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20:4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形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府就业形势工作报告
近年来,永兴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人口政策,努力构建和谐永兴,全县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格局日趋稳定。
一、全县人口和就业形势良好
(一)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继续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生产方式转变。2007年,全县总人口为63.85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0.86万人,年均增长0.19%。全县出生人口5220人,出生率8.54‰,比2000年下降了0.3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196人,死亡率为3.59‰,比2000年相比下降了2.1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口3024人,自然增长率为4.95‰,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6年以来基本控制在5‰以内。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但人口负担处于较轻时期。2000年,全县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7.3%,2007年上升到9.2%。永兴县老龄化步伐加快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加大;二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儿童少年组人口减少,比重大幅度下降,相应的儿童人口系数下降,从而推动老龄人口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虽然永兴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但生育率下降带来的较低的少儿抚养比例,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也就是“人口红利期”。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全县人口总抚养比为43.2%,2007年降至26.3%。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县城“南延西扩、发展新区”建设,稳步推进马田、柏林、湘阴渡、塘门口、鲤鱼塘等中心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增强了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促进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带头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2007年,全县城市化率达33.25%,比2000年相比提高7.8个百分点。
(四)就业政策逐步完善,就业格局保持稳定。近年来,全县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的办法和措施,制订并逐步落实了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五年来,全县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引导和帮助8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全县就业格局基本稳定。
统计局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陆续蔓延,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也在显现,在此背景之下,我市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影响就业。从业人员较去年同期略有减少,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数较去年同期降低3.9%。具体表现如下:
一、受影响较大的行业
现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有:保险、地产、外贸等这几大行业。其中,保险行业投放职位数较八九月份大幅度下滑。外贸企业岗位投放数从十月份就开始下滑。房地产行业招聘行情萎靡尤其明显,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形,从业人员较去年同期下降17.7%。以外贸出口为主要渠道的制造业从业人员较去年同期下降2.3%,其中电子机械、鞋服、纺织、家电、家具等行业职位投放数下降较大。能源矿产行业的人才招聘需求也减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采矿业从业人员较去年同期下降13.1%。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等关联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业人员较去年同期下降7.1%。
二、对企业用工所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市经济基本面尚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除个别没有自主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加工企业出现暂时停产的现象外,其他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的企业生产正常,还有一些企业虽然由于订单不足无法满负荷生产,但通过采取缩短工作时间、轮班工作等方式,企业没有出现批量裁员现象,职工队伍总体稳定。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纺织、出口加工、制造等企业受到一定的影响,效益降低,人员过剩,但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并未出现较大规模的裁员现象,对用工人员采取放长假的方式来应对暂时的人员过剩现象。
就业形势越紧张 越应反对就业歧视
就业形势紧张是我国现在乃至将来相当长时间内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净增就业人员3000万,而从就业市场退出的人员(如退休等)约为1000万人,这就是说,国家和社会每年需要新创造2000万个就业岗位。在庞大的就业队伍面前,就业岗位成为供不应求的稀有资源。
紧张的就业形势使得就业中的歧视获得了某种貌似正当化的理由。这种理论认为,在“僧多粥少”时,给求职者设置条件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这种主张尤其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他们看来,作为地方政府,他们守土有责,必须将本地有限的就业资源尽可能地分配给最需要的人,所以,外地人、女性、年龄较大的人就成为歧视的对象。
但是,就业形势紧张绝对不应成为就业歧视的正当理由;相反,越是就业形势紧张,越应强调公平。原因在于:
第一,反对就业歧视,追求平等的就业机会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宪法对公民权利进行平等保护在劳动就业领域的体现,这一权利不应因就业形势的紧张而受到限制。按照现代权利理论,包括劳动就业权在内的社会权作为第二代人权,其实现程度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就业权的实现程度与一国的就业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这些客观性的因素不能成为就业领域实行歧视性差别待遇的理由。
第二,就业形势紧张是多数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就业歧视在世界各国都不能成为实行歧视性就业政策的理由。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就业紧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就业市场中劳动力存在一定的供大于求对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首先,失业者对从业者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促使从业者努力工作;二是失业者通过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客观上能够促进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形势紧张也一直存在,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失业率甚至会超过10%。但是,没有哪个国家会以失业率过高为由实行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二十世纪90年代的欧盟在面临大量外来移民造成的就业压力面前,不是限制外来移民就业,而是主动加强反就业歧视。2005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部长理事会等机构递交的《反歧视和平等机会均享框架战略》申明:如果一部分人因为性别、残疾、种族、年龄或其他原因而不能获得工作或者实现自我发展,那么欧洲就不可能实现它所设定的宏伟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目标。欧盟一系列反就业歧视的指令和措施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出台的。
第三,就业歧视不仅不能消除和化解紧张的就业形势,相反可能会强化这种形势。反对就业歧视不是为解决就业问题的,而是解决就业公平的问题;相应地,就业歧视也不能解决就业形势紧张,因为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不能创造新的岗位,只会制造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和不满情绪。另一方面,歧视性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会在政策的庇护之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客观上抑制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活力,不利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而公平的、竞争性的就业政策会使每个人面临失业的压力,从而激发人的潜能,促使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终缓解就业形势的紧张。
区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的意见》精神,保持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现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领导责任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三)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及对策
