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9:09: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就业观

城乡妇女就业观调研报告

加大力度推进城乡妇女就业,按照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的要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女性的创业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探索出贴近妇女实际的就业观念的引导,是解决妇女就业的根本途径。

一、当前妇女的实际素质状况

据连云港市*县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常住人口女性中,初中以下(含初中)的占76%,这当中大部分是农村妇女。虽然,近两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培训力度,但是对农村妇女通过培训教育成功就业的不多,这个庞大的群体当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差,生活方式、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模式都无法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由之而来引发了多种现象,如:女性职业下沉、贫困女性化、在家庭婚姻中处于劣势、离婚女性单亲家庭增多、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缓慢等。据统计,上述问题70%~80%发生在初中以下文化的女性身上。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差已成为当前阻碍妇女就业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成为当前制约城乡妇女参与小康建设、分享小康生活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妇女,与城市人相比较,她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还处于较落后的层面。帮助这些由于文化素质低,影响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素质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只有提高了她们的素质,才能使之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引导,更新观念

据调查,现在劳动力市场不是绝对的难找岗位,而是有岗位空缺但没人去,关键在于失业妇女(含农村无业妇女)在就业观念上陷入了误区:“工作时间长的不去”;“又脏又累的不去”;“工资低的不去”……观念落后成了城乡妇女就业的一块绊脚石。因此,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促使她们把观念转变过来,由现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此,我县已开始了尝试,开展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专题讲座暨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目的就是要深入到城乡妇女中进行观念引导。让妇女认识到城乡经济的发展为她们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提供了生存发展、改善生活的大好机遇,让她们把握好机遇,提高素质,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活动中的主讲人用大量的现实事例来描绘身边的小康生活美景,激发妇女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让妇女认识到:必须转变惰性厌学观念,树立学习观念;转变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看不起打工一族的观念,树立积极参与竞争观念;转变自我满足、不思进取、小富则安的观念,树立努力创造新生活、灵活择业观念;转变怕苦怕累、死爱面子的不切实际的观念,树立劳动光荣、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正是这种贴近妇女的转变观念和“四自”精神的宣传教育讲座,能够有效地鼓励她们自立自强,增强信心,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身于“创造新岗位”的实践中。观念正确了,就会造成一种求学、求知、求职的大氛围,也就能够激发妇女创造新岗位和追求新生活的热情。

三、提高素质,促进就业

查看全文

树立竞争就业观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探讨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就业压力、伴随着失业上升和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显现出来、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金融危机使我国服务行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加大就业压力、金融危机影响外资投入,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深入理解贯彻国家政策解决就业问题、我国相继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改变就业者的就业观念引领就业、改变就业者就业观念就是要:树立竞争就业观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安、民生的大问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局性的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失业;就业

1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1.1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就业压力。

伴随着失业上升和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显现出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了就业压力。

查看全文

大学生就业观探析及引导

摘要:在大学生择业行为中,择业观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前提。目前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呈现出择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择业倾向日渐多元化、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等特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深入剖析,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良好择业就业观念,从而更好解决择业就业问题。

关键词:择业观;大学生;主体意识;择业倾向多元化;择业期望值

所谓就业观,具体就是学生在参加工作选择某一职业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态度和观念,它是学生对自己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由行为倾向、情感倾向和认知倾向三大要素组成。对大学生而言,就业并不意味着就是简单地找一份工作,还与学生后期的人生发展与职业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就业观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理想以及就业认知和就业心态及其后期在职场上所体现出的态度和修养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1新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1人才供求不平衡。当前,我国的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关研究表明,截止到去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再创新高,全国大学毕业生从115万激增至795万,远超扩招前的数量。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人才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问题,社会就业岗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理想的岗位工作。[1]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部分工作岗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乏危机,热门岗位供不应求,而冷门工作无人问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困难重重。1.2岗位选择更困难。一方面,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选择与自身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求职。然而,随着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及社会生活压力的逐步增强,大多数毕业生在最后往往不得不放弃专业要求,选择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工作,这种社会现实的存在无疑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选择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也同样面临着新的人才选择问题,符合岗位需求的应往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求职者的学历优势、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考量标准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及复杂化,合适的岗位人才选择面临着更大的压力。[2]1.3虚假招聘信息泛滥。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招聘信息成为当代大学生求职应聘的主要途径。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及开放性,各大招聘平台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招聘信息的同时,也为部分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虚假招聘信息的及传播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还有部分企业为了尽快招到岗位人才,较高的工资薪酬,但在试用期又以各种名义进行不合理收费,在试用期满后,再以试用不合规为借口将其辞退,进一步扰乱了社会就业市场的发展秩序。

2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要因素

查看全文

校友关系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1良好的校友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性

