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6:4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集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雨水集蓄工程开发管理论文
地处鲁东南沂蒙山区的费县,总面积1903.75km2,耕地面积6.2万hm2,辖18个乡镇,9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万人。多年平均降雨量850mm,年内降雨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6—9月份汛期,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年际降雨量不平衡、丰水、枯水年比较悬殊,最大年降雨量模比系数1.45—1.76,一般1.56;最小年降雨量模比系数为0.48—0.66,一般0.6左右。自古以来就有“十年九旱”之说,一年中常出现冬春连旱、春夏连旱和伏旱连秋旱,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下面笔者就费县雨水集蓄工程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一下雨水集蓄工程类型、开发方式,以及雨水集蓄工程开发建设的重要性。
1.充分认识雨水集蓄利用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
费县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6.4%,已建大、中、小型水库95座,总流域面积1017.5km2,其中,县境内面积801.6km2,也就是说水库工程仅能拦蓄降雨所形成径流的42%,尚有58%的径流白白流入大海。因此,要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雨水集蓄宣传,树立忧水意识,使全民认识到发展雨水集蓄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技术或行业工作,不是一个眼前利益问题,更不是权宜之计,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为此,应把雨水集蓄工作当作生命工程来抓。
2.在雨水集蓄形式上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具有各自的优缺点,我县在大地构造上属鲁南台隆、断裂结构发育、岩性条件较复杂、地表岩石出露较多。石灰岩地区主要分布在祊河以南,朱田、新庄以东,探沂、刘庄以西大部地区,面积761.67km2,为奥陶系、寒武系地层。火成岩、变质岩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蒙山,西南老虎山,面积684km2。碎屑岩地区主要分布在蒙山前的上冶、薛庄、胡阳、新桥等乡镇的局部地区,面积78.6km2。
西部地区雨水集蓄利用管理论文
世纪之交,党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无疑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为此,解决西部地区“水”的问题已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几年来,西部各省区在有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雨水集蓄利用也是一条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集雨工程的实施,使得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利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为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就西部地区开展雨水集蓄利用谈几点认识。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
(一)西部地区水资源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具体地讲分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5毫米左右,而水面蒸发量却高达1000--2600mm,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8%,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再加上无序开发,荒漠化面积急剧增加,使原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水资源更加紧缺。西南地区气候湿润,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以上,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该地区人多地少,山高破陡,水低地高,加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目前人均灌溉面积只有0.36亩,尚有56%得耕地缺水灌溉。因此,水得问题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西北水资源短缺地区开展雨水集流工程无疑寻找到了一个新水源,在西南水资源丰富地区更应该充分利用雨水集流工程把水留住进行农业生产和灌溉。
(二)西部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西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5%,有2亿多人口,3亿多亩耕地面积。由于历史原因,干旱或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区域内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吃水困难和不能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从总体上来讲,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被动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西部地区总人口只占全国的28%,农村饮水困难人数却占全国总饮水困难人口的54%。二是有效灌溉面积极少。西部12省区人均占有灌溉面积只有0.62亩,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亿多人口人均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少于0.5亩。重庆、贵州、青海等省没有一个大型灌区,人均只有0.3亩灌溉面积。三是牧区水利严重滞后。全国可利用草原的31亿亩中有95.6%集中在西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4在牧区。由于牧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上不合理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造成牲畜超载,过度放牧,部分草原生态环境恶劣,沙漠化特别严重。
雨水资源综合利用论文
1国外雨水利用情况评述
