系太赚钱了,而实体经济就太困难了,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真正做到长期、共同的发展也是金融企业的长远之道。如果把实体经济逼入绝境,那么,金融企业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很多的贷款将变成死钱,将变成呆坏账,那个时候就会更困难。所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基础,对此应该形成共识,应该进一步降低贷款利息,金融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但是必须要使贷款企业也有足够利润,这样才能长期共同合作。现在最需要帮助的是实体经济,实际上就是科技型的企业。科技型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什么叫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的理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科技贡献率来实现的,那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就实现了。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仍然是依靠大量投资、大量建工厂、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污染环境,那这种经济调整就无从谈起。所以,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不仅是科技企业也是其他生产要素要给予支持的。
前几年有中关村企业发牢骚,说: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到了中关村,到现在没死真是万幸,但是我们也没有长大,我们自己是“小老头树”。一问这些企业的年头儿不少,但是一问产值才只是几千万,而房地产转眼间就是上百个亿,搞科技的企业却灰头土脸了。这样的政策是不行的,必须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因为只有科技强大了国家才能强大。现在正是发展科技型企业的最好时机,为什么?因为中国优势已经从劳动力优势转变为科技优势。现在招一个农民工没有两三千块钱是招不来的,像越南、印度尼西亚,三四百元人民币就可以招一个工人,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逐渐消失,今后也不可能再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来占领市场。但是,有一个新的优势出现了,就是每年有将近700万大学生毕业,他们能不能在国民经济当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问题是农民工稀少,招农民工很困难,而大学生有的是。大学生毕业每月挣3000块钱也行,两千块钱也行,跟农民工价格差不了多少,这就说明经济转型还没有开始。西方的一些大公司已经看到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变,他们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利用中国廉价的科技优势来获取技术上的进步,而企业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企业人员多而相对的要求和待遇比较低的优势。到国外大企业看,一天工作五六个小时中间还要喝咖啡,但是,我们的科技人员是辛苦的。中国这样的比较优势变化,为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储备创造了条件。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来发展科技型企业,所以金融机构应该对科技企业给予支持。
第三个观点:金融体系的改革必须要适应企业“走出去”的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势,多年来我们一直是以商品“走出去”为战略,现在商品“走出去”已经遭到世界各国的抵制,人员“走出去”是承包建筑工程。现在是企业“走出去”的时候,经过中国国内市场经济的磨炼,一大批企业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可以“走出去”,而且需要“走出去”,环境资源生产要素的束缚使一些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到国际上去。从中国整个发展态势来看,也必须要进一步国际化。中国从GDP数量来看已经是世界第二了,大家很自豪,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还有一个指标,叫做GNP的指标,中国的GDP要减去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产生的GDP,再加上中国企业在世界其他地方产生的GDP,按这个数字来看远远不是世界第二,日本要比我们强,许多国家在国外跟国内产生的GDP相差不了多少,这就是世界大国的标志。现在我们只能够利用中国的资源、中国的土地、中国的资本、中国的人力来创造财富,而他们可以用世界的土地、世界的资本、世界的人才、世界的资源来为他们创造财富,所以,中国也必须“走出去”,这是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企业已经准备好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准备“走出去”。有没有条件“走出去”?我认为有条件“走出去”。中国有三万亿外汇,应该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世界资源,到世界上创造新的财富,这个条件其他国家都没有。现在国外都希望中国企业“走出去”,因为中国企业有钱,当然去国外投资有风险,但是这个学费也是必须交的。我相信民营企业80%~90%是会赚钱的,所以,一定要和私营成本结合在一起“走出去”,支持这样的企业在世界上做大,我相信经过10年、20年,世界将有一大批500强企业出现,我相信那个时候中国企业不仅强大,银行也一定会很强大!