1.1良好校友关系的物质带动

校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对简单的交际关系,所处在的交际圈子与环境相对简单,作为一种交际关系,就具备交际关系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物质带动。两个人如果可以用点概括的话,那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条线,无数的点与无数的线,交叉整合,成为了不同的交际网络与交际圈。这种交际网络与交际圈实质上是社会资源的另一种体现,校友资源,这种资源偏隐性化。把握好校友资源,可以在某些时候,利用校友资源获得相关就业信息,相关就业等多方面的帮助,获得物质资源。这种物质带动并不是简单概念上的钱。而是一种物质环境与隐性利益。良好校友关系的物质带动,也是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利用校友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能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2名人效应的促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商品需要做品牌效应才能销售的更好,而学校也需要品牌效应。而杰出校友这一名人效应就能作为学校最好的品牌,让校友为自己的学校代言。知名的校友成为了学校的代言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往往能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习前辈们的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同时也能够对就业起到了推动的客观作用。通过这一效应,就会形成同校生的再工作中的“群体效应”。

2当代校友关系对树立就业观的影响

查看全文

职校学生就业观分析论文

一、引导学生认清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更新就业观念

(一)学生就业观念中的种种错误倾向

1.传统观念未变。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已毫无例外地被推向了市场,但许多学生、家长难以适应这个变化,总认为自己是公立学校,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学生,毕业后就应政府包揽,统一安排工作。

2.没有忧患的意识。不少学生认为,考进了职业高中,混个文凭,不刻苦学习,苦练本领,至于工作嘛,认为是学校、家长考虑的问题。

3.怕苦怕累思想作怪。许多学生认为,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目的就是吃碗轻松饭,学校推荐工作时,遇到上班路途稍远些的单位或稍辛苦些的工作就不愿参加应聘。

4.心理价位太高,名利思想作祟。许多学生一味追求工作单位的名气要大,工资要高。心理价位与自身实力差距太大,也是时下职校生就业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二)加强就业有关对策的宣传,澄清学生和家长错误认识

查看全文

大学生就业观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历史演变

(一)指令性计划分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的是由国家负责大学生的计划分配制度。由于国家人才紧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毕业后国家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此时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80年代初,大学生开始有了自主择业的意识,热衷于追求工程师、国家干部、科学家等等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工作岗位。虽然没有选择职业的自主权,但是对自我价值观的实现充满信心。

(二)指导性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度。由于大学毕业生在分配使用中,存在专业不对口等不能人尽其才现象,在1985年5月,中央纲领性文件,学校与用人方首次实现了“供需见面”。纲领文件中提到:“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拉开了大学生子自主择业的序幕。由于当时社会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自主“择业”主要体现在学校向社会推荐,一定范围内实施双向选择。在这个时候,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然后是考虑岗位的稳定,再次考虑的是能否实现个人理想及岗位的待遇报酬。到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文中提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为此,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为了大势所趋。很多大学生以及家长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统包、统配制度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由选择职业是国家、学校在撂包袱。

(三)双向选择。1998年,首批自主就业大学生毕业生走向社会,通过供需市场调节,绝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自主择业,只有少数定向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业。这个时候,彻底实现了大学生择业与人才市场需求挂钩。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特征

(一)理性功利主义。当代大学生能够理性的去迎合社会市场的逐利性,使得大学生择业观由当初的“社会价值型”向“经济价值观”转变,将经济利益、物质待遇遇放到重要位置,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由“实惠”“重实际”主导意识。较过去,更多的考虑个人、现实利益。淡化了社会的“名”“义”。

查看全文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与引导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向严峻,而许多单位和公司却缺乏合适的人才。从就业现状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不是不能找到工作,而是就业观念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就业目标模糊、就业心态浮躁、就业道德缺失等方面。因此,如何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高校教育者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急骤增加,每年暂缓就业的大学生日益增加。此情况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而高校除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以外,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及进行思想指导重要性,掌握和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导。本文仅从高校就业工作遇到的问题作些思考,并作简要探讨。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就业观念指的是毕业生对就业的思想意识,包括对就业的认识和看法。它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变化,毕业生对就业观念也产生较大变化。毕业生接触社会不够,经验不足,加上其他主客观因素,从而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从毕业生找工作过程来看,大学生就业观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就业目标求稳定

查看全文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上普遍都会比较迷茫和犹豫,不知道自己从事什么职位最佳,也不能确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位。出现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没有一个成熟的就业观念。我国茶文化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保留了大量我国优秀思想精髓,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茶文化的视角,针对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观的普遍问题,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可以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把服务平台由线下转为线上。比如,医院预约挂号可以直接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中的公共号平台进行,公共社区办理居住证可以直接通过相应APP软件去申请以及拍照递交有效证件等等。当服务或者交易严重依赖互联网平台时,社会上有从事两种性质的工作人群剧增:一种是网络平台客服;一种是微商或者淘宝卖家。这两种性质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工作者的工作地点以及工作状态的规范不做要求。你可以边跟朋友喝下午茶边工作,你也可以躺在被窝里边追剧边工作,甚至于你可以边泡澡边工作。因为这样的特殊的工作性质,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并不愿意急着去找一份普通意义上的工作,而是选择去做微商或者“代购狗”。这样的工作对他们而言既可以满足挣钱的欲望,又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这正是现社会普遍大学生对待就业问题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引起了家长以及普遍企业对学校的不满。家长们认为学校没有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取向,企业认为学校没有为社会输送足够的人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对学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1对大学生就业观有指导作用的茶文化思想

