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9:00: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急诊患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研究
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急,且导致患病的原因较多而复杂,尤其是近年来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而疼痛是该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许多患者由于剧烈的疼痛而导致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部分耐受性较差或身体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还可能因为创伤性疼痛威胁到生命安全[1]。所以,加强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治疗与护理技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友好关系的升温发展,避免发生医疗纠纷,促进患者快速康复[2]。本文通过分析强化疼痛护理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探讨更佳的疼痛护理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患者的标准:(1)年龄小于60岁;(2)住院治疗,且没有发生中途转院的情况;(3)不存在较为严重的精神类疾病,能自主配合医院的治疗与护理[3]。根据研究的目的及患者的纳入标准,对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接收的98例急诊创伤骨科住院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都满足创伤骨科临床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数字分配的方式将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的49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年龄19~57岁,平均(34.68±6.19)岁;男26例,女23例;普通摔伤4例,交通伤29例,器械伤5例,重物创伤6例,高空坠落伤5例。观察组年龄18~55岁,平均(34.71±6.03)岁;男27例,女22例;普通摔伤6例,交通伤28例,器械伤4例,重物创伤6例,高空坠落伤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性较好。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的意义,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疼痛护理与基础护理,其中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创伤处置、药物镇痛等措施。观察组中的患者采取了强化疼痛护理与基础护理,主要的内容如下:(1)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通过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来提升护患的友好关系,从而便于采取语言安慰与鼓励,交流过程中适当的肢体语言及为患者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都能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并联合病房与社会的支持与鼓励的声音,来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心理素质,使得患者心理上的疼痛应激反应得到充分降低[4]。(2)优化护理操作技术。在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动作轻柔,且严格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患者的创面或创伤发生感染,与此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对护理操作可能造成的疼痛担忧[5]。在对患者的创面或伤口进行接触性护理时,应轻柔、有序地进行,尽可能降低护理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例如在进行伤口的清洗与包扎、改变体位、病床用品的更换等过程中,都应该动作轻柔,控制好着力点与力度[6]。(3)疼痛感转移法。正确应用疼痛感转移法,能够较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比如,通过在病房内播放舒缓、悦耳的音乐,与患者聊天或者播放患者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来缓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7]。(4)科学使用镇痛药。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鼓励患者尽量不使用镇痛药物,但是对于疼痛过于剧烈,患者难以忍受的情况时,可使用适量的止痛药来降低疼痛感;另外,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机制用药,防止出现滥用止痛药的情况出现,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损伤[8]。(5)开展疼痛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与镇痛知识,促进患者形成正确的镇痛观,并指导患者学习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疼痛时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技巧,告知患者急诊创伤性骨疾病应注意的事项[9]。两组患者出院前1天,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价。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主要的观察指标是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护理满意度。其中,疼痛程度采取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进行评价,评价得分越低,说明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越轻。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调查表总分100分,由患者自主填写,根据患者最终得分来评价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分超过80分的评价为非常满意,得分为60~80分的评价为基本满意,得分低于60分的评价为不满意[10]。护理满意=非常满意+基本满意。1.4统计学处理。将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观察。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3.28±0.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1±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高危患者安全转运探讨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科高危患者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估与院内安全转运、无缝对接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接受院内转运交接的高危急诊患者70例入组,对照组选用常规院内转运模式,观察组选用MEWS评估与院内安全转运、无缝对接模式,对比并评估组转运工作质量。结果在转运交接时间、专项护理质量评分、转运满意度三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科高危患者院内转运时,经MEWS评估后实施院内安全转运与无缝对接模式,可使转运质量大幅提升,推广价值高。
【关键词】急诊科;MEWS评估;院内安全转运;无缝对接模式
