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7:59: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集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集约用地领导讲话
我们迎来了第18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主题,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全面提高土地管理、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地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我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两轮驱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障碍依然存在,土地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区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今后压力更大。一方面,我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另一方面,我区土地利用上还存在粗放浪费情况,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节约集约用地潜力巨大。这一切决定了我们必须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坚持走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土地利用新路子。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健全完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土地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密切配合。采用多种经济手段,加强和改善土地利用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管理,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从严从紧、有保有压”,严把土地“闸门”。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地,从严控制工业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供应。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落实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四项指标。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要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建立完善以规划和标准控制为前提、以政策约束激励为导向、以监管考核为保障、以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资源节约集约制度。挖潜开源,鼓励优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空闲和低效用地、地上地下空间,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切实加强土地执法监管。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严格实行问责制。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紧密衔接、覆盖土地审批、供应、使用、补充和开发全过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土地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加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遏制土地违法势头。
电企物资集约化管理初探
当前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的不足
1.管理模式不科学、不成体系目前电力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物资集中采购和使用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在集约化中管理人员往往会因为出现问题相互指责,推卸责任。2.物资采购方法欠缺多样性目前电力物资采购虽然集中采购但是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人为进行长时间采购,没有应用到高科技或者发挥网络通信的作用,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人力资源。与此同时,通过人为采购,无法把握好市场资源,也没法对企业的需求做出精准预测,导致采购的物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进而影响电力企业的正常发展。3. 高层领导未能充分重视集约化管理的创新、突破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由电力企业高层领导推动实施的,管理层在夯实物资集约化体系建设,完善采购管理运作机制、供应商管理运作机制、质量管理运作机制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如何在物资集约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上有创新、有突破,鼓励基层单位在实践工作中勇于创新,并对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使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4.管理中未重视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电力企业的物资资料登记都是由相关人员手工抄写,没有利用计算机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因此,应在物资系统内部建立统一的物资合同台账,统一的月度物资供应计划,统一的库存管理体系,实现库存一本帐管理。这样既能够节省人力、时间,又能够提高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提高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对策
1.对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实施物资计划招标环节的质量监控,就要对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进行仔细的检查、验证;对招标文件内容进行审查,确保物资的型号、数量等与企业需求相一致;要加强监造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监造规范进行操作,推动企业标准化的管理;认真选择监理公司,使其能够真正发挥监理作用,对物资质量和供应商的资质进行监督检查;不定期开展产品质量抽查,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物流服务中心、各项目单位严格按照《2012年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方案》要求,遵守物资签约及收货程序;将监督责任落实到各个主体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能力,对物资的安装、运行环节做好监督工作,确保物资及时为电力企业发挥作用。2.