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利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8:06: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集约利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土地集约利用调研报告

一、*县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现状

【位置面积】

*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由众多岛屿和礁石组成。岛屿及周围海域处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之间。东濒台湾海峡,所属牛山岛与台湾新竹港相距126公里(68海里);西与长乐、福清、莆田三地隔海为邻,与福清小山东相隔3.5公里(1.89海里),即将有大桥相连;南接兴化水道,与南日群岛对峙,北靠长乐海域,与白犬列岛相望。全县陆地面积约371.09平方公里(含滩涂面积62.9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64平方公里。主岛海坛岛为福建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

【地质构造】

*县域大地构造属于闽东火山断拗带的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县内岩石均为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第四系海相沉积广泛分布在各海湾低地和平原。在平地和许多台地、低丘上,广泛覆盖着第四纪的风成砂。

【地形地势】

查看全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31号)精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等,科学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按照控制增量、挖掘存量、合理布局、集约利用、保护耕地的原则,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进一步完善各类规划的编制审查程序,搞好规划之间的衔接。

城镇村建设要适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城市、集镇和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新开工建设的城市主干道路用地红线宽度(包括绿化带)和游憩集会广场面积,小城市和建制镇不超过40米和1公顷,中等城市不超过55米和2公顷,大城市不超过70米和3公顷;2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游憩集会广场面积不超过5公顷,主干道路确需超过70米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有专项说明。各类开发区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大规模商业零售等项目用地,凡新开发的建设区域,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外,其工业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优化设计,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严把土地供应环节

查看全文

粮食主销区耕地集约利用研究

摘要:中央政府要求主销区也要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作为我国第二大主销区的浙江,耕地利用模式唯有向集约用地方向转变。本文从耕地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分析入手,分析了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浙江耕地集约利用度和粮食生产效率总体处于下降状态,耕地自然本底条件是影响浙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本因素,而农业比较收益低是浙江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政府应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提高省级财政对粮食功能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等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与农民粮食生产收益。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粮食主销区;浙江

1问题的提出

中央政府要求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这一要求强化了主销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任。浙江是仅次于广东的我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目前的粮食自给率不足40%。随着中央强化对地方粮食安全责任的考核,如何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是浙江面临的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的粮食总产量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2016年,浙江粮食总产量已不足20年前的一半,耕地利用模式变化是粮食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稳定粮食生产,浙江耕地利用模式唯有向集约用地方向转变。目的不同,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理解、评价和测度存在差异[1],地方政府基于分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视角,耕地集约利用的关注重点将会投向耕地利用效率特别是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因而更多地从耕地的利用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来评价耕地集约利用;然而,耕地利用在微观尺度上是一种农户行为[2],按照舒尔茨[3](2006)农民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收入最大化的个体追求,会使得众多农户增加对收益更高经济作物的投入或将向二、三产业转移,降低粮食生产投入,从而导致粮食产出下降。上述现象体现了耕地利用目标上政府和农户两者之间的冲突。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数据,从耕地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分析入手,从省级和市级两个尺度,分析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在揭示进入新世纪后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并基于粮食主销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视角,阐述相关政策启示,协调政府与农户在耕地利用目标上的冲突。