“新失业群体”,主要是指每年社会新增加的失业人员,既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也包括城镇新加的失业人员,本文特指每年增加和历年结转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没有从业经历的城镇失业人员。随着这部分人数日益增加,这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来自“新失业群体”方面的社会就业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基本形势
近年来,社会上的“失业人员”往往是指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失业群体,即新失业群体的存在。尽管这部分失业人员与下岗失业人员具有身体、年龄等方面的就业优势,表面看来,他们的就业问题个对比下岗失业人员容易解决,但实际上,“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水平较低。新失业人员大都是初中或高中等较低学历毕业甚至辍学。文化水平不高,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吃苦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二是职业素养不高。新失业人员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没有学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也就没有系统的从业经历,也就没有什么自身特长。三是社会经验不多。这部分人年纪不大,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尚浅,价值观混乱,可塑性极强,而这部分人员也同样面临着成家和生存需求,失业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四是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由于“新失业群体”在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一没经验,二没专长。毫无优势可言,属于社会就业弱势群体,大部分人又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的数量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失业人群中的主要成份。据统计,长春市每年各类失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新增长的失业人员就达6万多人,且每年正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想而知,社会就业形势因新失业人群的增加而愈发显得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乃至于全社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
二、就业对策
“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其就业形势,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拟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制定出台政府促就业政策,实施“新失业群体”就业工程
结合目前国家和省、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实际的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政策促就业。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辅导员就业策略
摘要:新时代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就业质量亟须提高,女学生就业压力高于男生,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准备略显不足,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利益相关方,辅导员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和充分就业中的就业指导策略选择,可以从增强就业指导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与家长、校职能部门、企业保持家校企经常性互动,重塑大学生“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方面着手,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
近年国家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综合素质较高劳动力的需求同步增长。据推测,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重将升至21.6%;到2030年将超过30%,高校毕业生占青年劳动力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1]。大学毕业生作为我国最富有生机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青年群体之一,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最终要把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推向就业市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仍要坚持抓好的一项工作。我国结构性就业难较为典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还将长时间存在。辅导员作为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初次就业掌握的初级技能在行业竞争中不占优势,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因男女有别,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男性。1.1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伴随房地产市场和网购经济的持续发展,诱发了诸如房地产和快递等行业的高速增长,像房地产业和快递业也由此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产业。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停留在依靠大量劳动力、资本投入等要素驱动,还未完全转移到依靠人力资本素质提高、依靠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分割明显,能够吸纳足够多就业劳动力的还是一些第三产业如生活服务行业。在服务行业的求职竞争中,每一个就业岗位都有很多学生求职,大学生能胜任的工作,同样的低学历人员也可以胜任。企业用人成本上升,大学生虽有学历优势,依然需要重新换工作岗位,就业稳定难以保障;岗位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吸纳大学生的就业方面还相对有限;相比起社会初级求职人数,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岗位还未能得到满足,社会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1.2大学生就业质量亟须提高。综合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至少应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就业能力、社会保障[2]52。现阶段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与社会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社会保障制度制约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有关。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我国产业发展正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中,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劳动生产条件相对薄弱,高技能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初级人才相对过剩。在市场经济竞争情况下,企业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对职工的福利待遇供给降低,社会还存在一定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保障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劳动关系协调不完善等制度性短板。大学生因家庭环境、就职动机等因素,就业选择方面表现出趋同性,他们在工资水平、单位地址、就业行业的目标选择趋于一致,单位所在地优先选择大中城市或离家较近城市,就业行业优先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而小企业等因福利待遇差、晋升空间小、社会保障不充分而不能形成大的吸引力。劳动力供求相对不均衡,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技术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3],一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1.3女学生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我国在校女大学生数已远超男生,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女生人数逐年增加[2]54。职场中,女性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就业市场上,因男女性别差异,企业对男职员有所偏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女大学生由于性格、动手能力、所学专业等因素,在动手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有所欠缺。未婚女大学生未来还要承担结婚生子等家庭责任,在民营企业求职中碰到的条件要求要比男生苛刻。女大学生对自身所承担工作施加的影响力,与男生相比有差距,在职场上经常碰到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就业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明显高于男生。不仅如此,女大学生就业后不论是工资水平还是工作一年后的工资涨幅、职业生涯晋升空间也不及男性。一些女生自我追求感较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希望找到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平台,容易产生理想化的就业观,给自己增加就业难度。
2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略显不足
医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汇报
我国的医生力量非常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时下国内医疗需求,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医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呢?
