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9:41: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摘要:基于2000-2016年河北省统计数据,以河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为研究对象,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衡量二者协调性,并分析影响协调性的因素,力求提出促进河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结构偏离度
一、引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河北省作为京津两地的部分产业转移地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三地功能做了定位,规划纲要指出河北重在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而优化就业结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通过改变就业的物质基础来改变其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来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与质量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对于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缩小与京津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推进河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共同优化成为重要课题。
二、河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本文利用河北省2000年-2016年三次产业发展与就业情况的数据,来分析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2001年-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1.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衡量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通常用三次产业的GDP占当期该区域GDP的比重来表示。三次产业占比的变化代表了产业转移的情况,即产业结构的变化。数据显示,河北省第一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6.1%波动下降至2016年的5.9%,其中2010年比重最低,为3.1%。第二产业一直是河北省的主导产业,但其整体占比也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59.1%下降至2016年的35.2%,其中2013年下降幅度最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2000年为34.8%,2016年上升至58.9%,尤其是2013年以后占比逐年增加。2.河北省就业结构的变化本文分析的就业结构指不同部门的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布,反映产业之间就业比重的相互关系。就业结构的变动就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间进行转移和流动。数据显示,河北省的三次产业就业比重趋于平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明显,从2000年的49.56%下降至2016年的32.68%,这与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联系密切。机械化的迅速发展解放了第一产业中的大量劳动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平稳上升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16年为34.08%,第三产业为33.24%。说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吸引了劳动力的大量进入,尤其是以现代物流、文化娱乐、科技研发、金融等为内容的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较为突出。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探讨
摘要:从经济转型的背景出发,通过测算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协调性。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导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配置不均。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确保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系数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由“二一三”模式变动到“三二一”模式,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下,就业结构也发生改变,完成了“一二三”到“三二一”模式的转变,这一结构性变动使劳动力资源配置更为有效,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存在滞后性,无法满足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倘若这种不协调性继续扩大,会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失业率上升、更严重的会影响正常经济秩序。政府必须抓住经济转型的机遇,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2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
选用结构偏离系数指标测算我国1978年到2016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构偏离系数越接近于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越好,反之,协调性越差。当前我国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最为严重,从1978年的-0.61扩大到2006年的-0.75,到2016年缓慢减小到-0.69,说明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为正值,说明第二产业仍然具有吸纳劳动力的作用,且数值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态势,第二产业的不协调性在减弱;第三产业历年的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并逐渐趋向于零,说明第三产业正在不断吸纳劳动力,但吸纳效应不足,仍然存在不协调性。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性研究
1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发展现状
1.1河北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从1985~2012年河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动情况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在三次产业中占GDP比重最低,而且与二、三产业差距不断拉大;第二产业基本保持稳定,比重持续上升,始终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在河北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带动下,1988年,超越第一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二、一、三”型到“二、三、一”型演进,标志着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进入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阶段。2012年,河北省三大产业比重达到11.99∶52.68∶35.32。
1.2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结构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高等院校就业数据的统计调查,我们发现,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部分带动了大学生就业结构的转变。河北省大学生就业整体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部分行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于第一产业的大学生比例较低,且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就业吸纳人数最多的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软件业等,虽然在就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最高,但第三产业整体吸纳就业的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与建筑业及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业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期,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持续增长。
2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
摘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同时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基本一致,而中国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滞后于产业结构。其次,选取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差,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好,促进劳动力就业作用明显,但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好,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演变和就业结构转换逐步趋于同步。最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性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较早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早在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与劳动力的变动规律,即伴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逐步转移[1];随后,库茨涅茨在配第和克拉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库茨涅茨定理,即产业结构变化会受到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他认为经济不发达国家要加强非农产业的发展,来缩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2];钱纳里等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基本同步,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换要快于就业结构的转换[3];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经济表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发展中国家就业具有其独特性[4];卡尔兹等指出,技术进步使劳动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就业越来越困难,其失业率上升[5];Geogre主要研究了资本积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影响[6];Young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制造业就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7]。