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1:29: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鸡腿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鸡腿菇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健词鸡腿菇;栽培;管理;技术
论文摘要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菌科、鬼菌属。鸡腿菇是一种可被人工简易栽培的野生菇种,因形似鸡腿而得名。其品质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鸡腿菇的优点很多,如技术简单,易于栽培,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庭院栽培鸡腿菇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鸡腿菇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健词鸡腿菇;栽培;管理;技术
论文摘要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菌科、鬼菌属。鸡腿菇是一种可被人工简易栽培的野生菇种,因形似鸡腿而得名。其品质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鸡腿菇的优点很多,如技术简单,易于栽培,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庭院栽培鸡腿菇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试议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路径
一、我市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牛家峪村位于阳泉市狮脑山脚下。全村总面积1650亩,全村拥有耕地面积400亩,林地面积920亩,居住150多户、600口人。牛家峪村主要依靠以粮食和果树种植为主(目前果树已多数衰老),2006年,牛家峪支村两委审时度势,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调整产业机构,重新定位全村经济工作:一方面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在现有耕地上挖潜改造、增产增效;另一方面发挥区位优势,紧紧抓住狮脑山整体开发和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机遇,开发休闲生态和观光采摘园区。从2006年起的4年里,全村完成了以下工程:①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建设项目。主要利用地形落差,采用自流式,完成注入粪便、产气、沼渣沼液利用等全过程,所产沼气可供全村150多户使用,实现了沼气“户户通”,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新型能源,同时沼渣、沼液直接还田,既实现了农作物的无害化,又使农业生产增产增效;②完成净化水厂建设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也使农田灌溉得到了水源补偿;③发展水果和经济林等。目前共发展桃、杏、枣、苹果、葡萄等经济林200亩,苗木花卉100亩,饲料作物100亩。同时为了使沼气工程项目运转顺利进行,村里还扩大了养猪场,专供沼气使用。到目前为止,牛家峪村已形成养猪、沼气利用、粮食、果树、苗木、无公害蔬菜种植相连接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高效发展模式。全村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政治持续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全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牛家峪村猪、沼、果、苗循环经济链条:水厂————→猪场————→沼气↓↑↓粮食、果树、苗木、饲料作物←沼渣、沼液现在,牛家峪村已经逐步形成全市农业废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文明化的典范。同时,牛家峪村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一天天壮大,成为全市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
二、运城市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福昌”食用菌合作社采用土窑洞生产模式,以棉籽皮、玉米芯、花生壳等各种作物秸秆为主料生产鸡腿菇。杨家门村位于盐湖区最北端的稷王山下,共有两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647人,总户数157户,耕地面积2000余亩,共有户用沼气池71个,属纯旱垣地带。2010年,杨家门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盐湖区政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经专家论证和组织部分群众外出考察,确定了发展鸡腿菇产业的工作思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投资300余万元,打成土窑洞150眼,投料生产80眼,每眼窑洞年产值达到6万余元,纯收入3万元。鸡腿菇生产、销售采用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共有101户群众参加合作社。该村运用沼渣、沼液拌料新技术发展鸡腿菇生产。具体做法为:把原料平铺在水泥地面上,将2%的生石灰均匀洒在料面上,用沼液将生石灰粉均匀冲于原料内(原料和沼液的比例为1:1.5~1.6),充分搅拌均匀后建堆,堆宽为1.2~1.5米,高为1.2米,长度不限,呈梯形,稍加压实。最后用直径约3.5厘米粗的木棍在料堆顶部每隔40~50厘米扎一至地面的通气孔,并摇至10厘米,以免造成厌氧发酵。白天覆盖上塑料薄膜,以防病虫侵入和水分散失,但塑料薄膜与地面要留空隙,以利通气。晚间温度降低后将塑料薄膜揭开,以利通气。当整料堆中心温度上升到70%以上时,再持续24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的原则是:内外想调、上下换位。
具体操作是,将原料堆中上部经过高温发酵料内产生大量白色放线菌(有益菌)的培养料,翻到新建堆的下部,将原料堆表层5~10厘米的料翻至新建堆中部。原料堆底部的料翻到新堆的上部,如此可使上次未到高温发酵的整料于本次经过高温发酵;尤其是上次料堆底部水分偏大并处于厌氧状态的整料至上部,使水分下沉并经过高温发酵;如此经过3-4次翻堆后,即可确定整料的每颗料至少经过2次高温发酵,达到充分腐熟的目的。pH值为7~8左右,含水量在65%左右为宜。此种集养殖、培育、种植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使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废弃物得到了“整体、高效、再生、循环”的利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完成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杨家门村每眼窑每年上料3茬,每茬上料5吨,年总投料量达到3000吨。沼渣、沼液用量按1:1.6计算,年用沼渣、沼液量达4800吨,鲜菇总产量达3900吨,按现行市场价格8600元/吨计算,年总效益达到3354万元。如果麦麸或玉米面等辅料的添加量按20%计算,年可节约麦麸或玉米面600吨,按现行市场价格2000元/吨计算,合计节约120万元,增产量按30%计算,年可增产900吨,产值774万元。因此,沼渣、沼液拌料生产新技术的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不但使杨家门村的沼渣、沼液得到了综合利用,而且给广大菇农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2010年杨家门村鸡腿菇生产示范区被山西省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011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并形成了集鸡腿菇生产、采摘、农家乐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以上所述三个范例,都是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点范,从中可以看出,都是以农村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猪—沼—鱼”等方式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是转形发展的一种可取之路。综上所述,我市农村如何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应借鉴上述事例,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综合规划利用,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全市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
食用菌产业现状与策略诠释
摘要:分析庄浪县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庄浪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出发展对策,以为推动庄浪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现状;发展对策;甘肃庄浪
食用菌具有食药两用优点,具有降脂、降糖、抗癌、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改善胃肠功能、延缓衰老、增强记忆力、改善骨质疏松、美容减肥等功能[1]。食用菌是新时代保健食品,发展食用菌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近20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菜、果传统农业的新型优势产业。
庄浪县于20世纪80年代就有零星的食用菌栽培点,自1993年引进日光温室技术后,食用菌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产量和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上半年,庄浪县食用菌生产大户有110户,从业人员600人,总产量1700t,总产值330万元,户均纯收入1.5万元。发展龙头产业,不仅振兴庄浪经济,而且活跃了周边县、市经济。但庄浪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邻近天水地区差距较大。现将庄浪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如下。
1庄浪县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1.1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
