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9:21: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急诊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质控会议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您们好!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年度,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欢聚一堂,举行2006年度急诊医学质控会议。首先,我代表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到会的各位专家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新年最美好的祝福,对你们一直以来对我市急诊医学质控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院始建于1897年,是地区最早的西医院。经历107年的风雨沧桑,已发展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医院先后被授予省爱婴医院、卫生部国际急救中心网络医院、省示范文明医院、全国首批百姓放心医院、市交通事故急救绿色通道指定医疗单位。2002年至今,医院先后和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市肿瘤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资产重组合并,成为市属医疗单位首家“三院一所”格局的医疗集团。

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分为东、西两个院区,占地面积78.1亩,职工总数1393人,核定床位1000张,28个病区,35个临床专科。各专科设置齐全,并形成专科特色明显,学科建设突出的办院特点,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儿科、肿瘤放疗科、神经内科、肿瘤外科、临床药学、急诊医学是市重点学科。医院设有市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市产前诊断中心、市新生儿救治中心、市儿童生长发育中心、市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市放射质控中心、市病历质控中心、市临床医师继续教育分中心、市牙病防治办公室、市心脑病防治办公室、伽玛刀治疗研究中心等机构。

医院现代化诊疗设备齐全,拥有省首台体部伽玛刀和头部伽玛刀、高压氧舱、直线加速器、最新一代瓦里安医用电子加速器、多功能后装治疗机等一大批先进医疗仪器设备,总价值过亿元,是地区设备配套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的肿瘤治疗的"航母",多方位地治疗各种恶性肿瘤,为广大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机会和场所。

查看全文

急诊医学发展综述

世界上多数国家认可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对象即为发生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患者的转运、分诊、初始评估、稳定、诊断、治疗和预防决策,以及急诊医学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的领域包括:院前(现场急救)、医院急诊科(急诊患者的处置)、危重病监护室(危重症患者的复苏、初始评估和稳定)、灾害医学应急预案、中毒救治和预防等。由上可知,急诊医学是一门非常有特色的医学专业学科,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我国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更有利于今后的长足进步。

1急诊医学发展历史

急诊医学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在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临床各学科均有各自的急诊专业组,进行本专科患者的急救处理。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猛增加),发现上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保健的需求,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SS)和急救网络日趋完善,院内急诊科作为急诊医疗的主体也在政府和医院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运行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诞生了。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1980年,我国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次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在综合医院组建急诊科的讨论会,主题是“综合性医院成立急诊科的措施和步骤”,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主管邵孝铁大夫参加了这次会议。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批准在医院设立独立的急诊科,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急诊科,邵孝铁大夫为第一任主任。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获准设立“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可能是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点。邵孝镇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一届(1987~1990年)和第二届(1990~1994年)主任委员。此外,邵孝铁教授和蒋朱明教授合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急诊医学大型专著《急诊临床》(1985年),此后又相继主编了《急诊医学》、《现代急诊医学》、《危重症鉴别诊断学》等多部大型专著,可以说他为我国现代急诊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国1983年,建立第一批急诊科至今仅二十余年时间,急诊医学在我国发展很快,急诊队伍也不断壮大,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有《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专业杂志。但到目前为至,我国急诊医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发展很不均衡,还有很多医院急诊科仅仅是管理上的独立学科,急诊科的运作基本上是依赖其他专科,更不用说急诊医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了。

2我国急诊医学目前所处的地位

总的来说,我国急诊医学目前还处在发展中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o12年1月第9卷第1期段(见表1)。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以急诊医学专业模式运行,有固定的急诊专科医生,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等。但仍有些方面处在不发达阶段,如没有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没有专业证书考试和专业准人制度,没有完整的急诊医学理论体系,甚至连患者多半也是坐私家车、出租车或公共汽车来急诊就诊。在一个成熟的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系统发展越趋完善,急诊医学领域得到明显的扩展。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急救网络和病例数据库(如创伤、中毒病例),急诊医学亚专业(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的研究,完善的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资格考试和准入制度比较,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如质量控制、同行评议、危险管理、费用一效益分析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措施)。我们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尚有明显的差距。

