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5:54: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急性冠脉综合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急性冠脉综合征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左卡尼汀治疗对心力衰竭标志物、炎性因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鞍山市千山区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左卡尼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心力衰竭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左卡尼汀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机体炎症,改善心功能状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左卡尼汀;心力衰竭标志物;炎性因子

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率约占30%。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性血栓,进而引起严重心肌缺血、缺氧,老年人为高发人群。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形成,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为常用药物。左卡尼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特殊氨基酸,是脂肪酸代谢的重要辅助因子,也是人体长链脂肪酸代谢产生能量所必需的物质,与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它能促进脂肪酸氧化成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1],对改善心肌营养代谢,提高收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左卡尼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心力衰竭标志物、炎性因子指标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且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先天性心脏病,重症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脑卒中,精神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1∶19,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21±1.53)年;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68.21±2.87)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急性心肌梗死29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2:18,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21±1.41)年;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8.78±2.21)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J20171021)100mg/次,1次/d;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厂家: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42022359)20mg/次,1次/d;口服氯吡格雷[厂家: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J20180029]75mg/次,1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左卡尼汀(厂家: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113215)治疗,左卡尼汀注射液2g混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心力衰竭标志物、不良反应情况。炎性因子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心力衰竭标志物包括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胱抑素C(Cys-C)、N末端BNP前体(NT-proBNP)。1.4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炎性因子水平、心力衰竭标志物水平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普伐他汀治疗组(34例)及常规治疗组(34例),比较治疗前后应用超声控制肱动脉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普伐他汀治疗内皮依靠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普伐他汀降脂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普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是临床上常见疾病,预后较差,探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不仅触发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粥样斑块的发展中发挥重要功能,目前一致认为他汀类为主的降脂治疗是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的范例。但独立于调脂功能之外,他汀类药物还有其他众多的药理功能[1],如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等[2]。本文主要观察ACS患者应用普伐他汀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旨在初步探索其防治冠心病的可能机制。

1对象和方法

1.1探究对象选择ACS患者68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0~80岁,平均62.6±12.2岁,其中AMI患者18例,UAP患者16例;常规治疗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42~84岁,平均68.5±13.6岁,其中AMZ患者20例,UAP患者14例。

病例入选标准摘要:(1)AMI的诊断标准符合WHO标准,即持续典型的胸痛30min以上,典型心电图动态变化,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或肌钙蛋白)动态变化,具有以上任何两项确诊。(2)UAP的诊断标准为48h内有静息或自发性心绞痛发作至少1次,但无心肌坏死的心肌酶谱改变,同时伴有心电图上ST段压低或T波的改变。

查看全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患药学护理

药学监护是药师通过与各个患者的直接沟通,对其用药有关事项进行直接和负责的监督保护,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临床药师,笔者参与了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药学监护,在治疗过程中与医师一起对用药方案进行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身高181cm,体质量70kg,汉族,干部,以“右胸痛4d”主诉入院。入院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痛,胸痛呈阵发性发作,进行性加重,可向左肩部放射,疼痛呈钝痛,疼痛剧烈时伴冷汗,无腹痛,无返酸、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曾于其他医院就诊,胸部正侧位片示:右上肺可见片状高密度影,心肌酶(-),血常规:WBC7.58×109•L-1,N66.7%;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胸痛症状无改善,遂来我院,门诊以“胸痛原因待查”收治入院。患者曾于1972年发生胃穿孔,无其他疾病史,无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有40年吸烟史,无饮酒史。母亲因心脏病(具体不详)去世。入院体检:T36.8℃,P68次/min,R18次/min,BP160/80mmHg,神清,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HR68次/min,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入院当日检查结果:血常规示N80.2%,L16.6%,M2.8%,E0.3%;血清肌钙蛋白(TNI)0.335ng•ml-1;电解质示钾3.4mmol•L-1,氯109mmol•L-1;甲状腺功能正常;血沉(-);凝血功能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改变(TⅡ、Ⅲ、avF、V5、V6倒置、平坦)。入院诊断:①胸痛原因待查: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②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