急诊危重症患者经抢救后需要转运至监护室或病房接受下一步的监护与治疗,但是院内转运过程中,患者随时会出现病情变化,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改良早期预警评分(NEWS)是临床院前急诊成人危重症程度评估系统,操作简单、快速,可对潜在危重症病人进行早期预警,实现急诊快速分流,在院内转运中实施,可提升转运处理速度与质量,最大程度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安全性[1]。因此,我院急诊科危重症患者在MEWS评估下实施院内安全转运与无缝对接模式,获得满意转运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高危患者70例入组,入选时间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根据转运管理模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年龄区间在25~78岁,平均年龄为(54.66±5.18)岁,女性17例,男性18例,疾病类型:消化系统8例,严重创伤8例,心血管系统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7例,神经系统疾病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在22~76岁,平均年龄为(53.27±4.95)岁,女性15例,男性20例,疾病类型:消化系统7例,严重创伤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8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神经系统疾病6例;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急诊科诊断,初步抢救后,开展常规病情判断,将需要进一步接受检查、手术、住院或转入ICU监护患者进行转运,转运期间由1名医师或护士陪同。转运期间将急救设备、抢救药物与物品准备齐全,保证患者静脉通道通畅,及时应对生理功能紊乱等问题,做好急救处理;急诊科与接受科室做好详细交接工作。观察组实施MEWS评估,开展院内安全转运与无缝对接模式,具体实施方法:(1)NEWS评估:利用MEWS评分表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心率、呼吸频率、意识、收缩压、体温、SPO2评估,以3级评分法评估,总分18分,0~5分者由低年资护士负责转运,6~8分者由管床护士、护工共同承担转运工作,携带转运急救箱;评分≥9分者由护工、护士及管床护士共同负责转运工作,携带急救箱、转运仪器等[2]。(2)院内安全转运:转运前做好抢救药物与仪器准备,做好病人准备,检查各导管的通畅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针对躁动患者做好镇静或约束肢体,外伤包扎固定等处理。(3)无缝对接:提前与相关科室做好沟通,告知患者信息,使转运接受科室做好迎接病人准备,认真填写转运通知单,转运后由急诊科与接受科室负责人签字确认。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转运交接时间,以问卷法对两组的转运专项护理质量评分与患者对转运满意度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越佳[3]。1.4统计学处理。以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t值检验,(x±s)描述;计数资料:以x2值检验,以百分数描述;P值<0.05,可判断具备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疼痛护理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在佛山市中医院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0年1-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中接受治疗的80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常规护理法用于对照组,强化疼痛护理法用于观察组。比较两组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心率和收缩压水平。结果: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心率及收缩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及收缩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稳定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疾病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诊创伤骨科;强化疼痛护理;疼痛评分;满意度;心率;收缩压
医院中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大多为急诊患者,患者病情较为危急,发病原因复杂,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身体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水平明显升高,一些病情严重者还会死亡[2]。为了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升疾病预后治疗效果,应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护理,以提升患者疾病预后[3]。现阶段,倡导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使用强化疼痛护理方法[4]。本文将于2020年1-12月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80例急诊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强化疼痛护理方法所取得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佛山市中医院急诊创伤骨科80例,治疗时间为2020年1-12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4~83岁,平均(56.8±2.8)岁。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3~84岁,平均(57.2±2.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法,护理人员定期进入病房,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当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治疗效果。观察组行强化疼痛护理法,包括几下几方面:①开展疼痛教育:护理人员应详细为患者介绍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疾病知识及镇痛知识,增强患者对镇痛工作的重视度,告知患者疼痛缓解方法,疼痛工具如何正常使用,并指导患者一些缓解疼痛感的小技巧。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期间,应严格做好消毒杀菌处理,并坚持无菌操作原则,以避免患者的创面部位处出现严重的感染。伤口及创面护理需有序及轻柔,避免操作不当而引发患者出现较大的疼痛感,应确保动作的轻柔性,并对力度及力点进行控制。根据创伤骨折部位采用不同体位或肢体摆放,使用丁字拖,夹板,三角巾或绷带包扎固定,用伤科黄水纱湿敷骨折部位,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确保患者的骨折部位处能够快速愈合。②环境干预:若环境舒适度不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感加重。为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身体舒适度的提升,加强对患者进行环境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将清创室内的温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病房内环境的干净、安静、温馨、清洁及舒适,使患者的身体疼痛感得以明显减轻。③心理护理:若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将不利于患者疼痛感的缓解。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当患者进入到医院之后,应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和疏导,以促进患者疾病治疗自信心的提升。另外,应确保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疼痛是创伤骨折患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后,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另外,还可采用为患者播放电视节目、与患者聊天的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的疼痛感得以减轻。④轻柔操作:在对患者行体位变换及创面包扎等护理操作期间,护理人员应保持轻柔的动作,以防止刺激到患者的创面,而导致疼痛感加重。⑤用药护理:当患者出现疼痛感时,若使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将无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应给予患者镇痛类药物。在此期间,要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服药,以促进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确保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的必要性,以防止患者药物成瘾。观察指标:①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患者疼痛感,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轻,重度疼痛度评分为≥7分,中度疼痛评分为4~6分,轻度疼痛评分为1~3分。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与得分呈正比例关系[6]。③观察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及收缩压水平。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6.0软件处理,VAS评分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论文