3急诊医生专业范畴

查看全文

全科医学生急诊医学教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基层医疗工作需要大量全科医生,为老百姓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因此,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全科医学生的需求。本文通过急诊教研室深入了解培养全科医学生的内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并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急诊医学;教学思考

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论是在学科的特性还是工作环境,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有着密切联系。我院是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急诊教研室承担了我院全科医学生的大部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培养全科医生特殊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的目的,因此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了解培养全科医生的内在要求

全科医学学科有以下4大特性:学科属性实用性强;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诊疗思维过程强调整体性;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阶段具有不可分割性[1]。全科医生主要解决的是疾病的首诊分诊、急诊抢救、患者转诊及健康教育问题。这要求全科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帮助老百姓诊治常见病,又要及时做好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还需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可见全科医学的最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探寻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需尊重这一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2]。

2注重临床思维的拓展

查看全文

急诊医学双主互动教学的运用

急诊医学作为现代临床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独立性学科,涵盖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学、现场抢救、创伤急诊、灾难医学,急性中毒、各科急症、环境因素急症及危重症监护等有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急诊医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极易造成枯燥乏味、脱离实际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等弊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急诊医学教学中探索双互动式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

一、“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涵义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中“双主”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指2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受教育者的能力资源;(2)指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优路线,教其知,授其法,以法求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在学习、认知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性[1]。采用“双主互动”的教学改革新思路,互动教学从方案的策划、设计一开始就邀请学生参加,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就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既体现出对学生高度的重视与信任,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不推卸任课教师理所应承担的教学责任,它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前到教学的准备阶段,延伸到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改进阶段[2]。教学互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分组活动[3]。这种有学生全过程参与的互动教学改革,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它不仅比较切合实际,也比那些学生的参与仅局限在某些教学环节的互动教学活动,成效来得更为显著。

二、双互动式教学急诊医学教学中应用

(一)双互动式教学在大班理论课授课。课堂上的互动就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是对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教师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达到师生互动、认识互动、信息互动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灵活的穿插运用双主互动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出血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课前给予大纲和要点,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出血分组讨论备课,每组请一位学生上台授课,老师组织总进程、归纳、总结和列举临床事例可提升效果。这种双互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情景互动式教学见习应用。所谓情景互动式教学,即模拟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视频、图片及实物等手段创设新的情景,有目的地引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拓宽学生视野,并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技能[4]。而双主情景互动教学,则要求教师的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发挥主体作用,动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法仅靠讲授教学的单纯模式。它通过创设出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帮助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局面。例如在学习心肺复苏中标准步骤这个知识点时,模拟急救情景,点出要点,学生分组在安拟上可以轮换练习,边做边较错,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使教学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5]。

查看全文

急诊医学教学独特性思索与实践

现代医学不断向纵深迅猛发展,医学专科划分越来越细,已形成了高度专科化的特点;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教学,都是以特定疾病而不是以症状为主要对象。然而急诊医学不同于传统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容。教学医院肩负培养医疗人才及领导医学研究的重要使命[1],如何看待急诊医学的独特性,并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是摆在从事急诊医学教学工作者面前亟待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1研究急诊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急诊医学科作为医院窗口科室,直接关乎现代化城市的形象以及所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人们对急诊的需求量逐渐放大,对急诊诊疗水平的要求愈来愈高,培养一支未来可能从事急诊医学的卫生人员队伍已是社会需要。鉴于急诊医学是多学科交叉专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精神异常、创伤和中毒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复杂性问题,正日益困扰从事急诊医学医、教、研者[2],迫切要求急诊医学教学顺应形势,与时俱进。教学医院理应主动成为急诊医学常态化教学培训机制的排头兵,只有建立这样的机制,才能在所属医院形成一支平急结合、反应迅速的卫生应急队伍,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急诊医学是一个有确定功能定位的临床科室,有确定的生命支持、急病诊治、医患沟通、医学伦理等学科理论,有进行各种脏器功能支持和监护的急诊专科操作。执行着从病人来诊到专科治疗之间的病情判断、疾病分诊、危重抢救、病情观察、确定诊断和初步治疗等系列医疗活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对病情判断、危重抢救和病情观察、初步治疗的中心内容。要求教学对象具备鉴别和处理各种疾病和创伤的能力,具有应对大型灾害事件的能力,还要有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2对急诊医学教学独特性的思考

