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20:06: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业主导就业解决就业难论文
摘要: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拉动就业的强大驱动力,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制约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因素是创业支持体系不完善。要想尽快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水平,一定要构建并能落实好一套全方位的高效的创业支持体系。青年大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创业的智慧,他们是创业的主力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理应得到政府、高校及社会的重视,将创业支持的重心转移到青年大学生身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支持体系;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是具有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及创业资源的人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创业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来营造,这与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全球创业观察》(GEM)2002年度报告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人数占据大学生总群体的20%-30%。特别是斯坦福大学的师生,闻名世界的高科技产业群基地硅谷有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的一项统计,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000家公司,现在闻名于世的微软、雅虎、Google等最初都是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
相比之下,2002GEM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毕业生的1%,2009年《社会蓝皮书》也表明,我国自主创业型就业极少,只占1.2%。此外,据2008年江苏省镇江市4所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去向的问卷调研中发现(见图1),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仅占毕业生人数的5%,仅以江苏镇江高校为例,说明大学生创业还处在意识萌芽的阶段。
大学生就业难是摆在我国面前的突出问题。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国外的创业实践证明,创业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实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完备的创业支持体系,体系构建见图2。
1宏观政策保障体系
毕业生难就业策略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于: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家庭和个人的思想准备相对不足、高校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自主权相对不足。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时人的择业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适时而科学的引导,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新机制。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原因;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复杂问题,交织在其中的有两条线:从上到下是纵线,包括政府、社会、家庭与毕业生个人三方;从进到出是横线,包括选型、培养和营销三个环节。从宏观上分析“就业难”的成因,目的是提出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大发展准备不足造成的,具体体现在“三个相对不足”:
(一)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国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之初,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稳步和适度发展上,尽管社会上要求增加招生的呼声很高,但基调还是“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据此,“九五”时期的头三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分别为96万、100万和108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年递增速度均为5.5%。1998年l2月24日印发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径),提高到2000年的ll%左右。1999年6月l3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二项第9条明确提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1999年6月以后,由于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果断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高等教育由“稳步发展”转为“加快发展”,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序幕。1999年当年扩招48万人,相当于当年一下子兴办了48所万人大学,其后的两年连续扩大招生,高校在校生比1998年翻了一翻。1999年6月提出的“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目,在2002年就实现了。整个大众化的发展进程缩短了8年。大幅度“扩招”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保证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此也引发了教育、教学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又都在随后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体现了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毕业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也并不是“扩招”以后才出现的。“扩招”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据统计,1998年高校毕业生的待分率就高达30%。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质上是“择业难”的问题。急剧的“扩招”使得社会提供给大学生选择的与其价值身份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不足。
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及对策
摘要:统计学是应用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与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并列。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但是从研究生的报考受欢迎程度来看,统计学并不受欢迎,很多学校该专业的研究生都是调剂过来的。普遍来看,统计学专业的就业面并不宽。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就业问题分析;方法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对于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改革持续,统计学显得极其重要,回顾这几年,统计学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各个领域的统计学从业人员基本上都达到了饱和状态,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统计学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面并不算宽,如何提高统计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刻研究分析的问题。统计学专业就业问题
1统计学的应用相当广泛,是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
我国统计学的研究较晚,时至今日,开设统计学的高等院校也并不太多。而且对于统计学的理论方法的知道中,只是来源于课本上的东西,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单调的用统计学定理公式以及概念去引导学生。
2公司倾向名校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体上看,目前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如职业类院校毕业生,文史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如理工类毕业生,这既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有关,也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等紧密相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制度保障,通过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和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结构;人才培养;就业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表现
现代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特征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在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双向选择,这个过程离不开政府调控和学校指导等外部合力的推动作用。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而持续增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逐渐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学生及其家长的关心。近些年,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十分和谐的现象,比如许多毕业生选择考研来暂时逃避就业压力,啃老族、校漂族、城漂族群体增大,就业歧视现象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等等。从不同层次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由于技术类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高职高专等职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乐观。相比之下,由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社会能够提供的符合他们期望值的岗位有限,因此其就业形势严峻。而从不同专业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文史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差。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往往期望就职于行政事业单位,或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但由于人才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现在很多大公司、社会机构甚至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越来越重视“品牌效应”,招聘人才时往往明确规定仅招收教育部直属高校、“211”高校或“985”高校的毕业生,甚至对硕士和博士也要限制第一学历的就读学校。也是由于供给大于需求的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国家相关规定,在招聘人才时有歧视女大学生的现象。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同等条件的1068名大学毕业生,女性的就业率为63.4%,比男性低8.7%。由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也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的预期收入往往比男大学毕业生低,而一些用人单位对男女大学毕业生承诺的工资待遇差别更大。显然,在劳动力市场,女性毕业生受到严重不平等的待遇[1]。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当经济发展速度较高时,一些新企业、新岗位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当整体经济形势不好特别是经济下滑时,会因企业停产、倒闭、生产规模缩小等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失业工人流入就业市场,从而增大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总体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态势明显,经济结构已进入持续性调整阶段。就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在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模式调整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重要任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理想,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具体而言,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高职学就业难原因剖析与思索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便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何理性看待高职学生就业。