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23:26: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纪委调研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纪委效能监察调研报告
一、建立效能监察工作机制,确定效能监察对象
效能监察在银监部门是一个新课题,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程序和操作规范。要有效地开展效能监察,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切合银监实际的工作机制,明确基本要求,围绕监管中心工作选准监察对象。
(一)明确效能监察的基本内涵。1、概念:银监系统开展效能监察,就是以监察部门为主体,对各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活动中的工作效率、质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监察,从而达到促进各部门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勤政高效工作的目的。2、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原则。一是依法监察原则。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开展效能监察活动。二是客观公正原则。考核评议行政效能要公开、公正、公平。三是纠建并举、标本兼治原则。立足事前防范,加强事中监察,严格事后评价处理。四是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原则。五是公开透明、民主监督原则。3、效能监察的主体和对象。实施效能监察的主体是银监系统纪委和监察部门,对象是银监系统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4、开展效能监察的主要形式。一是适时对监察对象的行政效能情况实施监督检查;二是有计划地组织行政效能评议;三是认真受理和调查处理群众对行政效能问题的投诉;四是对造成效能低下、违反政纪的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二)选准效能监察的主要监察对象。效能监察涉及面广,构成因素多,千头万绪,在确定效能监察对象时,一定要围绕监管中心工作来入手,以提高和促进监管有效性来开展。1、围绕履行法定职责,执行国家政策、规定情况开展监察。通过有目的的监督检查,反映某个管理部门及管理者个人执行法规政策和履行职责的情况,检查监察对象在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存在态度不积极、措施不得力、责任不明确、任务没完成,甚至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等情况。例如,为了督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政务公开制度、限时办公等规章制度的落实,可以通过开展效能监察,检查各部门是否积极响应,是否有配套措施,是否明确责任;对于单位做出的决议决定,有关部门是否按时完成和落实;监察对象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否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是否存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官僚主义现象。2、围绕监管重点工作开展监察。银监部门作为专门行使银行监督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其效能监察的工作重点,是要解决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提高监管的有效性,目前主要可以针对落实政务公开、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完成重大任务、重要职责等进行监督检查,消除行政机关工作中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一抓违反政务公开规定和服务承诺的行政行为,检查机关日常管理中,各项制度、程序、结果是否公开、公平、公正,人事、财务、后勤工作是否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二抓滥用行政执法权力和行政不作为的行为,检查在做出行政决策时是否科学、合理、合法,决策结果是否符合法律程序。三抓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中的不规范行为。检查在行政决策和行政审批方面,是否存在损害群众利益,影响计划任务完成,影响单位整体利益和形象的行为。3、围绕机关作风问题开展监察。重在治理部分干部身上存在的软、懒、散、庸问题。一治“软”,整治工作软弱无力、不敢负责、不敢碰硬、不敢动真格,遇事等待观望、畏缩不前的现象。二治“懒”,整治精神松懈、不思进取、懒惰拖拉、推诿扯皮,不学习不思考不创新,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现象。三治“散”,整治散漫自由、纪律涣散、擅离职守、随意脱岗,对待群众态度生硬、爱理不理的现象。四治“庸”,整治能力平庸、业务荒废、水平低下,难以胜任职务,工作多年无起色的现象。4、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监察。如反映监察对象在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履行职责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给工作造成的损失等。按照管理权限,及时与其沟通,对情节轻微者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对情节严重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责任追究和必要的组织处理。
二、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为开展效能监察提供制度保证
在银监系统开展效能监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促进监管的有效实施,而行政管理体系越完善,行政效能就越高,包括监管、反腐倡廉在内的各项工作的成效就有了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为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经贸委纪委调研报告
一、潜规则是什么
如今社会流行“潜规则”,甚至可以说是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到处可见。送者不觉得不当,受者不觉得可耻,送与收配合默契。“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显规则”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约定俗成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一种规则。创造“潜规则”这一概念的吴思先生说: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潜规则”,既不公开,也不透明。一般来说,在“潜规则”盛行地区、部门,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空际上就是制度上的一种装饰品。可以肯定地说,“潜规则”是一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规则,是一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规则,是一种让一部分人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的规则,是一种让人们对社会产生不信任的规则,是一种变相腐败的规则。
二、潜规则在对抗什么
