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21:28: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九一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九一八知识竞赛参考题—难忘九一八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2、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地点在。

3、九一八事变后,只有个多月,东北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4、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

5、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

查看全文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

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三尺讲台是我们平凡而狭小的岗位,三尺讲台却是我们文化战场最广阔最坚定的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又一位新的战士!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举起握紧的左拳庄严宣誓:“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言到此时,泪水夺眶而出。是对母校的眷恋,是对恩师的感激,是对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奋斗终身”就意味着一辈子吗?是的,就是一辈子!我很幸运,这一辈子的起点是在这里,在育才这片热土上!这里有我钦佩的前辈、师长,这里有优良的光荣传统,这里有一种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叫做奉献!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苦头。身边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还有什么理由说累呢?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上讲台的我尝到的甜头。夜深人静,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支钢笔……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业,家长的一个感激电话就会让我精神百倍,困意全无。这就是一个新教师最真实,最朴素,最舒心的快乐!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在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只是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查看全文

九一八演讲稿

九一八演讲稿-为了不容忘却的历史

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

三尺讲台是我们平凡而狭小的岗位,三尺讲台却是我们文化战场最广阔最坚定的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又一位新的战士!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举起握紧的左拳庄严宣誓:“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言到此时,泪水夺眶而出。是对母校的眷恋,是对恩师的感激,是对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奋斗终身”就意味着一辈子吗?是的,就是一辈子!我很幸运,这一辈子的起点是在这里,在育才这片热土上!这里有我钦佩的前辈、师长,这里有优良的光荣传统,这里有一种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叫做奉献!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苦头。身边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还有什么理由说累呢?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上讲台的我尝到的甜头。夜深人静,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支钢笔……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业,家长的一个感激电话就会让我精神百倍,困意全无。这就是一个新教师最真实,最朴素,最舒心的快乐!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查看全文

难忘九一八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政府不抵抗政策及其危害、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培养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思考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培养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查看全文

九一八入党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九月十八日十时,天空中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足足响了20分钟,这天是我们的国耻日。现在,我们就翻开这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1931年9月18日清晨,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犯沈阳,短短四个月内,长春,锦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在的一声“不许抵抗”中相继沦陷。美丽的东北三省和三千万勤劳的人民就这样轻松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甘愿做日寇的奴隶。东北沦陷后不久,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无数抗日民族英雄。东北人民在14年的水深火热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人赶回了老家。

但是现在,日本领导竟数次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千方百计美化日本侵华这一铁的历史事实,这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警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的一道疤痕。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在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今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

本片介绍了“九一八”纪念馆收集的资料图片。一幅幅图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有一幅图片展示的是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害中国人民。还有一幅是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并把人头挂在电线杆上示众。看着这些图片,我的心在流血,在颤抖。通过解说,我还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很早就有侵吞中国的野心,他们制造许多伪证,说中国侵犯了日本人的利益,并向中国挑衅,无能的清政府竟签定了丧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还不罢休,出兵侵占中国的领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攻北大营。共产党军队7000余人听从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惨遭失败,只用了20天左右时间,华北沦陷,日本人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长白山上焚烧的尸骨、713部队遗留下来的实验室,都是不可抹去的历史罪证。他们毁我家园、辱我民族,掠夺去的是大批奇珍异宝留下的却是死尸遍地、血迹斑斑。

查看全文

九一八演讲稿-为了不容忘却的历史

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文秘港”还有更多精彩文章等着您!]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

三尺讲台是我们平凡而狭小的岗位,三尺讲台却是我们文化战场最广阔最坚定的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又一位新的战士!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举起握紧的左拳庄严宣誓:“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言到此时,泪水夺眶而出。是对母校的眷恋,是对恩师的感激,是对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奋斗终身”就意味着一辈子吗?是的,就是一辈子!我很幸运,这一辈子的起点是在这里,在育才这片热土上!这里有我钦佩的前辈、师长,这里有优良的光荣传统,这里有一种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叫做奉献!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苦头。身边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还有什么理由说累呢?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上讲台的我尝到的甜头。夜深人静,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支钢笔……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业,家长的一个感激电话就会让我精神百倍,困意全无。这就是一个新教师最真实,最朴素,最舒心的快乐!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又到“九一八”,再谈血泪史。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查看全文

缅怀九一八历史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2010年9月17日,许多沈阳市民自发来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缅怀历史,悼念英烈,铭记国耻。2010年9月18日,兰州市政府拉响防空警报,警醒市民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居安思危,珍爱和平。2010年9月18日,重庆市2000余名市民聚会步行街高唱抗日歌曲,以此缅怀历史,表达自己心中的爱国热情......