系统分析高职学业就业困境,以寻求对形势逐步缓解的途径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重大任务。文章通过对造成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作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的途径,以此探索当前高职教育所面对的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高等职业教育取得很大发展。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普通本、专科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28.74%和26.59%;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35.99%和32.47%。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增长速度比普通本、专科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高出1312和10.21个百分点。2002年全国高职毕业生61万人,2003年96万人,2004年147万人,2005年超过200万人,2006年212万人,2007年226万人,2008年241万人。高职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造成了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特别是“人才高消费”现象,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教育部提出“毕业生就业难在高职,重点也是在高职”。高职毕业生作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其合理、及时充分的就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一、高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近年来。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差距在加大。国家人事部公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2006年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呈现下滑趋势。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而人才需求降幅降幅为22.0%,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就业接收岗位急剧减少。2007年末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各类型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甚至出现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潮,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的严峻形势。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就目前情况来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呈现出就业难的局面。这种就业困难的现实状况,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率低。虽然多数女大学生在校成绩相对于男生更显出色,专业技能也相对扎实,但在求职过程中仍旧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率一直低于男大学生,尤其是初次就业率。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4年男性就业落实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就业落实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个百分点。女大学生的低就业率主要表现在初次就业时间拖延、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较大等方面。第二,就业质量差。从整个就业市场的视角来看,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譬如,男女大学生“同工不同酬”;同等职位男女求职条件要求不一,存在女高男低的情况;男女大学生未来升迁、发展机会不均,男多女少;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长相、身材、身高等形象因素要求苛刻。如此种种都致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层次越来越低,就业质量越来越差,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窄。第三,求职门槛高。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一些待遇好、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位对应聘人员的条件要求都较高,且多倾向于男性。若是女性应聘者,则需要具备比男性应聘者更突出的个人条件才有机会参与竞争。此外,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有限,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比如在机械、冶金、化工、建筑等行业往往比较青睐男大学生。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发展失衡,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普通高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已经达到较大规模(近几年大都在七百万左右)。而整个社会的有效劳动力需求却远远滞后于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有效岗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就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而言,整个劳动力市场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单位因为产业属特殊性要求使然,女大学生不愿意也不适合从事此类行业。这就造成了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无法吸纳大量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宪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都在保障女性就业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旨在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实现就业机会均等化。但是,由于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较为笼统,缺乏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结果“就业平等”目标的实现仍然是奢谈。
(二)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机制存在缺陷
大学生就业难策略分析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的就业形势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随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几年国家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提供服务,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工作;对于不能很快适应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大学生,除了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需要自身转变就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积极应对。要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对此,本文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尝试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指导对策
1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众所周知,二十年前,对于寻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从一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毕业生受到政府部门、教研机构和大型国企的争抢,时过境迁,现如今,大学生往往一毕业就会加入世界上最为宠大的失业大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大学毕业生个人急、学生家长急、社会各界急”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真实写照。大学生就业总供求矛盾突出、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尖锐(区域、行业、职位)、人才供需双方的矛盾加大(能力、忠诚度、薪酬),大学生就业困难,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们的重视。
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2.1高校应切实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话题。在教育成本激增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响教育和经济两个重要国民领域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来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1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0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
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三难,即落实用人单位难、专业对口难、正式上岗难。最近几年对外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75%之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的更多关注。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对论文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大难题,为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创造条件,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帮助女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拓宽就业前景;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就业
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制。2007年教育部要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就业状况成为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一级指标。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有超过60万的大学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首超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在这个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日趋严峻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向高校教育及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如何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应对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为目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那么高校应如何应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一、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以市场为导向
高校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盲目开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对一些冷门专业没有及时根据市场调整招生人数,没有及时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先失业。同时高校也存在不能很好地协调不同专业之间男女生性别比例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对一些市场有需求同时适合女性的专业,如英语、音乐、美术、旅游、服装、心理咨询、护理、财会管理、教师等专业多开设。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高校可以尝试因材施教,使开设的课程、选择的科目更有弹性,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例如增加必要的“成功学”“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修养”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开拓她们的视野和思路,有利于提高她们的修养,培养她们的自信和气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此外,在招生宣传中重视对就业去向的介绍,供考生和家长选择专业时参考,并对女考生的专业选择及时加以引导,以尽量减少毕业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