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20:38: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就业问题

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就业为民生之本。人民群众所盼、所期,也是各级党政组织民生工程所为的重中之中。人人有事做,个个有班上,大家有收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才有保障,社会才能安全。

近几年来,××区各级党政组织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建设。据的关部门介绍:20*-20*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71人,下岗职工再就业8141人,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15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今年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240人,零就业家庭基本上不存在。从以上数字表明,××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就业和再就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性就业压力剧增,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分析,全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据有关部门数字显示,20*年底,全区仍有7000人未就业或不稳定就业。同时,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劳动力,还有因城市建设失地农民需要的再就业和从外来的务工人员要占用一定的就业岗位,返乡农民工、大中院校毕业生增多,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定,企业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渐增加,由于大部份劳动者就业技能缺乏,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部份的劳动者难就业,不稳定就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区目前经济总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企业在减员,有些企业怕扩大规模等,导致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业劳动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全球性经济增速的减缓,对就业拉动的能力在减弱。

三是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加,导致就业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低素质、高年龄以及就业期望值高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增加趋势主要为“4050”人员,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下岗女职工群体、肢体不全人员,高学历就业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毕业生等。

四是政府调控能力、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以及工作机制和资金投入与扩大就业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

查看全文

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调研思考

就业为民生之本。人民群众所盼、所期,也是各级党政组织民生工程所为的重中之中。人人有事做,个个有班上,大家有收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才有保障,社会才能安全。

近几年来,××区各级党政组织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建设。据的关部门介绍:2007-2008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71人,下岗职工再就业8141人,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15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今年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240人,零就业家庭基本上不存在。从以上数字表明,××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就业和再就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性就业压力剧增,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分析,全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据有关部门数字显示,2007年底,全区仍有7000人未就业或不稳定就业。同时,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劳动力,还有因城市建设失地农民需要的再就业和从外来的务工人员要占用一定的就业岗位,返乡农民工、大中院校毕业生增多,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定,企业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渐增加,由于大部份劳动者就业技能缺乏,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部份的劳动者难就业,不稳定就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区目前经济总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企业在减员,有些企业怕扩大规模等,导致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业劳动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全球性经济增速的减缓,对就业拉动的能力在减弱。

三是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加,导致就业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低素质、高年龄以及就业期望值高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增加趋势主要为“4050”人员,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下岗女职工群体、肢体不全人员,高学历就业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毕业生等。

四是政府调控能力、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以及工作机制和资金投入与扩大就业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

查看全文

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思考

就业为民生之本。人民群众所盼、所期,也是各级党政组织民生工程所为的重中之中。人人有事做,个个有班上,大家有收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才有保障,社会才能安全。

近几年来,××区各级党政组织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建设。据的关部门介绍:2007-2008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71人,下岗职工再就业8141人,其中困难群体“4050”人员再就业15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今年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240人,零就业家庭基本上不存在。从以上数字表明,××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就业和再就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性就业压力剧增,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分析,全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据有关部门数字显示,2007年底,全区仍有7000人未就业或不稳定就业。同时,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劳动力,还有因城市建设失地农民需要的再就业和从外来的务工人员要占用一定的就业岗位,返乡农民工、大中院校毕业生增多,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定,企业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渐增加,由于大部份劳动者就业技能缺乏,劳动者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部份的劳动者难就业,不稳定就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区目前经济总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企业在减员,有些企业怕扩大规模等,导致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业劳动者的需求,与此同时,全球性经济增速的减缓,对就业拉动的能力在减弱。

三是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增加,导致就业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低素质、高年龄以及就业期望值高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增加趋势主要为“4050”人员,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下岗女职工群体、肢体不全人员,高学历就业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毕业生等。

四是政府调控能力、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以及工作机制和资金投入与扩大就业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

查看全文

农民工就业问题

近日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深入万州区对农民工外出、就业和企业用工等情况开展了专题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农民工就业形势良好,务工呈现五大亮点,但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农民工就业的五大亮点

