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8:23: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就业村

充分就业村创建事宜

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的重要作用,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和充分就业,促进我区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决定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创建范围

全区各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

二、主要任务

严格按《“充分就业村”考评表》中平台建设、充分就业、基础工作、就业服务、创业帮扶、其他共六大项、二十八小项内容进行“充分就业村”创建。

三、考评认定

查看全文

充分就业村考评验收通知

为切实加强农村就业工作,根据《“充分就业村”考评办法》和《创建“充分就业村”的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决定开展2011年“充分就业村”考评验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评范围

全区涉农街道18个行政村劳动就业工作。

二、考评内容

主要考评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平台建设、充分就业、基础工作、就业服务、创业帮扶及其他等内容(详见考评表)。

三、考评认定

查看全文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就业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18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实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材,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结构,经研究,决定公开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就业,现就选拔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选拔工作目标

每年选拨录用40名左右,争取用4-5年时间实现中央提出的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二、选拔时间

200/年选拔工作定于11月份。从200*年起为每年的8月份。

三、选拔对象和报考条件

查看全文

劳动保障在社区充分就业不出村服务延伸到农户

4月17日,**市召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在总结交流上年工作经验基础上,隆重推出各项保障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的惠民便民新举措。大会在聘请全市318名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长的同时,重申以往“机构、人员、经费、场所、制度、工作”等强化基层保障平台建设“六到位”的严格要求,围绕市政府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项目,完善和提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服务机制的功能水平,充分发挥构建和谐稳定新**的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朱金兆主持,**市政府副市长吴炜作了重要讲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顾龙珍局长作了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报告。会议授予了鲈乡二村等33个社区为07年度“充分就业社区”的荣誉,松陵镇、盛泽镇等四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市有关部门领导、各镇(区)分管领导、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所长、经济服务中心主任,各镇(区)、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代表出席此次会议。

顾龙珍局长在报告中指出,200年,**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各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职责,规范运作机制,取得喜人成绩。全市通过了两项创建工作,取得了16个苏州市级充分就业社区和3个苏州市级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的较好成绩,赢得了省、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顾龙珍局长在部署2008年工作中指出,劳动保障各项各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劳动保障部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前沿阵地”。2008年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依旧艰巨,劳动保障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市政府提出的实事项目目标,增强搞好平台建设的责任感,积极推进平台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切实将全市劳动保障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顾龙珍局长按照“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拓展功能”的新思路,提出推进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的三点指导意见:一是全面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行政村的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平台的政策配套机制。要积极推进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障服务进社区,使零就业家庭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不出社区就得到优质高效的“一条龙”服务,努力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积极开展充分就业行政村的创建工作,使农村居民的培训、就业、保障和维权等政府的社会化服务更加亲民、便民和利民,实现农村居民享受就业服务不出村;为行政村内有劳动能力、有转移就业愿望的适龄劳动力提供“131”(一次职业指导、三次有效就业信息、一次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对农村贫困户、被征地无业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实施重点帮助,进一步发挥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功能,以确保贫困户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力至少有一人成功实现转移就业,动态消灭零就业家庭;要通过开展职业培训,落实各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劳动力输出和自主创业。在平台建设“六到位”、“村村通”覆盖面达100%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充实就业服务内容,形成覆盖市、镇、社区(村)的三级劳动保障信息化网络系统,实现实时对接以及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服务的动态管理,保障充分就业行政村79%的达标率。二是全面打造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管理和服务机制。强化劳动保障服务站的领导和管理,在聘请好站长的基础上,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要求各镇(区)配强配好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使之成为站长的得力助手,综合管理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经费按照吴政办[200]115号文件由局会财政给予补助解决。还将规范劳动保障服务站协理员的工作指导和管理,规范服务内容和办事程序,积极组织好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协理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各镇劳动保障所要做好协调工作,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加强业务指导,为其分任务、压担子,让他们有事干,确保发挥好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作用。同时要对劳动保障服务站实施专项检查制度,各镇(区)要不定期组织检查工作,以推进平台建设的各项检查制度,各镇(区)要在检查、督促的基础上,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检查;建立举报监督制度,畅通社区(行政村)居民投诉求助渠道;对促进零就业家庭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行政村)工作实行年度评估考核,对达标社区(行政村)和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各镇政府要把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同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合作、基层广泛参与、社会关心支持的工作局面,要制定完善社区(村)平台建设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监督制度,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特别要建立适合农村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配套机制,在去年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考核奖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的考核奖励办法,以推进充分就业行政村的创建工作;三是全面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服务功能作用。要努力使平台建设实现“四化”即工作制度化、平台建设规范化、人员队伍稳定化、功能作用多样化,逐步建立依托劳动保障平台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长效服务机制,使之与完善、提升充分就业社区和行政村工作互动并进,同时发挥平台作用,切实落实各项劳动保障优惠政策。要充分依托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管理,认真做好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及时受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请,按政策要求审定、拨付,尤其是要按吴劳社[2008]25号《关于调整和明确部分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的通知》要求,及时对48、58困难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调整到位。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困人员、退休人员等群众的动态管理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情况、税费减免等再就业政府扶持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对困难人员实施再就业援助,确保各项劳动保障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还要进一步关注老年职工,切实强化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要在认真总结前阶段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再接再厉,努力把一些好的经验、好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制订出更多更好适应社会化管理工作需要的规范性制度;进一步制定落实长效机制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确保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得到有效运转;进益做好走访慰问各种,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帮困扶贫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做好特困退休人员的慰问工作,扩大退休职工慰问范围,逐步提高慰问标准。做到该走访慰问的必须走访到位,使退休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社会化管理带来的好处;要时刻关心每一位退休人员的思想、生活和身体状况,积极创造条件,经常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各类形式的活动,使广大企业退休人员真正感受到“新娘家”的温暖。还要拓展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切实满足社区、镇村居民等各类社会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以提供便捷、优质的为宗旨,更多层次地拓展服务功能,推行以人为本的个性服务、贴心服务、诚信服务,切实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总之,通过不断强化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功能作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作为、新成效推动**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跃上新的更高的台阶,为**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炜充分肯定了基层平台建设在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就业,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扩大城乡社保覆盖面的重要作用,并高度评价了200年**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成效。还对今后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不断强化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组织领导,齐心协力推进平台建设工作;市、镇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工作经费到位,从而保证各基层平台人员、场所及设施的正常运转;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强化对基层平台的各项工作的考核力度,不断完善和提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服务功能。要成分发挥各镇、社区(村)协理员的便捷、优质的服务功能;延伸就业培训、市场信息等援助服务功能;深化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功能;强化各种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服务功能;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基层平台建设给予支持和指导;三是切实提高基层劳动保障队伍的整体素质。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业务政策,夯实专业基础,懂得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效率,树立工作责任心,开展政策宣传,求真务实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查看全文