2治疗过程与药学监护

第1天: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药师参与首次查房,与患者初次交流,询问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和药物过敏史,告知患者在住院期间若出现任何药物不良反应可向药师反映。该病例为典型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NSTEMI处理原则:①缓解症状,②预防严重不良事件(死亡或心肌梗死或再梗死)[1]。因该患者为发病后4d入院,已错过早期介入治疗时机,故药师与医师共同为该患者制订了抗缺血、抗血小板和抗凝、降脂治疗等药物强化治疗措施。但该患者属于高危患者,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可能获益更大[2,3],因此,应择期再为患者行介入治疗。因该患者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药师建议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同时,应给予质子泵抑制药预防胃肠道出血,医师采纳建议,静脉给予泮托拉唑;因泮托拉唑溶解后易分解变色,药师提醒并建议护士在该药溶解稀释后4h内滴注完毕。第2天:体检示,BP110/65mmHg,HR72次/min。复查TNI0.694ng•ml-1;复查心电图,并继续给予心电监测;肺部CT示双侧肺尖肺大泡;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双侧肺门及纵膈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患者入院第1天给予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泵入,患者入院2d未再发作胸闷胸痛,医师将静脉用药改为口服硝酸酯类制剂,药师认为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已消失24h以上,医师对硝酸酯类药物的用药调整是合理的。第4天:患者排尿时发作胸闷、胸痛,每次持续约2min。体检:BP135/75mmHg,HR60次/min,律齐。复查心肌酶和TNI均已恢复正常。医师临时给予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泵入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第5天:夜间休息时仍多次发作胸痛,每次持续1~3min。药物强化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从第4天开始再次出现阵发性胸痛,医师考虑已预约心导管室明日行PCI术,治疗上暂未做更改。复查肾功能示Cr64.9μmol•L-1;电解质正常,故停用氯化钾缓释片。第6天:患者今日行PCI术,于右冠近段-中段植入支架两枚。因PCI术前给予ACS抗栓、抗心肌缺血及辅助治疗后,患者仍发作胸闷、胸痛,故医师考虑加用地尔硫艹卓(15mg,po,bid),并将比索洛尔剂量减半(1.25mg•d-1)。药师认为按照指南推荐剂量,比索洛尔2.5mgqd和单硝酸异山梨酯40mgqd的用量均不大,而钙拮抗药的使用,目前仅推荐β受体阻断药和硝酸酯类使用全量的复发性缺血患者[1];患者入院第5~7天的心电监测结果显示平均心率在60次/min,不宜贸然增加比索洛尔的剂量,故药师建议可先增加单硝酸异山梨酯的剂量,若仍未能有效控制心肌缺血的再发,或明确患者发作性胸痛为变异型心绞痛时可考虑给予地尔硫艹卓。医师未采纳药师建议,并考虑使用尼可地尔替代硝酸酯类药物。经查阅文献,药师认为尼可地尔的确适合作为硝酸酯类的替代药物,因其具有类硝酸酯样和K+-ATP通道开放双重作用,并且有多项试验从不同方面验证了尼可地尔在PCI术中、术后具心肌保护作用[5~7],具有预防PCI术后无再流/慢血流的作用,而且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8],赞同医师改予尼可地尔的治疗方案。第7天:患者术后伤口恢复良好,生命体征平稳。药师在与患者沟通中了解患者于PCI术后出现夜间阵发性干咳并影响睡眠,进一步了解症状发生的时间与术后使用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的时间基本吻合,干咳症状可能为培哚普利引起的不良反应。药师将患者的干咳症状告知医师并建议停用培哚普利,换用ARB类药物替代[3],医师采纳建议停用培哚普利,但暂不加用ARB类药物。第18天:患者诉胃部不适。药师查看患者用药,了解近期饮食生活情况,考虑不适症状可能与空腹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有关,建议患者餐后服用该药。第24天:患者将阿司匹林改为餐后服用后未再诉胃部不适。因脑动脉+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处重度狭窄,行左颈内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术,于左颈内动脉狭窄段、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段各置入支架一枚。患者术中、术后未诉不适,BP140/75mmHg,HR56次/min,律齐。第26天:患者近3d出现晨起后血压偏高,最高达180/90mmHg,为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加查肾上腺、双肾B超均未示明显异常,复查血RAAS基本正常,血儿茶酚胺4.26nmol•L-1。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现腹主动脉瘤,加查腹主动脉B超示腹主动脉多发粥样硬化,腹主动脉下段局部瘤样扩张。患者近期血压控制并不理想,药师提醒医师,患者于第7日因干咳停用培哚普利后一直未使用该类药物,医师考虑患者继发性高血压可能不大,加用缬沙坦80mg•d-1代替原来停用的ACEI类药物。第28天:患者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未出现晨起后血压偏高现象。体检:BP106/60mmHg。患者出院,出院诊断:①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心功能I级;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③外周多发动脉粥样硬化,左颈内动脉夹层并狭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④腹主动脉多发粥样硬化,腹主动脉下段局部瘤样扩张。