增强农村金融机制革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求“创新农村金融体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新疆农牧区经济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新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事业发展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大力促进农牧区金融工作健康发展,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1新疆农牧区金融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1.1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新疆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普遍不佳,目前,在县及县以下,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由于国有银行营业网点撤并,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部分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真空”。2001年末至2005年4月末,新疆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695个县级机构。使得有些乡镇甚至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需到距离百余公里的县城办理。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单一,大多只开展了存、贷款业务,汇兑业务基本集中在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很少,现代化支付手段如银行卡、支票、汇票等在农村地区应用很少。留在农村的金融机构效益也普遍不佳。
1.2农村信用社功能弱化,农牧民贷款满足率低目前,新疆除农业银行以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已经撤离了县级机构,即使未撤销的机构也是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成为农牧区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2006年8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118.54亿元,占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3.93%。但局限于农信社传统农业贷款模式,各项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据调查,近几年来,农牧民扩大再生产、进行多种生产经营所需的期限较长、金额较大的贷款满足率不足30%。
1.3农村金融资金外流严重目前,农村金融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县域机构上存资金大量流出农业以外的其他领域。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机构近些年存差持续扩大,存贷比由1998年的83.4%连续下降至2004年的63.3%,2005年末存差资金达到了1202.36亿元,资金外流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此外,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间融资活动。民间借贷不仅发生在农户之间农村中小企业也有民间融资活动。
2促进新疆农牧区金融事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乡村医疗卫生机制革新
一、乌拉特中旗农村医疗卫生概况
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北部,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接壤。全旗人口总数约为13.9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约11万人,占总人口的78.66%。全旗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家,旗直医疗机构3家,卫生监督预防机构两所,乡镇卫生院12所。其中乌拉特中旗人民医院是乌拉特中旗最大的综合性医院,能够开展种类较为齐全的急症重症救治手术,是全旗人民的主要就医场所。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对该医院投入不足,医院的许多设备来自社会捐助和上级医院淘汰设备的再利用,设备维护困难且费用较高,加之医院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支付制度落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尚不能完全解决广大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乌拉特中旗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中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能满足需要
乌拉特中旗大部分地区位于阴山北麓,地域广大,人口稀少,区域内包括平原、丘陵、山地、草原等多种地形,地理环境相对复杂。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完全按照国家“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规划,导致偏远牧区、山旱区农牧民就医困难。根据石哈河中心卫生院统计数字显示,山旱区石哈河镇42.5%的农牧民到石哈河中心卫生院要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部分农牧民甚至要2.5个小时以上,39.8%的农牧民到村卫生室需要半小时以上,农牧民就医很不方便。
(二)基层卫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医药卫生机制革新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其中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是国家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将这项改革落到实处,达到既兼顾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又调动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积极性的双重目的,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笔者试图就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做到“要求明”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不是简简单单地调工资、涨工资,关键是要建立新机制。概括起来讲,主要是建立科学管用的绩效考核机制、相对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津贴补贴发放和收入分配机制和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统筹机制等“五项工作机制”,将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一)建立科学管用的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管用的绩效考核,是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关键。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与企业的效益工资不同,不仅要同单位经济效益挂钩,还要把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考核内容,突出抓好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以适应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新要求。同时,要将绩效工资改革与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与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挂钩,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建立相对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
金融机制革新回顾与展望
金融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经济全局的变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可以完善适合我国的经济体系,为扩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与经济社会新局面提供动力。
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历史回顾
根据经济市场特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1979-1984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
相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全局来讲,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初级阶段进展缓慢,主要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其金融体系的结构性还不够完善,功能性还没有具体发挥,但奠定了我国金融业的结构基础。主要改革方向有:①确定我国中央银行在金融业的重要位置,研究做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货币稳定,确立中央银行职能。②完成我国四大基础银行建设,即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分别管理金融业各项经济业务,与中国人民银行遥相呼应、紧密相联。③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保险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
