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9:5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就业科

社保系统就业科工作安排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头一年和开篇之年,为贯彻落实省厅《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案》和《印发门市贯彻落实<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迈好我市就业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第一步,着力落实就业工作“1139”计划,确保我市全面完成年省、市就业工作各项目标和任务,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查看全文

市劳保局分管就业科个人述职报告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下面就我个人一年来的德、能、勤、绩、廉情况向大家作述职报告,请予审议。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年来,我和大家一样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七大报告和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参加中心组学习,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改造自已主观世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局党组的决定,执行民主集中制,维护班子的团结和权威,顾全大局,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以人为本,民生为重,认真履行副手职责,做到不越权,不越位,诚实谦虚,团结同志,关心集体,着力解决就业再就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稳定湛江就业局势做出了贡献。

二、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抓好分管工作

党组分工,我是分管就业科、退管科和就业中心工作。一年来,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按照上级的部署和劳动保障工作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推动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克服金融危机对就业再就业带来的影响,主动作为,敢于负责,积极协调管理,指导科室、单位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经常和分管科室、单位研究工作,理清思路,制定方案,充分发挥和调动大家积极性,千方百计和力所能及地参与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分管科室和单位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上一年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目标,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在分管工作中,主要抓了如下几项工作:

1、认真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运用中央、省、市的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帮助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实现就业。1-6月全市新增就业人数3.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5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2万人就业,完成目标任务56%,就业困难群体就业0.2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52%,全力促进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的落实。

查看全文

传统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的比例日益增加,在矿业类等传统工科中,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关注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工科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矿业类等传统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剖析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传统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国家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也越来越市场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在校女大学生比例亦不断增加。实际就业中,女生未能体现出就业优势,尤其是在一些工科专业,男生就业机会甚至远超于女生,且就业质量更优。矿业类等传统工科女大学生比财经、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受2020年疫情影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工科女大学生尽管成绩优异、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却仍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与男生相比,工科女生就业面临着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就业保障低的“三低”情况。此类现象的发生有社会、经济、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需要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促进工科女大学生就业。

一、原因

(一)政策未落到实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女性和男性有同等的权利、义务和地位,但是关于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比较笼统,缺乏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使得企业需要承担女性员工的生育成本和劳动保护的责任,从而导致女性员工的雇佣成本有所提高。对于逐年扩招的高校而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已经凸显,而制度的不完善则为某些企业在招聘时带有性别歧视提供了可能。(二)专业对口公司工作强度大。矿业类等传统工科毕业生的对口单位大多是一些矿山企业、建筑行业、施工企业等。在这类企业中,工作强度大、环境艰苦是常态,且经常需要员工加班加点或长期出差,此类性质的工作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优先考虑专业对口的男生,而不会去考虑女生。(三)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考虑到女大学生工作后,婚假、产假等不能避免的假期,会以此为由而不愿招聘女毕业生,更有甚者,企业在招聘条件中明确写出“此岗位仅限男生”,这对于工科女大学生找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除此之外,很多人认为女性在数理、工程、电子等工科类专业方面的学习能力会明显不如男性,而文科类才是更适合女生学习的专业,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四)工科女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尽管学习态度端正、理论知识扎实,考研率远高于男生,但在实践方面,动手能力普遍略逊于男生。加之工科专业大多涉及到体力、机械、设备等,较多女生在此类实践环节中会避而远之,最终导致工科女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很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也不利于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五)未将自身情况与现实相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对于找工作没有进行理性的前期调研,把自己的就业愿望投射于电影中,一味盲目幻想,导致实际找工作时的落差很大。

二、对策

查看全文

社保就业科工作年度计划书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头一年和开篇之年,为贯彻落实省厅《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工作方案》和《印发江门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迈好我市就业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第一步,着力落实就业工作“1139”计划,确保我市全面完成**年省、市就业工作各项目标和任务,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查看全文

信息学科高年级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及应对策略

摘要:文章主要以信息学科大三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面临的主要就业困惑及其最期待的学校的就业指导方式和内容,实践研究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学科;就业;困惑;指导

信息学科是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相关的科目。女大学生就业困惑是指女大学生因为外部客观原因及本身主观特点导致其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而引发女大学生的焦虑、迷茫、困惑。近年来,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3],信息学科属于理工科,由于性别、专业、行业及岗位性质等各方原因,导致该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受到高校及社会的特殊关注。大三作为大学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大三的学生经历了大一点懵懂和大二的浮躁,纷纷开始关注自我定位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信息学科大三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就业困惑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本次调查,笔者选取了150位信息学科大三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达98%,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下面将结合调查结果开展具体分析。

