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增长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21:0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增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的意见》精神,保持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现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领导责任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三)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社区就业成为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
一、社区发展是历史阶段的产物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社区发展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理念,中国的社区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政府启动、政府推动,逐步发展到政府推动和社区参与并存,以至于到社区制度最终形成、实现社区的自我管
理、自我运转的三个阶段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社会行政管理存在两条线:一是以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即企事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为依托,实行单位办社会,政府通过对单位的管理实现社会控制;一是以地方行政组织为依托的地域管理,即市——区——街道——居委会逐级管理,这类管理的对象以无单位归属的市民为主,包括待业人员、无业人员,困难及特困居民等边缘人群。从社会需求满足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社区建设的兴起也是社会自我发展的结果。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人们与单位的生活依赖被割断,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空间;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发展,人们的职业变化、空间流动日益加剧,地域性社会管理一条线的压力剧增。在这种情况下,地域性管理的功能被得到重新认识和重视,并以社区建设的形式得到空前强化。同时,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社会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不高、人们收入水平有限以及个人资本的积累还很缺乏,社区居民的许多困难只能求助于社区来解决。居民们越来越发现他们在社区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有必要也有权利组织起来,自力更生,守望相助,维护共同利益,满足共同需求。于是在街道、居委会的组织和指导下,社区服务首先登场亮相。
二、社区在推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中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就业是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就是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通过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就业服务和实施再就业援助、帮助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问题,达到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目的,使本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走上就业再就业之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1、社区就业补充了就业机会。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呈逐年递增趋势,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人群,相当多的人根本无法回到正规部门再就业,因此虽然近年来下岗职工数量有所减少,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率也开始降低。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对再就业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劳动适龄人口增长、城乡人口流动加剧和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竞争的综合背景下,城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显得日益严重。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灵活性就业是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方式,社区就业作为一种非正规就业方式,对于劳动的专业技能和年龄要求相对比较低,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阶段性和时间弹性,能够对下岗、失业人员起到一个蓄水池的承接作用,成为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补充渠道甚至是主要渠道。如邯郸市的社区平台建设工作,以起步早、标准高、效果好,2005年,全市共建立劳动保障事务站208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室260个,专职工作人员1300多人,新创办社区就业实体483个,发展服务型企业、劳服企业及生产自救基地等经济组织72个。通过社区就业实体、劳服企业、服务型企业及生产自救基地等经济组织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000余人。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
一、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1.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分析
本文对1992-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GDP)与名义就业人数(L)进行协整检验。为了消除异方差得到较平稳的序列,首先对1992-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名义就业人口数L进行对数化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用LNGDP和LNL表示,而一阶差分后的变量用D(LNGDP)和D(LNL)表示。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在检验协整关系前,必须用单位根检验来判断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只有两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前提下,它们才有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GDP与名义就业ADF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D(LNGDP)和D(LNL)都是平稳的,而LNGDP和LNL都是不平稳的,即D(LNGDP)和D(LNL)是I(0),而LNGDP和LNL是I(1),因此,我们认为两者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试析论文
[摘要]我国已经保持了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但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本文从产业的就业创造能力不足等三个方面分析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只有提高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才能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步伐,实现就业增长和人均实际产出增长并举。
[关键词]就业增长;就业创造;劳动密集型
一、我国就业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一)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就业形势严峻
据我国官方统计,2003年城市失业人口约有800万,官方登记失业率为4.3%,但实际失业率约有10%甚至更高。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都有1200万人离开非盈利性正规部门(主要是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1996-2001年间,城市和乡镇就业人员从1.49亿下降到1.08亿,减少了28%(即4100万)。这当中包括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部门的5250万下岗人员以及私人正规部门(合资企业、控股公司及外资企业)的1200万新增就业人员。农村移民仍然迅速增加,目前估计在4000-8000万之间,约占总劳动力的6%-10%。
(二)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当前经济增长与就业统计分析
本文作者:邹永红姚兵工作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借鉴第一产业就业模型,以第二产业就业人口EP2为因变量,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和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自变量。建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模型:LnEP2=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模型:LnEP2=0.632199LnLFR+0.170181LnGDP2t=(89.72048)(20.49607)R2=0.975924AdjustedR2=0.94586F-statistic=729.6217第二产业具有GDP高产出的显著特征,GDP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该产业GDP的增长与其就业人口增长呈现一致变动的关系;目前,四川省第二产业GDP发展吸收就业的能力仍然很强。(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如上,以第三产业就业人口EP3为因变量,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和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自变量。