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6:05: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急性脑梗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寻求最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方法对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脑梗死病人30例行尿激酶溶栓;对照组30例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注射液30ml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溶栓组神经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明显快(P<0.05),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溶栓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善十分显著,对照组改善则不明显。结论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

Aclinicalstudyofearlierthrombolysistreatmentfor30cases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

XIANYu,CHENJun-pao,LIJing-yuan.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51031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tainamosteffectivetreatment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throughtheclinicalresearchofthrombolysis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intheinitialstage.Methods30casesmatchedtheconditionofthrombolysis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wereconsideredastheexperimentgroupand500mlofdextran-40and30mlofsalviamiltiorrhizawereinjectedto30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ResultsTherestorationofnervesfunctiontookshortertime(P<0.05)andthecurativeeffectwasmoresignificant(P<0.05)intheexperimentgroupthaninthecontrolgroup.Hemorheologyimprovedmoresignificantlyintheexperimentgroupthanin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Thetherapyofthrombolysisforacutecerebralinfarctionintheinitialstageiseffectiveandvaluable.

【Keywords】acutecerebralinfarction;earlier;thrombolysis

查看全文

小议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8h内的ACI患者7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辛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ACI)占全部脑血管病(CVD)的7%,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重症,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和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自由基损伤是引起组织水肿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缺血后的脑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与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治疗ACI,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治疗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14±5.30)岁;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31±6.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伴发病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均经CT或CRI检查确诊;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史;患者均无心、肝、脾、肺、肾等疾病。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7.13±4.52)岁;病程1~6d,平均(3.05±0.69)d;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压20例,高血脂患者1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6.85±4.08)岁;病程1~6d,平均(3.01±0.52)d;合并糖尿病18例,高血压19例,高血脂患者1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患者均知情同意。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管理规定完成护理工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强化法律、法规,加强临床护理。了解法律法规利于护理人员更为合理地开展护理工作,加强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和重视,方可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有效完成。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明确保障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同意权等。开展护理工作前,应对患者讲解护理目的、方法等,使得患者能够充分了解护理工作,且可对其进行合理选择。如此可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②成立护理管理风险小组,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组成为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小组应对重症患者进行合理风险评估,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护理风险管理预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急性脑梗塞护理预案,便于对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通过预见性护理可使得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过程中使得护理有目标,且具有良好的预见性,保障护理工作的优质性、科学性,按照先预防、后治疗原则,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如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应采用合理方法及时进行处理。急性脑梗死是比较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通常无良好的自护能力,容易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在护理中应对起床、入厕等进行重点防护。通过预见潜在问题,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③将临床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有效避免护理工作实施的随意性、盲目性,通过程序化护理工作步骤的制定,可有效避免护理中因疏忽等而出现不良问题,通过培训,使得护理人员习惯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并将其自动应用到临床护理中。④病历书写管理:强化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治疗病案书写质量,利于进一步诊疗的准确性。而且在护理书写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便于主治医生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更为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此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且有效预防护患纠纷。⑤护患沟通管理及人文关怀:护患沟通对于临床治疗、护理均具有明显作用,在护理管理中,督促护理人员加强沟通技巧的应用,使得患者感受到关爱、温暖,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预防护患纠纷。⑥加强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尤其是护士长,作为整个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应及时对临床护理中涉及到的人、财、物进行协调及有效管理,正确应对突发问题,而且应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职责进行明确,使之了解自身职责、权利,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NDS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即:ND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好;ADL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即:ADL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1.4统计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NDS评分、AD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NDS评分(29.06±6.27)分、(29.13±6.04)分、ADL评分(17.03±10.36)分、(17.10±9.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8、0.154,P>0.05);护理后,观察组NDS评分(11.15±3.8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72±5.72)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95,P<0.05),观察组ADL评分(57.62±13.06)分高于对照组(50.15±12.57)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3,P<0.05)。2.2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1例出现头晕,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照组3例头晕,嗜睡1例,恶心呕吐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2,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突发性中断,且使得患者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通常是由于患者供应脑部血液的相关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栓,从而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并由此而引发的一种疾病[4]。患者发病过程中往往发生一系列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半身不遂等,患者有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甚至昏迷不醒等,导致患者机体健康、生活质量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引发严重后果[5]。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予以合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作用,而为了确保护理干预工作的有效实施,对其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6]。经研究可知,护理后,观察组N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显著低于对照组16.28%(P<0.05)。通过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可使得临床护理工作的实施具有更高的规范性、科学性。急性脑梗死护理工作均应符合法律要求,成立护理管理风险小组,制定符合实际的护理方案,使得急性脑梗死患者得到所需的护理干预,通过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可使得护理工作具有计划性,每天护理日程均得到有效规划,护理人员根据护理方案得到有条不紊的执行,由此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预防重复操作。通过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可使得护理人员依据每天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降低护理差错,提高护理目的性,保障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患者预后[7]。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查看全文

