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22:43: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救助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救助管理

救助管理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延续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已经废止,新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于2003年6月20日正式施行。从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贯彻执行新的《救助管理办法》,有关职能部门为突发困难群体和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不少救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贯彻执行新办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贯彻新办法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探讨。

一、对求助受助人员状况的再分析

(一)救助对象中的“高收入”弱势群体。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流浪乞讨人员却有增无减。鞍山市救助管理站2002年收容遣送各类人员共849人,其中流浪乞讨人员150人,占总数的18%。而2006年救助了764人,其中流浪乞讨人员只有27人,仅占总数的0.35。究其原因,主要是强制性收容遣送制度取消后,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由此而发展成“职业乞丐”。他们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是乞求“高收入”。他们当中一部分,以形成了以流浪生活为主、以乞讨生财为目的的“家庭式”乞讨团伙。本人在对新办法施行三年来鞍山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调查中,不仅发现了3人帮,5人组的乞讨小团伙,还发现了来自甘肃岷县的有100多人组成的乞讨大团伙。这个大团伙,每个女性手臂上都纹有一只梅花,并带一个小孩子,以家族为单位,分工明确,乞讨生财。他们不满足于受助,甚至拒绝救助。由于救助部门对拒绝救助缺乏执法依据,再加之执法手段较难把握等问题,“职业乞丐”已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盲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二)求助对象中的身份甄别难。新的《救助管理办法》界定了救助标准和条件,但实际上难以操作。在救助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求助对象不能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究其原因,一是临时求助人不想暴露身份,怕影响名声。二是职业乞讨人员,他们经常流窜全国各地乞讨,登记后怕被当地民政部门接回。三是目前正在实施微机联网,进入微机后,怕今后不予以救助。为此,给救助管理部门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甚至无法核实被救助人员的真实情况,无法实施救助。对这部分人,目前,基本上是由他们自述,工作人员凭感觉判断是否救助。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掺杂人员更是难以应对。在2006年市救助管理站求助的827人中,竞有542人不能提供有效证件,只认定了63人不符合救助条件。如郭某,男,64岁,自称是辽宁铁岭人。经微机查询该人在辽宁省内救助站先后救助了19次,在他身上发现80多张全国各地救助给买的车票。鞍山救助站也救助了其3次,对于这种骗助人员,救助站在其第4次请求救助时没有给予救助,他就躺在救助站门外耍赖,后来联系公安机关才将其强制护送走。

(三)受助人员中弱势群体返家难。在救助对象中,盲聋哑、痴呆傻、精神病人和无家可归者占大多数。他们是救助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由于他们不能提供准确的家庭住址和联系人的相关信息,无法同其家人和亲属联系。即使找到了他们的亲人和亲属,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也不愿意把他们从救助站接走。有的接走了,不久又流落社会,无奈,救助站成了他们的栖身之地。鞍山市2006年救助的这类人员共有76名,亲属不愿接回的有46人,占总数的61%。如救助站送回后,家庭拒绝接纳,不仅牵扯了救助站人手,还造成了国家有限的救助经费的浪费。如居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魏家屯村的范某(64岁),2005年5月24日患肝硬化到常州市救助管理站求助。在常州救治期间,联系到了其两个儿子和姐姐,他的亲属都表示不能去常州把亲人接回来。在范某病情稳定后,常州救助站护送他回到鞍山继续救治。在鞍山救治期间,鞍山市救助管理站多次找到其亲属,劝说他们把范某接回家。可范某的亲属一次也没有到医院看望过范德纯,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也联系不上了,一直都由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医院护理范某。2005年10月1日范因病死亡,救助站联系到了他的姐姐。他的姐姐电话里说,“请政府处理”,就再也不接电话了。范某的丧事完全由救助站办理。范某临死前留下遗憾,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一面。

(四)受助人员情况复杂管理难。由于实行开放式救助管理,一些流落街头的病危患者也经常被热心人送到救助站,而救助管理部门的医疗救助体系又不完善,给救助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一些受助人员,尤其是精神病人和弱智人员,时常在站内乱跑乱叫,破坏公共设施,在被褥上拉屎拉尿,甚至殴打工作人员,特别难以管理。在求助人员中还存在“鱼龙混杂”,救助站内发生多起行窃现象,威胁着国家财产和救助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查看全文

城市生活救助管理意见

为认真贯彻执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81号令,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切实做好我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对救助管理工作的领导

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是贯彻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它对于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救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救助管理工作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民政、财政、编制、公安、卫生、建设、交通、铁道炔棵乓魅分霸?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区域合作、救助站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救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把这件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并对救助管理站进行指导、监督;财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开展救助工作的情况,编制救助管理经费预算;公安、建设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站,对其中的危重病人要通知卫生部门进行救治;卫生部门要指定医院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进行救治;交通、铁道部门要配合民政部门为受助人员返回住所地或所在单位提供交通便利。

查看全文

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看病难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和《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以及《*壮族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印发〈*壮族自治区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病的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第三条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

第二章救助原则和对象

第四条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应坚持以下原则:

查看全文

救助管理站工作计划

2005年,是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年,救助工作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救助事业的发展也面临大好的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理念,本着“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改善环境、狠抓优质服务、文明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1、深入扎实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严格按照局党委统一部署,结合救助工作实际,开展以“增强党性树形象,爱岗敬业争先锋,为民解困比贡献”为主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保先”教育,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定信念,提高认识,推动救助事业的发展。

2、认真抓好三个层面的政治理论学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制订好支部、党员干部和全站干部职工三个层面的政治学习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小组、支部理论学习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四落实。通过党小组理论学习,切实增强干部职工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创新工作思路,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3、切实抓好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推进行业作风建设,内强素质,外素形象,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4、创新意识、转变观念、树立三大意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宗旨意识)突破“三大障碍”(观念性的障碍、体制性的障碍、资源性障碍。)切实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

