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02:38: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机械革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灵韵机械复制艺术革新
本雅明从艺术的角度把现代归结为机械复制的时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序言中,本雅明指出,生产条件的变革不仅促发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而且也促发了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他认为,现代艺术的生产随着印刷术、照相术等技术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画报、电影等艺术形式。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使艺术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一“、灵韵”的消解
“灵韵”(aura又译“氛围”、“光晕”、“气韵”等)是本雅明思想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带有浓厚的格奥尔格派的意味,主要是指由物体散发出来的光亮。“灵韵”具有独一无二性的特征,并且要求观赏者采取一种悠闲的态度,一种专注的神情。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传统艺术的“灵韵”的消解。由于复制技术的出现,弥珍的艺术作品得以无限复制,传统艺术的欣赏范围被无限扩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同样的艺术作品。而传统艺术作品的惟一性要求所有欣赏者面对的是同一件艺术作品,这一特点在机械复制技术盛行的现代被彻底摧毁了。正是观赏者对艺术品原作的漠视,也使艺术真品丧失了权威性。
二、展示价值的出现
随着艺术“灵韵”的消解,展示价值也逐渐取代了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本雅明认为艺术与宗教膜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称传统艺术作品的基本价值为膜拜价值,相对地,他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价值为展示价值。膜拜价值是艺术作品作为巫术或宗教对象供人膜拜的价值,而展示价值是艺术作品作为世俗对象展示出来供人观看的。“随着绘画的膜拜价值的世俗化,对其独一无二基质的设想也越来越模糊不清了。在膜拜画中占主导地位的显现的独一无二性不断被画家或者他的绘画成就的切实可感的独一无二性排斥掉了……随着艺术的世俗化,真实性取代了膜拜价值”[1]。此处的“真实性”即意指艺术品的展示价值。本雅明指出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与它根植的传统的关联是一致的,例如一尊古希腊的维纳斯雕像对于古希腊和中世纪教士就有不同的意义。前者对之顶礼膜拜,后者将它视为淫乱的邪神。虽然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没有变化,但因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其艺术价值也被赋予了不同色彩。古代少数民族的图腾,在今日已经被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当人们面对精巧、宏伟的建筑时,感慨的只是其艺术的精湛而没有丝毫的崇拜体验。从古典绘画与现代摄影相比较,前者具有审美属性,而后者没有直接的审美属性。古典艺术是为美而产生的,是绘画大师的天才创造,天才和杰作构成了膜拜的基础;现代摄影则是现代技术的产物,任何人只要有部相机就可以拍出相片,其作品不一定会唤起你的尊崇,更多的则只是展示。
三、片段组合的结构方式
机械设计革新能力培养
0.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创新推动着机械工业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包括信息科技在内的高新科技与传统机械科技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概念与思想、新的结构与功能,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机械工业的进步促进了机械工程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在我国,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均开设了《机械设计》课程,它为一般的机械类产品设计提供了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而设计原理、设计方法的创新同产品综合性能的创新是一脉相承。因此,对于机械类大学生而言,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人格的培养就体现的尤为重要。本文将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思想、创新理论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创新综合课程设计等,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目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提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背景下,受教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即教师借助于挂图、简易的实物模型等来说明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由于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差异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与学的共鸣,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部分学生听完也只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的应试教育,把设计看作是自己遥遥不可及的顶点,甚至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被动学习,没有创新意识。
1.2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影响创新教育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学要以目标为起点,又要以目标为归缩。我国在很早就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高等学校都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即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质量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什么是学生的发展能力?我们认为它应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既适应当前又适应未来的能力,而一些专业教师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陌生,对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缺乏应有了解,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前沿、新技术应用缺乏足够的了解、认识和掌握,缺乏实践经验等,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他们对所承担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从而也就无创新能力教育可谈。
1.3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理,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职生源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其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出现了许多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论。
创新教育机械课程革新
《机械基础》是高职机械类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精简教学内容,创新学生思维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熟悉常见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工作原理”层面上学会机械零件的设计。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今后从事的就业岗位,按照实用性原则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用得上、学得进”为原则,尽量做到“收缩面,加强点”。如:增加实用性较强的金属材料部分,保持常用机构与机械零件部分基本不变;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坚持“够用为度”的原则,尽量选择难易适中符合生产实际的知识进行讲授;删除机械基础的工程力学部分及机械零件中与其相关的计算等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懂的部分。这样,经过教师的不断精简,现在的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常用金属材料”和“常见机构与机械零件”等两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组合,而是“融为一体”,其内容更贴切地符合当前高职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助于创新学生的思维。
二、灵活运用,创新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生产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现场参观——总结实践。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在课堂上对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所涉及实物进行“课题简述”,教师应设计一些富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参观,通过观察机器零部件的构造、外形,使学生形成感性的印象和初步的认知。同时,教师或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再结合现场实例,利用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挂图对该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和总结,这样学生就通过实践——认知——讲授等循环反复地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机械基础的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液压传动、齿轮传动等教学中,若以看不到内部结构的实物进行教学,学生不易理解。而到现场利用拆开实物进行示教讲解,学生可直接观察设备的内部结构和零部件动作过程,从而很容易掌握液压、齿轮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高职机械制造教学改革新模式