【关键词】急诊室医院危重患者转动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抢救、复苏、早期处理后,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对患者病情不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如呕吐物致呼吸道梗阻,突然心跳呼吸骤停,静脉输液管路、气管插管等各种管道脱出,氧气供给不足,内脏二次出血等。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险[1]。因此,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解放军第148医院急诊科共对156例危重患者实施院内转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本组156例中男92例、女64例,年龄3~76岁,颅脑损伤患者32例,脑血管意外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胸腹部外伤21例,刀砍伤患者8例,急性中毒11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患者26例,其中院内转运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者26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48例,15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4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搏骤停,2例在入院后1h内死亡。
2转运的目的
进行CT、X线片、急诊手术以及运送到病房进一步治疗。
3转运的要求
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的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常规急救护理的57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设为参照组;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57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设为整体组。比较两组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预检分诊准确率、救治成功率、病情确诊时间、急救时间、急救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跌倒坠床发生情况以及护理前、护理1周后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整体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预检分诊准确率、救治成功率均高于参照组(P<0.05)。整体组的病情确诊时间、急救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急救费用少于参照组(P<0.05)。整体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跌倒坠床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1周后,整体组的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整体抢救效果更佳,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护理服务满意度
急诊科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能在最快时间内使患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1]。鉴于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复杂、易变[2],给急诊科急救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考验。常规急救护理中的急诊急救流程不够规范、标准,急救消耗的时间较长,易使患者错过黄金救援时间,引发不良后果[3-4],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因此,我院抽取开展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前、后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各57例进行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常规急救护理的57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设为参照组;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57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设为整体组。参照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42~79岁,平均(52.19±9.26)岁;呼吸系统疾病20例,中毒10例,脑血管疾病10例,多发性创伤17例。整体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43~82岁,平均(52.33±9.33)岁;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中毒12例,脑血管疾病12例,多发性创伤15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病例;②年龄≥18岁;③收治时尚有生命体征。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②伴有精神疾病;③入院后24h内死亡;④存在认知、听力障碍。1.2方法参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患者收治到急诊室后,由医生快速进行病情评估;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检测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联系相关科室医生进行会诊并确定治疗方案,协助医生进行抢救;急救结束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或送至病房。整体组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①积极与急救中心沟通协作。获取危重症患者的基本资料,预先掌握患者的病情,评估120急救车辆到达急诊室的时间,做好抢救医疗设备(如便携式呼吸机、喉镜等)、抢救设施、药品等准备工作,备好抢救床、转运滑板、氧气以及推车,与急诊科抢救医生于急诊大厅提前等候。②及时分诊处理,落实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采用5级国际预检系统开展分诊护理工作,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进行分级,落实家属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工作,做好医患沟通,促使其积极配合。迅速判断患者的病情,针对Ⅰ级患者,应立即开通绿色通道,送至抢救室开展紧急抢救;针对Ⅱ、Ⅲ级患者,应开具检查单,协助患者进行检查,以明确病情;针对Ⅳ级患者,由护理人员进行排号,逐一为其进行护理;针对Ⅴ级患者,应协助其进行专科检查,没有问题后办理出院。③急救抢救护理。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争分夺秒,提高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做好应急准备,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专人进行抢救药物配比,并做好抢救记录。④抢救后护理。增加查房频率,对患者病情进行记录,严格按照无菌规范实施各项护理工作,做好患者各类管路的保护与检查工作,严密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如有异常,及时汇报给主治医生。同时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沟通,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做好心理疏导工作。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比较两组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预检分诊准确率、救治成功率。由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员负责采集数据,以护理组为单位上报,每月5日提取上月信息。危重患者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合格判断标准: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60min[5];预检分诊准确率=预检分诊准确例数/预检分诊总例数×100%;救治成功率=救治成功例数/被抽查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的病情确诊时间、急救时间、急救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跌倒坠床发生情况。