目前,在世界各大洲,都有收集雨水解决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成功做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雨水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对解决我国缺水问题很有借鉴意义。(1)美国的雨水利用。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1993年大水之后,美国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建立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让洪水迂回滞留于曾经被堤防保护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减轻了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压力。美国的关岛、维尔金岛广泛利用雨水进行草地灌溉和冲洗。美国不但重视工程措施,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如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条例规定了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2)德国的雨水利用。德国的雨洪收集利用技术是最先进的,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实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采用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便可用于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另外德国还制订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如目前德国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3)丹麦的雨水利用。丹麦98以上的供水是地下水,但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率都比较低,一些地区的含水层已被过度开采。为此在丹麦开始寻找可替代的水源,以减少地下水的消耗。在城市地区从屋顶收集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经过收集管底部的预过滤设备,进入贮水池进行储存。使用时利用泵经进水口的浮筒式过滤器过滤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洗衣服。
(4)日本的雨水利用。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许多城市在屋顶修建用雨水浇灌的“空中花园”,有些大型建筑物如相扑馆、大会场、机关大楼,建有数千立方米容积的地下水池来储存雨水,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近年来,各种雨水人渗设施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地修建在楼前屋后。在日本,集蓄的雨水主要用于冲洗厕所、浇灌草坪,消防和应急用水。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泰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造了0.12亿多个2m3的家庭集雨水缸,解决了300多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问题。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印度、以色列、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采取修建小型水池、水仓、塘坝、淤地坝等工程措施,拦蓄雨水进行灌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国外发达国家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经验是:建立了完善的屋顶蓄水和由人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洗衣服和回灌地下水。
集水技术研究管理论文
1.1非洲屋脊上的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是个有着3,000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位于非洲之角的中心,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北和苏丹交界,北接厄立特里亚,南和肯尼亚接壤。国土面积约114万km2,非洲第三,人口约7000万人,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境内多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低地沙漠占全国面积1/4左右。全国平均海拔2500-3000m,有“非洲屋脊”之称。东非大裂谷横贯境内,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因此又有“非洲水塔”之称。由于纬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较大,虽地处热带,但是各地温度冷热不均。每年6-9月为大雨季,10-1月为旱季,2-5月为小雨季。不同季节和地区降雨极不均匀,易出现局部干旱。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于全国中心,地处高原,平均海拔2450m,气候凉爽宜人,全年气温9.7℃-25.5℃,年平均温度为16℃。
埃塞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01年人均GDP为165美元,其基本经济特点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85%以上,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也是最重要的出口创汇来源。生产以小农耕种为主,耕作方式十分落后,基本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农作物以苔芙、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是世界上唯一以苔芙为主食的国家。人均产粮只有100余公斤,45%的人口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埃塞牲畜总数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十位。畜牧业以小规模家庭放牧为主,管理粗放,受干旱和瘟疫影响大,发展比较缓慢。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为纺织、皮革加工、食品饮料等轻工业,零部件、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工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
近现代史上,埃塞战乱频繁,生态恶化,旱灾严重,贫病交加。1973年和1983年两次,夺走了50多万人的生命。二十世纪末期,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埃塞蔓延,300万人染病,30万人死亡,艾滋病死亡率高居世界之首。1991年埃塞新政府成立以后,政局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政府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制订了“以农业为先导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开发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2001-2005年五年内,在14个领域开展改革和教育培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是国家能力建设长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埃塞政府促进农业和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1.2埃塞俄比亚集雨利用的重要性
