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雨工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8:14: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集雨工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集雨工程

集雨工程研究论文

一、乡镇、城区实施集雨工程是中外水资源紧缺的客观要求

(一)世界水资源告急

1997年1月,联合国在《对世界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也许有人会问: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江海湖泊还会出现水资源的紧缺吗?回答是不但紧缺,而且告急。据《中国水利大百科全书》介绍,地球总储水量约13.86亿立方公里,但96.54%的水储存在低洼的海洋中,而且97.47%(分布于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为咸水,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5%,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占68.70%)和地下(30.36%)之中,如果考虑到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实际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量远低于此理论值,主要是因为在总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无人居住的地区如南极洲,或者降水集中于很短的时间内,由于缺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大量降水很快地流入到河流海洋中去。由此可见,尽管地球上的总水量很多,但适合饮用的淡水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

虽然地球上的水是循环的,但更新时间长短不一。据1993第一期《水污染、世界环境》杂志介绍,大气中的水只需8天时间就更新一次,永久积雪更新一次需要9700年,地下水更新一次需要1400年。这种更新周期告诉我们,对于近似于不可更新的水资源而言,在开发利用时,必须慎之又慎。

1996年5月,在纽约召开的“第三届自然资源委员会”上,联合国开发支持和管理服务部对153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资源采用人均占有水资源,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用水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将世界各国分为四类,即水资源丰富国、水资源脆弱国、水资源紧缺国、水资源贫乏国,按此评价法目前世界上有5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缺水。目前的趋势和预测已经表明,到21世纪,水危机将成为几乎所有干旱半干旱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发表的《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增至83亿,生活在水源紧张和经常缺水国家的人数,将从1990年的3亿增加到2025年的30亿,后者为前者的10倍。发展中国家城市面积也将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控制对江河湖泊的污染,否则,全世界将有3/4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总之,从全球来看,水危机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水环境污染局势的加重,水资源危机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担忧!如何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并有效地保护水源,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严肃课题。

查看全文

城镇集雨工程管理论文

一、乡镇、城区实施集雨工程是中外水资源紧缺的客观要求

(一)世界水资源告急

1997年1月,联合国在《对世界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也许有人会问: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江海湖泊还会出现水资源的紧缺吗?回答是不但紧缺,而且告急。据《中国水利大百科全书》介绍,地球总储水量约13.86亿立方公里,但96.54%的水储存在低洼的海洋中,而且97.47%(分布于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为咸水,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5%,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占68.70%)和地下(30.36%)之中,如果考虑到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实际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量远低于此理论值,主要是因为在总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无人居住的地区如南极洲,或者降水集中于很短的时间内,由于缺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大量降水很快地流入到河流海洋中去。由此可见,尽管地球上的总水量很多,但适合饮用的淡水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

虽然地球上的水是循环的,但更新时间长短不一。据1993第一期《水污染、世界环境》杂志介绍,大气中的水只需8天时间就更新一次,永久积雪更新一次需要9700年,地下水更新一次需要1400年。这种更新周期告诉我们,对于近似于不可更新的水资源而言,在开发利用时,必须慎之又慎。

1996年5月,在纽约召开的“第三届自然资源委员会”上,联合国开发支持和管理服务部对153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资源采用人均占有水资源,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用水量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将世界各国分为四类,即水资源丰富国、水资源脆弱国、水资源紧缺国、水资源贫乏国,按此评价法目前世界上有5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缺水。目前的趋势和预测已经表明,到21世纪,水危机将成为几乎所有干旱半干旱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发表的《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预测结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增至83亿,生活在水源紧张和经常缺水国家的人数,将从1990年的3亿增加到2025年的30亿,后者为前者的10倍。发展中国家城市面积也将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资源,控制对江河湖泊的污染,否则,全世界将有3/4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

总之,从全球来看,水危机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水环境污染局势的加重,水资源危机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担忧!如何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并有效地保护水源,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严肃课题。

查看全文

西部地区雨水集蓄利用管理论文

世纪之交,党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无疑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为此,解决西部地区“水”的问题已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几年来,西部各省区在有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雨水集蓄利用也是一条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集雨工程的实施,使得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利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为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就西部地区开展雨水集蓄利用谈几点认识。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

(一)西部地区水资源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具体地讲分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5毫米左右,而水面蒸发量却高达1000--2600mm,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8%,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再加上无序开发,荒漠化面积急剧增加,使原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水资源更加紧缺。西南地区气候湿润,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以上,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该地区人多地少,山高破陡,水低地高,加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目前人均灌溉面积只有0.36亩,尚有56%得耕地缺水灌溉。因此,水得问题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西北水资源短缺地区开展雨水集流工程无疑寻找到了一个新水源,在西南水资源丰富地区更应该充分利用雨水集流工程把水留住进行农业生产和灌溉。