从#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农民收入来源看三农问题

今年,我驻点河市镇##村。该村地处河市镇西南方向,三面环山,总人口1700余人,耕地600亩,山地4000亩,主要种植柑桔、龙眼等农作物。1995年经济作物效益显著,农村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市场变化,农产品价格下滑,利润大幅度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和亮点,现有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限制,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外部工业区建设难以惠及农民;农民增收缺乏支撑,规模较大的产品增产不增收,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缓慢,村里现只有两家小型鞋业加工场,经营困难,而相对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却未能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因观念陈旧、技术技能缺乏、就业信息不灵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向相关产业转移。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就业格局

1995年,全村劳动力总数863人,(劳动力指18岁-60岁从业人员,下同),其中:男423人,女440人。劳动力中,小学以下(含小学)文化程度618人,初中文化215人,高中文化10人,全村从事农业、果林生产555人(其中从事水果场承包21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150人,长期外出从事其他行业158人。2003年全村劳动力总数911人,其中男453人,女458人,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531人,初中文化358人,高中文化21人,全村从事农业、果林生产424人(其中从事果场承包8人)在村从事手工加工业78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128人,长期外出打工从事其他行业218人。农村30岁以上的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未能掌握从事工业生产必要的技术或技能,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又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农民原来的收入都比较高,在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①95年18-30岁的长期外出人员中,经过近十年的时间,有一部分人员回村从事手工加工业。②2003年31-50岁,在家人员比较多,他们受家庭和农活的约束,又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力大面积转移,只能依靠技能的提高和本地企业的吸纳。)