3用药教育

查看全文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护理论文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护理。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加强用药前后的护理,观察药效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程度及心电图改变有明显好转,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好,且较安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冠脉综合征;护理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作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规范治疗的一部分,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2]。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包括正确的注射方法、病情观察、疗效判断、不良反应等。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期间配合积极的健康教育和人性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查看全文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护理论文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护理。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加强用药前后的护理,观察药效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程度及心电图改变有明显好转,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好,且较安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冠脉综合征;护理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作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规范治疗的一部分,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2]。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包括正确的注射方法、病情观察、疗效判断、不良反应等。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期间配合积极的健康教育和人性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查看全文

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护理。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加强用药前后的护理,观察药效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程度及心电图改变有明显好转,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好,且较安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冠脉综合征;护理

近年来,低分子肝素作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规范治疗的一部分,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2]。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包括正确的注射方法、病情观察、疗效判断、不良反应等。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期间配合积极的健康教育和人性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择2004年6月~2004年12月住院患者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42~74岁,平均56.4岁。患者用药前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无严重的凝血障碍,近期无活动性出血、手术或外伤史。

查看全文

小议阿托伐他汀对病人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2例冠心病(CHD)患者和20例对照组的hs-CRP水平。同时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4周后再次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①hs-CRP水平在UAP组、AMI组较SAP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②4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后亦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治疗中可降低ACS患者hs-CRP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阿托伐他汀

研究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机制与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有关[1]。阿托伐他汀是第三代他汀类调脂药,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还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治疗中队hs-CRP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CHD患者62例,42例为ACS患者,均经冠脉动脉造影确诊,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3个临床亚组。①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1.5±11.5)岁;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0.3±9.8)岁;③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9.7±8.7)岁;④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58.5±7.9)岁。对照组为同期具有非典型胸痛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剂运动试验均正常,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所有对象同时排除患者有其他心脏病(如心肌病、瓣膜病)以及肿瘤、感染和全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有明显脑血管或者周围血管病变。

1.2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冠心病临床诊治措施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现重点介绍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因为他们在临床表现形式上非常相似。

关键词:冠心病;防治;治疗

第一节冠心病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本病出现症状或致残、致死后果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发病早于女性。在欧美发达国家本病常见,美国约有700万人患本病,每年约50余万人死于本病,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在我国,本病不如欧美多见,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20世纪7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本病的人口死亡率分别为21.7/10万、15.7/10万和4.1/10万;80年代分别增至62.0/10万、37.4/10万和19.8/10万;90年代我国城市男性本病死亡率为49.2/10万,女性为32.2/10万。此外,在住院心脏病患者中本病所占比例,也随年代不断增加,以我国上海两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资料为例,50年代为6.78%,60年代为15.71%,70年代为26.03%,80年代为26.80%,90年代为39.18%。

第二节冠心病分类

查看全文

活心丹临床研究论文

【关键词】活心丹临床研究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心肌梗死、改善生存、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首先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还应积极处理各种危险因素。