近年来,机关加强作风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明目张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到机关办事给好处的“潜规则”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送的那方来说,不送也许能办成事,送了心里才踏实,还能为日后办事留门路。在收的这方来说,反正都是要办的事,为你办是办事,为他办也是办事,何不为“识趣”的办。于是,送的那方不觉得不当,收的这方不觉得可耻,送与收双方配合默契,彼此心照不宣。收得习惯了,遇有不送的,反而心里别扭。有机关驾驶员在闲聊中骂某某“狗眼看人低”,因为某某给了办事人员辛苦费,唯独少了他这个送办事人员的人的那一份。
有调查表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深恶痛绝。“明明国家有规定,他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凡事按自己定的规矩办。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如果不懂规矩,只能吃“闭门羹。”一些群众如是说。一些“涉世未深”的干部无时无处不在经受潜规则的“砺炼”,我们时常面临两难选择:依从潜规则意味着放弃原则,挑战潜规则只会被“逆向淘汰”。不懂政策可以,不懂领导意图不行;不懂法律可以,不懂“规矩”不行。潜规则所对抗的正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纪律,所损害的除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就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积极防范“潜规则”的对策措施
纪委监督同级党委调研报告
对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问题,始终是有不同认识的。有的认为,为了实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纪委应当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宜也不应对同级党委实施监督。也有的认为,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必须将执行权与监督权分开,监督权应当与执行权平行,以使纪委能够对党委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实践和现状
对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问题,现行《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党内监督条例》)都没有规定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纪委就不能监督同级党委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地讲。
有的同志觉得,纪委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既然是领导和上下级关系,就不可能形成监督。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领导与监督并不矛盾,即使完全是上下级关系,也还有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何况,纪委与同级党委一样,都是经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组织,这本身就说明纪委与同级党委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在接受同级党委领导的同时,仍然可以形成相互之间的监督关系。
另外,党章第四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发现同级党的委员会委员有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对同级党委监督的要求,这个委员当然包括党委书记在内,对某个委员的监督虽然与对党委整体的监督不同,但对委员、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的监督与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纪委的这种初核实际上也体现着对同级党委监督的成分。有的同志觉得,初核权不能算监督权。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为,监督权是一个大概念,包含着很多具体的监督权。从案件检查的角度讲,监督权可以细分为受理权、初核权、立案权、处分权等,毫无疑问,初核权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权。《党内监督条例》第八条规定:“党的地方和部门纪委、党组纪检组可以直接向上级纪委报告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这种报告实际上是纪委对同级党委的一种监督。与纪委对下级党委的完整的监督权相比,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权是不完整的,是一种受到限制的监督权,但受到限制的监督权仍然是监督权。
事实上,在党内监督体制方面,中央已经作了一定的改革和调整,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对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在党政部门中,派驻(出)纪检机构已经履行着监督同级党组(党委)领导班子的职责。
纪委监督党委调研报告
对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问题,始终是有不同认识的。有的认为,为了实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纪委应当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宜也不应对同级党委实施监督。也有的认为,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必须将执行权与监督权分开,监督权应当与执行权平行,以使纪委能够对党委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实践和现状
对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问题,现行《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党内监督条例》)都没有规定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纪委就不能监督同级党委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地讲。
有的同志觉得,纪委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既然是领导和上下级关系,就不可能形成监督。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领导与监督并不矛盾,即使完全是上下级关系,也还有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何况,纪委与同级党委一样,都是经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组织,这本身就说明纪委与同级党委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在接受同级党委领导的同时,仍然可以形成相互之间的监督关系。