(二)西部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西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5%,有2亿多人口,3亿多亩耕地面积。由于历史原因,干旱或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区域内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吃水困难和不能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从总体上来讲,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被动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西部地区总人口只占全国的28%,农村饮水困难人数却占全国总饮水困难人口的54%。二是有效灌溉面积极少。西部12省区人均占有灌溉面积只有0.62亩,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亿多人口人均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少于0.5亩。重庆、贵州、青海等省没有一个大型灌区,人均只有0.3亩灌溉面积。三是牧区水利严重滞后。全国可利用草原的31亿亩中有95.6%集中在西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4在牧区。由于牧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上不合理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造成牲畜超载,过度放牧,部分草原生态环境恶劣,沙漠化特别严重。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中雨水利用研究

摘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雨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雨水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三方面,对现有的雨水利用技术进行了效益分析和方案优化,从而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雨水利用,水资源,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政策实施以来,农村水资源调配模式得以优化升级,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农村水资源供需矛盾,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雨水利用仍存在资金不足、技术单一、利用率低等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地面硬化程度加深,使地表径流量增加,加速了径流汇集,极易引发洪涝灾害。目前,在部分农村,农业、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尤其是生活用水的水质不达标,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1]。此外,雨水冲刷还会引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对农村现有技术进行效益分析和方案优化,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水危机的有效途径。

1新农村建设中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雨水利用还存在如下问题:1)农村地区技术水平有限,通常以效率低的传统技术为主;2)现有雨水利用技术一般仅考虑雨水的直接回收与利用,未考虑与雨水回补地下水、水土保持和环境改善等多目标结合;3)雨水利用没有很好地与生态景观及环境建设相结合[2];4)由于缺乏管理和净水配套设施,收集雨水的水质不达标,对农民生命安全产生威胁;5)雨水利用技术过于单一,缺乏技术集成和综合利用方法,未形成科学的技术体系。

2新农村建设中雨水利用体系的构建

查看全文

生态农牧业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落后,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是关键所在。水资源问题是限制该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重建的制约因子,也是摆在各级领导和专家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重点论述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解决好取(集)水、畜水、调水、用水的方法,强调在将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好集水工程、农艺工程、农业管理工程和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构建好保证各项措施实施和收效的政策和发律体系。

关键词:集雨节灌;园艺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生态;法律法规保障。

一、概述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及大气水分极不平衡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西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该地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属常温气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国境线,连绵400多公理,横跨50个经度,总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的12倍。这些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直接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相关,解决了该区的农牧业发展问题,也就等于局部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

干旱半干旱地区虽属"非灌不植"地区,但它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遍布其间的山脉和大多数季节性河流使得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气候特征,物产也独具特色。由于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产物量大,夜间物质消耗少,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该区就是一个物产丰美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河套地区因有灌溉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瓜果生产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除少数灌区外,几乎年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资源成为该区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滞后,使得该区农牧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要想发展该区的农牧业,必须实施干旱半干旱集水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查看全文

生态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落后,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是关键所在。水资源问题是限制该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重建的制约因子,也是摆在各级领导和专家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重点论述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解决好取(集)水、畜水、调水、用水的方法,强调在将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好集水工程、农艺工程、农业管理工程和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构建好保证各项措施实施和收效的政策和发律体系。

关键词:集雨节灌;园艺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生态;法律法规保障。

一、概述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及大气水分极不平衡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西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该地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属常温气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国境线,连绵400多公理,横跨50个经度,总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的12倍。这些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直接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相关,解决了该区的农牧业发展问题,也就等于局部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

干旱半干旱地区虽属"非灌不植"地区,但它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遍布其间的山脉和大多数季节性河流使得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气候特征,物产也独具特色。由于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产物量大,夜间物质消耗少,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该区就是一个物产丰美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河套地区因有灌溉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瓜果生产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除少数灌区外,几乎年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资源成为该区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滞后,使得该区农牧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要想发展该区的农牧业,必须实施干旱半干旱集水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查看全文

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探讨

我国从2011年开始城镇化率就已经超过了50%,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从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迅速扩张的势头。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城市长期遭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又饱受洪水灾害的破坏,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建设已经给自然的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引发的大量大雨和洪涝灾害更是频发。例如,今年我国许多地方出现的“城中看海”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这表明我国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问题,这也警示我们仅仅依靠基础设施来管理雨洪水的传统方式急需改变,寻求一种新的,具备更多生态和社会功能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更加有利于雨洪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海绵型城市理念的提出,为从风景园林领域拓展我国城市雨洪水的管理途径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以雨洪管理为目标,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区域内,合理规划设计集雨型植物园,利用城市山地公园,其它绿地等植物园的设计对雨水径流进行留置、储蓄、传输、渗透和合理利用,从而调节城市水循环,减少城市旱涝灾害的发生。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植物园的涵义