建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模型:LnEP3=α*LnLFR+β1*LnGDP1+β2*LnGDP2+β3*LnGDP3+μ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模型:LnEP3=0.580312LnLFR-0.281684LnGDP2+0.554490LnGDP3t=(82.97539)(-5.302039)(10.80001)R2=0.991395AdjustedR2=0.990383F-statistic=979.3299比较第三产业模型与前两次产业模型在劳动力资源总数上的系数可以看出,第三次产业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很有限。式中,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影响为负数,说明二次产业的增长吸纳了更多就业人口,致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相对减少。从上可看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众消费水平低较低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四)总体就业与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回归分析因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对就业人口影响较大,对各产业的就业影响也各不相同,故根据以上分产业就业人口的回归分析,以总体就业人口EP为因变量,以劳动力资源总数LFR及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GDP2、GDP3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EP=α*LFR+β1*GDP1+β2*GDP2+β3*GDP3+μ用EVIEWS对该模型进行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得到总体就业人口模型:EP=0.846424LFR+0.191139GDP2-0.353723GDP3t=(395.6410)(8.563305)(-12.46845)R2=0.947600AdjustedR2=0.941436F-statistic=153.7145总体就业人口模型中变量LFR(劳动力资源总数)的系数为0.846424,其值的范围在0和1之间,符合经济意义:四川省经济在排除三次产业经济发展及其他因素影响下,可保证84.64%的劳动力就业。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经济发展对总体就业产生了不同影响。
结论
三次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各不相同。其中,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达到饱和,出现劳动力挤出效应;第二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快,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能够提供大量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还不能发挥其对就业增加的拉动作用。因此,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如要充分扩大就业,切实缓解就业压力,还应当从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出考虑。
对策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四川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对促进就业具有直接作用,而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故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扩大城镇化建设成果,有效提升就业率。四川省作为全国城镇化建设的典范,其成果显著,经验也得以推广。四川省还应结合地区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观光、各种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扩大城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有效扩大就业。3、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四川省劳动力数量庞大,但综合素质不高,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高素质人才却严重不足。劳动者素质高低是直接影响其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服务贸易增长经济改善就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金融危机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附加值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从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不合理、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扩大服务业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发展服务贸易。缓解就业压力、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坚持自主创新、打破行业垄断。坚持开放与保护并举等,具体请详见。
1引言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邵望予(2005)认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胡日东(2005)在1985~2004年的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与经济增长额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而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陈景华(2009)年通过对1993~2006年中国数据得协整分析,显示服务业国际转移得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转移、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等方式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对调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附加值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在经济危机之际,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问题的优势,是中国化“危机”为“机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给出建议和措施。
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我国服务出口额历年呈上升趣事,但占世界服务出口比重仍十分低,最高未超过4%。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9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得比重为3.39%。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225.9亿美元,德国为1870.7亿美元,法国为1182.7亿美元。意大利为989.0亿美元。
基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定性的分析了FTA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定量的分析了FTA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出口导向率对总产出有促进作用,进口渗透率对总产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净出口额增量占GDP比值对就业人数增长率有积极的拉动作用。表明FTA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总产出;就业增长率;
一、引言
世贸组织机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现在越来越演化成一种程序之争,在旷日持久的谈判中达成一种均衡。国际贸易政策向强化双边贸易关系倾斜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能力弱化时,另一类实惠的国际性合作机制开始快速发展,这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在各国的发展中,国际贸易对决定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能力,以及一国经济地位的强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间交易日趋增加,各国都力图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这可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利用“两种资源”和打开“两个市场”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积极打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学会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使我国对外经贸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进出口总值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07.7亿美元,增长了30倍。2002年我国外贸总量已位居世界第5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半。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上升新台阶,大进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28亿美元,增长39.9%。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在GDP增长中稳稳占据着三驾马车之一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可以说,在我国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促进GDP稳定增长发挥积极作用。总之,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对外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都充分发挥了“发动机”效应,这也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基本上达成的共识。