跌倒坠床发生率=跌倒坠床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1周后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SatisfactionwithNursingScales,NSNS)评估,该量表共包含19个测试项目(护士为您所花的时间;护士的工作能力;当您有需要时,总会有护士在您身边;护士对您护理情况的了解程度;当您呼叫护士时,他们到来的速度;护士对待您的方式让您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护士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疗的信息量;护士巡视病房的次数;护士所提供的帮助;护士为您解释问题的方式;护士让您的亲戚或朋友放心的程度;护士对他们自身工作的态度;护士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疗的信心类型;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您的尊重程度;护士倾听您的烦恼及您所关心问题的方式;在遵守规章制度前提下,在住院期间,护士给您的自由程度;护士对您的要求做出回应的乐意程度;护士对您隐私的保护程度;护士能了解您的需求)。采用1~5分5级评分量级进行评价,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满意;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总评分0~95分,评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手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纳入标准:年龄在18~75岁之间者,有正常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者,患者或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住院<3d者;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观察组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2.5+7.8)岁,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龄(50.7+8.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比较差异(P>0.05)。1.2临床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急诊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1.2.1术前。一是尽量安抚患者家属,告知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并认真解答家属提出的疑问,避免家属情绪激动。二是要尽快安抚患者,促使患者理智的接受手术。同时对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对整个手术流程有大致的了解。1.2.2术中。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优质护理措施如下:①做好手术的安全护理,做好三方安全核查,正确使用各种手术治疗仪器设备,熟练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麻醉和手术。②做好患者的体位护理,协助医生快速摆好患者的手术体位,体位摆放需遵循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患者功能位置的原则。③做好患者的保温护理,将手术室的温、湿度保持在适宜状态,冲洗液与输注液做加温处理,避免术中低体温。④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术中要避免患者不必要的身体部位暴露。对于特异性感染疾病的患者,术中不能谈论、泄露患者病情。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对于术中清醒者给予持续的心理、情感支持。一旦遇到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的情况,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沉着冷静的处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切忌大声、焦躁说话,避免给患者带来紧张[2-3]。1.2.3术后。①术束后,护理人员与麻醉师对患者各种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做好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及清洁、保暖护理。患者醒来后,简单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回病房后,详细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并做好与临床护士的交接。②术后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仔细询问,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了解患者术后的主诉感受,针对患者术后出现的一些不适证及并发症,及时向患者解释出现原因以及防范对策,并与临床医生积极沟通后制定有效方案处理。1.3临床观察指标。(1)采用SAS评分和SDS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评估;(2)对比两组护理方式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其中以(x±s)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采取t检验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其计数资料的分析则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变化情况对比。观察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其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1。2.2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高于对照组84.0%(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急诊手术患者来说,由于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会导致患者在面对手术治疗时产生较大的恐惧和不安,会对急诊手术的顺利完成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缓解急诊手术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给予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临床一直关注的重点。本院通过实践认为,对急诊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较传统护理模式而言,前者对患者生理、心理方面能起到更加积极地影响,从而为手术治疗效果与预后打好基础。在术前优质护理干预中,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和心理护理,一方面能够使护理人员快速的掌握患者的病情资料,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的落实手术室护理措施;另一方面安抚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完成手术治疗。
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护理疗效分析
疼痛是急诊创伤骨科患者最主要的症状,由于肢体骨骼和肌肉受创,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且剧烈的疼痛感;并且疼痛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率过快等一系列症状;而此时患者心理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因此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术后整体恢复。由此可见实施相关疼痛护理干预至关重要[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选病例起止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5月,选取本院急诊创伤骨科患者132例为纳选主体,依不同模式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对照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29.5~66.5岁,平均区间(46.19±11.40)岁。观察组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28.5~65岁,平均(46.13±11.42)岁。临床选取的病例资料对比后的结果不具备显著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热情接待患者完善各项检查,在监测生命指标的基础上对其病情进行加强观察。