植物园这一称谓是伴随近代欧洲植物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一个专业术语,就我国来说,植物园这一称谓实际上是一个外来的术语。这一术语产生以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和含义。虽然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不尽相同,当前对其定义的认同中,由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提出的:“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巧、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这一定义最为受到人们的认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植物园实际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集公益性、科普性、艺术性、以及科学性等多重属性于一身的一种准研究机构。

2.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水资源弹性”,换言之就是在下雨时能够蓄水、集水、净水、渗水,并在需要的时候将蓄、集、净化的水资源释放并进行利用的雨洪管理理念。前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发展”。按照海绵城市的内涵和理念,其建设主要突出三个特征,一是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二是对已被破坏的水生态加以修复;三是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从本质上来说在于实现人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循环的和谐共处。

查看全文

街道防汛检查情况报告

根据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和市水利局文件精神,街道办事处结合实际、组织农业科有关人员从2月1日开始,对辖区25处小(三)型以上和重点小山塘及主要防洪堤坝进行全面检查,现将组织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制度落实

层层建立防汛安全责任制,街道办事处与有关村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签订安全防汛责任书,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巡查人员和巡查报酬,办事处及时调整防汛防旱领导小组成员。明确行政负责人,灾情统计人和人及联系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值班制,并以办事处文件下发,确保水利工程及日常巡查和汛期值班落实到位。

二、物资落实,人员到位

街道及各村健全防汛抢险队伍,落实防汛抢险物资和救援车辆。编制好防洪、防台、防旱和防汛抢险等五个应急预案。做好防汛抢险工作准备,安排防汛指挥车三辆;组建好由四个民兵连120人组成的应急抢险突击队伍,由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长担任抢险突击队队长,街道办事处干部同时分成六个中队进行合理分工;准备好抢险必须物资,如编织袋、锄头、铁锹、畚箕及照明灯具等,并有存放地点和专职人员保管。

三、发现问题,落实措施

查看全文

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技术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很多城市老城区基础设施较为老旧、功能弱化,排水系统管道淤堵破损及混接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老城区局部内涝、水体污染、黑臭水体等问题较为严重,这就迫切要求进行雨污管网更新、分流式改造。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以鹰潭市为例,重点研究了老城区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应用和雨污排水系统改造技术措施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老城区;雨污分流;水环境;鹰潭市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正在全面推进城市环境污染防治,重点解决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2012年,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明确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1]。依据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对城市老城区下垫面和排水设施逐步进行改造,城市内涝问题、水体黑臭问题将得以逐步解决,同时能够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很多城市老城区基础设施较为老旧、功能弱化,排水系统管道淤堵破损及混接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老城区局部内涝、水体污染、黑臭水体等问题较为严重,这就要求进行雨污管网更新、分流式改造。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应加快进行雨污管网改造,构建从雨污水收集到雨污水排放的全流程净化系统,从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1海绵城市背景下雨污分流改造的必要性

对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国内外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基本概念就是城市下垫面能够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地应对城市洪涝积水问题和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综合降低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2]。在城市雨污排水系统方面,目前很多中小城市老城区排水管网的排水为合流制、分流制并存,合流制面积占据较大比重,部分地区通过直排式合流管渠,直接将雨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附近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分流制排水系统也存在很多雨污混接现象,一方面,大量的、经常性的高浓度污水直排河道,使得城镇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另一方面,城区部分低洼地带内涝频发,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3]。因此,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从根本上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合理收集雨水,科学处理污水,完善城市老城区的雨污排水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老城区雨污管网系统现状

查看全文

工程制图教学方法与改革思路

摘要:本文以“互联网+教育”行业的发展为背景,针对传统《工程制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终端,采取“线上+线下”和“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推动互联网时代下《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程制图;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工程制图》是一门研究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启蒙工程意识、建立工程概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1]。该课程知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掌握并建立一定空间想象和图形表达能力,运用于各类工程图样(零件图、装配图等)的阅读与绘制[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反映《工程制图》课程内容枯燥、图形表达抽象,且教学方式单一、乏味,不免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听课程度受到影响。此外,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丰富了各类在线学习的形式与渠道,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因此,需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现有的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与线下传统课堂面授特点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3]。

1《工程制图》教学面临的问题

1.1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讲解不全面

《工程制图》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相对较多,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较大,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受学生学习水平、学分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进度不一致的情况,很多知识不能详细讲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