2.1急诊医学诊治对象独特急诊医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其诸多特点决定了教学有别于传统临床教学。独特性之一是它的整体性。现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但人毕竟是一个整体。不同的专科以解剖学脏器为划分基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的“树木”,而急诊面对的则是“森林”。众多树种和树木聚集在一起时,就发生了超越单种树木自身规律特点以外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也即传统专科诊治疾病从脏器深入到器官、组织,再深入到到细胞乃至基因水平,急诊医学则是针对众多脏器和功能的聚集体,需要探索当多种脏器功能聚集体异常时所发生的新现象及规律。

2.2急诊医学的临床切入点独特传统专科通常以解剖学的脏器为基础,侧重病理解剖学,如肿瘤、炎症及栓塞等,治疗因而也相应是切除、引流、抗生素、血管再通。急诊医学是将人的整体活力分解为若干功能组成部分,这些功能部分既可能与解剖学脏器相关,也可能超越解剖学。因为单纯的解剖异常并不直接致命,只有功能衰竭才死人。基于对功能的研究,急诊医学拓展了一系列临床新理论,如大血管内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理论、大血管内循环与微循环关联的理论、氧输送与组织氧消耗的理论等。

查看全文

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方法对徐州某高校急救与救援医学专业48名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分为对照组(24人)和虚拟现实教学组(24人),对比分析两组急诊医学专业课(创伤医学、急救医学和灾害医学)的成绩,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创伤医学、急救医学、灾害医学三门专业课成绩分别为:(73.6±8.3)分、(76.2±9.5)分、(73.8±8.1)分;而虚拟现实教学组三门专业课成绩分别为:(85.3±5.2)分、(87.4±6.2)分、(92.6±5.5)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是适应当前急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急诊医学;本科教育;教育技术;探索;实践虚拟现实

(virtualreality,VR)技术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而新兴的一门技术。该技术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生成逼真的视、听及触觉一体化的三维虚拟世界[1-2]。用户借助头戴式立体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切身参与并探索仿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与变化,产生沉浸感和带入感。VR技术具有多感知性、存在感、交互性、自主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3]。急诊医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立完善的急诊医学生培养体系和提高急诊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已是当今急诊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4]。本文总结分析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急诊医学本科生教育的教学效果,探索VR技术应用于急诊医学教育的可行性,以期为急诊医学教育提供一种好的教育技术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徐州某高校48名2014级急诊医学专业本科生,其中,对照组男生13人,女生11人,年龄范围19~23岁之间,平均年龄(21.4±2.4)岁;VR教学组男生13人,女生11人,年龄范围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8±2.2)岁,两组学生一般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研究内容与方法。将48名本科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组,n=24人)和VR教学组(n=24人)。对照组采用借助多媒体等开展传统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模式,而VR教学组则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期末统计创伤医学、急救医学和灾难医学等急诊医学三门专业课的成绩。1.3评价方法。两组学生均按照课程表的进度要求,相同章节的授课老师确保为同一个人,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展开教学。两组学生的成绩均采用形成性评价,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同时包含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考试成绩。1.4统计学方法。用GraphPadPrism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查看全文