深化履约管理,确保物资及时供应要确保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提前与各专业部门联系,确保开始环节就按计划运行,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提前确定采购物资的到货时间,来保障项目的按时进展;在物资合同的签署与履行阶段,要对合同签订进行管理,按照统一合同文本进行采购,在中标结果后15日内完成合同签约,签约之后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使物资的数量和质量、交货日期都与项目的进展相挂钩;物资到货后,公司要组织人员对到货物资进行质量验收,防止出现质量问题,经检查后办理《物资配送验收单》,在合同交货期满10日内办理ERP入库手续,这是对具备接收条件的公司而言,对于一些无法做到现场接收的物资公司,可以按照规定办理异地存储,要做好实施监督。对供应商的责任要进行监督,当出现违约时,要对违约事项进行核实,然后按照合同的违约规定进行相应的赔偿申请,此申请需要得到物资部的审批,且要将有关资料上报。3.发挥各部门的协调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1)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提出“质量履约年”主题活动后,就取得了与电力研究院、第三方检测机构、监理公司、项目单位的联系,让他们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使各个部门对相应的专业部门进行质量监督,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了保证物资的质量,应对供应商进行监督,可以对供应商建立质量履约档案库,实时对质量履约进行监控,还可以对其质量履约状态进行定期评价,促使供应商重视质量,按合同履约。(2)在电力企业中,应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物资集约化管理中,比如应用计算机管理,将一些物资的登记、管理等进行电子操作,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上的最新信息,在企业需要采购时第一时间提供准确信息。要充分发挥电子网络信息功能,可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等,方便对一些质量履约信息进行反馈,这样可以将信息透明化,保证质量在阳光下受到监督。4.对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各单位人员要认真学习公司2012年“两会”精神,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2011年物资工作,认真查找在质量监督合同履约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结合“质量履约年”主题活动进行广泛动员,使活动能够在整个公司内部顺利进行。5.改革业务流程,创新集约化管理电力企业需要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来运行,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因此,在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中,应以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仔细分析市场的物资信息,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精简业务流程,把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删掉或者进行必要的合并,减少业务流程的繁琐、复杂性,降低过多的成本投入。电力企业集约化物资管理需要具备较高管理水平的人员来进行相应的指导,使整个管理具有科学性,防止因不懂管理而盲目进行的现象发生。6.重新整合各个部门,优化组合提高效率将物资采购部门、物资安装部门、物资使用部门等进行优化组合,把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首先,可以进行集中管理,对企业总的经营要素进行统一的安排,发挥集体资源的优势;其次,要统一按照“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来统一企业标准,使效益高的物资流入企业,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最后,企业领导要提高重视程度,做好资源配置的宏观计划,发挥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的作用,避免不利因素的发生。
从电力企业对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的重视可以看出物资管理水平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少电力企业要求各单位部门每月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由各部门领导对上月的质量履约状况和物资管理问题进行汇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总结经验和提出创新措施。从管理实践来看,在整个电力企业的发展中,都应该重视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让其贯彻到整个企业运行中,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进而为社会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于慧工作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土地集约利用调研报告
一、*县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现状
【位置面积】
*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由众多岛屿和礁石组成。岛屿及周围海域处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之间。东濒台湾海峡,所属牛山岛与台湾新竹港相距126公里(68海里);西与长乐、福清、莆田三地隔海为邻,与福清小山东相隔3.5公里(1.89海里),即将有大桥相连;南接兴化水道,与南日群岛对峙,北靠长乐海域,与白犬列岛相望。全县陆地面积约371.09平方公里(含滩涂面积62.9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64平方公里。主岛海坛岛为福建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
【地质构造】
*县域大地构造属于闽东火山断拗带的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县内岩石均为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第四系海相沉积广泛分布在各海湾低地和平原。在平地和许多台地、低丘上,广泛覆盖着第四纪的风成砂。
【地形地势】
畜牧集约化生产生态防控
1前言
1.1集约化养殖与个体养殖区别。集约化养殖是指通过搭建以家畜为生物主体的人工环境,将各种畜牧业资源高度集中的利用,并且按照固定生产周期,均衡地、批量的进行规格化或标准化生产[1]。其区别于传统养殖的最大特点是其能够将各种畜牧资源高度集中的利用,并能够进行稳定生产。完全解决了传统个体养殖模式中由于管理差、规模小、条件落后等问题而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一轮的产业升级,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必然会取代传统个体养殖模式,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流,尤其是在生猪、禽类和奶牛的养殖模式中。1.2集约化养殖系统中家畜群发病的分类。在生产中,根据家畜群发病本身病原特征可将其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可细分为细菌类、病毒类以及寄生虫类。非传染性疾病也可细分为营养代谢性、中毒性和应激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其病原本身具有传染性特征,疾病的发生通常较为迅速,一旦发生后均会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对传染性群发病的防控。而非传染性疾病中应激性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会严重降低养殖效益,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家畜群发病的发生