查看全文

救助管理文明评比制度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四川省救助管理工作暂行规范》,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优质服务,树文明新风”活动,加强和促进救助管理站的全面建设,努力把救助管理站建设成为民政系统基层文明服务单位,根据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本办法。

一、评比内容及标准(100分)

(一)依法行政方面(10分)

1.严格执行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四川省救助管理工作暂行规范》等法规、政策,依法保障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4分)

2.救助管理站正式工作人员须经同级民政部门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3分)

3.依法开展救助管理工作,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对象及时救助,受助人员进站、离站手续完备,救助措施到位、规范。(3分)

查看全文

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制度

第一条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第三条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查看全文

民政局救助管理情况报告

1、在救助管理工作中,救助机构遇到那些政策层面引发的救助难题

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对一些好逸恶劳的“专业”跑站人员的无休止求助处理没有规定;对虽有流浪乞讨行为,经有关人员劝导仍不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可否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没有规定。

2、现行的救助管理政策有那些需要调整、完善和细化的地方

现行的救助政策只规定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而忽略了农村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特别是农村县级城市,农村流浪乞讨人员较多,现在是救助政策的空白点应当及时明确纠正;对患有烈性传染病(如麻风病等)的流浪乞讨人员,不但对救助工作人员造成威胁,而且对群众的人身安全也是很大的威胁,对这方面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应进一步细化;对公安、卫生、城市执法、交通、财政、教育、人社、住建等有关部门的救助职责概念不清、职责不明。

3、当地的救助机构设置、救助人员的配备能否适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需要求有何建议和意见

目前我县还没有设立救助站,原因有多方面的,救助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概念有模糊的一面,不利于操作,如果改成以县级人口数的多少为单位必须设立救助站,更便于基层操作。

查看全文

民政局救助管理意见

我们将以党的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全面发挥民政“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努力推进我州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完善州、县、乡、村四级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加大救灾物资的购置和储备,提高救灾应急能力,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化防灾减灾宣传,提高防大灾抗大灾能力。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低保扩面工作,扩大社会救助范围。严格审批制度,搞好城乡低保对象年度复查,强化动态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低保的正面宣传及民政政策的宣传。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搞好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衔接,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是着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规章制度,落实村务公开,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做好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新老交替的衔接工作。加快“和谐社区”建立,开展城乡基层组织社会功能,筑牢基层社会稳定的平台。

四是着力推进拥军优抚安置政策的落实。认真贯彻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学习昭通水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经验,深入调研,制定出台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服务管理办法,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问题。做好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创造条件,加大扶持,积极推进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切实做好涉军维稳工作,为复员退伍军人排忧解难,为党委、政府分忧。全力营造双拥工作的有利氛围和环境,进一步融洽军政军民关系。

五是着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加强福彩营销售宣传,稳步扩大销量。规范供养投入机制,提高供养标准,改善居住条件,逐步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加快州、县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步伐。

查看全文

街道完善救助管理实施意见

各街道部门要将三级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建设作为一项。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发明先进经验,坚持特色,推进和谐建设。

努力实现高丽书记提出的确保人人过得去,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争取人人过得好”目标,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街一级社会救助管理体制,达到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效果,使我区保证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让区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效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市、区委全会精神,以党的十七大为指导。结合区情特点,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工作思路,完善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重心下移,通过落实“3321工作任务,推行街道街域化管理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机制,实现进一步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拓宽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效果的目的形成组织网络化、管理科学化、保证人性化、具有特色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机制,为构建和谐打下稳定的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原则;

查看全文

民政局管理救助经验交流

市辖5县4区,167个乡镇街道,总人口701.65万人,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江淮分水岭易涝易旱多灾贫困地区于一身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众较多,社会救助任务繁重,工作历来都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其中农村低保和城乡医疗救助被首批纳入市政府全力推行实施的民生工程,连续五年大力推进,规范实施,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了全市的各项社会救助工作从无到有,由粗至精,日臻完善。在“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社会救助理念指导下,不断开创符合实际的社会救助工作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为了保证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对象准确,工作高效快捷,公开、公正、透明,救助取得实效,把好事办好、做实,市政府先后相继制定出台了《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市城市低保工作六项制度》、市《关于进一步规范低保管理工作意见》、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低保操作规程》、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市《临时救助实施意见》、《低保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低保工作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订完善,指导和规范我市社会救助各项具体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

随着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的深入发展,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工作队伍建设,按照国家民政部制定的《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暂行评估标准》要求,我市各县区配齐了街道、社区低保员和部分乡镇低保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公设备,县区设立了社会救助股,市设立了社会救助科,业务人员2至4人不等,自2008年起在全市推行以“健全制度、规范操作、提高素质、改善条件、促进公平”为目标,全面提高基层低保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把基层低保机构建设成民政部门“为民解困”的优秀窗口。

二.突出重点,强化规范管理

救助对象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社会救助工作成效。因此,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救助对象的准确性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出发点,把救助到位及时有效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落脚点,抓工作到位,努力做好“四公开”,即:政策公开、范围公开、对象公开、标准公开;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民生工程宣传册、宣传单以及县区、乡镇街、村居民委三级公开栏等形式宣传,做到社会救助政策家喻户晓,成人皆知;抓程序到位,着力把入户调查、收入测算、对象评议、审核审批、张榜公示等工作程序做好做细做实,责任到人。力求做到社会救助对象准确无误,不错保,不漏保;抓规范管理,努力使社会救助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日常化管理轨道,动态管理,分类施保,规范建档,队伍建设,资金配套,信访督办等项内容纳入社会救助工作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年度民政工作考核评先的重要内容,作为民生工程考核的主要指标,这些都为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