Mini-CEX在急诊医学教育的运用

在21世纪的今日,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训练不再只着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求其具有医疗技术、执业能力、职业精神等综合能力。在临床教学中,为了有效评估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国内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引进国外现行、有效的评估工具———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并推广到国内医学院。Mini-CEX是美国内科医学会(AmericanBoardofInternalMedicine,ABIM)根据美国医学继续教育认证委员会对住院医师的6项核心能力发展并推荐的一种评价住院医师临床能力的评估工具[1]。评估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德医风/医患交流、临床诊断/治疗方案、整体评价等能力考核[2],主考医师除了观察和评价住院医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外,考核过程中主考医师还能给住院医师实时反馈。临床教学应用Mini-CEX不但能完善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更能提高学习进修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成效。我院急诊医学教研组亦引进Mini-CEX的相关理念和实施策略,应用于医学生规范化培训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1教学要求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急危重症医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临床学科。该学科涵盖各临床科室的急症、危重病、危重症监护和院外各种突发环境下的紧急医疗救护、创伤及中毒、急诊医学管理等。由于其涉及的相关领域宽,具有横向整合各临床学科的特点,因此要求医学生不但能掌握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医学生能运用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的方法和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1.2具体应用方案“实时反馈”正是根据教学要求围绕考核病例,提高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流程:给予医学生建设性的反馈(5~10min),其内容包含医学生表现优秀的方面、需改进及注意的方面,灌输急诊理念、中西医结合思维,并提供学员继续学习的方向、最新医学进展,以达到教学及评量的目的。

1.3教学优势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教育具有浓厚“师徒制”特色,这同Mini-CEX一对一的评估和教学方式有相通性。主管医师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医学生对患者进行的医疗行为,立即发现问题并能给予及时的指导,透过实时反馈,可巩固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提高体格检查、沟通技能和专业态度。因此较传统临床技能考核更具合理,真正达到以考促学,提高临床能力的目的;较传统灌输式教学更能调动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考核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善建议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种急性疾病、各种疾病的急危重阶段的临床医学。它涵盖了各临床科室的急症、危重病、危重症监护、院外各种突发环境下的紧急医疗救护、灾害和灾难医学、创伤及中毒医学、急诊医学管理等。急诊医学的发展是在传统医学基础上形成的,与传统医学既相互关联,又显然有别。急诊医学相关领域宽,因此具有横向整合各门医学的特性,虽与其他医学专科有某程度的重叠,但更为深入且集中于急危重症阶段,它是医学中的医学。高等院校附属教学医院的急诊科,应当是由一群高素质的人才、能应对急重症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组成的医疗团队。因此,优质且专精于急重症医学之医师是提升急重症医学质量的基本要件。正是由于急危重症医学的特点及与其他专业的区别,它的人才培养也与其他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区别。作者结合近年协助急诊医学教学及临床实习管理的经验,从临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两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急诊医学的教学必须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临床技能的目的,这一方面由于原有急诊医学教学培养计划的局限性,使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从而无法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招生人数的增多,医学发展观不一,使得其经过原有教学后仍有在临床思维局限、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作为教学医院,我院已开展急诊医学教学18年,从开始把急诊医学作为选修课到现在列入必修课,由面向医学本科生教育到现在普及到七年制教育和急诊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急诊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急诊医学及相关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急诊医学飞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对急诊医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以满足和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2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紧扣医学发展

急诊医学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知识,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教育仍没有统一的教材,虽然卫生部先后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急诊医学》及《急危重症现代救治方略》两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但急诊教学时间较短,要全面学习急诊急救知识仍较困难,要使学生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熟练进行急诊的基本操作的教学要求,必须要紧扣医学发展培养急救意识和能力,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笔者先后多次在学生中进行急诊教学内容调查问卷,开展带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了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重点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急诊急救最新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此起彼伏,如早期的SARS、禽流感爆发、当前的甲流肆虐,地震、矿难等天灾人祸,使我们要及时修改急诊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既符合现代急诊医学特点,又言语通俗、准确,深入浅出,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先进性、适应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及时了解和接受新理论、新进展,让他们牢固树立求新、探索及创造的思想,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授课质量,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医学生临床急救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体模型和常见急救术作为教学小课补充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以来,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人体模型操作训练,能充分利用模型训练感性、直观、易于记忆等特点,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操作方法,还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和拓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急救技术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改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提高急诊临床实习质量