国内学者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产业结构的演进机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等方面,如汤光华、舒元等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8],张车伟、蔡眆对中国就业弹性的演变及趋势做了研究[9],夏长杰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10],徐光平、景建军对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研究[11],张少红等对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做了研究[12-14],张文玺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做了研究[15]。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经济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内外学者倾入大量心血对此进行研究,且研究成果丰硕。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战略调整期,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成为各国新的合作重点。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和经济结构重组阶段,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产业发展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越发重要,与此同时,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不断的提高,就业领域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因此,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梳理和两者协调性进行系统研究,非常有必要,这也是文章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行业分析,关联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
从产业结构角度研究就业问题,最终会归结为对不同行业的吸纳就业能力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问题,导致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就业吸纳能力一有的行业增加投入可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的行业增加投入,虽然给本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由于它会直接或间接消耗其他行业的产品,会导致其他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增加。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已有文献大多支持产业结构变动对于我国就业的显著影响。通过这些学者的文献研究发现,之所以研究结论产生较大的差异,除了所采用研究方法和所选取的研究数据不同之外,还可能是由于学者们更多地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揭示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扩大就业措施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良性发展的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分析则很少。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而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基于产业层面的总量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议并非适用于每个行业,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
此外,以往为数不多的针对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的研究往往以该行业全部从业人员而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就业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农业的在就业中的“蓄水池”作用,乡村就业人员群体绝大多数在家里还承包土地,因此,如果回家务农就不算失业,充其量是就业不足(蔡防,2007);但绝大多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失业则属于“显性失业”,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更大。近年来,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应届大学生均涌向城镇寻找工作,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所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年底已达36%。据预测,在2020年之前,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一直会保持较大的增长压力(张车伟等,2005)。同时,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单位人员就业的影响更为直接;且由于其主要代表城镇正规就业,故统计数据更为准确。因此,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更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近年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
1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在保持每年各产业部门都能够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江苏省始终坚持对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提升明显。如下图所示,1979年至1989年,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序列为“二、一、三”。从1990年开始,江苏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农业,产业结构序列为“二、三、一”。此后,第三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一直在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则一直在下降。2005年江苏省第二产业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6%,是江苏历史上第二产业占比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此后就开始逐步下降。随着江苏省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工业占GDP比重逐步降低。2015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8.6%,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5.7%,第三产业总值首次超越第二产业。从2015年以后,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序列就变成“三、二、一”,达到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标准。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取得巨大成功,经济转型取得重大突破,产业结构整体布局更加优化更加合理,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2江苏省就业结构发展概况
产业结构的变动必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而就业结构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图(本图按当年价格计)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1978—2016)。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经济的发展。如下表所示,1978年江苏省三次从业人员的总人数为2777.72万人,2015年从业总人数为4758.5万人,40年左右的时间增长了近2000万人。但是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情况较大,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199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2389.25万人,占比为56.6%,在社会从业人数占比达到历史高值。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及其占比在持续增长,但最近几年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15年第二产业从业人数达到2046.16万人,占比为43.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及其占比也在持续增长,201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836.78万人,占比为38.6%。截至2015年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始终高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
3江苏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性