集约化养殖系统通常根据其生物主体和产品种类可分为集约化养猪养殖系统、集约化奶牛养殖系统和集约化家禽养殖系统。不同系统的发病特点由于系统生物主体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又由于其系统结构特征相似而有所联系。2.1传染性疾病的发生。2.1.1集约化生猪养殖系统。目前我国集约化养猪规模跨度较大,一般育肥猪数量达500头以上时可看作一个小规模猪场,而规模较大猪场育肥猪数量可达10000头以上[2]。无论是在大规模还是小规模猪场中,其使用的均是专门化杂交繁育体系,如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在养殖过程中常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口蹄疫、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瘟、猪流感传染性胃炎等。特别是口蹄疫,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疾病。2.1.2集约化奶牛养殖系统。集约化奶牛养殖系统主要存在于我国北方,以奶牛小区模式较为常见。2.1.3集约化家禽养殖系统。家禽由于其个体小,生长周期短等优势非常适合于集约化养殖。但是每年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由于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家禽死亡数量占总体数量的15%以上[3]。常见疾病包括: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及绦虫和球虫的寄生等。2.2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营养代谢性、中毒性和应激性疾病。其中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家禽和奶牛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在奶牛繁殖和生产压力过大以及家禽的生长压力过大时。而中毒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饲料和饲喂原因,如反刍动物的瘤胃酸中毒和食用变质青贮饲料后引发的肠炎。2.3各类生态因子的作用。(1)光照:在一般天气条件下,光照对促进家畜血液循环、调节钙和磷的代谢具有积极作用。光照对宿舍环境的改善也具有积极作用。在畜禽生产中,足够的光照对维持家禽的生长和产蛋性能至关重要,光照不足则会引起家禽的啄癖。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能够增强猪的免疫能力[4]。(2)空气:在集约化养殖系统中,畜舍的空气质量对畜禽健康有直接而明显的作用。畜舍的空气环境不佳会引起家畜生产机能下降,有研究表明以PRRSV为代表的大量病原体是靠依附在细小的灰尘颗粒上在空气中传播的。(3)气候:气候条件中如温度对家畜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不仅表现在直接影响家畜机体上,过高和过低的气温都会引起家畜的应激反应,降低家畜生产性能。(4)水: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中,畜禽饮水具有统一来源。水质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家畜的健康,如水中金属离子的超标、农药的残留以及是否含有寄生虫卵。2.4家畜、人、环境互作原理。在集约化养殖中,家畜处在完全人工环境中,因此从生态学防疫角度可以将集约化畜牧场看成一个由家畜、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家畜和人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互相影响;而环境也会反作用与家畜和人。由于存在这种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并存的关系,养殖过程中更应该重视饲养人员对家畜健康的影响,制定统一操作章程,规范管理。
3防控措施
3.1合理规划畜牧场建设。畜牧场的不同分区布局一定要合理,如图1.所示,不同组分在畜牧场中运输价值成本差异巨大。而对于畜牧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建设初期就考虑到其功能重要性,要对草地绿化以及隔离林带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只有通过对畜牧场的科学建设,使家畜患群发病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不断提高养殖效益。3.2建立健全疾病发生监测系统。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和媒介分布都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因此可以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一套疾病预防措施。现阶段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系统已经在外国普及开来,该系统具有处理空间数据、空间分析、显示和模拟的功能,可以应用于疫病的防控,将疫病分布可视化以及对疫病分布模式进行探索和动态模拟。3.3改良综合管理措施。集约化养殖通常采用专业饲养人员进行饲喂,相比于传统个体养殖在规范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畜牧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不同畜牧场规章制度也各不相同。精细化饲养这一已经被提出,其核心是细分动物生长阶段,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饲养管理和适宜的环境,如此才能够避免家畜群发病的发生,最大化发挥动物的生产能力使得生产效益最大化。3.4改良系统环境,切断病原传播。传染性疾病病原的传播通常需要媒介,大多数病原所依靠的媒介是细小颗粒、灰尘或老鼠等。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应尽量保持畜舍环境的干净整洁卫生。在畜舍科学规划建设的前提下要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全自动化养殖要注意畜舍的通风和照明设施、清粪设施以及其他自动化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31号)精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等,科学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按照控制增量、挖掘存量、合理布局、集约利用、保护耕地的原则,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进一步完善各类规划的编制审查程序,搞好规划之间的衔接。
城镇村建设要适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城市、集镇和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新开工建设的城市主干道路用地红线宽度(包括绿化带)和游憩集会广场面积,小城市和建制镇不超过40米和1公顷,中等城市不超过55米和2公顷,大城市不超过70米和3公顷;2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游憩集会广场面积不超过5公顷,主干道路确需超过70米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有专项说明。各类开发区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大规模商业零售等项目用地,凡新开发的建设区域,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外,其工业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优化设计,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严把土地供应环节