精细化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团队精细化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团队精细化护理管理干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综合测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自身疼痛感知程度进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在NIHSS、SAS、SDS以及VAS等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压力性损伤、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癫痫以及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团队精细化护理管理,可很好地改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程度。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团队精细化管理;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是颅脑血管内部小栓子脱落,阻碍血液正常流通,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性病理改变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表现为患者突发性一侧躯体麻木、失觉、头痛、恶心以及行为障碍等症状,随着病情逐步恶化加重,还会引发患者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衰竭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病变等并发症,不仅对患者自身日常行为生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对于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实施开颅切除部分坏死脑组织减压术,很好地控制了异常增高的颅内压,成为临床治疗首选[2]。但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于患者自身恢复的生理心理需求未给予相应的重视,增加了患者不良情绪及疼痛的敏感程度,临床护理效果不容乐观[3]。因此,采取较为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十分关键。团队支持精细化护理管理通过患者自身实际病程变化情况,从患者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护理领域[4]。本文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团队精细化护理管理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年龄38~75岁,平均(55.16±1.34)岁,体质量48~78kg,平均(61.67±1.33)kg,身高158~180cm,平均(167.66±1.34)cm,糖尿病史25例;观察组年龄39~74岁,平均(55.09±1.41)岁,体质量47~79kg,平均(61.58±1.42)kg,身高158~180cm,平均(167.57±1.43)cm,糖尿病史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以及糖尿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经颅脑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等检查,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者;(2)对于此次护理实验研究流程及目的充分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者。排出标准:(1)合并较为严重的颅脑外部重创损伤出血,呼吸、肾功能衰竭以及酮症酸中毒急性发作期者;(2)近3个月内曾有盆腔器官、胸腔以及颅脑等大型手术者。本研究经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1.2干预方法1.2.1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呼吸频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每日4~6次,每次5~10min,连续干预8~10d。1.2.2观察组接受团队精细化护理管理干预。(1)加强培训:为增加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性,可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等方面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实践技能操作的专业与熟练性,增加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5]。(2)健康宣教:为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自我护理的重视程度,护理人员可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权威专家的指导下,制定疾病相关知识与护理注意事项健康手册,放置在患者病室走廊及门诊挂号处,增加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的了解与掌握程度[6]。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充分调动患者家属、朋友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叮嘱其多给予患者安慰与支持,很好地满足患者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提高患者临床治疗自信心与积极性。(3)按摩功能锻炼:为避免因长期卧床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护理人员可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局部按摩,保持床单干净整洁。为促使患者快速康复,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较强护理功能康复训练,每日3~4次,每次30~45min,连续干预8~10d。1.3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1.3.1临床指标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满分为42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神经损伤程度越重;通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anxietyself-evaluation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depressionself-evaluationscale,SDS)对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综合测评,SAS以50分为评估界限,SDS以53分为评估界限,综合得分越高说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对患者自身疼痛感知程度进行评估,满分为10分,分数越低说明对于疼痛感知程度越轻[7]。1.3.2并发症严密观察患者(压力性损伤、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癫痫、脑疝)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症状越少,说明发生率越低[8]。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6.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病例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病特点、病因及预后。方法对32例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偏侧舞蹈症病例中脑梗死23例(腔隙性脑梗死22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脑出血9例(丘脑少量出血8例,基底节区大量出血1例);脑卒中后24h与1周内出现偏侧舞蹈症症状分别为27例和5例;应用氟哌啶醇治疗后症状消失27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是偏侧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病灶部位以基底节为主;氟哌啶醇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偏侧舞蹈症氟哌啶醇