2.1985-1991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
浅析医疗卫生机制革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滞后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城市中,人们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在广大农村,农民兄弟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的状况更为让人揪心。如此,医疗体制再不加快改革的步伐,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必须强调的是,医疗体制改革的最终方向是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及时的、低廉的、高水平的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城镇居民要负担医疗费用的60%,未享受医疗保险的农民负担更多,而国家在医疗卫生总费用中的投入比例仅占17%。毫无疑问,政府有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有责任为作为公共事业的医疗卫生服务做更多的事情。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一、中国医疗改革之路及其得失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走过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变化的30年。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医改报告得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回顾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发现,所谓的医改市场化之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缺乏有效管理的市场化之过。由于相关部门一直缺乏对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规划,导致了原本因投入不足而采取的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生存模式变为常态。因此,有不少人把穷人看不起病归结为市场失灵。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失灵应该视为是监管失灵的外化表现。总结来看,过去30年医疗改革的致命伤,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二是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三是政府投入比例过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较弱。而这三点都与相关部门责任的缺失有关。然而,不成功的医疗改革并非一无是处。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都是过去30年医疗改革的成功之处。即便是在遭到批评最多的医疗机构民营化方面,多方资本的进入对缓解政府财政投入压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也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仔细辨析失败原因的细节,笼统地否定一切并不可取。
二、中国现行医疗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投入保障不足。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其中一个主要“病因”,简而言之,就是由于政府投入保障不足,渐渐形成“以药养医”为主要特征的过度市场化局面,使民众看病就医越来越不堪重负。事实上,在我们的思想中还没有将医疗卫生事业放到应有的地位上,舍不得在此方面投资。我们目前医疗保险状况是一种不平等的状况,广大的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看病没有保障。在医院里,有干部病房和普通病房之分,这种在医疗上的登记制度伤害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于医疗费用,现在的情况是,有钱人将大量的钱存在银行里,没钱的人交不起医疗费。医院体系的改革应放在首位,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投入职责界限清晰、市场竞争有序的医院服务体系,从药品的最终需求端理顺药品流通价格,既是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的重要外部条件,又是从体制改革入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这当然是远比取消药品加价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面对老百姓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面对他们对现行医疗服务日渐高涨的不满呼声,医疗卫生行业在解决好公共卫生的政府投入机制的同时,必须尽快转到医院体系改革中来。
2.政府监管不严、力度不足。要建构符合社会需求的、良性的医疗保障,政府加强资金投入当然是必须的,但是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政府责任应该是多维度的。政府有义务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制,实现医疗保障资金投入与医疗保障产出的有机结合,确保将国家投入的资金切实用于民众的医疗保障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加强医政监管,严格准入管理制度;依法监管多种所有制经济构成的医院间竞争,完善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明确规定医院药品采购渠道以及程序,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投资不被滥用与浪费。应该建立一种动态高效的预防、检查和事后的承接制度,否则医院把医保资金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骗取的事件还会出现。在政府投入职责和政府监管角色清晰明确后,明确现有国有资产医院的改革原则,推进国有资产医院吸纳社会资本的资产多元化改革,推动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医疗服务市场展开竞争。医疗保障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合理的服务体制以及医药体制的共同支撑。虽然近年来的改革中一直强调要实施医疗保障体制、医疗服务体制及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并举,但事实上后两项改革基本流于形式,各种混乱问题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资源的侵蚀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障改革一度选择了以限制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维持体制运转的道路,如以多种形式的个人付费等方式加大个人负担水平,但服务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进,以至于能够进入该体系的参保者也普遍不满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在制度上防治,同时要充分发挥行政的引导职能,进行说服。
金融机制革新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情况,金融体制改革2011年取得了显著成果,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转型期的金融体制,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基本动力。
一、金融机构改革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
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同时,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2011年2月,银监会等三部门印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从2011年7月1日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部分服务收费。主要包括:本行个人储蓄账户的开户手续费和销户手续费;本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手续费和销户手续费;密码修改手续费和密码重置手续费等。取消如开户手续费、密码修改费用、对账单费用、存折工本费等老百姓意见比较集中的收费项目,不仅顺应了民意,也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但是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收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在于信息不透明、告知不充分,给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够,尊重和引导消费者选择不够,必须加快改进。
(二)证券公司自身改革步伐加快