另外,党章第四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发现同级党的委员会委员有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对同级党委监督的要求,这个委员当然包括党委书记在内,对某个委员的监督虽然与对党委整体的监督不同,但对委员、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的监督与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纪委的这种初核实际上也体现着对同级党委监督的成分。有的同志觉得,初核权不能算监督权。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为,监督权是一个大概念,包含着很多具体的监督权。从案件检查的角度讲,监督权可以细分为受理权、初核权、立案权、处分权等,毫无疑问,初核权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权。《党内监督条例》第八条规定:“党的地方和部门纪委、党组纪检组可以直接向上级纪委报告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这种报告实际上是纪委对同级党委的一种监督。与纪委对下级党委的完整的监督权相比,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权是不完整的,是一种受到限制的监督权,但受到限制的监督权仍然是监督权。
事实上,在党内监督体制方面,中央已经作了一定的改革和调整,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对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在党政部门中,派驻(出)纪检机构已经履行着监督同级党组(党委)领导班子的职责。
国资委纪委效益监察调研报告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监督环节,效能监察应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建立具有高效激励的管理机制为基本点而开展工作。企业效能监察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行自身保护、自我防范和强化监督制约的内在要求。
一、开展效能监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管理是效益的基础,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效能监察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它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加强,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
(一)开展企业效能监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经济的发展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开展经营管理工作。通过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对管理过程进行再管理、再监督,不断改善和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增强企业驾驭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开展企业效能监察是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如何使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配合、良性运作,真正达到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经济效率,这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一个关键的重要的话题。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调整、修正,才能逐步理顺关系,逐步建立一种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新秩序,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方面工作顺应新形势、新市场的发展要求。
(三)开展企业效能监察是确保国有企业政令畅通的需要。国有企业的大多数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是廉洁、勤政的,但也存在纪律松弛、作风漂浮、办事拖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的现象。通过开展效能监察,依法对本企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能力、效率、效果进行监督检查,促其增强责任意识,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政令畅通,有效促进企业的改革、稳定、发展。
纪委执纪不严调研报告
各级纪委机关是党的执纪机关。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是从严治党、反对腐败的有效措施。当前由于受主客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纪委机关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执纪不严的现象,处理违纪问题和违纪人员有时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一、造成执纪不严的原因:
一是认识有误区严不起来。纪委干部站在反腐败的前沿,接触的腐败问题较多。有的认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到处都有积重难返,大大小小的腐败问题较为普遍查而不绝,光靠纪委一个部门去查去堵力量微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治理腐败没有信心;有的认为“经济要发展,纪律要松动”,担心严格执纪、查处腐败会干扰改革,影响经济。
二是私心杂念作怪严不起来。有的纪检干部怕得罪人,尤其怕得罪被查的领导干部;有的怕打击报复,担心被查对象日后公报私仇;有的借工作之机办私事相互利用;有的干脆就做老好人主张“多栽花少栽刺”。
三是说情风干扰严不起来。每查处一件案件都有不少说情者。有的托上级领导说情,有的托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说情。有的说情者以官压人、权大于纪,干涉纪委独立办案;有的说情者以“情”动人,让你打不破情面铁不下心、动不了真碰不了硬,严重阻碍着纪委严格执纪工作。
四是纪律政策缺乏刚性严不起来。党纪条规中的有些条款弹性较大,量纪幅度较宽;有的文件政策界线不清、制度不够健全;有的法规滞后于现状,导致执纪时灵活性较大,宽严松紧难掌握,造成有时执纪失度、畸重畸轻,有空可钻。
纪委办案能力的调研报告
乡镇纪委是最基层一级的纪检机关,对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乡镇纪委对乡镇、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对农村的党风廉政环境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治本功能较为显著。近年来,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领导与指导,切实提升乡镇纪委办案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作一个粗浅的剖析。
一、当前乡镇纪委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㈠乡镇纪委基础力量单薄
在人力方面,我县14个乡(镇),有8个
乡(镇)是配备专职纪委书记的,6个乡(镇)由同级党委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在分管工作方面,与党政班子其他成员一样,主要精力放在做好乡(镇)中心工作上,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同时,各个乡(镇)纪委委员职数为3至5人(全县14个乡镇除云和镇配备5名委员外,其余均为3人),每个乡镇配备1名专职纪检干部。乡镇纪委委员、专职纪检干部绝大多数是站所负责人,工作任务繁杂,在遇到纪检工作与其他工作相冲突时,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的精力去搞纪检工作,同时又要按其它分管领导的要求去下乡驻村或做一些应急性事务。长此以往,纪委书记和纪检干事或纪委委员都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纪检工作上,基础力量薄弱成为乡镇纪委工作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直接导致乡镇纪委工作缺乏主动性,完全处于应付状态。