【Abstract】ObjectiveTofind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etiologyandprognosiswithcaseanalysisonhemichoreacausedby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MethodsToanalyzetheclinicaldataof32caseshemichorearetrospectively,includingclinicalmanifestation,laboratorytest,imagingchanges,treatmentandrecover.ResultsTherewere22lacunarinfarctioncases,1caselargeareainfarction,and8caseswithsmallbleedinginthethalamus,1casewithlargebleedinginthebasalgangliaof9casesintracerebralhemorrhage.Hemichoreaappearedin27caseswithin24hours,5caseswithin1week.Allreceivedaloperidin,thesymptomdisappearedin27cases(84.4%).ConclusionsThe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isthemainriskfactortothepartialchorea,thebasalganglionisthemainlesion.Aloperidinhasagoodtherapeuticeffect.

【Keywords】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HemichoreaAloperidin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数患者出现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少数患者可发生球麻痹及血管性痴呆,也有极少数患者可伴发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偏侧舞蹈症,但其发生率较低[1],若诊治不当则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现对1995年1月至2007年6月作者诊治的32例急性脑血管病所致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查看全文

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用药方案

摘要:1例45岁男性患者,因“言语含糊、右侧肢体力弱11h余”入院。入院后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入院后予以双联抗血小板、降脂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入院第2日下午出现胸闷、气促,言语含糊症状较前加重,考虑卒中进展。临床药师评估治疗方案后,积极寻找循证学依据,与医师一起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经积极治疗及加强药学监护后,该患者言语含糊、肢体肌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4d后患者好转予以出院,出院后为期3个月随访未发现脑梗死复发及出血事件发生。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替格瑞洛;药物基因组学

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ngstroke,PIS)是指脑梗死引发的轻微神经功能损伤,并在2~3d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阶梯式或渐进式加重[1]。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为9.8%~37%,且具有较高致残性和致死率[2]。目前临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缺乏特效手段,虽然抗血小板药物是临床治疗脑梗死及预防其进展或复发的基石,但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无法完全覆盖血栓形成的全部环节,特别是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者而言,合理选取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脑梗死进展及复发非常关键。本研究对1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提供参考。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5岁,因“言语含糊、右侧肢体力弱11h余”于2021年3月9日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2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171/86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较差、言语含糊,右侧肢体肌力4级,闭目难立征阳性,右侧指鼻试验睁眼可疑阳性,走一字步不稳,饮水试验阴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分。辅助检查:急诊头颅CT未异常,右肺中叶纤维灶。头颅磁共振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期脑梗死,轻微脑白质变性;右侧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无异常;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左侧优势型椎动脉。入院诊断:①急性脑梗死;②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2治疗过程

查看全文

脑梗死治疗分析论文

1诊断

对于该病的诊断,由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特点,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诊断依据。目前更为突出的是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完善、发展,使早期、超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1.1CT目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颅CT平扫检查是常规影像检查,因其能迅速而敏感地发现脑出血的存在,进行第一步最重要的鉴别诊断。先进的CT设备可在卒中发生数小时内提供诊断信息,最常见的CT改变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时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其他的早期缺血改变包括豆状核密度下降、岛带消失、半侧脑沟消失和半侧脑实质密度下降,后两种CT异常提示了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及进行溶栓治疗的危险性增加[1~3]。近年,随着螺旋CT的发展,CT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1.1.1CT血管成像(CTA)CTA为通过静注碘化造影剂后,经螺旋CT扫描进行血管重建成像,其成像质量正在接近常规血管造影。这项技术可以检测颅外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形态,还可以可靠地检测颅内血管狭窄、栓子和中等大小或一些更大的动脉瘤。因可较直观地看到脑的血液循环情况,故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1.1.2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技术,主要通过团注碘对比剂显示毛细血管内对比剂通过时引起的脑组织密度变化状态。在急性脑缺血早期,特别是发病2~4h的超早期,常规CT平扫改变轻微或无异常改变,一旦出现低密度病灶,就被认为是缺血性梗死形成,代表形态结构的破坏。而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灌注异常区,对估计侧支循环和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4,5]。近年来,多层CT灌注成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可快速、准确、无创和三维地评价脑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4]。

