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6:0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急性脑梗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急性脑梗塞病患临床护理研究论文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护理

【摘要】急性脑梗塞是丘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较重。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通过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10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心理、安全、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36岁,平均72.5岁,其中36岁~21例,60岁~38例,71岁以上47例。入院时意识障碍11例。一侧肢体偏瘫76例,失语1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二、护理与体会

2.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本组病例中有76例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口角歪斜18例,3例出现会厌麻痹,吞咽功能暂时性丧失。患者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患者发生偏瘫后会出现急躁、悲观情绪,突然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往往有焦虑心理,表现为不思饮食、失眠、便秘等。患者及家属对起病前的健康十分留恋,而更多的是担心预后和日后的生活质量问题。特别是吞咽功能丧失者,更感到恐惧和失望。针对家属及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安慰家属及患者的时候,特别让家属与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方言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其次,向患者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还有可能有继续发生梗塞的可能,让家属和患者对什么是脑梗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再次,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可让其将需求用文字书写进行交流;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查看全文

依达拉奉医治急性脑梗塞的效果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应用顺来康治疗。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塞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其中脑保护剂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资料表明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脑保护作用较肯定[1]。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4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入选病例5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80岁以下;(2)发病在48h以内;(3)血压在200∕100mmHg以下;(4)已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5)除外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3岁。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5岁。2组发病期间、年龄、伴发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14d。对照组:顺来康3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2组患者均行一般对症处理,防治感染,控制脑水肿、血糖,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查看全文

急性脑梗塞溶栓护理成果研究

急性脑梗死(AICD)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传统方法治疗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文献报道大约3/4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为脑动脉脑血栓形成,早期溶栓再通目前被认为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其治疗效果的保证。现就近几年脑梗死溶栓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溶栓的时间窗

溶栓治疗效果与患者接受治疗的时机有很大关系,一般要求在发病3h内进行,但这个时间内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入院就诊,故认为发病6h以内为治疗有效的时间窗[2]。也有人将溶栓时间界定在12h以内,另报道将梗塞发生时间<24h者用国产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显著[3]。

2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2.1适应症:

2.1.1年龄18~80岁;

查看全文

小议奥扎格雷钠的治疗效果之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患者15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对照组66例。两组除常规用药外,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内静脉滴注,每天2次;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每日1次。治疗1个疗程(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确切,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脑梗塞;奥扎格雷钠

我院于2002年9月~2008年9月使用奥扎格雷钠治疗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52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1],发病在72h以内,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单发病灶,排除脑出血,无出血倾向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无严重精神障碍和痴呆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统一标准分型[2],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将152例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42~78岁;对照组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43~77岁。两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伴发疾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使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内静脉滴注,每天2次;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辅以胞二磷胆碱0.25~0.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天;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7天,均不再使用其他溶栓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两组疗程均为14天。

查看全文

脑梗塞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颅脑影像改变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脑梗塞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CI)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与颅脑影像改变关系。方法:对40例脑梗塞患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采用GE-2000型CT扫描机头颅平扫,将脑梗塞患者按梗塞灶大小分组。结果:CI组患者EP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发现,CI组患者血清EPO水平与脑梗塞组的影像测定梗塞面积呈明显负相关(r=-0.640,P<0.05)。结论:EPO水平与影像测定的病损范围大小,是评价脑梗塞患者的严重程度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脑梗塞;促红细胞生成素;CT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1948年由Bonsdor和Jalsvistor首先发现,是机体内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子。Ber-naudin等[1]研究发现脑缺血模型中神经元细胞反星形胶质细胞内出现EPO受体(EPOR)及EPO的表达,EPO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及其与脑血管病间的关系,也受到人们关注。为此,我们对40例CI患者测定EPO,以及CT测定脑梗塞病损范围大小,并对其变化特点和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查看全文

天丹通络胶囊的疗效分析小议

【摘要】目的观察天丹通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天丹通络胶囊,每日三次,每次五粒,疗程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丹通络胶囊能能减少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改善脑血流灌注、保护脑神经组织,明显控制脑梗塞的进展及复发。

【关键词】天丹通络;脑梗塞;VEGFTNF-aIL-10NSE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TiandancapsuleonVEGF,inflammatorycytokinesandNSEofthe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Methods60caseswithACI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30casesineach;routinetreatmentwasgiventopatientsinbothgroupswhileTiandancapsulewasaddedtopatientsintreatmentgroup,3timesaday,5capsulesonce;thecourselastedfor2weeks;NIHSSscoresandotherindex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compared.ResultThecomparisonofvariousindexofthe2groupsaftertreatmentwasofstatisticaldifference(P<0.05).ConclusionsTiandancapsulescandecreasetheexpressionofinflammatorycytokines,improvebrainperfusion,protectbraintissuesandobviouslycontroltheprogressandreoccurrenceofcerebralinfarction.

KEYWORDSTiandancapsulecerebralinfarctionVEGFTNF-aIL-10

急性脑梗塞(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病死率均高,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前几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和压力。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及神经损伤在急性脑梗塞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用中成药物天丹通络胶囊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及VEGF、TNF-a、IL-10和NSE影响。

1资料与方法

查看全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开始时间、治疗方式、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5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时,同时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而异,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开始时间、治疗方式、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5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时,同时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而异,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小儿急性偏瘫研究论文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侧肢体突然完全或部分出现活动障碍的综合征。由于婴儿和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甚为重要。现将我院1996年到现在收治的15例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3个月2例,~3岁2例,~6岁3例,~12岁8例。发病情况:暴发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轻型起病3例。数天或数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临床表现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中枢性面瘫4例。发热4例,惊厥7例,意识障碍5例,性情改变3例,头痛呕吐9例,吞咽困难2例。

1.3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13例,MRI检查5例,腰穿查脑脊液6例,血常规检查15例,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测定2例。

1.4治疗控制颅内感染、控制惊厥、营养神经细胞、改善脑血管循环,应用抗凝剂,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康复治疗(运动疗法、针灸、按摩等)。

查看全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论文

[论文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论文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在脑血管病中占85%[1],其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及常规内科治疗(亦涉及到药物),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但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治疗的药物已成为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讨论的焦点。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内科治疗等不再赘述,仅对药物治疗综述如下: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e)、噻氯匹啶(tidcopidine)、氯吡格雷等。研究证明[2],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危险。一项欧洲卒中预防试验(Esps-2,EuropeanStrokePreventionTrial)结果显示[3],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缓释剂的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的预防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出血等副作用。另外,我国也对21106例急性脑梗死进行了阿司匹林效果的研究[2],显示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卒中的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腺苷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啶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增高PGI2水平的同时可降低TXA2的水平。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啶化学结构相似,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4]。因此这类药比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强,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5],应需要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情况等)做出合理选择。建议药物用量:①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mg/d,顿服。②也可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mg)复合剂,2次/d。③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d[3]。

2溶栓药物的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