2省级尺度上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

2.1复种指数变化。复种指数是耕作制度研究中衡量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础性指标[4],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以及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多熟种植模式,通过提高耕地利用率,来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出。本文以耕地面积数据和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分别计算了2005~2014年间我国以及浙江省的耕地复种指数。由于2009年全国耕地面积数据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做出了重大修正,致使该年耕地复种指数出现异常大幅下降,为了便于比较,将研究区间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其中,2005~2008年,我国复种指数从127%增加到128%,2009~2014年,从117%上升至123%,年均增长1%。上述两个时段数据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但计算结果均显示,我国耕地复种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也反映了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稳定提高态势。与全国总体上升态势截然不同的是,浙江的耕地复种指数快速下降,从2005年的146%下降到2014年的122%。耕地复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强度的指标,耕地复种指数下降,意味着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资金、劳动力的下降,也意味着耕地对农户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保障效用减少[5],农户将更多的资金与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配置到收益更高的非农行业,复种指数降低是农户追求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浙江耕地复种指数的下降,反映了浙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降低的态势。非农就业机会增加,耕地经营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无疑是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主因。浙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是传统的水稻一年两熟地区,1978年,浙江省双季稻与单季稻面积比例高达18.98∶1,到了2014年,上述比例只有0.40∶1,浙江水稻生产已变为单季稻种植为主。除此之外,耕地结构急剧变化、耕地整体质量下降也是这一时期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原因。本世纪初,“土地折抵指标”等土地利用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浙江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大量优质耕地变为建设用地,而“上山下海”式的耕地补充方式导致的耕地质量整体下降以及新垦耕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6],造成了耕地抛荒尤其是季节性抛荒现象的增多。调研显示,在抛荒的耕地中,立地条件差、肥力低、坡度高、蓄水弱且水利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新垦耕地比例最高。2.2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在浙江耕地利用集约总体水平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考察其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是为了分析粮食生产在耕地投入中的变化状况,了解农户的投入偏好,厘清粮食生产中政府目标与农户目标间冲突的原因。2005~2014年全国和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总体状况,与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增长趋势不同,在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浙江粮食播种面积也持续下降,表明了浙江农户对包括粮食种植在内的耕地投入意愿持续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的降幅比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降幅更大,前者为14.94%,而后者为18.93%,这反映了农户耕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即投入粮食生产的耕地比重在下降,而投入非粮生产的耕地相应增加。调查发现,即便在划定的粮食功能生产区,浙江耕地非粮化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浙江省对于功能区耕地的种植结构有具体规定,但由于和经济作物相比,粮食种植收益低,上述规定难以得到严格执行。浙江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最快的时期是在2005~2007年,而2007年后的播种面积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这可能和浙江的“土地折抵指标”等土地利用措施在2007年被中央政府实质叫停有关。“土地折抵指标”政策使得新垦耕地快速增加,相应更多的优质“熟地”被转为建设用地,新垦耕地无论是地力条件还是基础设施条件都不如被占用的“熟地”,农户在这类地块进行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更低,这会降低农户对粮食生产的耕地投入,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进而影响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直接结果是浙江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在“土地折抵指标”政策实施期间,2001~2007年,浙江粮食总产量下降了32.1%,和同期粮食播种面积的降幅基本持平。2.3粮食单产变化。粮食单产反映了单位播种面积上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状况,通过考察粮食单产变化,可以从产出视角分析耕地集约利用状况以及粮食生产效率变化。结合浙江实际,粮食单产分析还可以考察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背景下,农户在粮食生产上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变化,并进一步揭示个体利益追求下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如何影响耕地的集约利用状况。2005~2011年,浙江的粮食单产总体是增长的,并在2011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此后,粮食单产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15年继续下降为5887kg/hm2,离历史最高位已越来越远了,也即从粮食单产看,2011年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上升态势,而此后的趋势是下降的。粮食单产是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投入状况的综合反应,土地主要是指土地质量的变化,多项研究表明,浙江的耕地质量总体是下降的[6,7],考虑到资本和劳动力对耕地质量存在替代作用,因而,2011年前浙江粮食单产增长是源于单位耕地面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的提高,而耕地质量对浙江粮食单产呈现的是负向影响。由于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缺乏,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轻简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水稻生产“轻简化”主要是指以撒播为主的直播比例快速上升,直播稻用工少、劳动强度低,是一种劳动力替代技术,但直播稻是相对粗放化的耕地经营方式,影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稻生产劳动力投入降低而带来的“轻简化”和“粗放化”可能是2011年后浙江粮食单产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查看全文

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论

1引言

旅游产业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地扩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已经有相当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发展导致旅游产业用地矛盾,不合理地用地不利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旅游产业用地节约利用研究,为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产业经济上,在土地部分的研究上较少,究其原因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的矛盾,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旅游产业用地研究任重而道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部分,却是关键的一部分。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将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云南省旅游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产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初期的加快发展阶段、近10年来的培育支柱产业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1980年以来,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29.9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30%,2009年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3.14%,初步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云南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模式等原因,云南旅游产业还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资源与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产业漏损,国际化水平低,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总体来看,尽管云南旅游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旅游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其深层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改革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云南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和2015年分阶段最终实现,国际资本流入和沿海产业转移,为云南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周边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把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也对云南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云南唯一的选择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节约用地与集约用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节约用地主要是从保护土地面积的角度来说的,降低项目用地规模,建设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集约用地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一个合理水平的行为。集约用地强调用地方式和强度,节约用地强调用地规模。合理的节约集约旅游用地规划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粗放性、随机性和破坏性,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旅游用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可将旅游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定义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减少改变用地类型的旅游项目占地规模,降低旅游项目用地中建设用地的比例,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变旅游用地利用方式,增加旅游用地投入,充分发挥旅游用地的潜力,提高其旅游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旅游产业用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1]。

3云南省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旅游产业用地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云南省截至2009年,旅游产业用地总面积为657159.10hm2,其中建设用地占用61329.14hm2,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占旅游用地总面积的9.33%。云南省旅游产业规划基期建设用地总面积61329.14hm2,同时期云南省建设用地92.83万hm2,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仅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60%,比重较小,而2009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810.73亿元,GDP6169.75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13.14%。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重与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一致,旅游接待设施、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占地面积较小,旅游建设用地供应力度偏小,旅游投入不足,导致接待能力有限,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协调。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现有旅游产业建设用地而言,主要是进行内涵挖潜,增加投入产出,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提高集约利用程度;新增建设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避让基本农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草地等其他土地,并尽量减小用地规模[2]。