埃塞俄比亚号称非洲的水塔,尼罗河的两大支流之一—青尼罗河就发源于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塔纳湖,从全国多年平均降雨等值线图可以看出(图1),全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均大于300mm,降雨量大于600mm的国土面积约占一半以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埃塞水资源比较丰富。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
摘要: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低影响开发城市发展方式,使城市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良好调蓄作用。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防洪排涝
1雨水综合利用
1.1雨水利用流程
建设项目屋面及硬化地面产生的径流通过项目区内雨水收集系统排入就近的下凹式绿地内,拦蓄入渗到地下,下凹式绿地蓄满后通过项目区内道路布设的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经雨水沉砂池沉淀后汇入雨水调蓄池内或排入项目区内生态景观水体。雨水调蓄设施蓄满后,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溢流排入区域市政雨水管道或项目区内雨水花园等景观水体。集雨池收集的雨水经过滤后,通过灌溉系统最终用于项目区乔灌木及绿地灌溉或道路浇洒,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区域水环境。总之,通过雨水综合利用,可以涵养地下水资源,同时能够缓解下游区域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
1.2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分流制排水系统处理工艺设计研究
【摘要】:为了有效削减初期雨水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方法、调蓄池进出水水质及处理流程的确定及主要调蓄、处理构筑物设计进行论述分析,通过采用细格栅+旋流除砂+高效沉淀的预处理、人工湿地深度处理等组合措施,确保初期雨水达标后排入公园水体用于补水。
【关键词】: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调蓄池;人工湿地;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随着各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深入,河道流域的点源污染大部分得到有效治理;而面源污染由于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和累积性等特点,治理难度较大,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日渐成为河流水质持续改善的关键。初期雨水中携带的大量源于城市地表、混接污水以及排水系统管道沉积污染物,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1]。雨水调蓄池作为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的一项重要设施,通过对初期雨水的蓄存能够有效削减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初期雨水污染物以无机物为主,具有水量大、水质波动性大等特点,常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能适用于初期雨水处理。目前,多数初期雨水调蓄池的排空均为就近排入污水管网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该方案一方面增加了城市污水处理厂雨季的处理负荷,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天津市解放南路海绵城市试点区在初期雨水调蓄及初雨资源化利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多种初期雨水处理利用的工艺组合。洞庭路雨水泵站2#调蓄池作为洞庭路雨水系统末端的初期雨水调蓄池,是天津市解放南路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初期雨水调蓄池总体设计
1.1容积计算
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规定,用于分流制排水系统径流污染控制时,计算调蓄池容积的调蓄雨量高度可取4~8mm;但是,作为所在雨水分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应在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基础上,兼顾整个分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作为城市建成区的海绵城市项目,源头减排措施的海绵化改造受现状条件无法全部达到目标要求;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中将每个雨水分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各分区达到建设目标要求。根据试点区系统化方案及模拟结果,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两指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故本工程选择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关键指标进行调蓄标准的校核分析。洞庭路2#雨水分区面积352h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8%,需控制径流深度24.9mm,末端需调蓄控制净雨量为5.5mm,按照径流系数0.5计算,需控制降雨高度标准为11mm。根据规范初期雨水调蓄池容积公式计算,所需末端控制调蓄池容积为19360m3,考虑雨水泵站出水至调蓄池之间调水管线的3850m3可用调蓄容积后,设计雨水调蓄池有效容积确定为15510m3。
冰蓄冷空调系统预测管理论文
摘要:准确的预测是冰蓄冷系统优化和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介绍了冰蓄冷系统预测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室外逐时气象参数的预测和建筑物逐时冷负荷的预测。其中,温度预测通常采用形状系数法;而人工神经网络在太阳辐射预测和建筑物冷负荷预测中优势显著。
关键词:冰蓄冷气象参数形状系数人工神经网络
1前言
对北京市冬夏季典型日电力负荷构成情况的调查表明:民用建筑用电是构成电力峰荷的主要因素[1]。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夏季的空调用电量占其总用电量的40%以上。解决电力不足的途径有很多种,根据有关资料,在采用电能储存解决电力峰谷差的成熟技术中,冰蓄冷的转换效率最高[2]。在建筑物空调中应用冰蓄冷技术是改善电力供需矛盾最有效措施之一。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前提是设计日的负荷分布,系统主要设备的容量都是按设计日进行的。然而,100%的设计冷负荷出现时间仅占总运行时间的o%[3]。同时,由于分时电价或实时电价(RTP)的引入,建筑物中各种设备的运行控制更为复杂,运行决策必须以天、甚至小时为基础[4].1993年,ASHRAE研究项目RP776对美国蓄冷(水蓄冷、优态盐。冰蓄冷)系统的调查显承;冰蓄冷系统约占近对m个蓄冰系统总数的86.7%。从设计到运行、维护,控制及控制相关问题是蓄冷系统的首要问题。在蓄冷系统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冰蓄冷系统满意率最低,仅有50%的冰蓄冷用户认为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人正确地运用优化和控制技术至关重要[5]