摘要:目前,伴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产业的转移力度不断增强。社会需要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单位,为了适应目前社会的高需求,必须进行机械制造专业的改革,增强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问题现状;改革创新
1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现状
1.1课程内容不合理。导致学生就业困难有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过去,机械制造技术形式主要是以手工作坊,而现在起着决定作用的方式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设计,而非传统的手工。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还停留在以理论基础的教学为中心,没有跟随上时代的变化,对现代科技的教学内容重视不够。可以这样说,机械制造产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教学课程却相对落后,即便学生学得再好,也难以应对社会的实际要求[1]。1.2教学模式传统。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不重视实践教育,大都是死记书本理论知识,学生对许多实际操作机器都没有见过,更别说精通熟练和掌握了。这样落后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基础的理论教学,教学内容过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行,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继续沿用这种机械死板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停滞不前,不足以应对社会激烈竞争,学生必将会面临毕业即失业问题。1.3教学方法待提升。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以老师板书和课本的内容为基础,注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忽略了创新能力,考核也是偏向书面化的基础考试。难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陈旧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提升学生对机械制造专业这门科目的兴趣,造成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觉得课程无聊,没有什么意思。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厌恶。逃课、迟到、早退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改变教学方法刻不容缓,只有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2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
2.1增加现代科技技术。明确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所谓专业型应用人才,指的是能将自己的专业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方法。高职院校需要根据需求,来设置合理的课程编排。改变课程的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依据本专业特色,添加一些CAD、PLC等技术性科目。根据实际社会情况,添加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专业技术,突出教学针对性,对培养技能和应对社会需求等情况做出相对应的培训[2]。传统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共同构成课程的主要元素。重点培养学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2.2优化教学模式。机械制造专业的许多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并且对操作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没有实验和实践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去理解并且熟练掌握这些抽象的专业知识。所以应该重视技能的培养,增加实践和实习的机会,不要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机械制造专业这种难以在课本上理解的专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关于现代科技的实验场地和购买一些关于实验的设施。在实践环节多加一些创新的板块,发展学生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也是不可忽缺的一部分,将考试重点放在:理论基础、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3方面,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应用人才,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2.3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和单一,将知识直接用黑板的形式或者书本的形式直接告诉给学生。很难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体验专业的内容。致使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原理,限制了思维,缺少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从根本入手,提高教师行业梯队的整体质量,摒弃原来陈旧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和同学共同融入实验之中,老师合理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原理,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兴趣[4]。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多给学生去一线实践的机会,增加学生经验,提高学生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定期举办机械制造的讲座,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分享经验。
现代机械零部件设计革新探究论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零部件设计现代思想科学发展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局限性,提出了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
一、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
传统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带来了运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零部件容易腐蚀损坏;零部件容易疲劳损坏,断裂、表面剥落等;零部件容易摩擦损坏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性所产生的。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传统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特点是以长期经验积累为基础,通过力学、数学建模及试验等所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标准及规范作为依据,运用条件性计算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传统设计在长期运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有效的设计方法,但是它有很多局限:在方案设计时凭借设计者有限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通过计算、类比分析等,以收敛思维方式,过早地确定方案。这种方案设计既不充分又不系统,不强调创新,因此很难得到最优方案;在机械零部件设计中,仅对重要的零部件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或经验公式进行静态的或近似的设计计算,其他零部件只作类比设计,与实际工况有时相差较远,难免造成失误;传统设计偏重于考虑产品自身的功能的实现,忽略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传统设计采用手工计算、绘图,设计的准确性差、工作周期长、效率低。
二、创新思维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思想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和革新。现代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强调创新设计,要求在设计中更充分地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出更具有生命力的产品。
学院机械制图教学革新
《机械制图》课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也是一些后续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零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基础。由于学生基本是从高中到大学,不仅对机械部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和了解,难以树立空间模型,给教学带来了难度,更重要的是高职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上述问题,从2008级开始,我们尝试将《机械制图》、《AutoCAD》、《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三门课整合为一门,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对三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
一、课程整合的原则
课程的整合绝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相加或混合,而是以能力为主线,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改变原有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必要的取舍,重组知识体系,通过“项目”或“任务”,以完成专业技术工作的过程、行为为导向,将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形成一门新的课程。课程在形式上,要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逐步培养工作能力;在内容上,必须涵盖相关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上,要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编写新教材。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整合方案
(一)整合的依据
