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9:18: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急诊内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急诊内科死亡病患调研
急诊室是患者就诊的首要地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急诊室的就诊人次增加,疾病谱发生改变,同一患者常存在多种慢性病,且病情复杂、多变。为进一步了解急诊室患者疾病谱的变化及病死率情况,总结急诊急救的经验,分析急救失败的原因,探讨医院急救的最佳模式,本文对我院急诊室经急救无效死亡的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内科共对15876例患者进行急救,将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本次研究,包括院前急救送到急诊室呼吸、心跳已停止,经过急救无效而宣布死亡的患者,共计394例,急救成功率为97.5%。其中男274例,女120例,年龄14~96岁,中位年龄56岁。
1.2方法
对394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死亡年度、就诊后存活时间以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急诊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全面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对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0例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遵医行为、自我效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全面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遵医行为,提升其自我效能。
关键词:全面护理干预;重症心力衰竭;自我效能
重症心力衰竭是心脏病发展到极为严重阶段的一组症候群,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全面护理干预是一种将护理各环节系统化的护理模式,重视生活指导、心理干预,能为患者提供优质化、多元化、人性化护理服务。本研究选取我院90例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旨在探讨全面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90例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女20例,男25例;年龄54~77岁,平均(65.23±5.56)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9例,Ⅳ级16例。观察组女21例,男24例;年龄55~78岁,平均(66.78±5.32)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8例,Ⅳ级17例。两组年龄、心功能分级、性别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知情、自愿并签署同意书;符合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重症心力衰竭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疾病或意识不清晰。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睡眠指导、给氧、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包括:①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减少负性情绪,帮助树立对抗疾病的决心;②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相关注意事项等,宣传正确生活习惯,如严格控制液体和钠盐摄入、清淡饮食、戒烟酒等;③合理用药,对于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密切监测其心率变化,若心率<60次/min,应及时暂停用药;④运动指导,鼓励患者下床走动,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运动量,运动期间应时刻注意其生命体征变化;⑤病房环境维护,护理人员需每天消毒,保证病房空气畅通,以避免引发感染。1.3观察指标。自制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调查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遵医行为总评分,评分越高代表遵医行为越好;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从健康行为、用药、日常生活、遵医行为4个方面比较干预前后两组GSES总评分,评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好。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内科急症患者护理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评估内科急诊患者护理的价值。方法选择内科急诊留观患者456例,均给予MEWS评分,根据患者评分制定护理方案,比较MEWS评分和病情转归情况。结果MEWS评分0-3分者为133例,收急诊留观按急诊常规护理继续观察;MEWS评分4~7分患者167例,接诊后按I级优质护理,通过急诊及专科协助救治后安专科意见转入住院部普通病房;MEWS评分≥8分患者146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予以紧急抢救和个体化护理,对大部分病情仍危重患者转诊至重症病房。结论根据MEWS评分对急诊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为患者定制针对性护理方案,能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内科急诊;护理
急诊患者常存在病情复杂,容易误诊、漏诊及诊疗延误,如何提高警惕,早期识别“潜在危重病患者”,成为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当务之急。如果医护人员可以尽早、准确地识别这类“潜在危重病患者”,可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救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当然,要准确无误的对病情进行预判,不仅需要医生和护士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指导,更新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早期预警评分”[1](earlywarningscore,EWS)由于其观察方便,操作便捷,对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能够评估准确,早在20世纪就被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然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2](modifidearlywarningscore,MEWS)虽然提出时间并不晚,在国内急诊用于评估病情的报告却并不多[3]。利用MEWS评分对2015年3月-2017年4月就诊的456例内科急诊患者进行了病情评估和分类,根据患者评分及分类对患者实施不同护理以及下一步治疗方案,患者预后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3-2017年4月急诊内科收治留观病人共456例。男236例,女220例;年龄16~89岁,中位年龄51.3岁。1.2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456例内科急诊留观患者)在其就诊时,医护人员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采用MEWS评分以及入院后的检查及检验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的评估,按0-4、5-7、8分以上3个分数段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和进一步处理措施,记录各组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去向以及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2结果
内科抗生素运用情况思索
目前,抗生素是临床特别是急诊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类别,少部分医生在临床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二重感染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引起医源性疾病…。为此,在急诊医学中合理应用抗生素尤为重要。现将我院急诊内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抗生素应用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分析抗生素在急诊内科的使用情况,总结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注意事项,现将总结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一2010年1月我院急诊内科共收治患者146例,其中急性感染类患者93例,男51例,女42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为53.4岁。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3l例,23例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17例、感染性腹泻19例、急性尿路感染3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就诊急诊时,医生根据其临床症状先初步判断,并尽量根据初步判断开具抗生素处方。同时,取样进行致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统计医生初步判断后的经验用药和致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后用药的符合性。统计联合用药情况。
