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21:24: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优化异地就医监管服务

异地就医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因为异地工作、异地安置、异地转诊就医等原因在参保统筹区域以外的医疗机构就医或购药的行为,是一种跨统筹区的就医行为。异地就医管理是在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在统一、协调的异地就医制度下,通过异地就医协作及联网结算等手段,对异地就医行为进行管理,达到异地就医高效运行的过程。由于现行医保在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统筹区域,导致医保成为带不走的“地方粮票”,即跨地区的医保无法转续,异地就医结算难。异地就医给参保人员报销医疗费用带来不便,给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带来医疗费用管理与控制上的困难。“看病难、报销难、负担重”的矛盾在异地就医人群中显得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医疗覆盖人群的扩大,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加,异地就医管理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异地就医管理的主要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投资热点不断转移,社会人口流动和迁移变得越发频繁,异地工作、异地安置等现象大量出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镇人口达到5.9亿。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进城务工人员不仅壮大了城镇职工的队伍,同时也对异地就医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63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老年人因旅游、探亲、投靠子女等原因,也大大增加了异地求医的需求,使异地就医服务压力不断增大,异地就医管理服务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全国各统筹地区共有异地居住人员450万,约占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的3%。异地就医住院人数约占医保住院总人数的5%左右,在异地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2%左右。目前,异地就医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次性的异地医疗,包括出差、旅游时的急性病治疗,和病人主动转移到外地就医。主要引发的问题是不能及时结算医疗费用,需要个人垫付,不方便,且增加了个人负担。二是中短期流动的、工作岗位不在参保地人员的异地医疗,包括单位在各地的派驻人员、派驻机构在当地聘用人员,再有就是整个单位都处在流动状态,比如建筑业等。主要问题是不能参加医疗保险、或者要垫付医疗费用。三是长期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的医疗。包括退休后户口从工作地迁移到安置地的人员,也包括托靠子女无户口迁移的人员,约占异地就医的90%。主要问题是就医结算不及时,不方便,个人负担重。异地就医的三种情况,涉及到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参保政策、待遇政策、基金管理、医疗服务管理政策和经办管理能力等各个层面,解决起来绝非易事。

我国异地就医管理方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经历了从医保部门尽力限制异地就医的发生到考虑跨区域协作的新思路的转变。从目前国内各地医保部门实施的异地就医管理方式看,主要有三类:经办机构直接管理、异地协作管理和异地联网结算管理。异地就医管理这种从区域封闭走向区域联合的趋势,反映医保部门管理思路的开拓与发展,也反映了广大参保人员对医保管理服务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更体现了医保部门管理服务理念的提升和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

二、异地就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农村就医行为研讨综述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农民就医已成为当前“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就医模式和特点、就医过程、影响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因素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该问题有更深入、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就医行为;就医模式;影响因素;综述

在美国,从60年代开始,对就医行为的研究已经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中国,直到90年代,才开始对就医行为研究。对就医行为的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研究的角度也不同,但主要是从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就社会学对其研究,也包含社会心理学和社会阶层等多个角度进行。我国众多的农村人口和农民所面临的众多就医过程中的问题,使得对农民就医行为的研究在我国显得格外重要。

一、就医行为的理解

患病行为(IllnessBehavior)是当一个人生病时,为了达到确认疾病存在和寻求减轻疾病痛苦的目的而主动采取的行动(Kasl&Cobb,1966)。[1]戴维?麦肯尼克认为:“患病行为是个体以各种方式,对身体征兆作出反应,对体内状况进行监测,确定和解释躯体症状,寻求疾病原因,采取治疗措施和利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保健资源。”[2]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求医行为泛指一切处于非健康状态下的人群为寻求平衡健康状况而做出的行为。求医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任何寻求健康状况的行为,而狭义的定义是指去专门的医疗机构寻求医疗康复。[3]

查看全文

门诊患儿就医安全管理探讨

1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管理

1.1强化护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因绝大多数患儿不能将不适症状与医务人员直接沟通,就医过程也不能很好配合,病情主要通过医务人员细致耐心的观察、检查和护理获得信息,稍有疏忽将造成漏诊、延误病情,给患儿的安全造成威胁[3]。对策:(1)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状况,对诉有发热或精神状况差的常规监测体温,对体温在38.5度以上候诊患儿诊前立即采取物理降温措施;(2)制定出儿科各种急危重症优先就诊的制度并张贴,导医严格把关并积极做好宣传。

1.2提高护理业务水平,确保护理安全

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定期培训和考试,使导医护士对儿科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病种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逐渐提高,并且能熟练应对门诊就诊病人应急抢救工作。