(一)农民转移务工总量呈持续增势。一方面受到各级政府出台的稳定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措施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新一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外出务工、创业打拼、技能谋职的意识也较强烈,务工人数呈持续上涨态势。通过12个村12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调查农户共有人口419人,整半劳动力325人,转移务工的有161人,较2009年最多时期的第二季度159人增1.26%。

(二)重庆市内就业的农民工快速增多。重庆的企业和工业园区为农民工实现就近就业提供了现实平台,现有企业扩产和更多入驻企业建成投产提供了更多的农民工可选岗位,农民工家门口就业前景广阔。天城镇茅谷村和双河口街道石梁村由于紧邻工业园区,村里有85%的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2月21日万州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送岗位,返乡民工专场招聘会”中,周家坝工业园区、卢家坝工业园区、双河口工业园区96家企业定向招聘春节期间由区外回来的农民工,为15000名本地农民工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120户农户调查显示,161个农民工中有38个在乡镇域内就业,占23.6%;有32个在乡外区内就业,占19.9%;有16个在区外市内就业,占9.9%。即在市内就业人员已占农民工总数的53.4%,较上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就业岗位首选震灾恢复重建项目、国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白羊镇紫金村和高峰镇大寨村等反映,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农民工辗转成都方向的震灾恢复重建项目和中西部的大型道路、桥梁隧道、城建等国债投资项目,这些建设工程普遍工期长、打工效益高,是农民工目前的首选。调查中进入震灾恢复重建项目、国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筑农民工增加了三成以上。

(四)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也渐成农民工外出热点。分水镇郎家村、九池乡九池村和高梁镇大碑村三村调查反映,新年后村里农民工前往就业环境较好、工资待遇较高的上海、北京、山东方向的农民工增多,目前已有570人前往上述省市务工就业,比上年增加43人,增长8.4%。

查看全文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就业;金融危机;职业中介机构

论文摘要:文章简要评析了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农民工就业形势所受到的影响。肯定了目前政府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从农民工技能水平、职业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等诸多就业影响因素角度,提出了农民工就业难题解决的创新性建议。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部分出现了农民工的就业难题,按农业部统计,约有2000万人失去工作岗位,提前返乡。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采取了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返乡农民工培训力度、强化就业中介服务等系列措施稳定就业局势。

从劳动经济学观点看,这些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好的,但应该看到,由于牵涉到的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地域广大,又由于户籍政策的灵活性欠缺,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一等问题,在实际运转中一些措施可能存在执行的偏差。

本文意图在这些措施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政策设想。

查看全文

略论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全民健身热虽推动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但体育专业特长与生理机能密切相关,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仍普遍存在。文章从社会转轨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大环境出发,结合体育专业特点和女性生理特点,探析体育专业女生就业难的现象,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校园的“半边天”。体育专业因其独特的专业特点,男女大学生的比例约为3∶1。在整体求职难的大背景下,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多以灵活就业的形式,集中在健身俱乐部,随机性和不稳定因素较大。因此,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应该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定位,不断积累就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挑战。

一、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对河北省体育专业女性毕业生求职行为进行调查显示,体育专业女生一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平均投出10份简历,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38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79%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部分中小学招聘体育教师,招聘对象仅限男性,甚至有单位在就业协议中要求女性“在三年内不许结婚、生育”。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路上的被动,容易引发一些不正常的社会思潮。尤其在体育艺术专业体现的比较明显,“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的说法屡屡出现,“毕婚”族增多,“寻有房有车无贷男友”从一句玩笑变成了婚介网站上贴出的征婚信息,这些由女大学生找工作难引发的现象值得深思。

职业能力调查显示,专业方向为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小球类的女性毕业生相比于其他专项就业优势明显。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肢体语言丰富、口头表达更好,但是,相比于男生在身体素质上明显处于弱势,因此,体育专业女生在学习上普遍比男生更加努力刻苦,综合考试成绩往往优于男生,在校期间奖学金获得者女生比例为72%,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21%,许多女生借考研来逃避找工作,结果一路考到博士,却未对就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查看全文