一是证券公司部分事项的审批权下放。为减少行政干预,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证监会公告下放证券公司部分事项的审批权。根据公告,证券公司变更公司章程重要条款,设立、收购、撤销分支机构,变更注册资本,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增加或者减少经纪、投资咨询、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承销等原来由证监会机构部审批的涉及证券公司的五项事项都将授权给派出机构办理,由派出机构审核。但这五项事项的授权并非全线铺开,而是考虑派出机构的承受力,条件成熟一批授权一批。此举是证监会从公共利益出发,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有利于实现微观监管和宏观监管的结合,构建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金融系统。其中授权派出机构审批部分事项和拟取消部分审批事项是监管审批方式的重大转变,二是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扩大。2011年5月,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有关事项的规定》,《规定》明确了证券自营业务的投资范围,以及证券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投资其他金融产品的监管政策。《规定》采取制定《证券公司证券自营投资品种清单》的方式,规定了三类证券自营可投资品种:第一类是已经和依法可以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第二类是已经和依法可以在境内银行间市场交易的部分证券;第三类是依法经证监会批准或者备案发行并在境内金融机构柜台交易的证券。此举将进一步放开我国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投资范围,有利于国内证券公司逐步形成国外投资银行多品种、多策略的自营业务模式。从长期看,自营业务范围扩大有利于国内券商的自营业务收入来源多元化,同时也将有利于做市商、国际板等各种自营业务结合紧密的创新业务开展,券商盈利模式将进一步优化。
金融机制革新的思考
一、山西票号协调发展过程
以日升昌为典型代表的山西票号在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上,没有协调就谈不上生存,没有创新就谈不上传承,所以山西票号的兴衰史是一部山西票号与社会环境、经济形势和金融体制的协调史。纵观百年发展,大致可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和归纳金融协调在山西票号的兴盛和衰亡两个重要阶段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1.业务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协调。明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桑蚕业兴起,平遥商人讲纺织的生意拓展到外地。嘉庆年间的社会不安定,使得山西票号迅速崛起,开始经营汇兑业务并设立分行进行异地兑拨业务,期间票号的东家和掌柜的都时刻关注这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但是在票号运营九十多年以后,东家们对业务的创新失去了敏锐的洞察力。客观上说,在甲午战争后,押运现款变得方便和安全,导致了票号失去核心业务,日趋萧条。主观上说,经营上因循守旧,东家窖藏白银不敢向产业投资,缺失创新意识。因此,不以积极的姿态进行金融创新,不努力寻求变革的行为,终将被时代抛弃。
2.客户定位与经济形势的协调。在整个发展历史中,山西票号的客户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晋商和政府。按主体比重的大改变可以19世纪60年代为分界点。60年代以前山西票号以山西商人为主,但在五口通商后,自由贸易快速兴起,导致晋商落寞,使票号资本锐减,经营也苟延残喘。60年代以后,票号开始将客户定位转移为政府,经历了培养客户、财政支柱、融资解围、走向衰亡的四个阶段,但最终因为没有及时的更新客户的定位,保持客户的T队模式。
3.内部竞争与外部依赖的协调。19世纪60年代后,票号除了经营汇兑业务外,贷放业务就主要通过钱庄进行,票号与外国银行的融资活动扶植了南方钱庄的生长,一段时间后,钱庄与票号、外国银行呈“三足鼎立”之势。20世纪初,国内新式银行快速诞生并成长,票号的业务在激烈的内部竞争中,在银行与官银钱局的冲击下,严重受挫,并逐渐被排挤出官款存汇业务之外。在内部竞争关系没有处理的同时,票号的外部依赖也渐渐无法依靠。经历了多次变革以后,票号多次遭遇掠夺,资产损失惨重,被挤搁浅倒闭。而另一方面,王朝衰则票号衰。没有协调好内部经和外部依赖的关系,也预示着山西票号必将走向末路。
4.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协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制度导致了“利益共享,风险不共担”的责权利失衡,从而加大票号经营风险。总分号制度中,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激烈程度不同,导致总分号对于改革的诉求不同,在决策上产生了误差。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投资的低成本变为高成本,但是票号并没有改变以诚信为本的放款方式,就使得其与社会变革的不协调给票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票号首次提出“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但在面对动荡的社会和缺乏责任心的掌柜,使得员工处于劣势,因此,分润制度本身的积极性和当时社会环境就适得其反了。并且,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员工进行监督。
医疗卫生机制革新新思路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来,各项改革政策正在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1]。“十二五”时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抓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各种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依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产权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市场的改革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逐步放松,公立医院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一方面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补贴减少;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全部由政府包办,医疗价格在许多情况下是由政府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公立医疗机构的这种半公立、半市场地位使其不能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又不能很好的得到政府充分的财政支持,严重束缚着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医疗卫生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2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是以参保者的身份为依据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这虽然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基本覆盖全体国民的目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对参保者身份的限制导致各项制度处在分立的状态。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尤其是以城乡作为不同制度的分界线,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上来看是不完善的。
农业现代化与金融机制革新综述
金融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工具与途径,也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年来,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不断扩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无庸置疑,即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制度滞后,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因此,有必要从农业现代化的视角,去探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需要金融的现代化去推动
任何一个经济体,要达到健康的状态,要使生产力有所提高,一个有效且高效的金融体系都是非常关键的。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个现代化且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显然十分重要。所以,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现有农村金融制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据资料显示,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农村金融来解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建设现代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物流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10万个,固定资产总额超过800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5万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超过4000家,这些都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与之相配套。因此,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以及国家实施支农惠农政策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从现代化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现代化基本上呈现出这样的轨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是伴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现代化都伴随着农村金融的现代化。对于国家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认识是越来越清晰,统筹城乡发展可谓深入人心。