查看全文

推进急诊医学在国内的发展

世界上多数国家认可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对象即为发生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患者的转运、分诊、初始评估、稳定、诊断、治疗和预防决策,以及急诊医学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的领域包括:院前(现场急救)、医院急诊科(急诊患者的处置)、危重病监护室(危重症患者的复苏、初始评估和稳定)、灾害医学应急预案、中毒救治和预防等。由上可知,急诊医学是一门非常有特色的医学专业学科,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我国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更有利于今后的长足进步。

1急诊医学发展历史

急诊医学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在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临床各学科均有各自的急诊专业组,进行本专科患者的急救处理。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猛增加),发现上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保健的需求,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SS)和急救网络日趋完善,院内急诊科作为急诊医疗的主体也在政府和医院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运行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诞生了。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1980年,我国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次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在综合医院组建急诊科的讨论会,主题是“综合性医院成立急诊科的措施和步骤”,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主管邵孝鉷大夫参加了这次会议。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批准在医院设立独立的急诊科,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急诊科,邵孝鉷大夫为第一任主任。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获准设立“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可能是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点。邵孝鉷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一届(1987~1990年)和第二届(1990~1994年)主任委员。此外,邵孝鉷教授和蒋朱明教授合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急诊医学大型专著《急诊临床》(1985年),此后又相继主编了《急诊医学》、《现代急诊医学》、《危重症鉴别诊断学》等多部大型专著,可以说他为我国现代急诊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国1983年,建立第一批急诊科至今仅二十余年时间,急诊医学在我国发展很快,急诊队伍也不断壮大,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有《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专业杂志。但到目前为至,我国急诊医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发展很不均衡,还有很多医院急诊科仅仅是管理上的独立学科,急诊科的运作基本上是依赖其他专科,更不用说急诊医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了。

2我国急诊医学目前所处的地位

总的来说,我国急诊医学目前还处在发展中阶段(见表1)。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以急诊医学专业模式运行,有固定的急诊专科医生,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等。但仍有些方面处在不发达阶段,如没有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没有专业证书考试和专业准入制度,没有完整的急诊医学理论体系,甚至连患者多半也是坐私家车、出租车或公共汽车来急诊就诊。在一个成熟的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系统发展越趋完善,急诊医学领域得到明显的扩展。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急救网络和病例数据库(如创伤、中毒病例),急诊医学亚专业(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的研究,完善的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资格考试和准入制度比较,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如质量控制、同行评议、危险管理、费用-效益分析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措施)。我们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尚有明显的差距。

3急诊医生专业范畴

查看全文

Seminar教学在急诊医学中的运用

临床医疗八年制学生的培养旨在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发展有较大潜力、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临床医学人才[1],但传统的LBL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阻碍了学生的视野和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性和探索精神的发展,根本无法满足八年制教育需求,新教学法的引入和完善势在必行。我们在临床医学八年制急诊医学课程中运用了Seminar教学法,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设第四军医大学200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22人为对照组,第四军医大学200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32人为实验组。由相同教师授课。

2.研究方法。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组并确定主题:学生分成5个小组,教员提供典型病例,拟定讨论主题并发放资料,引导学生如何自学。(2)学生自学: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小组内部讨论,准备发言方式和内容。(3)课堂讨论。教师先讲解重点知识点,并引入主题讨论。各组采用任何形式汇报自学成果并展开辩论。(4)总结评价。教师分析总结,再次强调关键知识点,评价各人课堂表现,提出更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结。对照组按照传统的LBL教学法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各组学生进行相同试卷考核和填写问卷调查。

3.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有差异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