大学学生就业问题考究

在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还是有认清形势、看清现状的能力的!有10人选择“形势较好,就业容易”占5%,可见个别同学对现在社会的就业状况认识不清,就业困难估计不足。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些同学的专业热门,社会明显供小于求,但这毕竟是少数的现象。还有20人“不了解”占10%。这也体现出现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就业关系到大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大多数同学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所以填写“不清楚”选项的不占多数。对于“你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回答,有90名同学的选择是“缺乏工作经验”占到了所有人的45%,这体现出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工作经验对于就业的重要性。确实,在社会上许多的企业招聘的重点要求就是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还有60个人选择了“所学专业不热门”占了30%的比重。热门的专业相对来说在就业的时候确实是更有优势的。还有30个同学认为是“大批高校的专业盲目扩招,但社会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高校办学的扩大,确实有许多的高校在招生的时候存在盲目扩招的嫌疑,有许多本没有资格进入大学的同学也因为赶上了扩招的班车而进入高校学习,这就带来了毕业时就业竞争的加剧,给许多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困难。

对于工资的要求,比较集中的是2000元左右,有140个同学给出了这样的选择,占到了总数的70%。工资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时候比较看中的一个问题,大多数的学生的答案还是比较理性和客观的,2000元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真实的数目和期待,这也许是他们综合考虑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个人能力等反面的因素后给出的比较能接受的数目。还有50名同学的选择是1500元左右,占到总数的25%,每个人对自己内心的工资数目都有自己的定位,选择1500元的同学同样也是考虑了诸多因素的结果,另外,还有10名同学选择的是3000元,也反映了他对自己觉得合理工资的定位。在对就业品质的调查中,有70人选择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占了总体的35%。有80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占总数的40%。另外“个人信誉”有20人选择,占了10%的比例,“工作经验”,“应变能力”,“专业素养”各有10人选择,各占5%。可见大学生们对于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还是有理性认识的,另外他们也能认识到吃苦精神,实干精神的重要性,比起之前有些媒体报道的的懒惰散漫现象还是有了很大改观的。另外诚信社会要求大学生们在工作的时候也秉着诚信的态度和精神,这点显然被同学们意识到了。回答“你的专业素养如何”的时候,15个人选择了“一般”,占了75%的比例,这样的回答说明他们对于自己的专业素养的估计肯能不够自信,当然,也许他们认为这样的回答比较稳妥,自己学的也确实是不好不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没有认真学习自己也确确实实课都上了,作业都完成了,说认真学习了自己也没有读很多专业书籍,也没有过多的拓展训练,那就算是一般吧!”当然,也有4个同学填写的是“很好”的选项,一是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足够自信,另外可能他们也确实下了大力气学习了。此外还有一个同学的答案是“较弱”,一方面大家都是按实际情况填写,真正是学的不好,专业素养不够扎实笔者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专业素养的培养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的。对于理想就业地区的选择,有130人选择了东部沿海地区,占到了总数的65%,有50人选择了中部发展中城市占了总数的25%,还有20人选择了其他,值得思考的是居然没有一个同学愿意选择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这其中的原因“生活条件好”和“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是主要的考量,各有80人选择了,各占总数的40%。

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学生愿意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了,首先西部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另外西部工作的行业比较单一,发展空间不能满足对于要求有较大发展空间人的需要,所以没有人愿意去那里从事工作。另外“医疗教育水平高”,“看中创业环境”,“消费水平低”各有10人选择,说明同学们对于就业环境的选择是基于多方面思量的结果。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140个同学选择了“先在不那么满意的企业工作,以后再说”占到总人数的70%,可见大家的择业观还是比较理性的,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打算。还有20个同学选择了“回老家自主创业”,这部分的同学有灵活的就业观念,看到自己打工不行就有了新思路想要自主创业当老板,不过还是要警惕风险。另外随着网络世界的蓬勃兴起,网上购物成了新风尚,所以也有10名同学选择了自己开网店,这也消费潮流的体现。关于最理想的行业,“传媒业”有60人选择,占到了30%,如今的娱乐市场火爆,大家多多少少有当明星的愿望,这也是就业选择多元化的体现,大家不再像以往那样想往传统的钱多活轻的“铁饭碗”行业里面挤,而是有了不同的选择和期待。金融业有50人选择,可见当前重视经济发展的大局确实左右了大家对金融的兴趣和向往。这其中有150人的行业选择依照“自己的兴趣”,占到总数的75%。可见现在的大学生们仍旧保有真性情,愿意按照自身爱好和兴趣来选择职业,这不仅是他们个性的体现,也是他们今后对工作充满热忱和激情的必要条件。觉得“工资有保障”的有40个,说明同学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还是适当的考虑了经济利益,工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养活自己,给自己带来收益。还有10个同学选择的原因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这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可以把自己在大学里面所学到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这也是值得肯定的。总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日趋突出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探索他们的就业问题,将是我国高校扩招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而了解他们的就业期待将是实现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关键。