但就农村金融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还有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对导致我国城乡分割的金融体制和金融体系的认识上,是采取市场自发的纠错,还是通过国家的政策调整去推动。为了对此问题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我们不妨看看经济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做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基本上还是依赖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农业生产在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等的推动下,实现了以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但是,随着二战后国际化竞争的加剧,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弱,农业的弱势就体现了出来,在许多国家,农业连国内的一般工商业都竞争不过,更谈不上进入国际市场,没有政府的支持想在国际上竞争是不可能的。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农村和城市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选择了农业补贴政策,通过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去让农民获得和国家现代化相适应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之农村金融具有高风险的特殊性,致使政府农业支持的负担越来越重,使补贴政策难以为继。以欧盟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对补贴政策进行了改革,把生产补贴改成了收入补贴。目前OECD成员国的农业补贴平均数为23%,即在这些成员国农民的收入中,有23%是政府给的,同时,政府通过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为农民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金融支持。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农业生产者的稳定收入,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支持政策,其主要运作方式是:农场主以尚未收获的农产品作抵押,从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取得一笔维持农业正常生产的贷款;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场主可按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用现款还本付息,如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农场主可把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政府按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给予差额补贴。2002年5月,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了新的农业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对目前享受巨额补贴的谷物和棉花种植者增加补贴;对近年来已取消补贴的羊毛和蜂蜜等生产者重新给予补贴;对历来基本上不予补贴的奶牛养殖者、花生种植者也开始提供补贴。
法案还将用于土地保护的开支增加80%,这将使过去很少得到政府拨款支持的畜牧业以及水果和蔬菜生产者明显受益。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更加全面和细致。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制度创新去推进农村现代化。首先,通过财政出资,帮助农村地区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为农村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为农村工业企业提供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日本政府通过国家干预和引导的方式,由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及民间金融机构组成农村工业融资体系,并通过优先提供贷款或提供低息、无息贷款的形式,确保对农村工业企业的资金援助。为方便中小企业从民间金融机构贷款,1958年,政府对信用保险制度和信用保证制度实行了统一管理。1961年政府制订《落后地区工业开发优惠法》,指定了105个“产业开发程度低且经济发展停滞的地区”,通过减免租税、免除地方税、确保资金等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投资,并允许某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发行地方债券,由国家财政补贴利息。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地缩短了工业化的进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国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村金融作为高风险的行业,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持。不同的国家应该根据本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阶段和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通过金融制度的不断创新,建立健全金融法律制度,依靠金融机构提供便捷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金融支持。
二、现有农村金融制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银监会《关于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金融组织与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农业银行更加重视了农村市场的开发,明确提出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其功能定位,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努力加大信贷投放,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发展步伐加快,金融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突出强调了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尤其是在银监会2007年提出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机构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末,仅山东省共批准设立了14家农村合作银行,3家农村商业银行,设立了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一家村镇银行。截至2010年底,县域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5%左右;全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1.7万亿元,约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6万亿元,约占涉农贷款余额23%。全国金融机构县域服务网点已达到13万家左右,虽已占到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2/3,但是,全国还有2312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全国已有39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另已批准筹建114家,私人投资的小额贷款公司也达到2700家左右。但是总体数量仍然有限,其金融服务能力也有限。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发展迅速、支农意识明显增强。在广大的农村,邮政储蓄银行依靠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开发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用于满足广大农民在农业种植、养殖或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资金。同时,他们还针对在城乡地区从事生产、贸易等活动的私营企业主(包括个人独资企业主、合伙企业合伙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股东等)、个体工商户和城镇个体经营者等微小企业主所需资金发放的商户小额贷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农村金融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目前农村金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结构比例不合理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农村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还有许多不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面。特别是银行业资本化程度还不高,利润率也比较低下,银行的信用分析、贷款定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手段都不完善,并缺乏为银行提供有效评估每个贷款申请人所需的全国性的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使银行无法在严格公正的分析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借贷。同时,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小、发展程度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