1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存在主要就业困惑

由图1可见,想到就业,女生们觉得最困惑的是:95人选择个人能力不足,占22.5%;其次依次为:选就业方向不清晰69人,占16%;选求职方法技巧欠缺46人,占11%;认为个人自信心不足、缺乏社会关系均为40人,各占9%;选择毕业生人数众多、竞争激烈,以及学校就业指导不够都是34人,占8%;选对相关行业及用人单位不了解、担心招聘单位性别歧视、担心专业对口问题,是否能从事与专业对应的工作及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及其他的,分别为32人、17人、10人、2人、3人。

2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后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走势分析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使经济回升并达到正常发展水平的一段过渡性时期。伴随着金融风暴的来袭,我国经济出现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及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现象。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迎难而上采取种种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策略作出及时调整,使得国内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也仍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而言,金融危机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机遇而非挑战。因此,在全球产业调整的背景之下,必须抓住机遇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图1反映的是2005年至201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演变示意图,从演变趋势来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12.4%下降至2012年的10.1%,减少了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由42.9%上升至2007年的49.2%。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开始显现,2008年起,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开始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已减少至45.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2005年前后一直维持在40%左右,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随后呈稳步增长态势。至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44.6%,仅低于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0.7个百分点。总之,第一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降低的走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贡献率则自金融危机爆发起逐年上升,至2012年已接近第二产业贡献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继续优化工业结构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务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1]

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政策导向,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部署。具体来看,我国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鼓励大宗农产品发展,促进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健康养殖及林业的发展。(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加强高效栽培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发展农业信息技术。(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其次,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其中包括:(1)改造提升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包括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品开发能力,促进信息化改造升级。(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3)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最后,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求拓宽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和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信息服务业等;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及人才推荐等人力资源服务。[2]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在于商贸服务业、特色化旅游业、以社区为重要依托的家庭服务业以及全面发展体育产业。

总体看来,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呈现出淘汰性、转型性、科技性、信息性、特色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淘汰性表现在产业结构中的落后产能方面。2013年7月,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下达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了2013年包括炼钢、炼铁、铜(含再生铜)冶炼、造纸、制革化纤等在内的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名单。[3]转型性的特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通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来提高内部竞争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科技化和信息化为手段进行提升改造,即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性和信息性的特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特色化等体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性,也是产业自身特色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上而具备前沿性特点,它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的引领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态势

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及变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自然形式和就业容量取决于社会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从全国劳动力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严重失衡。图2为近七年来我国就业人口构成比例示意图,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1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23.8%上升至30.3%,上升了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31.4%上升至36.1%,上升了4.7个百分点。后金融危机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容量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就业容量呈曲线变动趋势,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则逐年扩大。然而,与三次产业的产值相比,我国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很不合理。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已经下降到2012年的10.1%,但是就业人口却仍然占33.6%。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例高达45.3%,高出第一产业产业35.2个百分点,而就业人员比重却低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占30.3%,可见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与这一时期国企改革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有很大的关系。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44.6%,虽与就业人口的比例之间的偏差相对较小,但仍存在供需不对称的问题,也可称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2012年度教育统计数据作为全国就业人员的一大主体,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增大,给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由2005年的338万迅速增加至2013年的699万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增加了361万人。如图3所示,教育部所统计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普通本科毕业生、普通硕士毕业生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由2005年146.6万人增长为2012年303.8万人,普通硕士毕业生由16.2万人发展为2012年43.5万人。所以,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调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从高校视角出发促进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尽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成持续上涨趋势,而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如图4所示,2005至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并未同人数增长的走势保持一致,而是呈现出V型曲线,即在2007年到达最低点并随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编著的《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编者依据教育部所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统计数据为基础,按照一定计算方法,得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总体状况。图5为2005至2010年高校毕业生、本科毕业生以及硕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演变图。与图4所示虽然存在一定出入,却一致显示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局势有所好转。实际上,具体到不同学历类型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情况则各异。据图5走势图所显示,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呈曲线微增长的态势,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走势基本保持一致。硕士生的初次就业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2010年的初次就业率低于2005年初次就业率8.7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本科毕业生与高校总体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保持一致,而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则令人堪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总体的初次就业率有所好转,不过与大幅度增加的毕业生人口基数相比,小幅度提升的初次就业率并不能减缓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局面。随着待就业人数的逐年累积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查看全文

