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安置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8:05: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就业安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就业安置

职业运动员奥运后就业安置

1

目前国家和地方为保障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建立并完善一系列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培训制度。然而这些保障性举措在大多数运动员中却难以实现。随着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后用人自主权的独立,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手段安置退役运动员将越来越困难,走市场化的路子,保证运动员队伍入口、出口的畅通是必然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试图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问题,以实现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意义和价值以及重点难点

中国体育能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广大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但是他们中能够成为奥运冠军、体育明星的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只能成为成功者的铺路石,成为金字塔的底座和基石。他们把青春都献给了训练场和赛场,退役时,大多已错过了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地方的少年业余体校到国家队,读书与训练的矛盾似乎总是如影相随,成为体育界挥之不去的矛盾,不仅造成我国职业运动员出口淤塞现象,也直接影响后备人才贮备量。因此,在鼓励运动员努力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中国体育界还应该切实关注和把解决广大运动员的退役后的出口问题作为重要的工作,以维持和发展中国竞技体育“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

3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

运动员人数在1994-1998年期间,退役运动员的人数基本上在退和出两个方面趋于平衡,但是从1998年后,运动员退役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人数却逐年减少,到2003年下降到最低点,仅仅有5名退役运动员被安置。由于体育管理层实行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单位领导的考核主要是任职期间的成绩,相对而言,单位领导更注重运动员的成绩,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长期进入不了他们的视野,没有作为突出问题加以研究解决。教练员对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存在模糊认识,教练员的待遇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成绩,所以,教练员更重视运动员的训练,教练员有时明知运动员退役安置不容乐观,但仍急功近利,不顾及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查看全文

企业安置就业招聘会上的讲话

各界企业代表、各位求职人员:

大家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忠斌书记在全县抗灾自救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广大受灾群众和城乡待业人员开拓增收渠道,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按照市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和我县实际情况,举行这次“千户民企安置万人就业”活动。

今年我县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旱灾,农民收入势必受到严重影响。民生问题高于一切,本着真心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组织抗灾自救,帮助农民开拓增收渠道,力求在粮食减产情况下农民不减收。这也是放眼未来,加速推进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化这一长期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来,由市委统战部发起,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工商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多家单位,组织城区和外县(市、区)联动,每年都集中举办上千户民营用工企业参加,可一次性安排几万人就业的大型用工招聘活动,对促进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去年的第五届“千户民企安置万人就业”*招聘会,到会的县内外用工企业达60家,在机械、服装、餐饮、饲养等20多个领域120个工种,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也由于各乡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管领导亲自带队组团参加,共有近万名求职者参加应聘,当天达成意向协议1600份,可以说收效显著。

今天,第六届“千户民企安置万人就业”*招聘会又为县内外用工企业和城乡求职人员搭建了一个面对面直接洽谈的平台,供自主交流,双向选择,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在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拓宽下岗职工和城镇待业人员安置领域的同时,也为用工企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以充实企业力量,推动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

查看全文

县长在就业安置会发言

各界企业代表、各位求职人员:

大家好!

金风送爽,天地清和。值此祖国六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也欣喜地迎来了市第六届“千户民企安置万人就业”招聘会的胜利召开。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对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奋发创业,积极扩大就业并亲临大会提供就业岗位的各界企业表示由衷的感谢!向踊跃应聘的各位求职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连日来为成功举办这届招聘会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以及各乡镇分管领导,致以诚挚的问候!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忠斌书记在全县抗灾自救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广大受灾群众和城乡待业人员开拓增收渠道,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按照市委统战部的统一部署和我县实际情况,举行这次“千户民企安置万人就业”活动。

今年我县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旱灾,农民收入势必受到严重影响。民生问题高于一切,本着真心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组织抗灾自救,帮助农民开拓增收渠道,力求在粮食减产情况下农民不减收。这也是放眼未来,加速推进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化这一长期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来,由市委统战部发起,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工商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多家单位,组织城区和外县(市、区)联动,每年都集中举办上千户民营用工企业参加,可一次性安排几万人就业的大型用工招聘活动,对促进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去年的第五届“千户民企安置万人就业”招聘会,到会的县内外用工企业达60家,在机械、服装、餐饮、饲养等20多个领域120个工种,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也由于各乡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管领导亲自带队组团参加,共有近万名求职者参加应聘,当天达成意向协议1600份,可以说收效显著。