一、第一个原因来自用人单位
许多医院过度关注毕业生的学历,入门级的学历就是研究生,低于硕士研究生的不予考虑,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基层医院非研究生不招,而真正需要高级人才的单位招聘不到人才,而本因该到基层医院就职的本科、专科医学生没有单位接收。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还有部分医院过度的追求工作经验。招聘条件都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不否认,医生这个岗位工作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医院忽视了一点,任何一位医生的工作经验都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当然有很多小医院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只能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医生,这就导致了医学生的就业路越来越窄,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来自用人单位的原因。
1.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研究工科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提高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以市场人才需求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目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就是报考时对专业的把握不准确,人才市场的变化比较快,每一个阶段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不同,如果没有正确的把握形势那么就业就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就需要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首先对就业形势做正确的分析,进行正确的定位,遵循人才市场发展的规律。坚决禁止因为过分追求热门专业而大量的招生的现实,因为这样很可能因为人多而导致无法就业,甚至毕业后这些专业就变成了冷门或者饱和,并且在招生和培养人才时,高校还应注意对工科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工科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要去工厂,这样就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要在招生后对工科大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全面培训,以防止学生毕业后其技能与社会需要脱节,总之只有以市场人才需要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是大学生能够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教学的核心,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学校要在满足他们专业课程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其主要方法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内容应避免空洞,要和社会形势,就业形势以及工科大学生对就业方面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对自己及形势能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处理问题的能力,方法以及态度,只有正确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改进工具类课程教学。外语和计算机对工科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首先很多图纸需要计算机来操作,英语来辅助,还有,很多企业对工科学生的英文和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因为技术不过关而导致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注意提高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足够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断的追求,探索。实践环节的重要体现为在大学的实践基地设计实习基地以及实验室等,使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能够对未来工作的流程和内容有所了解,提前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增加这方面的锻炼,以防止由于与实践脱节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注意发现和培养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能力注重培养适合他们的工作类型,岗位。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更加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浅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并进一步走向普及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形势。目前,主要存在城市就业难、职位就业难、高薪就业难、对口就业难四个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认识、高校培养模式和社会市场环境。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文章在最后一部分从学生、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仅与大学生其自身利益有关,也与社会稳定发展和祖国繁荣富强紧密相关。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高校;毕业生
1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入学率由1999年的55.44%升高到2018年的81.13%。2017年继续走高,达到795万,2018达到820万。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面对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在逐年攀升,屡创新高,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岗位有限所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常态。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部分地区呈现饱和状态,部分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呈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去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聘选到达到单位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生其自身并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所以在就业上存在着“双重缺口”的困境,导致大量毕业生找不到期待的工作,大量用人单位无法招聘到符合要求的员工。本文围绕着城市就业、职位就业、高薪就业和对口就业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1城市就业难。每年的毕业季都有大量学生扎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魔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局部现象被夸大为整体现象”,因为跟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人才远远没有饱和,很多中西部地区仍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大学生在对各个地区进行综合考量之后,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提供给自己的机会也会更多。然而,在前几年发生的“逃离北上广”事件表明,只有少数人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大多数人顶着“北漂”,“蚁族”的名头在大城市里苦苦挣扎,长时间找不到翻身的机会。1.2职业就业难。职业就业难是指对于特定的单位而言。“职业”是指工资、福利、待遇都有保障的单位,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想去国企、事业单位等职位工作,是因为这些单位有丰厚的福利待遇,工作失业风险较低,生活有足够的保障,社会口碑好,去往国企、事业单位工作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但是大家都往一处挤,必然会产生大量毕业生“无业可就”的现象。1.3高薪就业难。大学生倾向于教育回报率相对高的职位,在自己多年求学的过程中投入的大量金钱,大学生必定是想在高薪工作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因此,高薪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不变的目标。不可能每个人都高薪就业,高薪就业很难。1.4对口就业难。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甚至在大学生自身产生了一种毕业也不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职业的心理。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大量的毕业生放弃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选择了用人单位需要人才的工作。学生的专业优势无法得到施展,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优秀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度浪费。