二、农民收入情况

1995年,全村农民柑桔产量2万担,平均销售单价120元/担,每担生产成本20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100元,柑桔总盈利200万元。全村农民龙眼产量0.2万担,平均销售单价350元/担,每担生产成本20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330元,龙眼总盈利66万元。粮食作物、蔬菜、畜牧业,外出承包果林场等盈利73万元,外出从事其他行业收入154万元,全村农民纯收入493万元万元,人均3024.5元。2003年,全村农民柑桔产量增加到2.2万担,平均销售单价45元/担,每担生产成本22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23元,柑桔总盈利50.6万元。全村农民龙眼产量0.15万担,平均销售单价50元/担,每担生产成本22元/担(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28元,龙眼总盈利4万元。粮食作物、蔬菜、畜牧业等盈利55.2万元,外出劳工(含小商贩)等从事其它行业收入235.8万元,全村农民纯收入345.6万元,人均2021元。由于##村主要农作物只有三种,没有相应的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农产品品种单一,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农民收入受市场价格变动大。加上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未能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偏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出现增产不增收。此外,交通设施落后,也制约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生态型企业的入驻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村农民收入来源情况单位:万元(①农闲时外出打工人员,因流动性比较大,其收入未能统计。②其它产业指外出劳工从事各行业的收入。)

三、劳动力转移动因

##村农业属粗放型,农村品结构单一,质量不够精细,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加上加入WTO后,关税下降,农业保护垒壁逐步消失,国外农产品(如进口优质水果)冲击市场,国内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偏高,保鲜措施不足,未能形成农副产品产业链,导致销售时间短,市场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有的甚至出现亏本,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迫使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为提高收入找出路。1995年外出劳务人员占总劳力的18.3%,劳务收入占劳动力总收入31.2%;2003年外出劳务人员占总劳动力的30.8%,劳力收入占劳动力总收入的68%,高于全省36.2%的平均水平。(外出劳工人员不含在家从事手工业人员,收入也不含在家从事手工业人员的收入)

查看全文

街道就业情况工作总结报告

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我市成功争创“市充分就业县(市)区”称号,确保我市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级文件相关精神,并结合街道实际,我们积极开展工作,现将这阶段所作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为有效完成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任务,街道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领导小组,其中以街道办主任周嫒儿为组长,工业主任为副组长。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街道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方案,确定了创建目标、长期规划及现阶段的工作任务。目前,我街道共有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根据《街道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方案》,按照分批创建的计划,确立了村、村、村、村、村、村、村和村这8个行政村为首批创建充分就业村,占到全街道的30%,力争到2010年底,使这8个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的标准;到2011年底,使居委会和全街道65%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社区)的标准;到2012年底,使全街道100%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的标准,同时达到充分就业街道的标准。使全街道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2%以上,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和农村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率70%以上的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使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二、夯实基础,完善制度。

1、积极组织动员大会。我街道于5月5日召开动员大会,会议由工业主任主持,8个行政村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上,邬主任向各村负责人介绍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要求各村做好宣传工作,并对创建工作给予积极配合。

2、落实劳动保障场地。各充分就业创建村于5月中旬落实村级劳动保障场所,并悬挂劳动保障室牌子,其中劳动保障室面积不少于20平米。但由于每个村各方面设施的局限性,8个行政村中只有村实现窗口化服务。

查看全文

街道就业情况工作总结报告

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我市成功争创“市充分就业县(市)区”称号,确保我市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级文件相关精神,并结合街道实际,我们积极开展工作,现将这阶段所作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为有效完成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任务,街道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领导小组,其中以街道办主任周嫒儿为组长,工业主任为副组长。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街道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方案,确定了创建目标、长期规划及现阶段的工作任务。目前,我街道共有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根据《街道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方案》,按照分批创建的计划,确立了村、村、村、村、村、村、村和村这8个行政村为首批创建充分就业村,占到全街道的30%,力争到2010年底,使这8个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的标准;到2011年底,使居委会和全街道65%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社区)的标准;到2012年底,使全街道100%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的标准,同时达到充分就业街道的标准。使全街道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2%以上,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和农村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率70%以上的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使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二、夯实基础,完善制度。

1、积极组织动员大会。我街道于5月5日召开动员大会,会议由工业主任主持,8个行政村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上,邬主任向各村负责人介绍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要求各村做好宣传工作,并对创建工作给予积极配合。

2、落实劳动保障场地。各充分就业创建村于5月中旬落实村级劳动保障场所,并悬挂劳动保障室牌子,其中劳动保障室面积不少于20平米。但由于每个村各方面设施的局限性,8个行政村中只有村实现窗口化服务。

查看全文

街道就业情况汇报材料

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我市成功争创“市充分就业县(市)区”称号,确保我市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级文件相关精神,并结合街道实际,我们积极开展工作,现将这阶段所作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为有效完成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任务,街道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领导小组,其中以街道办主任周嫒儿为组长,工业主任为副组长。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街道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方案,确定了创建目标、长期规划及现阶段的工作任务。目前,我街道共有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根据《街道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方案》,按照分批创建的计划,确立了村、村、村、村、村、村、村和村这8个行政村为首批创建充分就业村,占到全街道的30%,力争到年底,使这8个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的标准;到年底,使居委会和全街道65%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社区)的标准;到2012年底,使全街道100%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的标准,同时达到充分就业街道的标准。使全街道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2%以上,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和农村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率70%以上的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使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二、夯实基础,完善制度。