1.3增强服务意识,掌握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

查看全文

透析社会资本视角看老年人就医

摘要: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例日益增多,本文在对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老年人就医现状,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促进老年人就医的作用与意义,但也不能忽视社会资本的滥用对于老年人就医的消极作用,所以应该加大对老年人基本医疗的投入,方便老年人就医。

Abstract:Ourcountryhasenteredtheagingsocietythatproportionofelderlypopulationisincreasing.Inthispaper,wewillanalyzetheroleandsignificanceofsocialcapitaltopromotetheelderlyformedicaltreatmentonthebasisofsocialcapitaltheoryandthestatusoftheelderlywithmedicaltreatment,butitcannotignorethenegativeeffectsoftheabuseofsocialcapitalonmedicaltreatmentfortheelderly,soweshouldfacilitatetheelderlyformedicaltreatment.

关键词:社会资本;老年人;就医

Keywords:socialcapital;elderly;gotoseethedoctor

0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健康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就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查看全文

医保报销政策对患者就医行为的作用

【摘要】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与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事实证明,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在刺激居民医疗需求行为、引导患者就医流向方面有一定效果,但不同病种、年龄、城乡之间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医疗服务的刚需性、患者的就医惯性、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薄弱性同样影响患者就医流向,限制了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的引导作用。为更好地发挥这一政策对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作用,引导患者形成合理的就医行为,需增强政策宣传、提高居民对医保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及形成适度医疗的健康观念。同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提升城乡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率,建立医疗机构利益共同体以减少各级医疗机构间利益纷争。

【关键词】差异化;医保报销;分级诊疗;就医行为;适度医疗;医疗保险

近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居民医疗需求一度呈明显增长之势,但仍存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为此,一系列医保改革政策出台,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便是其一。传统意义上,基本医疗保险承担着医疗服务购买、居民健康保障的重要作用。如今,其功能定位不断升级,除被动支付医疗费用外,更是通过医保支付方式多样化、医保报销比例差异化变革发挥着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重大作用。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是指在各级医疗机构间实行差异化报销比例,医疗机构层级越低,报销比例越高,反之亦然,旨在调整患者就医流向、形成合理的就医行为,以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这一政策施行效果如何,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实施效果。事实证明,该政策与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相辅相成,在刺激居民医疗需求行为、引导患者就医流向方面具有一定成效。然后剖析其引导作用受限的诸多因素,由此提出更好地发挥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效果的举措。

1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与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相辅相成

分级诊疗制度是新医改的关键一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实行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的举措[1]。此后,一系列配套措施接连出台,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与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一方面,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既能通过经济报销奖励引导患者遵守“健康守门人”制度下的基层首诊,又可通过降低报销比例的方式对不遵守制度、直接前往二、三级医院就医的患者进行经济制约[2]。另一方面,“健康守门人”制度下社区或家庭医生不仅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还与患者建立了“代理”关系,指导患者寻找合适的医疗服务机构,提高分级诊疗的“匹配”度[3]。

2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实施效果

查看全文

药学服务在患者就医体验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索拓展医院药学服务模式,促进医院药学服务转型升级。方法针对传统药学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和患者的需求,阐述改进医院药学服务过程中所做的系列实践,并对改进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建立“腹膜透析液配送到家、病区药品运送至护士站、出院带药用药教育药师下送至床旁”(以下简称“三送”)药学服务模式,拓展了药学服务新领域、解决了患者的就医困难。结论药学服务转型的创新实践结果,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

关键词:药学服务;模式;就医体验;用药指导

医疗机构需要转变药学服务理念,由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移[1]。目前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存在患者排队等候取药困难、药师服务能力不足、缺乏用药教育等问题[2,3]。我院通过内部流程再造,建立了“腹膜透析液配送到家、病区药品运送至护士站、出院带药用药教育药师下送至床旁”(以下简称“三送”)的药学服务新模式,简化了患者就医流程、解决居家腹透患者的取药困难;让护士“少跑腿”有更多的时间专心从事优质护理工作;让药学工作更加贴近临床提升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就医体验。本文就我院2018年开展“三送”药学服务情况及成效进行阐述、总结,旨在探讨拓展药学服务模式对解决患者就医困难、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和体验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供同行参考。