从整体上看,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比例日趋合理。但是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对比会发现,两者之间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性。第一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然而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依然较高。2015年第一产业总值占地区GDP比重为5.7%,而当年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竟然高达18.4%。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偏高,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推动全省就业人口比例向更合理更优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尽管江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第三产业总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江苏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力量和最主要来源。但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一直都达到总体从业人员的40%水平,第二产业始终都是吸纳社会人口就业最多的经济部门。第三产业的产业门类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本该成为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经济部门,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尽管2015年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达48%,但就业人口比例只有38.6%,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这说明江苏省不仅需要继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促进服务业经济产值不断增长,更要注重优化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例,拓宽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渠道,推动江苏第三产业更均衡更全面地发展。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摘要:文章根据张家港市2008—2013年两次经济普查期间数据,运用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对张家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张家港市自身经济结构特点提出促进经济和就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偏离度;劳动生产率
诸多研究和文献表明: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相关性,两者的协调互动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与有效促进就业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视角,利用第二、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张家港市2008—2013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轨迹及其存在的问题。
1张家港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1.12008—2013年张家港市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2008年以来,张家港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二、三产业的GDP比重从2008年的62.62∶36.20调整到2013年的55.6∶43.00,一产比重变动幅度较小且一直保持在1.5以内,二产比重逐年递减,三产比重持续上升。二、三产业比重此消彼长符合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也是张家港多年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努力结果。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系诠释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行业分析,关联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
从产业结构角度研究就业问题,最终会归结为对不同行业的吸纳就业能力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问题,导致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就业吸纳能力一有的行业增加投入可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的行业增加投入,虽然给本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由于它会直接或间接消耗其他行业的产品,会导致其他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增加。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已有文献大多支持产业结构变动对于我国就业的显著影响。通过这些学者的文献研究发现,之所以研究结论产生较大的差异,除了所采用研究方法和所选取的研究数据不同之外,还可能是由于学者们更多地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揭示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扩大就业措施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良性发展的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分析则很少。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而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基于产业层面的总量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议并非适用于每个行业,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
此外,以往为数不多的针对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的研究往往以该行业全部从业人员而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就业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农业的在就业中的“蓄水池”作用,乡村就业人员群体绝大多数在家里还承包土地,因此,如果回家务农就不算失业,充其量是就业不足(蔡防,2007);但绝大多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失业则属于“显性失业”,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更大。近年来,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应届大学生均涌向城镇寻找工作,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所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年底已达36%。据预测,在2020年之前,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一直会保持较大的增长压力(张车伟等,2005)。同时,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单位人员就业的影响更为直接;且由于其主要代表城镇正规就业,故统计数据更为准确。因此,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更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近年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就业结构的关系
摘要:随着国家多项政策的实施,河北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模式;就业
近几年河北省经济发展迅速。作为农业大省,我省经济在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被广泛关注。《河北经济年鉴———2014》显示,河北省1978—2013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总体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增长了约14669亿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增长了约10000亿元。从总体增速看,第二产业占居首位,第三产业位列第二。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
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来看,主要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自1978年开始,全国农业发展迅速,河北省也不例外,第一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二产业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出现增长趋势;二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增速较快,第三产业继续增长;三是市场经济活跃,人们对于服务业的要求日益增长,第一产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河北经济年鉴数据显示和阶段调整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相一致的,然而,我省农业内部结构不太合理、科技水平较低,整体农产品竞争力不高;工业发展缓慢,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得到规模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落后于第二产业的状况,缺乏规范性的行业规范,有些行业甚至管理混乱,导致顾客的不信任度上升。就目前看,我省三大产业与国际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排序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
(一)市场供需视角下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是第一类结构性矛盾。对于大学生来说,供给总量已经过大,从我国现有的结构和职位空缺性质来看,供求矛盾已经十分突出。【1】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往往快于高校培养专业的人才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2】而很多高校却没能及时甚至提前预判好劳动力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也没能打好这个时间差。麦肯锡2004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培养的160万年轻工程师中只有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对人才的实用技能与语言技能的要求,此外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无论是本科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3】市场需求和实际就业能力之间的差异或不匹配,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现。
(二)学科结构视角下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学科结构问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在我国比较严重,并且近两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会直接导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校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的培养也不够及时有效等。造成毕业生的月收入低、专业相关度低、离职率高、职业和行业的转换率高、职场磨合期长等等问题。据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表明,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为62%,其中,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43%,高职高专为38%。【4】
(三)自身期望视角下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