社会保险经济集约化分析
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是根据当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单位信息,人员情况以及各个社会保险业务的产生背景的概述,不仅有数据的采集,还有控制业务流程以及分析综述合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1.各功能模块设计
1.1业务资料维护模块。因为当前有这样的情况存在,那么就是同一个人可能会有多个险种,但是这不同的险种可能并不是归属于一个单位进行管理,所以将企业的信息管理归纳进入业务信息维护模块。1.2人员基本资料维护模块。人员的基本信息维护模块是基本不会发生变化的,它不像其他内容会跟着随着社会保险的险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以说人员基本信息维护模块是最基础性的一个共享模块。人员的基本信息通过每个基层的单位施行维护,该单位的领导层或者管理层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审核。人员基本信息的增减一般会通过增员和减员的业务申报以及汇总来完成。1.3业务信息数据库内容是比较广泛的,这其中有增减员的申报数据库,还有系统内的职工变化数据库、缴纳费用的申请报告的数据库等等相关内容。业务信息库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数据信息库。每个职工的个人相关信息,不仅是基本的个人信息还是基本的养老保险业务所发生的明细情况。1.4增减员申报。所谓增员,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进入新的职工。每当单位进入新的职工,单位相关人员就应该对新员工的信息进行登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看清保险的类型,还应该标注清楚增加员工的原因以及日期。1.5个人账户补缴,很多单位的退休职工对于退休的时间的确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职工的个人账户里会有缴费偏差的现象,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缴费的情况进行整改。1.6缴费申报。这个申报主要是指依照每个企业的职工单位缴纳费用基数和个人的缴纳费用技术来计算这个月份应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每个单位都应该在计算完毕,经过本人签字之后进行上报。
2.设计目标和整体规划
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的设计目标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最为基础的目标,那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对社会保险各个职能业务的工作需求。第二部分是不同级别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每一级单位都有不同的授权,上级单位和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连接,更大程度地实现业务指导与信息的互换。第三部分是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网络分布式的技术应用于最基层的单位以及职工的信息管理。第四部分是对当前最新政策法律法规的目标设定,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信息实现共通共享,可以使得不同级别的领导或者是职工更好更便捷的理解社会保险的现实情况和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第一部分是模块设计部分。其中这个模块设计包括基本信息模块,业务信息模块还有业务流程模块。基本信息模块是最基础性的模块,它是其他各业务模块实现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基本包括姓名和性别等其他个人相关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数据库的设计。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的数据库包含内容信息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单位数据库,职工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的信息量比较大,为五险数据信息库,还有就是单位人员增减变化数据库。第三部分就是权限的设置。权限设置就是指集合领导层以及领导部门能够对这一系列的流程和数据进行观察,每个业务的组织都可以根据不一样的分工来进行不一样的业务办理过程,针对相关的业务信息库加以观看修正。每个基层单位以及部门都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业务权限的业务过程,对所有涉及的信息内容进行查阅修正。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保工作已经步入一个大信息时代。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越来越显得十分必要。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开始向集约化发展。相信通过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社保的信息化建设一定可以步入一个新的高度。
对集约化发展客运现状调研
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发展之路并不是很平坦;尽管公路客运已经产生诸如新国线、江西长运、辽宁虎跃、安徽飞雁、湖北捷龙等众多知名品牌,从目前情况来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家或数家在全国公路客运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真正意义上的集约化客运集团军。
对公路客运行业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公路通达的深度和广度显著提高,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加快导致客流快速增加,以及旅游客运市场的持续升温,使公路客运需求快速扩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并逐步成网,公路旅客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为提高公路旅客运输能力与运输效率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公路客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关于运输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消除行政壁垒的政策也为公路客运企业营造了良性的发展环境;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政策,也进一步促进了公路客运行业的结构调整,有力的推动了公路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公路旅客运输行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下持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公路客运行业成为一个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行业,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将频繁发生,公路客运行业进入了集约化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对经营诸要素(营运线路、营运客车、客运站)重组,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从过去一贯性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资产质量、经营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改变“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局面;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状况,转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经营目标。