众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活心丹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炎症、稳定易损斑块等血管保护特有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活心丹在冠心病治疗中,一方面通过快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而迅速改善心绞痛症状;另一方面通过保护血管和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而发挥改善心肌缺血的中长期作用,同时延缓冠心病的发展,减少远期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

1耗氧量增加时的预防

对于已有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活心丹可有效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运动试验发现活心丹能提高运动耐量[1]。活心丹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显示运动至ST段压低时间、运动至心绞痛发作时间。总运动时间明显延长,而运动终点至ST段回复时间缩短。

活心丹预防性使用与其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有关,活心丹通过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壁炎症起到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动物试验发现:预先服用活心丹一段时间,结扎猪冠状动脉形成心肌梗死后,梗死面积比未服药的对照组小。因此,预防性使用活心丹能够提高心肌耐氧能力,减少心绞痛的发生,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危险事件发生。

查看全文

临床药师药学监护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肾移植术后4年发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从药物选择、相互作用、代谢、排泄等方面进行全程的药学监护,为医师的药物治疗提供合理化用药建议。结果:通过药师积极参与下的药学监护,患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和监护方案,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个体化用药水平。

关键词:临床药师;急性心肌梗死;肾移植术后;药学监护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4岁,身高175cm,体重75kg。主因“间断胸痛20d,再发10h”入院。患者20d前于活动后出现心前区闷胀样疼痛,程度剧烈,伴全身大汗及双上肢无力,症状持续不缓解。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急诊,心电图示Ⅰ、aVF导联ST段抬高0.2~0.3mv,V1-V6导联ST段抬高0.3~0.6mv,cTnI13ng/ml。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于左前降支(LAD)置入支架1枚。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抗血小板,依诺肝素6000IUq12h皮下注射抗凝,阿托伐他汀20mgqn调脂、稳定斑块,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qd抗心肌缺血,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80mgqd保护胃黏膜。7d前再次于回旋支(LCX)置入支架1枚。经治疗,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后规律服用药物。10h前患者起床后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胸闷、大汗,休息后症状稍缓解。再次入中日友好医院急诊,查心电图示V1-V4导联QS波,V2-V4导联ST段抬高伴T波倒置,cTnI0.72ng/ml。患者既往2012年因“多囊肾”于空军总医院行肾移植术,术后规律口服环孢素75mgbid、麦考酚钠肠溶片540mgbid、醋酸泼尼松5mgqd、百令胶囊2gbid。入院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Ⅰ级(Killip分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恢复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状态,窦性心律,心脏扩大;②多囊肾,肾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

2治疗经过

入院第1天,查体血压108/76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87次/min,律齐,心音较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cTnI3.6ng/ml。血生化示:糖8.2mmol/L,肌酐109.9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65.56ml/min,尿酸541mmol/L,钾3.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5mmol/L。给予原剂量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环孢素、麦考酚钠肠溶片、醋酸泼尼松、百令胶囊,加用培哚普利片2mgqd抑制心肌重构。入院第2天,查血栓弹力图示AA抑制率98.9%,ADP抑制率23.7%。提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较强,但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不足。临床药师建议将该患者的氯吡格雷换为替格瑞洛,给予起始负荷剂量180mg,维持剂量90mgbid,医生采纳建议。同时,药师建议行CYP2C19基因检测。入院第3天,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示CYP2C19基因检测G681A*1/*1,CYP2C19基因检测G636A*1/*1,为药物快代谢型。排除患者氯吡格雷中、慢代谢可能。患者入院以来血压维持在(90~100)/(60~70)mmHg,今停用培哚普利片。入院第9天,患者使用替格瑞洛片第7天复查血栓弹力图,ADP抑制率95.7%,AA抑制率96.9%,提示目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好。经治疗,患者未再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血压108/76mmHg,心率86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血生化示:谷丙转氨酶(ALT)20IU/L,谷草转氨酶(AST)18IU/L,糖5.32mmol/L,肌酐81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94.81ml/min,尿酸344mmol/L,LDL-C1.37mmol/L,钾4.1mmol/L。患者好转出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