三甲医院大内科总住院医师制度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三甲教学医院大内科总住院医师(以下简称院总)运行机制,评价大内科院总工作效果,为医院关于大内科院总的培养改革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于2020年3月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务处主任1名、临床科室病房组长73名和曾任和现任内科院总4名进行调查。结果约1/3病房组长认为大内科院总的科间会诊能力和急危重症抢救能力有待提高;约2/3病房组长认为有必要由大内科院总直接启动临床转诊途径、增设综合ICU和急诊轮转作为大内科院总岗前培训;几乎全部内科病房组长认为大内科院总制度需要进行改善。结论大内科院总制度有助于人才培养,但需要优化且持续完善制度以保障其运营质量。
关键词:大内科;总住院医师;工作制度;调研
大内科总住院医师制指住院医师在担任主治医师工作以前,必须经过的一段时间的集中性临床实践,其主要工作是院内其他非内科科室的相关会诊、内科相关科室非工作时间急危重症处理和抢救指导、协助内科系统进行住院医师的轮转安排等[1-5],该工作历时0.5~1年,为提高总住院医师(简称院总)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2,5]。国内综合性、教学型三甲医院多采用上述内科院总训练机制,但尚缺乏对内科院总实际工作情况的调研反馈。为促进该制度的完善,本研究进行相关调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2020年3月以本院作为调研单位,涉及调研对象为医务处主任1名、相关临床科室病房组长73名、曾任或现任大内科院总4名,对上述78名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其中病房组长调研为抽样调查。
急诊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分析
值护理风险是医院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事件,胃肠疾病急诊患者病情危重,护理风险多,需做好相关风险管理,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医疗纠纷发生[1-2]。本研究分析了胃肠疾病急诊患者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胃肠疾病急诊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风险管理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21~75岁,平均(36.13±2.71)岁;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1~74岁,平均(36.04±2.2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1)成立胃肠疾病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基层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2)总结问题。对以往胃肠疾病急诊患者常见风险进行总结,制定相应管理措施。(3)措施落实。第一,合理排班。胃肠疾病急诊患者护理工作繁重,需合理排班,高峰期需合理增加护理人员,以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减少护理差错发生;第二,交接班规范性。对交接班内容进行规范,确保书面、口头、床旁全面交接到位,落实责任。第三,对高危跌倒坠床患者,在床头挂警示标识;输液、用药严格执行三叉七对原则;室内地面和洗手间地面保持干燥,设置防滑垫;保持病房照明系统和报警系统良好。第四,规范文书书写。胃肠疾病急诊科护理中,需规范文书书写,以作为医疗证据,减少纠纷的发生;第五,加强护士法律知识培训。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并通过相关护理案例的学习增强自身维权意识[3-4]。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胃肠疾病急诊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风险处理能力水平(0~100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质量越高);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常满意21例,比较满意有11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76.19%;风险管理组非常满意32例,比较满意有7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92.86%。2.2两组胃肠疾病急诊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风险处理能力水平相比较。风险管理组胃肠疾病急诊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风险处理能力水平(94.56±2.15)、(97.45±3.53)、(96.13±6.92)高于对照组(85.01±1.91)、(86.24±2.72)、(84.13±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发生率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有2例出现坠床,有2例药物注射错误,有2例沟通不良,有1例静脉炎,发生率为16.67%;风险管理组仅有1例沟通不良,发生率2.38%。风险管理组无出现护患纠纷,对照组6例护患纠纷,发生率14.29%。
3讨论
急性胰腺炎治疗成效思索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内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由于多种病因造成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引起的胰腺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急性炎性反应。临床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数日后自行恢复。重者可并发有胰腺坏死出血、感染休克、多脏器衰竭和腹膜炎等,病死率高达50%。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使得胰腺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对内科治疗急性胰腺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2009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行内科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均于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内科治疗急性胰腺炎,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发病年龄范围26-68岁。50例患者的诊断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胰腺疾病学组2004年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2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痛、腹胀等症状。50例患者均行CT或B超检查,可见整个胰腺弥漫增大,边缘模糊,胰周渗液或腹腔渗液24例,腹穿液淀粉酶增高者26例。
1.2治疗方法
①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②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类抑制胰酶分泌,PPI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③抗生素预防感染;④起病初给予全肠外营养,并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
急诊观察室病房管理化论文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急诊室在1999年初开通了生命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服务的目的:畅通、高效、规范。落实在急诊护理中,应突出一个“急”字;在护理管理中应突出一个“畅”字;在护理服务中就突出一个“效”字。
我院急诊室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病人来院急诊,要求看牙痛,接待他的是当班急诊主管护士,告诉病人医院没设口腔科急诊,可以去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病人不愿意,说“牙痛、面部神经痛”。急诊主管护士领他到神内科,神内科医生拒绝诊治,认为不是本科疾病。病人又气又痛,投诉到院总值班。
对这一件事,我们在急诊室开展了一次大讨论。开始大家和当班护士都认为这样做没有错。但我们对当班护士说,那天是大雨倾盆晚上11点种,如果这位病人是你的家属或你的朋友,你会怎样接待他呢?当班护士想通了,她在讨论中说:关键是我没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这件事并没有这样了结,我们以此为契机把“病人是宾客”的概念引进了连续两星期的学习讨论中。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概念。以病人为宾客,就是处处把病人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在任何情况下,护理都要服从病人的需要。我们提出:
·服务信条:让病人得到满意、健康。
·服务艺术:运用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在每一项护理服务中,以自己沟通技巧取得病人家属理解、信赖。
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
1现阶段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