查看全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我市陆域面积小,土地资源有限,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矛盾日益突出,土地问题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当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土地节约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8〕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管理

(一)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在确保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基础上,科学性、前瞻性地安排各类功能用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各类建设项目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律不予审批。

(二)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根据上级下达的用地计划,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安排住宅、工业、基础设施等各类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供应土地,未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安排用地。

二、努力提高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查看全文

市长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会议讲话

我市地处关中平原和**高原的边缘,地貌以残塬沟壑为主,国土面积3882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20**年耕地保有量124.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20.6万亩,人均耕地1.47亩。作为西部欠发达的资源型城市,我市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规模扩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5523”工程,新项目、大项目不断引进,可用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市发展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和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做到既节约集约用地,又支持、保障和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一、强化规划引导和调控,严把土地供应关口

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项目预审、用地规模、用途管制等方面把好土地供应关口。一是严格项目预审。坚持对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在对外推介前,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用地规模及性质、拟选址是否合规、环保能否达标、投资强度等方面进行前置审查。对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项目,才准许进入项目库,正式对外招商,以增强招商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落实效率。二是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符合用地条件的项目,要求项目单位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工艺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使用量。例如在华能**电厂、**铝厂技改和配套的冷轧厂等项目的供地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工艺设计方案,使实际用地与原设计相比节约用地均达20%以上,仅这3个项目就节约使用耕地500多亩。三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在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用地与批次用地选址时,认真落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责任,首先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尽量不占耕地,必须占的尽量少占,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如20**年在为总投资8亿元的声威水泥项目选址时,积极动员项目单位在靠近石灰石矿的荒山沟里选址建设。结果,该项目边造地、边建设、边生产,从一期到二期,生产与治理同步进行,用地与采矿统筹考虑,既解决了该项目建设用地、节约了耕地,又缩短了企业生产原料的运输距离,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化。又如20**年市重点建设项目**铝厂配套项目选址时,企业出于自身设施配套完善和运输距离的考虑,提出了就近占用基本农田的要求。市政府在坚决否决的同时,到该企业耐心宣传和解释国家土地政策,并组织有关单位在闲置工矿土地、未利用地和空心村中找地,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用地困难。目前,铝合金项目和2.5万吨碳素项目用地已在已搬迁企业的废弃场地中解决,热轧项目用地在**电解铝厂区内解决,12万吨碳素项目和冷轧项目也已向企业提供了多处选址意见,供企业选择。

20**年以来,市国土资源部门共审查用地项目100多宗,供应各类项目用地6**6.3亩,否定不符合规划的项目17个,要求减少用地规模的项目11个,减少用地1500多亩,有效的制止了浪费土地、粗放用地的行为。

二、内涵挖潜、“腾笼换鸟”,盘活城市闲置土地

查看全文

十四五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探讨

摘要:探索研究“十四五”县域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有关问题,以封丘县为例,结合国家和省级水利规划和有关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采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从水资源集约节约、水资源安全、水资源管理等角度提出了若干思考,可以为编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封丘县;“十四五”;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

1基本情况

封丘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东南部,东经114°14'~114°46',北纬34°53'~35°14'。东与长垣市毗邻,南与兰考县、开封市隔黄河相望,西与延津县、原阳县接壤,北与滑县相接。全县东西长48.70km,南北宽38.20km,总面积1220.50km2。封丘县地处黄河冲积扇平原北半部,属黄河流域。县域内有天然渠和文岩渠,天然渠、文岩渠出县境于长垣市大车集汇合,称天然文岩渠,东流至濮阳县境内注入黄河。

2存在问题

2.1水资源紧缺

查看全文

小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摘要:土地的有限性决定其稀缺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如何通过研究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使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保护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如此三化一新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是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二、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

查看全文

国土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意见

一、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手段,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调动用地主体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规划,从严从紧管理,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立足省情,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在优先位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统筹城乡用地,控制增量,着力挖潜,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科技创新,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用地和管地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监察,切实落实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严格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三)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性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都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对正在报批或修编的相关规划,要根据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进行审查或调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现行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地区,有关建设应主要通过挖掘存量建设用地解决,确需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新增建设用地的,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对现行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四)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统筹协调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对已纳入国家有关规划和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大交通、能源、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要最大限度地保障用地需求;对市以下规划建设的交通、能源、环保、水利基础设施项目,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安排,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下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探索

摘要:土地的有限性决定其稀缺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如何通过研究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使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保护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如此\"三化一新\"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是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二、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