观察组:强化疼痛护理:①心理干预:入院后热情接待,积极交流从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语言安慰与鼓励患者;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中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患者,增强患者治疗积极性和自信心,充分降低心理疼痛应激反应;②优化操作技术:动作轻柔进行相关护理操作,并严格执行消毒杀菌处理,避免创面发生感染。在进行操作时可以通过语言来转移患者注意力,降低疼痛感。护理创面或伤口、清洗与包扎伤口时动作轻柔;③痛感转移法:教会患者使用正确的痛感转移法来缓解治疗带来的痛苦;可以在睡前播放轻音乐来缓解注意力,降低疼痛;④药物镇痛:若患者剧烈难忍,必须遵医嘱来给予止痛药。1.3观察指标。1.3.1分析对比两种措施下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和睡眠质量情况。[2];其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分值0~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评价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值0~21分,分值和睡眠质量成反比,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1.3.2对比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量表分值。100分,非常满意(≥90分),基本满意(70~90分),不满意(≤70)。1.4统计学方法。计算软件:SPSS22.0版本,连续性变量资料:t计算以(x±s)表示。定性数据:x2核实后以百分比形式(%)表示。P<0.05,证实两组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资料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阐明两组疼痛、睡眠质量。数据显示:观察组VAS评分、PSQI评分较低(较对照组)(P<0.05)。见表1。2.2对比护理满意度。数据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7.61%,观察组92.31%,P<0.05。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护士情绪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工作投入现状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我院急诊科护士及同期患者各9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情绪管理量表、工作投入量表、患者满意度量表分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工作投入得分分别为(48.62±4.75)分、(37.45±8.35)分,患者满意度为(42.67±7.88)分。年龄、月收入、工龄、职称是情绪管理得分的影响因素(P<0.01);年龄、学历、月收入、工龄、职称是工作投入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纳入情绪管理后,患者满意度增加了22.2%(P<0.05);再纳入工作投入后,患者满意度增加了26.2%(P<0.05)。结论:提升护士情绪管理能力和工作投入状态,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工作投入;患者满意度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是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及一系列行动倾向[1],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情绪管理是通过对情绪进行有效认识、协调、疏导,使个体产生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保持良好的积极情绪状态[2]。工作投入是个体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并将工作绩效视为其价值观。Xanthopoulou等[3]指出,工作投入是个体与工作角色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反映了护士对工作价值的认同。急诊科属于医院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要求护士必须在短时间内、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作出正确判断。在这种高压、工作节奏快的环境下,护士极易出现消极、倦怠等不良情绪,直接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本研究通过调查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工作投入现状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旨在为医院制定相关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我院急诊科护士及同期患者各96名为研究对象。护士纳入标准:(1)急诊科工作时间≥1年;(2)在岗临床护士,具有护士执业证;(3)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护士排除标准:参加过情绪管理培训课程者。患者纳入标准:(1)收治时间>2h,且留观时间<72h;(2)意识清楚,理解、听说能力正常,且具备完全行为能力;(3)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患者排除标准:急诊抢救或转科者。1.2方法1.2.1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收集护士性别、年龄、工龄、职称、学历、婚姻、月收入等信息。(2)情绪管理:采用付伟等[4]编制的护士情绪管理量表,该量表包括情绪觉察、情绪表达、情绪调整及情绪运用4个维度,共18个条目。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正向评分(1~5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总分90分,得分越高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越强。该量表重测Cronbach'sα系数为0.861。(3)工作投入:采用工作投入量表[5],该量表包含活力、奉献、专注3个维度,共17个条目。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正向评分(0~4分),0分为“非常不同意”、4分为“非常同意”,总分64分,得分越高表明工作投入状态越好。该量表重测Cronbach'sα系数为0.867。(4)患者满意度:采用患者满意度量表[6],该量表包括医疗信息质量和护士日常工作质量2个维度,共16个条目。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正向评分(1~5分),1分为“非常不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总分8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满意度越高。该量表重测Cronbach'sα系数为0.919。1.2.2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护士、患者一次性发放所有问卷(若患者不方便填写,则由家属代为填写),采用中性的语句解释问卷条目,然后现场一次性匿名形式收回。共收回护士问卷96份、患者问卷9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情绪管理、工作投入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的效果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积极效果。方法:本研究共8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依照呼吸机方式进行分组,将接受简易呼吸器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41例行便携式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列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浓度,统计气管插管移位情况。结果:在心率、血氧饱和浓度与血压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价值高,安全可靠。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便携式呼吸机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诊患者与诊治危重症患者的场所,由于大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具有危急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常常需要进行院内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后续治疗。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治疗,而简易呼吸器属于传统呼吸支持方法,其主要通过人工捏呼吸器球囊来为患者提供氧气,临床效果不理想[1]。