作者:贺淑媛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查看全文

小议日本国民的就业问题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直至2002年后期才有所好转。但是很多的日本国民对于景气的状态能否就此持续下去仍持怀疑态度。尤其对今后就业问题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日本国民就业情况的分析,试图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我国就业难的困境。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旧的经营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需要,诸多公司在不景气下纷纷破产倒闭

日本经济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陷入了称之为“被抛弃的十年”的长期低迷状态。虽然其问曾有过两次复苏的迹象,但最终没能持续下去。原因是日本式的经营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在二战后通过“信息共同化和相关人士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了国富民强,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只是有关人士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是远远不够的,它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的要求,无法保证成本的降低,致使一些公司纷纷破产、倒闭。其中金融业以1997年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和1998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等在战后一直支持着日本经济的巨大金融机关的相继破产为代表,打破了日本原有的世界金融经济的神话;百货业以三越、东京、西武等名店经营状况纷纷恶化为代表,2000年SOGOU等的破产使日本经济再度陷入不景气状态。公司的破产造成大批公司职员失业,失业率最高时曾超过了美国经济危机时的失业比率,达到了5.3%(一个国家的失业比率如果超过5%,将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

二、大公司因经营不善面临着重组改制等严峻问题

日本多家著名的大型企业最近因为经营管理等原因纷纷出现财政赤字,各家企业为了尽快摆脱亏损,重新树立自己的品牌,大都选择了重组改制。重组改制意味着企业将对公司原有的经营战略、工资制度、雇佣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三菱汽车公司、KANEBOU化妆品公司和UF金融股份公司等几家大型企业在公司经营事务和财政出现巨大赤字的情况下均选择了重组改制。其中:三菱汽车制造公司制造的大型货车由于频频出事,被政府强行对其质量进行检测,发现以前公司的事故检验报告中有虚假成份存在,没有客观地反映情况,致使消费者在购买后使用过程中频频出现意外事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对此,政府对当时经营公司的20多名相关人员做出了惩罚。随着真相的曝光使得该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个拥有百年汽车历史的大型企业为了使三菱汽车公司重振旗鼓,重新博得人们的信赖,对1996年以后销售出去的车辆实行无偿的召回制度,同时对公司进行重大的机构改革,由50名年轻的中坚职员组成特别小组制定公司今后的经营战略。公司将借鉴日产汽车公司重建时卡尔洛斯社长的改革方法,拟将现有的经营计划部门解体,力图克服诸如连续发生大型车辆质量问题时公司内部出现的竖向主义和决策迟疑的弊端。预计在今后的三年里将职员从原来的4.4万人中裁减掉1万人,并且将公司的本部从现在的东京和品川迁移到生产发动机的基地京都,首都圈本部只留100人,这次裁减的对象主要是间接生产部门,预计本部将裁员15%。大型企业KANEBOU在财政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将业务从食品等事业中撤离出来改为主要生产经营日用品和药品,预计在今后的三年里将原有的4800名员工缩减到3000名。重组的公司为了尽快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只能通过减少产量或者集中资本进行有选择的项目经营,这必然导致大量裁员,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短期利润。