1.2核磁共振(MR)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最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在采用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上,早期在6h后就可出现异常,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更为早期的诊断方法为弥散加权像(DWI)和灌注成像(PWI),可以自症状出现数分钟发现异常,最多在发病后1h左右即可出现。

查看全文

急性脑卒中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论文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摘要】急性脑卒中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大多数是由于病变直接、间接引起的丘脑下部损害所致,可作为重度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临床观察丘脑下部及脑干病变患者心功能改变明显,可能与植物神经受到严重破坏,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副交感平衡失调,导致心功能改变。

在临床工作中收集了病史及主要体征后,对帮助分析病情的诊断及危重程度,对患者抢救时机的选择,对患者亲属交待病情时有较客观的评价。

【Abstract】Theacuteapoplexyoftenthepartnerhastheobviousplantnervesymptom,themajorityisbecausethepathologicalchangeisdirect,indirectlycauseshypothalamustheharmtobetheresultof,mayandjudgespre-afterasthespecificweightapoplexyclinicaldiagnosisthenormforreference.Clinicalobservationhypothalamusandbrainstempathologicalchangepatientheartfunctionchangeobvious,ispossibleandtheplantnervereceivestheseriousdestruction,thevagusnerveexcitabilityreduces,thecrosscoupling,assistantthecrosscouplingthebalanceisoutofbalance,causestheheartfunctionchange.Hascollectedthemedicalhistoryandthemainbodyaftertheclinicalworkdrafts,tohelpstheanalysisconditionthediagnosisandtheseriouslyinjureddegree,rescuestheopportunitytothepatientthechoice,transferswhentheconditiontothepatientrelativehasamoreobjectiveappraisal.

【Keywords】Acuteapoplexy;Plantnervefunctiondisorder

急性脑卒中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大多数是由于病变直接、间接引起的丘脑下部损害所致,可作为重度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查看全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论文

[论文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论文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在脑血管病中占85%[1],其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及常规内科治疗(亦涉及到药物),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但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的药物已成为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讨论的焦点。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内科治疗等不再赘述,仅对药物治疗综述如下: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e)、噻氯匹啶(tidcopidine)、氯吡格雷等。研究证明[2],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危险。一项欧洲卒中预防试验(Esps-2,EuropeanStrokePreventionTrial)结果显示[3],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缓释剂的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的预防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出血等副作用。另外,我国也对21106例急性脑梗死进行了阿司匹林效果的研究[2],显示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卒中的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腺苷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啶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增高PGI2水平的同时可降低TXA2的水平。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啶化学结构相似,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4]。因此这类药比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强,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5],应需要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情况等)做出合理选择。建议药物用量:①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mg/d,顿服。②也可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复合剂,2次/d。③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3]。

2溶栓药物的治疗

查看全文

小议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科学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结论通过对患者的精心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1]。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2]。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现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122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2例中男73例,女49例;年龄52~85(65.1±7.76)岁。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确诊。其中基底节脑梗死38例、脑栓塞4例、大面积脑梗死15例、小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12例、腔隙性脑梗死26例,多发腔梗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6例;冠心病史38例;风心病史8例,糖尿病42例;脑卒中病史16例。

1.2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11例,其中嗜睡8例,浅昏迷至重度昏迷6例,另有5例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住院1~3d渐至嗜睡昏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例;以四肢抽搐起病2例;35例以言语不清、肢体乏力起病。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血压升高50例,失语15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