1项目调查

1.1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就诊、取药困难我院地处江西赣南地区,当地有近1000万人口,2017年统计约有1100多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腹膜透析治疗,其中100多个患者长期在我院就诊取药,传统腹膜透析液的供给模式为医疗机构→患者模式,其流程为:患者挂号→医生问诊→开具处方→患者缴费→药房发药→患者取药→运输回家。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往往每月都需要复诊,其中门诊挂号花费时间≥5min,医生问诊时间15≥min,取药时间在60-120min左右,占医院就诊花费时间75%以上,每次腹膜透析液携带量在120袋以上,总量达250-300kg。因此腹膜透析液的体积大、质量重,取药耗时长、药品运输难成为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突出问题[2]。1.2护理人员病区到药房反复取药奔波、耗时我院开放病床3000张,设置有54个临床科室病区,8小时工作日内因患者用药每科(不包刮应急用药)护士领药次数至少为上午2次,下午1次,每次过程花费时间在0.5-1h不等,护士多次往反耗费大量时间,且要专人跑腿,经统计每个护士每天往返取药花费时间累计平均至少2h以上,占用了护士的时间,同时增加电梯使用频次和拥挤。1.3药师指导不够,患者出院带药缺乏用药教育我院年出院病人数约为9万人次,平均每天出院人数约为260人。传统患者出院带药模式为患者办出院时到药房窗口取药,其流程为医生开具出院带药处方→药师审核发药→患者药房取药→患者办理出院→离院。患者出院带药往往在医生查完房后,出院办理时间相对集中于每天上午10至12点,药师忙于处方调配工作,缺乏针对性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教育。

2流程再造

查看全文

异地就医工作集中宣传总结

自启动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改革(简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以来,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区、县两级工作任务要求,周密安排部署、层层压实责任,采取了健全机制、提升培训、优化服务、宣传扩面、巡检督导等一系列举措,抓实抓好改革涉及的本地人员异地就医备案登记与本区相关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两项重点工作,切实保障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改革在我区扎实推进、平稳落地。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底,我县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人员扩大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异地转诊人员等四类人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运行平稳,共完成本地人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登记336人次;本区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总费用呈增长态势,共直接结算336人次。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精准化”培训,提升经办水平

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和培训对象不同,分批次开展精准培训工作。针对全县25个乡镇社保所经办人员,围绕精确解读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内容、医疗费用报销标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流程等内容开展培训,确保经办人员全面掌握政策,做好宣传解释及业务经办工作;针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系统讲解直接结算工作流程,发放异地就医住院结算系统教学光盘,制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应急预案,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做好院内宣传咨询工作,确保就医平稳有序。

查看全文

农村空巢老人就医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就医情况以及互联网就医认知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农村空巢老人248例,利用SPSS23.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论:村级诊所仍然是农村空巢老人就医的首选,大部分空巢老人可能因习惯传统就医方式而难以接受新型互联网就医方式。农村空巢老人就医情况的改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基层医疗体系的完善与相关就医政策的宣传,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老年人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空巢老人;就医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逐渐增大。与此同时,老年人就医问题愈发凸显,尤其是在医疗资源较少、医疗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5亿,占总人口的17.9%[1]。老年人各项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两周患病率与就诊率也逐渐增加,老年人就医问题日益严峻[2]。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大多数空巢老人对医疗卫生资源及服务利用不足,部分地区老人就医难以得到保障[3]。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其健康状况较差,患病会为之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需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先进的治疗手段,而农村基层诊所难以满足这些就医需求[4]。“互联网+医疗”伴随着分级诊疗日益推进,使得诸多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地区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资源。但在互联网普及程度尚浅的农村,农村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对互联网知之甚少,这便阻碍了互联网医疗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本文在“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在2019年6月-2019年9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农村248例空巢老人进行调查,了解其就医情况及其互联网就医认知情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9年6月~9月,综合考虑各个地区的空间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老人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66份,有效问卷标准为居住地为农村且年龄60岁及以上,回收有效问卷248份,问卷有效率为93.2%。

查看全文

服务业从业人员就医行为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西安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就医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就医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对206名在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理健康证的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和就医行为。结果身体不适选择去医院的就诊者仅占39.8%,其中61.0%选择去大型综合性医院就诊,医疗条件和医疗可及性是其选择医院的主要考虑因素,结论要注重对服务业从业人员医学常识的普及,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引导从业人员合理就医。

关键词:就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均有很大提高。但是,部分居民不重视自身健康,自诊自治导致病情延误,盲目选择大医院就诊,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前社会服务业盛行,陕西省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省城镇总就业人口的58.12%[1],其就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就医行为。本研究通过对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就医行为的因素,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居民就医行为干预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7年12月在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理健康证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220例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均为在西安市从事服务业的人员。1.2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婚姻状况、医疗保险等个人信息,就医频率、医院选择等就医行为信息。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与研究对象面对面完成调查。共完成调查220人,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06份,应答有效率为93.6%。1.3统计分析。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用例数(百分比)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来实现,使用最大似然法估计参数,用OR(95%CI)表示其效应值大小。采用双侧检验,χ2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查看全文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外就医申请书

"顺德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外就医申请书"

,,,,,,"(住院/特门)"

"参保人",,"性别",,"年龄",,"身份证号"

"参保单位:",,,,,,"社保号"

"申请就医的医院名称:"

"住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联系电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