因为,79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叫嚣,猖狂的挑衅中国的领土,不断聚集军队攻击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件。这是一段不容忘却的民族耻辱史。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经过了大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中国,虽然摆脱了当初贫穷落后、任人践踏的惨境,但国耻依然难忘,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依然难忘。尽管,当今世界的主题已逐渐趋于和平与发展,但各国之间的竞争并未终结,世界局势也并不太平。针对刚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媒体也闹得沸沸扬扬,声讨日本政府非法拘留中国渔船船长。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国家人权的不尊重,更是对我们国家主权的蓄意挑衅。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而日本竟公然干涉,导致钓鱼岛争议也再度升温。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向我们证明着“弱国无外交,穷国无国防”。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力作后盾,那么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然处于被动。

那一声声震耳发聩的警钟长鸣,不断撕扯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那段极其悲恸而惨烈的历史,像一道不可磨灭的历史创伤,深深的烙印在每个国民的心上。历史的警钟,不断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当下的中国青年学生,更应当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自觉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才能维护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创造祖国更加美好、和谐的明天。公务员之家

又是一年“九一八”,面对历史,不应该仅仅是沉痛悼念,更多是应该不断的深思:屈辱的不是受人欺凌的历史,不是贫穷落后的局面,而是卑躬屈膝的强颜欢笑,自甘落后的任人摆布。唯有让所有沉睡的国人清醒起来,团结起来,才可能抵御外敌的侵辱,只有自强不息的奋斗才是赢得民族独立的开始。

查看全文

纪念九一八事变演讲稿

纪念九一八事变演讲稿

屈辱的中国历史:我向你诉说!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今年,景德镇、临沂、十堰、成都等上百城市都鸣警报,其中,天津、拉萨、昆明、杭州、郑州等多个城市是首次在9月18日鸣警报,浙江全省均鸣响防空警报。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查看全文

大学生纪念九一八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催的时候......”每当听到这首歌,脑海中总是不断浮现那段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屈辱的历史。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一起追忆,缅怀这段难忘的岁月。九一八的国耻为我们敲响警钟。只有强盛的国家才能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内战正酣、还未察觉到敌人的险恶的野心之时,日本,一个小国,发动了对东北三省的侵略。战争一触即发,异常激烈。中国共产党有着敏锐的危机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早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随后在1931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这是学生们的觉醒,他们虽然没有武装力量,但是他们依然做这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抗日。在关内依然有身为国名政府的将领阻止抗日救援行动,尽管违背了当时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这是爱国将领的觉醒,身上的官职固然重要,但官职哪比得上中国人民的生命重要,哪比得上中国的主权的完整重要。他们知道,现在的中国需要的不是祈祷,不是幻想,需要的是永不言弃的精神,需要的是不畏生死的觉悟,需要的是全国人民的觉醒。之前中国人民还在为阶级利益而斗争,也许他们在争夺的还仅仅是自身的眼前的利益。然而“九一八”爆发了,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落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头。国难当头,在这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还有谁会视自身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还有谁会想苟活于世而不顾国家安危?

1931年的那一天是国难日,那一天是中国的耻辱,那一天更是东方巨龙的子孙们觉醒的日子。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血脉岂会断绝!在那一天,我们中华民族的脊骨必须更加挺直,我们民族的气魄变得更加具有震慑力。我们会告诉我们的敌人:“中华民族永远昂首,中华民族永不屈服!”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九.一八”事变那么沉重的敲进了中国大地的心脏,所有的华人为之愤懑不已,距1931年的9月18日历史的车轮已年过了八十个春秋,岁月轻轻地拂过历史的伤痛,却抚不平它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的那一道道的伤痕,经历“九.一八”的中国以及中华民族不仅只是得到一些文案、一些文物、一些遗迹,还有那来自历史的深切的种种的呼唤。先辈们用他们的的血肉铸成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这条路上曾经横尸遍野,曾经血流成河,曾经哀鸿遍野,现在这条道路上铺满青青绿草,开满馥郁鲜花。

作为当代大学生,熟知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从小我们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少年强则国强等这样的名言警句,时刻在提醒我们肩上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在这段历史留下深深足印的路上,我们忘不掉的是这段历史带来的耻辱,但我们更忘不掉的是我们必须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延续那份不屈的精神,继承这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求真意识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历史教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1],但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也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历史的价值在于对过去的反思、在于对以往的借鉴,而反思或借鉴的前提应是对历史的真实解读。如果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丧失了真实性,那么史学教育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所以对历史的学习或教授而言,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求真求实都是历史研究的底线,历史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2]。“历史真实性的核心在于‘信',即证据可信,论证可信,结论可信”[3],而史料教学可充当培育学生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证据素养、求真意识的重要手段。[4]本文就以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为例,简要谈谈初中历史求真意识培养的方法策略和路径选择。