1.1回归本心。茶叶取自于自然,源于自然与环境的合作之物。因此茶叶对人的身体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在医学领域,茶叶作为药引子被应用于医药中,对于具有祛痰清肺的作用。另外,因为茶还有抗癌功效,经常被医学研究工作者作为控制癌细胞病变的研究对象。在生活休闲领域,饭后一杯茶,可以促进消化,帮助人代谢身体多余的油脂。长期饮茶对人的身体可以起到一个保健的作用,并且从精神层面上对人的浮躁情绪有很好的抚平作用,从而帮助人更好地认清自己的内心。从茶叶的这些功效可以反映出源自于茶叶的一种在浮华中保留的肃静的本心。因此,回归本心是茶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迷茫问题。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择业,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社会上关于就业取向的声音太多太杂。有些媒体喜欢在自己的平台上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就当老板月入百万元或者某高校学生毕业后便通过旅游边代购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全款买了一部豪车等文章。这些文章无疑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回归本心”的茶文化思想教育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跟随自己的本心,不要过多地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问自己想要做什么以及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跟着他人的方向走。1.2去伪存真。“去伪存真”的茶文化思想在茶叶泡制的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茶叶一般用白开水泡制约半分钟左右后需将水过滤掉,然后重新泡制。这主要是因为茶叶表面残存着一些极为微小的残存物,对人的身体不利。通过第一次浸泡,水的高温可以帮助将茶叶表面的有害物质消灭。并且严格控制第一次泡茶的时间还是为了保留茶叶里面茶多酚的活性。这样泡制出来的茶因为经过了“去伪存真”的过程所以更加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促进身体的健康。这就是从茶叶泡制中提炼出来的“去伪存真”的茶文化思想。这种思想在告诉即将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这样一个道理: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用一双“慧眼”去识别的职业信息的真伪。很多大学生求职时容易被一些宣扬低要求却高报酬的工作所吸引,却一不小心踏入了传销的圈套。这就是没有做到“去伪存真”。

2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摘要]以辽宁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就业障碍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均有影响。高校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和到家乡就业创业,找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精准就业帮扶关键点,官方媒体要加强舆论导向。只有高校、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和家庭多边协调,才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解决观念问题着手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扶贫;对策建议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目前大学生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与大学生毕业后的现实利益直接相关。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34万,2020年将达到874万,再创历年新高,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主干力量。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较为特殊且意义重大,其就业情况不仅仅关系自身的职业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的经济繁荣与发展,以及国家的民族关系、社会稳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少数民族高校在读生就业观念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就业观念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能反映个人职业选择时的认知,包括心态、认识、态度等。就业观念主导大学生就业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培养,影响和支配其就业行为,同时规范择业品德,影响和激励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和未来的职业成就。为此,本研究选取辽宁省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在读大学生(包括部分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研究讨论。调查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本研究对于各级政府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择业定向扶持以及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辅导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文献综述

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赵晓芳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源于五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流动性差,二是落后的基础教育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从而限制了就业面,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势无法体现,四是家庭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丧失信心等不利就业的心理问题,五是所学专业与家乡或所在地需求不对口[1]。王光认为,大学生应充分了解就业时势,通过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如个人素质、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等来改变就业观念,向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主流观靠拢,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2]。杨宜勇认为,歧视现象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具体体现在不平等的就业机会和不同薪资的工资标准,这些可能会造成少数民族毕业生与汉族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差异[3]。卢云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少数民族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认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就业的契机,“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了西部边缘地区少数民族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并且沟通了我国东部与西部,使得东西部差距逐渐缩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4]。吐尔地•卡尤木等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过于强调职业的稳定性,且存在严重的家乡情结,导致其区域流动性不高,这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容易出现误区的主要原因之一[5]。高岳涵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习惯以及对就业形势过于轻视或期望太高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6]。塔娜等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层面总结了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存在局限性和盲目性的原因,认为其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薄弱、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政府的就业引导与扶持力度不够有着极大的关系[7]。总之,现有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和多层次的分析。辽宁省是一个拥有少数民族大学生人口较多的大省,却没有被学者当作一个急需研究的领域。因此本研究以辽宁省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统计性就业歧视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予以解释,从教育水平、就业障碍、劳动力市场三个角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分析总结出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查看全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探讨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有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原因,但大学生不科学的就业观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

1.加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在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这对于满足广大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梦想来说是件好事,但扩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队伍紧缺、教育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学生整体素质下滑等。特别是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形势更加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难上加难,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想办法、出措施、保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有整体经济形势发展的因素,但也与大学生个人的技能、素养和不适应的就业观有关。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思维、经济发展模式等都已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也是一样。但当前一部分的8090后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享受新时代带来的物资与精神的富足外,却跟不上时代的思维和发展。比如,大学生就是“香饽饽”,是“稀有人才”的思想还在一些学生当中存在;一些学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不断蔓延,这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格格不入。因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立足实际,规划好学业,脚踏实地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积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主动适应当前国家就业指导的政策,通过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研究,不仅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就业观念提供参考,也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科学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帮助。

2.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

2.1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不断转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