但是,中国入世后所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并不宽松,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经济集团会发挥更大优势的国际市场。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大陆作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容量的扩张是有限的,特别是它无法满足旧经济行业的销售需求,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的传统市场马上就将陷入饱和状态。如果中国大陆与有关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者某个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抑或某项专项市场的共同开发计划,那么中国产品在海外主要市场上的境遇就会大不相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顺利进展,以及中国—南非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节奏加快,从此中国步入“后WTO时代”。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继续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据WTO统计,到2002年底,全球有255个区域贸易协定(RTA),其中超过170个RTA已经实施。在所有RTA中双边FTA约占90%。至2003年4月底,WTO146个成员中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边FTA。2002年1月至2003年5月,全球新建立19个双边FTA,另有70多个双边或区域FTA正在谈判准备实施之中。WTO估计,按照目前的态势,到2005年底,全球RTA将到达300个。但是,相比而言,中国到目前为此,仍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显然与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了保持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逐步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内外经济相互融合的开放性经济体制,我国除了继续通过参与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获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更多机会之外,还应当积极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本文将先从理论上分析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再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定量分析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了衡量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使用总产出和就业增长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价其影响。最后得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常积极作用的结论。
小议云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的关联度探讨
摘要本文在分析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就业状况,劳动力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及流动方式,往往决定了产业发展状况。研究云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度,可为促进云南地区就业结构的更加合理提供依据。
一、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
根据表1数据的分析,可看出云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对应关系。
从云南产业结构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减小,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居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劳动力构成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在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73.9%下降为2009年的62.3%,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趋势上升,但2009年比重仍高达62.3%。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过大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有向外转移劳动力的压力。第二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上升的比较缓慢,而产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减弱。第三产业的产业和就业结构的不断上升对就业的贡献不断加大。
小议云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的关联度探讨
摘要本文在分析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就业状况,劳动力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及流动方式,往往决定了产业发展状况。研究云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度,可为促进云南地区就业结构的更加合理提供依据。
一、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
根据表1数据的分析,可看出云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对应关系。
从云南产业结构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减小,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居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劳动力构成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在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73.9%下降为2009年的62.3%,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趋势上升,但2009年比重仍高达62.3%。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过大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有向外转移劳动力的压力。第二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上升的比较缓慢,而产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减弱。第三产业的产业和就业结构的不断上升对就业的贡献不断加大。
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及抑制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分析
摘要: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过热充分就业
一、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单单控制通货膨胀并不过分困难,困难的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理性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和币值的稳定,扩大就业,应当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一般而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作为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因素,与经济增长相伴而生。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相统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或过慢增长给社会再生产带来的种种严重弊端,全面持续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经济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即高经济增长率一般伴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如果降低速度过快,虽然价格可能趋于稳定,但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方面会减少供给,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生活失去保障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再一方面,物价上升,特别是物价大幅度上涨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为物价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危害,国家会采取紧缩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紧缩速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由于经济运行自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超前或滞后的关系,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显著,但这一规律仍然起作用。
二、分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找到一条既抑制通货膨胀,又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的途径,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难以为继。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10.7%。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延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增长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靠投资来支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较大比重。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要素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企业、偏向政府(因为政府通常是资源要素的最终所有者),而劳动要素的比重低下,劳动收入部分和资本收入部分的相对比重降低。此外,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建设型职能替代公共服务型职能,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由于得到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少而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投资增长,由此陷入一个“高投资、高储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 上一篇:就业再就业工作汇报范文
- 下一篇:就业指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