2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
2.1学生自身认识。2.1.1预期收入不合理。根据调查,中国毕业生的收入预期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的10%,约为40%。根据2018年智联招聘与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第一份职业的收入预期逐年上升,2018年,大学生收入预期达到6530元,比去年的6023元高出507元。大学生过高的收入预期,导致低工资单位无人应聘,高工资“蜂拥而上”的想象,使得单位存在较高的就业压力。2.1.2就业观念不理智。2018年1月31日,智联招聘了《20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由应届生期望就业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前三位,新一线城市备受欢迎,但是一些欠发达城市则对年轻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大批的人才不惜代价地从西部向东部流动,造成部分东部地区过于饱和和西部地区的人才短缺。2.1.3自身素质不达标据调查,打网络游戏、旷课、泡酒吧、谈恋爱、看剧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点。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手机不离手”的现象极为严重,此外,还有大量“眼高手低”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真实状况,一味挑三拣四,只着眼于发达城市,忽视小城市的发展前景和锻炼机会,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2.2高校培养模式。2.2.1高校扩招导致就业难。自200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突飞猛进。2003年是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我国毕业生数量达到212万,比上一年增长了46%。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2018年再创历史新高,高达820万。“大众化教育”正朝着“普及化教育”的方向发展。高校扩招导致教师资源短缺,师资结构出现“数量少、质量低”的困境。2.2.2高校教育学科结构不合理,无相应指导课程。就业难集中反应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高等学校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达不到社会的标准,许多高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标准严重与社会脱节。往往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难以培养,而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又达不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造成国家和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损失。此外,一些高校希望立竿见影,开设了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管理专业,但其教学效果远远低于人才市场的要求。此外,大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标准,甚至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2.3社会市场环境。2.3.1性别歧视。目前,女性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明显的社会事实。由于女性自身原因,适应各种情况不如男性,因而女性面临的就业难度远远高于男性。根据厦门大学的调查,在同等条件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仅占男性的87.7%,女性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性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性别歧视现象让很多女性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使其自身产生回避求职的心理,这将会导致就业市场失去一些优秀的女性人才。2.3.2学历歧视。在就业过程中,学历歧视屡见不鲜。在大多数招聘会上中存在学历分层招聘的现象。调查中发现,有的招聘会甚至企业明确表明学历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这一要求让大部分求职者失去了应聘的机会。我国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学历歧视,普通高校的求职者相比重点高校的求职者有着更大的就业压力。2.3.3经验歧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持,企业需要吸收和接纳更多的人才,但是有些企业并没有从应聘者自身实际能力出发,而仅仅是一味地要求高学历,多经验。然而,经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拥有长达几年的工作经验是不可能的。
引入创业教育适应就业形势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南京农业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进一步开展好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创业教育既是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之必要、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创业教育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加强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各个领导层次尽快统一思想,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成立研究机构,优化教育资源、吸纳其他院系愿意为创业教育付出力量的教师兼职参加、组建自律组织,活跃创业氛围、搭建创业平台,加快成果孵化、主动对外联系,尽快获得授权等,具体请详见。
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创业教育既是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之必要,也是大学生适应教育国际化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之必要,是大学生自我发展以及大学生适应就业形势变化之必要。
1南京农业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
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今后的发展定位是: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校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整体实力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先进水平,主要办学指标居于我国同类高校的前列,主干重点学科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与扩散基地,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中心。
尽管我校在上述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但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才刚刚起步。从学校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仅仅是为了配合大学生就业而开设了就业与创业的专题讲座,短短几个学时只能说明基本情况。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准备,学校从2004年下半年起,每学期正式开设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创业学》(又名:创业理论与实践),从选课的同学人数来讲,同学的学习热情逐年高涨,第一次选课100多人,第二次近200人,第三次已经接近200人,班上的同学往往是学校创业计划大赛的主力军,部分同学的成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关项目引起了一些风险投资公司的兴趣。同时,学校也非常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由笔者主持申报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与实践》得到学校2005-2006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上学期,课题组正式开办了一期“创业人才实验班”,在比较广泛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了有较强创业热情的中高年级的同学40名为学员,开设了小企业财务、小企业市场营销、小企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专题讲座等五门课程,制定了“南京农业大学创业人才实验班章程”等部分规章制度。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对教师教学态度的整体印象方面(表1),同学们对4位授课教师认为很好和较好的达到89.29%~100%;在对《创业实验班》课程安排的认识方面(表2),同学门对5门课程认为很有用和比较有用的达到96.42%~100%;在对教师课程讲授质量的看法方面(表2),同学们对4位授课教师认为很好和较好的达到85.71%~96.42%;在其他意见或建议方面,非经济管理类的同学普遍认为,参加实验班的收获非常大等。由此可见,我校的创业教学和实践总体上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肯定,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2进一步开展好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