近期临床发现,便携式呼吸机能够及时给予危重症患者吸氧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2]。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简易呼吸器与便携式呼吸机的使用方法,试探讨二者对患者的应用价值,详细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本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2例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呼吸支持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与实验组(n=41)。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患者所处年龄范围为12~80岁,平均(48.53±13.47)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18例,颅内出血15例,严重多发伤5例;中毒3例。实验组男22例,女19例;患者所处年龄段为13~80岁,平均(48.74±13.58)岁;疾病类型:呼吸衰竭16例,颅内出血13例,严重多发伤7例;中毒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82例患者家属同意加入研究并签字;(2)本次研究符合本院医学伦理会标准,并经过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1)转运途中死亡的患者;(2)一般资料不全或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院内转运,具体措施为:(1)做好转运前期准备。患者入院后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观察呼吸道情况,进行呼吸道护理,遵医嘱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由医生判断是否进行转运,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在转运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与特殊性,及时与护送的医生进行交流,制定合理有效的转运方案,并评估转运的安全性;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转运物品准备,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给药、清理呼吸道、确认气管插管刻度等,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并在出发前再次进行确认,告知患者预计到达科室时间,保持与科室的联系,以便随到随做。(2)做好转运安全管理。转运途中医生负责气道安全、评估患者病情;转运途中上好平车护栏防坠床,维持平稳车速,避免出现颠簸情况。到达科室后做好交接工作,确认气管插管刻度,再次监测和记录各项体征。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对照组接受简易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治疗,氧流量设为10L/min,由护理人员均匀挤压呼吸气囊,频率为12~18次/min,直至胸廓有起伏。实验组则接受便携式呼吸机治疗,通气模式选择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通气频率设为12~18次/min,潮气量设为8~12mL/kg,氧浓度设为50%,呼吸比设为1:2。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血氧饱和浓度和血压的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气管插管移位情况。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诊科宫外孕患者人文关怀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宫外孕患者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90例宫外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干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依从率与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8.67%和100.00%,对照组的治疗总依从率与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81.34%与87.41%,两组间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可以有助于降低急诊宫外孕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急诊科宫外孕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
【关键词】急诊科;宫外孕;人文关怀;心理护理
在育龄妇女中宫外孕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症状。育龄妇女宫外孕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其着床位置的影响往往会导致育龄妇女出现腹腔内出血或早期流产等疾病,一旦未进行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可能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1]。目前,临床中针对急诊宫外孕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患者在急诊接诊时由于疾病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易于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也会降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2]。基于此,笔者从人文关怀理念出发,对收治患者在治疗基础上配合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旨在降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同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90例宫外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B超和HCG确诊为宫外孕;(2)宫内无妊娠表象;(3)沟通无障碍,且无精神类疾病等。同时排除生命体征异常、流产和腹腔大出血等。将符合上述标准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28.44±5.20)岁,停经时间为(38.02±8.10)d;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29.21±5.30)岁,停经时间为(36.42±8.04)d。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急救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进行抗休克处理,补充血容量以及呼吸系统护理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干预,将人文关怀理念引入护理干预中,再结合心理护理干预。即先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再将心理危机干预、团体辅导以及定期的带教培训等措施作为计划干预内容,具体为:(1)新入院的患者因突遇疾病,故而易拒绝配合护理工作。故通过健康手册、广播、海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宣教,介绍压力和不良情绪的症状和后果,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引导其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需求帮助。再经过评估患者身心状态、开展心理需求为主的干预内容,搭建院内心理专家的平台。(2)与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全方位沟通,将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情况告知患者家属,并指导患者家属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应该及时予以鼓励,让患者可以安心配合治疗。另外,在操作时,应保证患者的隐私,进行适当的遮挡,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心理。1.3观察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其中依从性标准:(1)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和完成检查即完全依从;(2)患者无法完全达到按时服药和检查为不完全依从;(3)患者无法达到上述标准即不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焦虑及抑郁情绪采用焦虑抑郁调查量表进行评估。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