一些研究报告指出,某些蓄冷系统在降低电力峰值需求的同时,显著地增加了总的年电力消耗。因此,将最终导致发电量增加,自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空失这些批评导致了对蓄冷系统及相关研究项目资助的减少[6].1994年,Brady根据实测数据证明,上述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充分的利用蓄冰系统的优点来消除。蓄冰系统可以降低年能量消耗、峰值电力需求、年运行费用[7][8]和系统对环境的影响[6][9]。1993年,Fiorino对Dallas某(水)蓄冷进行了改造,使蓄冷系统不但减少了运行费用,而且节约了用电量[10][11]。冰蓄冷空调也是如此[12][13]。
小议冰蓄冷空调系统预测方法的回顾
摘要:准确的预测是冰蓄冷系统优化和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介绍了冰蓄冷系统预测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室外逐时气象参数的预测和建筑物逐时冷负荷的预测。其中,温度预测通常采用形状系数法;而人工神经网络在太阳辐射预测和建筑物冷负荷预测中优势显著。
关键词:冰蓄冷气象参数形状系数人工神经网络
1前言
对北京市冬夏季典型日电力负荷构成情况的调查表明:民用建筑用电是构成电力峰荷的主要因素[1]。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夏季的空调用电量占其总用电量的40%以上。解决电力不足的途径有很多种,根据有关资料,在采用电能储存解决电力峰谷差的成熟技术中,冰蓄冷的转换效率最高[2]。在建筑物空调中应用冰蓄冷技术是改善电力供需矛盾最有效措施之一。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前提是设计日的负荷分布,系统主要设备的容量都是按设计日进行的。然而,100%的设计冷负荷出现时间仅占总运行时间的o%[3]。同时,由于分时电价或实时电价(RTP)的引入,建筑物中各种设备的运行控制更为复杂,运行决策必须以天、甚至小时为基础[4].1993年,ASHRAE研究项目RP776对美国蓄冷(水蓄冷、优态盐。冰蓄冷)系统的调查显承;冰蓄冷系统约占近对m个蓄冰系统总数的86.7%。从设计到运行、维护,控制及控制相关问题是蓄冷系统的首要问题。在蓄冷系统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冰蓄冷系统满意率最低,仅有50%的冰蓄冷用户认为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人正确地运用优化和控制技术至关重要[5]
一些研究报告指出,某些蓄冷系统在降低电力峰值需求的同时,显著地增加了总的年电力消耗。因此,将最终导致发电量增加,自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空失这些批评导致了对蓄冷系统及相关研究项目资助的减少[6].1994年,Brady根据实测数据证明,上述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充分的利用蓄冰系统的优点来消除。蓄冰系统可以降低年能量消耗、峰值电力需求、年运行费用[7][8]和系统对环境的影响[6][9]。1993年,Fiorino对Dallas某(水)蓄冷进行了改造,使蓄冷系统不但减少了运行费用,而且节约了用电量[10][11]。冰蓄冷空调也是如此[12][13]。
新农村建设中雨水利用研究
摘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雨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雨水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三方面,对现有的雨水利用技术进行了效益分析和方案优化,从而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雨水利用,水资源,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政策实施以来,农村水资源调配模式得以优化升级,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农村水资源供需矛盾,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我国雨水利用仍存在资金不足、技术单一、利用率低等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地面硬化程度加深,使地表径流量增加,加速了径流汇集,极易引发洪涝灾害。目前,在部分农村,农业、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尤其是生活用水的水质不达标,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1]。此外,雨水冲刷还会引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对农村现有技术进行效益分析和方案优化,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水危机的有效途径。
1新农村建设中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雨水利用还存在如下问题:1)农村地区技术水平有限,通常以效率低的传统技术为主;2)现有雨水利用技术一般仅考虑雨水的直接回收与利用,未考虑与雨水回补地下水、水土保持和环境改善等多目标结合;3)雨水利用没有很好地与生态景观及环境建设相结合[2];4)由于缺乏管理和净水配套设施,收集雨水的水质不达标,对农民生命安全产生威胁;5)雨水利用技术过于单一,缺乏技术集成和综合利用方法,未形成科学的技术体系。
2新农村建设中雨水利用体系的构建
农田除涝措施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田;除涝;方法
论文摘要农田除涝是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关键,详细介绍了农田除涝的基本措施及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洪涝分治,综合治理;开挖沟网、墒网,改善排蓄重要条件;高、低地分开、分片排涝;自排为主,辅以抽排;控制运用,加强管理。
防洪的基本方法是应在巩固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坚持顾全大局,分区分片控制,做到上下游,蓄与排,排与灌兼顾,整体照顾局部,团结治水,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避免产生新的洪涝矛盾或水害搬家的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将农田除涝的基本措施介绍如下。
1洪涝分治,综合治理
治洪是除涝的前提。在洪涝并存的地方,必须按照洪涝分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蓄泄兼筹,整治骨干排洪河道,扩大洪水出路,巩固防洪堤防与水库大坝,同时积极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这不但能保障大片地区的防洪安全,也为大面积农田除涝排水解决出路问题。在洪水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后,应该积极除涝。办法就是洪涝分离,让出洪水走廊,因地制宜规划某些河道为行洪河道(高水河),某些河道为排涝河道(低水河),把洪水干扰排除在外,给洪水以出路,分区分片治理,达到山区、平原分开,山区、圩区分开;高、低地分开。
2开挖沟网、墒网,改善排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