查看全文

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就业情况

在劳动年龄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共有4177名,其中已就业3070人,仍有1107人没有实现就业,在已就业的3070人中,自主创业的181人;受聘于人的1723人,其中从事瓦工、木工、油漆、水电工作等459人;企业聘用318人;外出务工62人;临时就业786人(帮人看店、勤杂、保安、保洁、保姆等)。从上述就业情况来看,就业人员中绝大多数人工作随意性大、稳定性差,自身无技能,很容易再次失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人员情况

经调查,目前市新区共有被征地农民5775人,其中劳动力4177人,按照性别分:男2220人,女1957人;按照年龄状况分:16—40岁1947人,41--60岁2230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加大,被征地农民将会越来越多。

(三)技能情况

查看全文

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安置途径多元化

近年来,幸福社区不断拓宽就业渠首,多形式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促进了辖区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截至今年3月,已安置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60人,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90%,达到了吉林省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一、依托主渠道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社区紧紧依靠市、区、街道三级劳动保障部门,先后组织下岗失业人员2100人次参加用工洽谈会,帮扶就业560人;每天查收市、区公布的就业信息,及时在社区内,累计安置340人。

二、发动全民创业

社区积极向下岗失业人员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2006年,昌邑区委、区政府提出,一个部门或一名领导干部要包保、扶持一名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中小企业,进而实现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社区利用这一机会,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为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包保对象。下岗失业人员王宝华在区城建局长的帮扶下,开办了汽车修配厂,不仅实现了自己创业,还解决了社区8个人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社区还创新开展了党员创业工程,重点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创业,带领更多的人就业。例如,社区一名党员组织了一批有技术的下岗人员、残疾人成立了一支便民服务队,从事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水暖、木工、保洁等项目,安置就业21人。截止到目前,社区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760人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把43人介绍到街道兴办的早、夜市场摆摊,并按规定减免税费;帮助26人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并享受到了税收减免政策,其中5人获得小额担保贷款。

三、利用周边资源优势促进就业

查看全文

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城镇化进程产生大量失地农民。目前,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基本采取给予货币补助的方式,让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政府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安置的做法。研究结果表明,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政府安置就业交易费用过高,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均衡,就业安置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等因素导致了政府对失地农民采取现行就业安置方式。针对现行就业安置存在的弊端,从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失业农民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制度经济学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民市民化、就业非农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张,建城区面积越来越大,城镇周边农村逐渐纳入到城镇范围内,与此同时,城郊农村的耕地也逐渐被城镇新建的各种建筑或基础设施所取代,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及生活保障来源,生计受到严重影响。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并使失地农民融入现代社会,是城镇化过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2]。虽然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失地农民可以得到一笔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科目在内的补偿款,但由于补偿款标准总体严重偏低,而且补偿款是一次性支付,根本不足以补偿农民失去土地带来的损失,无法满足失地农民长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如果不对失地农民实行就业保障,使失地农民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基于这一共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在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劳动就业权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政府有责任通过一些制度措施确保失地农民享受该项基本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往往通过市场途径实现就业,政府不负责安排工作。但是,市场存在失灵之处,一些特殊人群由于自身素质和社会经济原因,无法通过市场途径顺利实现就业,这就需要政府以适度干预的方式来保障这些人群的就业权利。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是社会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权利理应由政府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保障。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现状与就业安置方式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现状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道路,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对我国承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接轨国际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将发挥着重要作用[3]。然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有学者估计,1990年—2003年的13年间,全国失地农民的总数超过6500万人,而且每年以250万~300万的人数递增,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1亿人[4],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人以上,其中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而从动态来看,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000万人[5]。由于城市扩张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城市化,他们虽然在空间上已经进入了城市,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仍然带有浓烈的农村色彩,使得这一群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城里人不像城里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成为游走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边缘人”[6]。大部分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并且缺乏非农职业技能,只能沦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依赖有限的征地补偿款勉强度日[7]。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长远生计受到严重影响,有限的征地补偿款很快便花光,之后生活就陷入了贫困境地,不少失地农民因此走上了上访的道路。据统计,目前全国1/3以上的群众上访都归因于土地问题,而其中60%左右的纠纷是直接由征地引起的,失地农民问题已经由发达地区局部的社会问题扩展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8]。