㈡乡镇纪委办案缺少主动性、积极性
纪委诬告案件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加大,群众参与信访举报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但在信访工作中,群众举报不实的现象比较突出,其中有些属于无意错告,有些则属于有意识的诬告。在处理诬告案件时,由于种种原因,对这类行为往往难以查实,使诬告者得不到应有的追究和处罚。我县纪委前段时间欲对一起有着诬告意图的案件立案查处,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追查下去。据了解,包括我县在内的绝大部分县级纪委都没有查处过诬告案件。在此,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查处诬告案件的难点
由于一些主客观主面的原因,当前查处诬告案件还存在以下一些难点:
1、锁定诬告对象难。我国法律规定任何公民都有检举控告权,但法律没有规定要署实名举报。当前绝大部分的信访举报均为匿名举报,尤其是有意诬告者,由于心虚,更不敢署实名,有的用化名、假名,有的冒用、盗用他人的姓名,还有些利用不名真相的群众进行联名举报,掩盖个别人诬告的目的,这样致使查处诬告案件时,首先在锁定诬告对象上就难下手,要么找不到目标,要么找不准目标,要么在联名信中有被利用而无意诬告的,也有故意诬告的,但不能分开处理,使查处诬告案件难以继续。
2、查验笔迹难。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大部分的举报信都用电脑打印,甚至连信封也打印而不手写,如果想要通过查验笔迹来寻找和确定诬告者几乎不可能。况且中纪委监察部在《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中明确,进行文检要经过市级以上纪检监察部门批准,不能自行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诬告案件的查处自主权。
3、定性难。我国的党纪条规对诬告行为没有具体的定义规定,也没有可操作的条款能适用。对诬告行为有关资料下的定义为:以陷害他人为目的,故意捏造错误事实或歪曲事实而向有关机关检举控告,意图使他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追究的违法违纪行为。从理论上讲,诬告与错告、有意与无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容易区分,但在实践中,它们很难截然分开,往往错告中有诬告,无意中有有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以区分,有些诬告者故意打这种擦边球,致使在给诬告行为定性时难以把握,难以定性。
纪委执纪不严调研报告
各级纪委机关是党的执纪机关。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是从严治党、反对腐败的有效措施。当前由于受主客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纪委机关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执纪不严的现象,处理违纪问题和违纪人员有时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一、造成执纪不严的原因:
一是认识有误区严不起来。纪委干部站在反腐败的前沿,接触的腐败问题较多。有的认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到处都有积重难返,大大小小的腐败问题较为普遍查而不绝,光靠纪委一个部门去查去堵力量微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治理腐败没有信心;有的认为“经济要发展,纪律要松动”,担心严格执纪、查处腐败会干扰改革,影响经济。
二是私心杂念作怪严不起来。有的纪检干部怕得罪人,尤其怕得罪被查的领导干部;有的怕打击报复,担心被查对象日后公报私仇;有的借工作之机办私事相互利用;有的干脆就做老好人主张“多栽花少栽刺”。
三是说情风干扰严不起来。每查处一件案件都有不少说情者。有的托上级领导说情,有的托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说情。有的说情者以官压人、权大于纪,干涉纪委独立办案;有的说情者以“情”动人,让你打不破情面铁不下心、动不了真碰不了硬,严重阻碍着纪委严格执纪工作。
四是纪律政策缺乏刚性严不起来。党纪条规中的有些条款弹性较大,量纪幅度较宽;有的文件政策界线不清、制度不够健全;有的法规滞后于现状,导致执纪时灵活性较大,宽严松紧难掌握,造成有时执纪失度、畸重畸轻,有空可钻。
乡镇纪委办案调研报告
乡镇纪委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护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和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和省、市纪委对乡镇纪委办案十分重视,每年都将查办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作为案件查办的重点内容,并三番五次强调要消除乡镇办案空白点。然而,由于乡镇纪委“人员难专职、任务难专一、时间难专用”,造成了不少乡镇纪委办案数量少、质量差、执行难,或有案不愿办、不敢办,甚至瞒案不报、拖案不办。为改变那种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促进乡镇纪委办案。
一、提高乡镇纪委干部素质,增强办案力量
保证足够的人员和精力,是开展案件查办工作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不少乡镇仅有一名纪委书记,而且其他工作任务重,用于纪检工作的时间少、精力少,纪委委员基本不参与纪检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案件查办工作。为此,一要配齐人员。每个乡镇纪委除配备一名纪委书记外,必须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或专职纪委委员,保证有2名以上的纪委干部专事纪检工作。乡镇纪委书记提拔、调任时,做到随缺随补。二要专职专用。乡镇纪委书记和专职副书记或纪委委员应该尽量不分管或少分管纪检工作之外的其他工作,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从事纪检工作。三要加强业务培训。针对乡镇纪委干部流动比较快的特点,县级纪委每年都必须举行业务知识培训班,重点对新从事纪检工作的乡镇纪委干部进行培训。还可以分期分批把乡镇纪委干部抽调到上级纪委机关跟班学习,突出办案业务,着力帮助乡镇纪委干部提高办案能力。同时,还可选送部分乡镇纪委干部参加省、市纪委举办的业务培训班,扩大他们视野,提高办案能力。
二、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办案责任
县级纪委要将全年的工作任务,以目标管理的形式下达到各乡镇纪委,进行定量、定质、定责,并突出查办案件在整个纪检监察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建立查案责任制,把查处违纪政纪案件作为考核乡镇主要领导和乡镇纪委书记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签定责任状,对有案不查的乡镇党政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制。县级纪委平时要抓好督促检查,年终进行总结评比,奖优罚劣,并把目标管理考评的结果作为乡镇纪委书记、专职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政绩向组织部门通报,载入干部档案,与他们的奖惩、评优、晋升等挂钩。这样,无论是乡镇纪委,还是乡镇党委、政府肩上都有担子,心里均有压力,从而形成上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的局面,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乡镇工作繁忙为由,放松纪检监察工作,甚至有案不查的现象。
三、加强办案指导,提高案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