三、全球化经济下。制造业海外订货的现象逐渐普及

查看全文

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影响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蒙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蒙语授课的大学生,其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蒙语授课大学生在汉语交流、文字书写、英语和计算机技能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蒙语授课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基本都是用蒙语学习交流。一般小学三年级开始有汉语文课,其任课教师大多数是蒙语授课的教师,其汉语水平都不高,也有不懂蒙语的汉族或其他民族教师给蒙语授课学生教授汉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蒙语授课学校中,课上课下师生间都是用蒙语交流,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氛围,造成学生在上大学前的汉语水平很低。上大学后,虽然教师用蒙语授课,但是蒙语授课学生的教材多数是汉文的,学生很难理解,虽很想把汉语学好,但他们既需要学习专业课,又需要学习一门外语,用于汉语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使到了大四,有些人对于汉语的掌握也是一知半解,说汉话不标准、写文章不成形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这严重影响蒙语授课毕业生的才华展示和择业。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低也是蒙语授课学生就业过程的一大障碍。大多数蒙语授课的大学生,学习外语和计算机基本上是升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系统学习的。因此,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普遍较低。以内蒙古某高校为例,蒙语授课大学生,公共外语四级、六级与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通过率远远低于汉语授课学生。而用人单位往往又将其视为招聘要件,这就使得蒙语授课大学生在求职中失去就业机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蒙语授课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劣势。蒙语授课大学生,由于民族的先天优势,大多数学生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在高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往往都能崭露头角。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学习不努力,抱有“60分万岁”的思想,满足于一知半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既没有长远目标,也没有近期打算,有时间不是打游戏,就是找哥们聚一聚,要么整天呆在宿舍里闲聊。导致一些蒙语授课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

(二)蒙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就业理念与社会现实相脱节

一些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理念滞后,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期望值过高。很多蒙语授课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工作环境好、待遇高。工作地区优先考虑省会或二、三线城市,至少是旗县,对于乡镇苏木、嘎查以及偏远地区则视而不见。工资待遇要求在三千元以上等。这些高期望值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二是要求工作稳定,单位有编制。根据目前的就业政策,行政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都要通过笔试和面试等环节,这使得就业准备不足的蒙语授课毕业生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三是有“创业不如就业”的思想。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许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勇于从误区中走出来。

(三)各路就业大军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产生冲击

查看全文

法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思索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向来被誉为“天之骄子”,曾几何时,大学生就业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自主招生、连年扩招,毕业生的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横亘在学校、家长和大学生面前的又一座大山。曾经不愁工作的法学院的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尤为严重。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的数据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专业大类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法学本科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且被亮红牌。2009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披露,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34所,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人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人。而且由于前几年法学的热门,现在的法学在校生只多不少,这意味着法学学生就业在最近几年将更加困难。即使政府已经在尽可能多的给大学生提供岗位,创造就业机会,但就业难这一问题仍然不好解决。

二、问题的分析

造成法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国家、社会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从制度层面看首先,我国法学高等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教育向来被人们称为是精英教育,而法学在国外学生通常是在结束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才开始进入法学院学习的。我国的法学教育是本科教育,而且同时还有很多的法学专科。《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主撰稿人王伯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法学专业毕业生一本在培养,二本在培养,三本也在培养,甚至高职也在培养。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从事法律工作,一个很显著的证明就是对于很多不合格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来讲,通过司法考试比高考还难。”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外地讲学时,发现了一个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现象:“一些系统独立设置的特殊类型的院校也开设了法学专业。如某铁道医学院开设了法学专业,对外宣称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铁道医院的医患纠纷’。

但是教学质量令人生疑,因为它属于铁道系统的一部分,学生往往还是能够分配到相对不错的工作。”这种不符合资质的院校大量招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政法名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样就进一步挤压了优秀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其次,近几年高校扩招也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的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大肆扩招时都把法学专业作为主要扩招专业之一。传统的法学院校扩招法学学生;而相比起理工科来,法学专业的建立无需实验设备,专业师资要求也偏低,大多学校建立法学专业作为迈向综合性大学的第一步。这就导致法学学生短期内供大于求,毕业生的就业难也就顺理成章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