查看全文

农民安置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思考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解决民生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农民特别是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安置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实现再次就业,对于不断增加农民家庭财产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长期的专题调研,针对万新街的安置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进行如下探讨。

一、全街安置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的现状

万新街所辖12个建制村,5个城市公司,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万余人,劳动力资源15000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资源8000余人,近13000人实现企业安置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农村城市化后,必然会导致全街农民完全失地,而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实际上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种职业的依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民以食为本,以业为基”,因此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并实现充分就业是农民失地后关注的首要问题。

1.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现象比较普遍。不充分就业是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不充分就业不同于失业,不是完全失去工作岗位,而是劳动力利用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饱满,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表现。据相关部门统计,全街现有闲置劳动力资源2000人左右。

2.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收入水平低。据调查,全街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主要是通过“招工安置”或“自谋职业”在本地企业务工,开店经商或从事个体经营。这种工作表面上看似稳定,但是一方面这类具有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勇气、技能与资金支持的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另一方面,这些农民有的会随着企业转制、技术进步以及企业用工制度的市场化,由于自身缺乏知识技能而面临下岗与失业;再有一部分农民选择外出做建筑工人、跑运输、搞装修、干零活、摆地摊、装卸等短期的临时性的工作。大部分失地农民就业后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失地农民综合就业能力相对较低,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比较局限,再加上培训力度不够等原因,大多失地农民从事的职业收入都比较低,普遍在千元以内,而且收入还相当不稳定。

3.农民掌握的技能少,层次低,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根据调查,全街只有近2000人参加过职业技能相关培训,其中大部分都是初级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只能从事简单的技术操作。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而目前全街闲置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中以下,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大部分又是年轻人,其中一大部分人由于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缺乏相应的就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而很难找到工作。

查看全文

我国职业运动员奥运后就业安置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法,分析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不利因素,走市场化的道路,建立和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这是解决运动员退役出路难的关键。运动员退役后走向人才市场,按照社会需求,本着双向选择原则,自主选择职业。建议国家应该制定新的法规政策,进行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国家退役运动员就业服务机构等,为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妥善安置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职业运动员就业安置解决对策

1前言

目前国家和地方为保障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建立并完善一系列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培训制度。然而这些保障性举措在大多数运动员中却难以实现。随着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后用人自主权的独立,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手段安置退役运动员将越来越困难,走市场化的路子,保证运动员队伍入口、出口的畅通是必然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试图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问题,以实现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意义和价值以及重点难点

中国体育能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广大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但是他们中能够成为奥运冠军、体育明星的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只能成为成功者的铺路石,成为金字塔的底座和基石。他们把青春都献给了训练场和赛场,退役时,大多已错过了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地方的少年业余体校到国家队,读书与训练的矛盾似乎总是如影相随,成为体育界挥之不去的矛盾,不仅造成我国职业运动员出口淤塞现象,也直接影响后备人才贮备量。因此,在鼓励运动员努力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中国体育界还应该切实关注和把解决广大运动员的退役后的出口问题作为重要的工作,以维持和发展中国竞技体育“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

查看全文

劳保局就业安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从一定层面上讲,残疾人的付出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残疾人是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国家和社会应对残疾人给予保护和扶助。给残疾人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特殊的扶持和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同志指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进了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有的迈进了教育、科技、卫生等机构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与健全人一起工作,共同为社会做出贡献。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实践,提高了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认识,改变了残疾人不能就业或只能在福利企业就业的观念,增强了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和各社会责任,残疾人择业的范围日益扩大,就业层次逐步提高。按比例就业工作不仅直接安置并稳定了大量的残疾人就业,而且为整个残疾人就业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我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推动各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组织、指导工作。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经济组织,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具体比例。”《劳动法》第十四条规定:“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四川省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四川省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实施意见》都规定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按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1.5%的比例安置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金。”《XX市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办法》、《XX市按比例安置城镇残疾人就业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对我市残疾人就业作了更详细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视与关怀。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好职责,切实做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

查看全文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方案

为了有效缓解我县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经研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招聘50名公益性岗位人员,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招聘对象及条件

具有本县城镇户口,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1、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4050”下岗失业人员(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的下岗失业人员);

2、就业确有困难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夫妻双方下岗、无一人就业且无一子女就业的困难家庭);

3、长期失业人员(失业一年以上就业确有困难的长期失业人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