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

【摘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一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以药学学科发展为基点,多角度指导药学专业视野下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

【关键词】药学学科发展;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

一、药学学科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药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谈论的火热话题。我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药品安全性问题,优化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力度。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持续增加,我国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监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的监测制度日渐优化完善,利于大幅度提高各类药品监管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药学学科发展,药学服务具有鲜明的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特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我国药学学科发展有了全新的突破,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要加大药物自主创新研发力度,注重流行病药物研究,科学解决用药风险问题等,促进药学学科领域全面发展,为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保障。

二、药学学科发展视野下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药学院校要客观分析药学学科领域动态发展,以此为基点,对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他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药学院校要根据新时期药学学科发展具体要求,优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方法、服务体系等,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对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向其提供针对性职业发展服务,不仅仅是职业理论知识、海量就业信息等,全方位正确把握药学学科发展情况、药学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等,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专业特长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药学院校要多层次强化药学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根据药学学科发展情况,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准确定位自身,清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意向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将自身职业理想和社会需求、国家利益等巧妙融合,进行合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符合新时期药学学科发展客观要求,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二)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意识。在药学学科发展视野下,药学院校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不断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意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主动为药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药学院校要以药学学科发展为基点,定期开展多样化的就业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教授等到学校,讲解就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在互动、交流中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就业方面遇到的问题,为接下来的就业做好各方面准备。同时,在药学学科发展背景下,药学院校要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举办多样化的模拟招聘会,便于药学毕业生在模拟招聘会中掌握必要的面试技巧,具备较高的应聘能力,要多和相关企业构建长期合作关系,构建合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小组,根据毕业生各方面情况,将其安排到适宜的实习岗位上,在岗位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指导质量。此外,药学院校要根据就业指导要求,科学整合各方面资源,校友资源、社会企业资源等,科学构建毕业生资源库,随时了解毕业生各方面情况,为其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三)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从某种角度来说,药学学科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药学院校需要全方位准确把握新时期药学学科发展中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科学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引导药学专业毕业生客观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多方面技能,具备较高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药学院校要客观分析一系列影响药学专业学生求职的因素,比如,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能力,通过不同途径积极引导药学专业毕业生,围绕药学学科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选择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结合职业前景、职业岗位等,制定科学的职业目标,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辅导员要对毕业生进行合理化测评,客观评价他们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向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意见,加强自身薄弱环节训练,有效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充分展现自身多方面价值。

查看全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摘要:大学生就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针对大学生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为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然而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在建构过程中存在缺乏实践性、针对性的问题。本文针对就业指导课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我国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基于教育部和大学共同设定的课程与教材,呈现学术化、理论化、抽象化的特点,而这种教育方法在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则有所欠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很大程度上给难以接触社会、尚未形成就业观念的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就业教育和信息交流平台。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构意义

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局限在校园之内,只在大四有不到一年的实习时间。虽然不乏自主实习、创业的优秀案例,但大多数大学生在所学知识脱离现实需要的情况下,与社会的联系也相对较弱,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面临众多职业选择时束手无策。而就业指导课程可以提前培养学生对工作、职业选择的危机感,从而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指导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从而帮助大学生快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提早规划。2007年出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更是强调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地位,可见该课程的确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并能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构的现状

查看全文

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总结延续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的有效做法,不断加强企业用工服务,按照省人社厅通知安排,建立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总结经验、常态推进,突出重点、主动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为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的用工服务和指导,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内容

(一)确定重点企业清单。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重点任务,主动协调发改、工信、开发区等部门,确定重点企业清单,建立台账并动态更新。重点企业范围包括重要医用物资生产、生活必需品生产、保障城市运转等疫情防控相关企业,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等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相关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用工规模大的相关企业及当地确定的其他重点企业。(责任单位:就业局)

(二)设立人社服务专员。设立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人社服务专员,每名人社服务专员对应一家企业实行定点服务。主动了解重点企业员工总数、缺工人数、空岗结构等情况,形成用工需求清单。积极对接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及时研究并推动解决,形成问题解决清单。(责任单位:就业局)

查看全文

劳动保障市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和区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为重点,努力缩小城乡保障差异,提高农村的保障水平;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创建文明行业为重点,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劳动保障工作的社会满意度,树立劳动保障队伍好学、团结、敬业、亲和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我区新郊区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推进新增就业岗位,确保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3万个,其中非农就业6000人,城镇失业登记数控制在市政府规定14430个以内。

2、完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其中本区户籍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

3、自主开发30个青年就业实习基地,实习人数达到2000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