一、教学案例:“求真”还是“伪真”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初中历史教师开课的常择内容。因此笔者有幸多次聆听这一课的讲授,但听后却颇多疑惑。以下就是笔者听课时的两个局部案例展示。教学案例一:A老师在讲授《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中九一八事变这一内容时,为了证明教科书上“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5]这一结论时选用了教科书的史料。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给张学良密电[6]A老师对教科书上的史料绝对相信,因此自信地得出“下令不抵抗”这一结论。教学案例二:B老师在讲授这一课时,把教材内容设计为张学良的三次抉择。第一次抉择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要不要抵抗?B老师讲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面对国土遭受侵略和父亲被日本人炸死的国难家仇,按人之常情肯定会选择抵抗,但为什么会选择不抵抗呢?B老师出示了以下史料:材料二:“日军此举,不过寻常挑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绝对抱不抵抗主义……日军缴械任其缴,入营任其入。”——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依B老师的分析,张学良不抵抗是因为要服从中央的命令,从而导致东北被日本侵占。加上后来张学良为抗日发动兵谏,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监禁的命运,B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张学良表现出服从中央,爱国,为抗日而不顾个人安危等各种优良品质。在上述教学过程中,A老师和B老师都使用了史料,都试图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求真”意识。但细细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纰漏。先分析A老师。首先,教科书上的史料绝对正确吗?细心一点的老师可以发现,这段史料在引用时并未标明时间,不能确定密电张学良的时间。实际上,通过对相关材料的阅读,笔者发现这段史料来自于1960年张学良机要秘书洪钫的回忆录。他回忆到这段电文是1931年8月16日致张学良的“铣电”。这则电报是否存在,在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其次,假设这份电报真的存在,时间却是1931年8月16日。那么,一个多月前的一份“密电”就能代表九一八事变后的正式命令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此选用这样的史料来论证结论,其不严密性是显而易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部编历史教材中[7],“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这一结论已经不再出现。再分析B老师。首先,B老师引用的史料也没有标注时间。因此我们也无从知晓国民政府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何时做出的不抵抗决定。如果决定是在九一八事变当天,张学良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且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沦丧就是国民党政府的过错。但如果电文的时间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几天,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就不只是服从中央这么简单了。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到国民政府下命令之前这段时间,张学良可以自我选择。其次,对于中央的命令,张学良不一定完全服从。因为当时的东北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张学良与实质上是各自独立的军政集团首领间的平行盟友关系[8],如果张学良本人不想执行不抵抗政策,完全可以不执行。因此仅靠材料二,我们无法做出完整而合理的推断。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也需要运用多种材料来进行综合分析。实际上“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依赖国联的思想尚未完全幻灭;依靠中央,寄希望于全国抗战;畏惧日本军力,低估国民力量;保存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判断等。[9]可见,并非运用史料就是求真,选择合适的史料而且进行正确地解读才是求真,不然只能是“伪真”。

二、求真意识的培养策略

史料教学是求真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批判质疑是前提。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对于任何权威都不能随意盲从,当然也包括教科书上的史料和结论。“教师如果没有疑惑,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那么就会臣服于教材,视教材为不容逾越的规范而画地为牢。”[10]只有教师具有批判质疑的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真意识。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质疑精神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利用各种时间关注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阅读最新出版的专业书籍和学术杂志,尤其是与课程标准有关的内容,及时更新教科书上的内容。在《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是和张学良。在阅读相关材料后就会发现最新研究成果与教科书上的结论并不一致。比如九一八事变后,到底谁先不抵抗,是还是张学良?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九一八事变后,没有给张学良下达不抵抗令,不抵抗令出自张学良之口。[11]那么为什么是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又是什么?教科书上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没有历史依据?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阅读相关书籍和杂志。其次,精选史料是保障。中国近代史史料丰富多样,但也鱼龙混杂,真假兼有。初中历史的基础性决定了史料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选史料,辨伪存真,详细考证。教师要尽可能使用较为可信的史料,而且所引用史料最好要注明具体出处和时间,从而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如在《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中,部分史料就没有注明具体出处和时间。“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给张学良密电对于这样的史料,教师在运用时就需要查出其具体出处并了解该史料的类型。经查实,这一史料的来源是1960年张学良机要秘书洪钫的回忆录。他回忆这是1931年8月16日曾致张学良的“铣电”。因这个“铣电”的来源是非当事人回忆录,其真实性历来受人质疑。所以用这样的史料来论证,证据显然并不充足。要了解事实的真相,需要选择多个而且是涉及当事人的史料。九一八事变当晚,是下令不抵抗还是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自己做的不抵抗决定,需要听听张学良本人的说法。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曾采访晚年的张学良,张学良就承认不抵抗命令并不是中央下达的,“我要郑重地说明的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这样说,替我洗刷,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不是的,绝对不是的。”[12]张学良晚年的口述史料与“铣电”相比,就是一手史料,会更加可信。再次,正确解释是关键。历史是复杂的,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并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选取不同视角的史料,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解释历史的复杂性,在多元价值下初步培育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尽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有时我们找不到历史的真相是因为我们在“盲人摸象”。

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通常以为根据一些史料得出的结论就是事件的全部。以对张学良的评价为例。B老师根据一则材料加上后来张学良为抗日发动兵谏的壮举,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监禁的命运引导学生得出张学良具有爱国,为抗日而不顾个人安危的优良品质。但当我们看到了张学良晚年关于他自己做出不抵抗的口述史料以及史学界关于张学良不抵抗原因的多种解释后,就会发现张学良还有诸多侧面。如果再对张学良做一评价,就不只是服从中央和爱国等正面形象了。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也会自私自利。但这并不影响对张学良总体好的评价。尤其是张学良晚年能够主动澄清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原委,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高大的张学良。他能够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学会反省,这是更为难得的优秀品质。中学历史教学求真意识的培养,既是历史学科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应有之义,这需要每位教师认真思索和实践,从而让历史课堂的求真意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