课题组走访了唐山北车集团、小型机加工厂、民营焦化厂等单位,并对近几年从事机械技术操作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明确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国家制图标准并能正确使用国家制图标准绘制机械图样和进行尺寸标注;掌握正投影规律并能用于解决“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的问题;掌握零件基本的测绘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熟练掌握AutoCAD机械绘图软件的使用。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应具备的能力:(1)使用绘图工具并按国家标准正确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1)正确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3)根据零件图拆装装配图的能力;(4)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CAD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
机械革新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使用性的机构或机械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1]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是应用基础理论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帮助学生积累机械创新经验的实践活动。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是机械创新设计活动的实践平台,如何有效管理创新设计实验室,使之成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实践基地、大学生课程设计与大学生毕业设计的实验基地、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项目的培育基地、以及智能机械协会等学生社团的课外活动基地,是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面临的运行管理模式问题。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经过多年的运行,采用有限开放原则,构建了一套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及实验室的相应管理模式。
一、有限开放管理模式
有限开放是指在满足课程课时要求条件下,结合选修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学生情况,在有限的时间段范围内,以增强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能力为宗旨,以保质高效地完成课程任务为目标,面向学生团队开放的管理模式。
(一)有限开放时间段的确定
传统实践教学是每周1次课,每次课2学时,对于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来讲,这样的排课方式不够科学。首先,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是24学时,每周1次课,这样就需要12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践中发现,多数同学在刚开始几周的积极性很高,到后来,基本上对该课程没有什么兴趣,完全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为了拿到学分来上课。究其原因是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是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动手搭建模型来验证想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课程持续的时间长,每次课的收获不大,导致思路不连贯,加之其它课程任务的影响,学生的精力分散,导致最终效果不理想。其次,机械创新设计实验硬件台套数有限,学生多,每学期约有200人参与该课程学习,按照传统的开课方式,每天有可能接待几个不同的班级或批次的学生,前一批次学生还未完成的模型被下一批学生拆掉,因此前一批次学生在下次课程时,又要重新开始搭建模型,其中进行了大量重复劳动,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还没有搭建一个完整的模型,也就达不到课程开设和学生创新的目的。再则,在机械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对该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每周课时的原因,常常为无法持续搭建模型感到遗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有限开放原则来弥补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的不足。有限开放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固定时间段内,把实验室面向选修了该课程的全体学生开放。具体做法是,不同日期向不同的专业班级开放。比如,周一面向机械08级1班学生开放,依次类推。这样就把24学时的、12周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压缩到6周或4周内来完成。由于现在各院校都采用交叉选课,同一班级同学的课程和上课时间可能不一致,开放实验也就避免了与其它课程在上课时间上的冲突,学生在规定的一天时间段均可参与该课程。如果少数学生在规定的当日有其它的教学任务,则这部分学生可在次日参与该课程的学习。
(二)创新实践学生团队的形成
机械加工实习革新才能培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明确指出:“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可见,当前加强中职校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乃重中之重。下面以机械加工专业实习课为例,略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传统教学形式的弊端
1.常规实习教学妨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常规实习教学:老师把准备工作做好,实习时,指导老师从设备的名称、结构、原理、操作以及工具量的使用,到学生要做的每个课题按部就班地讲,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学,学生只是指导老师的手脚,自己却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要点。(2)实习时为单一工种实习,车工、铣工、钳工等,学生按照所选专业实习,对上下工序的理解、机械加工过程的理解不重视,也影响了学生对各工种共性的认识及很好的掌握。
2.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前的专门工艺课与生产实习课的安排是分别进行的,学生上理论课因为缺乏感性认识,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理解,这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率都很低。
二.逐步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学生创新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1.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机械产品革新设计探究论文
关键词: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摘要: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设计时的主要思维特点,将产品方案的设计方法概括为系统化、结构模块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和智能四种类型。指出四种方法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提出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努力方向。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一、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机械加工工艺装备教学革新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机械加工工艺装备》课程的知识不断更新,学时逐渐缩短,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多、难度大,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致使学生对各章节之间的教学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学习效果难以提高。如何把这零散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更有效地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改进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1、理论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笔者认为教学中关键要上好第一节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个好的开头会为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在课程导入时应能使学生很快接受并且领会。在课程的处理上我先从学生曾接触过的实习——车床开始。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切削加工过程中用到哪些“物品”,学生很自然讲到:车床、车刀、工件夹紧时用三爪卡盘、量具等。由此,我就很自然引出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的定义,即:在机械加工中,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所必须用到的装置都属于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学生也由此也很快心领神会,接受新课程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教学完整体系模式
所用教材主要介绍工、夹具、刀具与量具,机械加工工艺装备是包含机械加工中的所有设备,在所选教材中没有涉及到加床,通过对学生了解在前面所学课程中没有系统学习过机床的相关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从机床的特点、加工范围讲到所有工夹具与刀具、量具。例如:在讲铣削用的工、夹具时,由于学生未接触过铣床的有关知识,如果直接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学生会一头雾水,不知我所云,因此应首先介绍铣床的结构特点类型以及加工范围。在讲到立铣头时,学生很容易理解了立铣头“安装于卧式铣床的主轴端,使卧式铣床起立式铣床的作用,从而扩大了卧式铣床的加工范围”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中更注重使所授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工程测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