1、积极组织动员大会。我街道于5月5日召开动员大会,会议由工业主任主持,8个行政村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上,邬主任向各村负责人介绍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要求各村做好宣传工作,并对创建工作给予积极配合。

2、落实劳动保障场地。各充分就业创建村于5月中旬落实村级劳动保障场所,并悬挂劳动保障室牌子,其中劳动保障室面积不少于20平米。但由于每个村各方面设施的局限性,8个行政村中只有村实现窗口化服务。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部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认识到,农民失去土地之时,便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的“历史性时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分布和农民收入情况。到2003年底,奎文区共有人口33.9万人,城镇人口27.4万人,农村人口6.5万人。其中,城中无地村15个,人均0.2亩以下的村11个,0.2亩至0.5亩的村14个,0.5亩至1亩的村12个,1亩以上的村13个。钢厂工业园区共有12个村,6652人,劳动力3463人,人均耕地面积均在1.4亩以上。2003年全区农村经济收入32.5亿元,其中来自一产的3.9亿元,占11.8%;来自二产的18.1亿元,占55.7%;来自三产的10.5亿元,占32.5%。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87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74元,占45.7%;经营性收入1467元,占37.8%;农业收入636元,占16.5%。农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村22个,最多的为潍州路街道杨家村,人均5371元;在3000元以下的14个村,最少的为钢厂工业园孙家村,人均2700元。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近年来,我区把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民就业通盘考虑,城乡统筹,优劣互补,在做好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把街道企业、村办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吸纳农民就业的主渠道,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进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形成了城乡一体,工农一体的大就业格局,促进了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保持了就业局势稳定。

到2003年底,全区共有城镇从业人口89935人,农村劳动力34101人,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28%,20—40岁的占32%,40—60岁的占40%。从事传统农业的0.77万人,占23.3%;在企业打工的1.28万人,占38.8%;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0.78万人,占23.6%;无业的0.44万人,占13.3%。无地村中,从村集体积累、村办企业效益等方面综合看,就业情况可分为三个层面。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部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认识到,农民失去土地之时,便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的“历史性时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为此,我们做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分布和农民收入情况。到2003年底,奎文区共有人口33.9万人,城镇人口27.4万人,农村人口6.5万人。其中,城中无地村15个,人均0.2亩以下的村11个,0.2亩至0.5亩的村14个,0.5亩至1亩的村12个,1亩以上的村13个。钢厂工业园区共有12个村,6652人,劳动力3463人,人均耕地面积均在1.4亩以上。2003年全区农村经济收入32.5亿元,其中来自一产的3.9亿元,占11.8%;来自二产的18.1亿元,占55.7%;来自三产的10.5亿元,占32.5%。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87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74元,占45.7%;经营性收入1467元,占37.8%;农业收入636元,占16.5%。农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村22个,最多的为潍州路街道杨家村,人均5371元;在3000元以下的14个村,最少的为钢厂工业园孙家村,人均2700元。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近年来,我区把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民就业通盘考虑,城乡统筹,优劣互补,在做好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把街道企业、村办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吸纳农民就业的主渠道,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进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形成了城乡一体,工农一体的大就业格局,促进了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保持了就业局势稳定。

到2003年底,全区共有城镇从业人口89935人,农村劳动力34101人,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28%,20—40岁的占32%,40—60岁的占40%。从事传统农业的0.77万人,占23.3%;在企业打工的1.28万人,占38.8%;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0.78万人,占23.6%;无业的0.44万人,占13.3%。无地村中,从村集体积累、村办企业效益等方面综合看,就业情况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部分近郊村、城中村的村办集体企业效益比较好,村中80%—9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在本村企业工作,其余外出打工或在本村自谋职业。这些村就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基本上无农村劳动力失业问题,生活安宁,社会稳定。如广文街道李家村,廿里堡街道南屯、廿里堡村,大虞街道东庄村等。广文街道李家村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对自愿参与本村企业就工的村民实现全部就业。南屯村依托金宝集团公司安置本村1300名村民,占全村劳动力的73.7%。大虞街道东庄村结合旧村改造,腾出黄金地段联合开发建设了早春园市场和沿街商业房,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据统计,全区在本村就工的农民达5980人,占全部劳动力的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