一是全国各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拥有一至两家大型公路客运企业,如XX省交通运输集团,XX市公路客运公司等;这些大型客运企业有着自身所属的车队、车站、修理厂和相当数量的挂靠营运客车,以及客车零配件供应、石油销售等三产业,属于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此类企业以国有资产为主,虽然不乏一些区域性的优势企业,但并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大公司,大多只是一方诸侯,割地称雄。
二是地方保护注意严重。根据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为一级经营资质的客运企业,可以开展异地公路客运业务。然而到目前为止全国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具有一级经营资质的公路客运企业开展了相关联业务。2005年9月,江西长运公司与马鞍山市长途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了马鞍山长运客运有限责任公司,马鞍山长运公司的成立,实现了同行业跨省购并的第一次有益尝试。当前我国公路客运行业经营单位众多、运输服务结构雷同,难以有效形成差异化服务。而且在行政分割的条件下,公路客运行业区域壁垒严重,难以形成全国性市场,不利于优势企业通过竞争拓展市场空间。
节约集约用地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二)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三)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集约用地接待通知
杭州、宁波、温州、桐庐县、鄞州区、瑞安市国土资源局;
今年的“6﹒25”是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根据省厅纪念全国“土地日”活动计划,将组织一次“集约用地”采访活动,请你们做好采访活动的接待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单位:邀请浙江日报、浙江电台、浙江电视台、解放日报记者参加。人数约为5-6人,省厅科教处派人陪同。
二、采访时间:6月15日——22日
三、采访主题:全省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所采取的好的措施、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好的成果。
四、采访的具体内容:
粮食主销区耕地集约利用研究
摘要:中央政府要求主销区也要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作为我国第二大主销区的浙江,耕地利用模式唯有向集约用地方向转变。本文从耕地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分析入手,分析了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浙江耕地集约利用度和粮食生产效率总体处于下降状态,耕地自然本底条件是影响浙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本因素,而农业比较收益低是浙江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政府应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提高省级财政对粮食功能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等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与农民粮食生产收益。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粮食主销区;浙江
1问题的提出
中央政府要求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这一要求强化了主销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任。浙江是仅次于广东的我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目前的粮食自给率不足40%。随着中央强化对地方粮食安全责任的考核,如何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是浙江面临的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的粮食总产量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2016年,浙江粮食总产量已不足20年前的一半,耕地利用模式变化是粮食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稳定粮食生产,浙江耕地利用模式唯有向集约用地方向转变。目的不同,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理解、评价和测度存在差异[1],地方政府基于分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视角,耕地集约利用的关注重点将会投向耕地利用效率特别是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因而更多地从耕地的利用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来评价耕地集约利用;然而,耕地利用在微观尺度上是一种农户行为[2],按照舒尔茨[3](2006)农民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收入最大化的个体追求,会使得众多农户增加对收益更高经济作物的投入或将向二、三产业转移,降低粮食生产投入,从而导致粮食产出下降。上述现象体现了耕地利用目标上政府和农户两者之间的冲突。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数据,从耕地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分析入手,从省级和市级两个尺度,分析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在揭示进入新世纪后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并基于粮食主销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视角,阐述相关政策启示,协调政府与农户在耕地利用目标上的冲突。
2省级尺度上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
2.1复种指数变化。复种指数是耕作制度研究中衡量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础性指标[4],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以及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多熟种植模式,通过提高耕地利用率,来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出。本文以耕地面积数据和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分别计算了2005~2014年间我国以及浙江省的耕地复种指数。由于2009年全国耕地面积数据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做出了重大修正,致使该年耕地复种指数出现异常大幅下降,为了便于比较,将研究区间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其中,2005~2008年,我国复种指数从127%增加到128%,2009~2014年,从117%上升至123%,年均增长1%。上述两个时段数据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但计算结果均显示,我国耕地复种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也反映了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稳定提高态势。与全国总体上升态势截然不同的是,浙江的耕地复种指数快速下降,从2005年的146%下降到2014年的122%。耕地复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强度的指标,耕地复种指数下降,意味着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资金、劳动力的下降,也意味着耕地对农户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保障效用减少[5],农户将更多的资金与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配置到收益更高的非农行业,复种指数降低是农户追求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浙江耕地复种指数的下降,反映了浙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降低的态势。非农就业机会增加,耕地经营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无疑是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主因。浙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是传统的水稻一年两熟地区,1978年,浙江省双季稻与单季稻面积比例高达18.98∶1,到了2014年,上述比例只有0.40∶1,浙江水稻生产已变为单季稻种植为主。除此之外,耕地结构急剧变化、耕地整体质量下降也是这一时期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原因。本世纪初,“土地折抵指标”等土地利用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浙江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大量优质耕地变为建设用地,而“上山下海”式的耕地补充方式导致的耕地质量整体下降以及新垦耕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6],造成了耕地抛荒尤其是季节性抛荒现象的增多。调研显示,在抛荒的耕地中,立地条件差、肥力低、坡度高、蓄水弱且水利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新垦耕地比例最高。2.2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在浙江耕地利用集约总体水平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考察其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是为了分析粮食生产在耕地投入中的变化状况,了解农户的投入偏好,厘清粮食生产中政府目标与农户目标间冲突的原因。2005~2014年全国和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总体状况,与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增长趋势不同,在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浙江粮食播种面积也持续下降,表明了浙江农户对包括粮食种植在内的耕地投入意愿持续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的降幅比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降幅更大,前者为14.94%,而后者为18.93%,这反映了农户耕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即投入粮食生产的耕地比重在下降,而投入非粮生产的耕地相应增加。调查发现,即便在划定的粮食功能生产区,浙江耕地非粮化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浙江省对于功能区耕地的种植结构有具体规定,但由于和经济作物相比,粮食种植收益低,上述规定难以得到严格执行。浙江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最快的时期是在2005~2007年,而2007年后的播种面积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这可能和浙江的“土地折抵指标”等土地利用措施在2007年被中央政府实质叫停有关。“土地折抵指标”政策使得新垦耕地快速增加,相应更多的优质“熟地”被转为建设用地,新垦耕地无论是地力条件还是基础设施条件都不如被占用的“熟地”,农户在这类地块进行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更低,这会降低农户对粮食生产的耕地投入,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进而影响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直接结果是浙江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在“土地折抵指标”政策实施期间,2001~2007年,浙江粮食总产量下降了32.1%,和同期粮食播种面积的降幅基本持平。2.3粮食单产变化。粮食单产反映了单位播种面积上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状况,通过考察粮食单产变化,可以从产出视角分析耕地集约利用状况以及粮食生产效率变化。结合浙江实际,粮食单产分析还可以考察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背景下,农户在粮食生产上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变化,并进一步揭示个体利益追求下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如何影响耕地的集约利用状况。2005~2011年,浙江的粮食单产总体是增长的,并在2011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此后,粮食单产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15年继续下降为5887kg/hm2,离历史最高位已越来越远了,也即从粮食单产看,2011年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上升态势,而此后的趋势是下降的。粮食单产是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投入状况的综合反应,土地主要是指土地质量的变化,多项研究表明,浙江的耕地质量总体是下降的[6,7],考虑到资本和劳动力对耕地质量存在替代作用,因而,2011年前浙江粮食单产增长是源于单位耕地面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的提高,而耕地质量对浙江粮食单产呈现的是负向影响。由于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缺乏,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轻简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水稻生产“轻简化”主要是指以撒播为主的直播比例快速上升,直播稻用工少、劳动强度低,是一种劳动力替代技术,但直播稻是相对粗放化的耕地经营方式,影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稻生产劳动力投入降低而带来的“轻简化”和“粗放化”可能是2011年后浙江粮食单产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