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发展现状;呈现的特点及优势;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和目标;对策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全区生产平菇约500多万袋,年产量750万公斤,年产值2250万元;生产双孢菇40万平方米,年产量400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生产香菇8万袋、全区食用菌生产乡镇有30个、全区生产食用菌菌种的单位和个人有5家,年产各类菌种100万瓶、规模化优势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已整合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规模、有组织的稳定生产、资源优势凸显:双孢菇生产逐步向水资源缺乏,蔬菜生产比较弱势的沿山冷凉灌区集中、经济效益明显:按50米长的棚计算,种菇每户平均纯收入6000-8000元,效益十分显著、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随着双孢菇生产的扩大和产地规模形成、资金严重不足、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不强、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为食用菌产业提供组织保证、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强化市场监管,严把菌种质量,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技术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强化技术培训,健全服务网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扶持龙头企业,规范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随着日光温室由川区向沿山区的扩展,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沿山冷凉灌区定位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了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力度,使双孢菇生产在近3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沿山冷凉灌区集中,产品远销香港、新疆、西宁、兰州、金昌等地市,已成为我区特别是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的主要优势产业之一。
1、种植品种
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2、种植规模
诠释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境及措施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了如何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品质和提高效益上。淮安市是江苏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农民收入进入新的增长滞缓期,农村经济由小康走向富裕的进程受阻,弱的市场激励机制大大降低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获得最佳的收益,这不仅是农民的困惑,也是各级政府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商品农业生产以外的特色产业,如食用菌产业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农民及政府部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1.1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管理粗放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产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过程缺乏技术规范。笔者对淮阴区三树镇、丁集镇的食用菌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该镇菇农目前主要以生产鸡腿菇、蘑菇、平菇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种如茶树菇、巴西蘑菇等基本无生产。同时发现,菇农在从事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虽然该镇食用菌生产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食用菌生产技术环节和流程处于一种懵懂状态,有的菇农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操作规程,为什么要实施标准操作规程,而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这说明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与食用菌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格局形成多样化的生产体系,进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落实的难度,降低了菇农整体的经济收益。
1.2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食用菌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多样化(选种、生产流程、采收、加工等),导致产品混杂、等级不分。如同样是平菇生产,在丁集镇的同一村就有6~7个品种,有的一户就有2~3个品种,导致生产和采收时间不一致,难以形成规模销量和买方市场的压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一个整体利益观,有些人为谋取私利,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这些行为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生产者的信誉。精明的商家常利用这一情况进行压价,导致即使是优质的食用菌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此外,菇农生产缺乏创新性,没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没有将品牌和特色与市场挂钩并进行产品包装和市场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剖析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境及策略
摘要:分析了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发展淮安市食用菌产业的对策,以为加快发展淮安市食用菌产业提供依据。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对策;江苏淮安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了如何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品质和提高效益上。淮安市是江苏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农民收入进入新的增长滞缓期,农村经济由小康走向富裕的进程受阻,弱的市场激励机制大大降低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获得最佳的收益,这不仅是农民的困惑,也是各级政府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商品农业生产以外的特色产业,如食用菌产业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农民及政府部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1,2]。
1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1.1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管理粗放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产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过程缺乏技术规范。笔者对淮阴区三树镇、丁集镇的食用菌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该镇菇农目前主要以生产鸡腿菇、蘑菇、平菇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种如茶树菇、巴西蘑菇等基本无生产。同时发现,菇农在从事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虽然该镇食用菌生产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食用菌生产技术环节和流程处于一种懵懂状态,有的菇农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操作规程,为什么要实施标准操作规程,而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这说明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与食用菌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格局形成多样化的生产体系,进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落实的难度,降低了菇农整体的经济收益。
环保新工业建设打造生态致富路经验交流材料
打造环保新工业,循环利用增效益
该县采取市场手段对高耗能企业进行产业结构重组与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通过科技嫁接、引进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改“资源—产品—废物”的直线型产业链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企业节能增收、减污增效。陶瓷是该县的传统支柱产业。过去,陶瓷企业生产能耗大、资源利用率低,次、废品全部被丢弃,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大量材料被浪费。该县加大了陶瓷企业节能减排技改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快陶瓷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陶瓷企业建起了燃气宽截面节能明焰裸烧隧道窑,由烧煤改为烧气,采用窑炉余热干燥技术,实现了热能的循环利用,公斤瓷能耗从过去10000千卡降至3000千卡,年节约燃料费1200多万元;产品烧成率还由过去的85%提高到95%以上。如:康舒陶瓷公司通过回收次、废品和销售中的破损陶瓷,再次利用废品中的锂辉石,年节约原料50吨,节约资金18万元。该公司还建立纯水过滤池,收集原料车间废水,澄清下层泥浆再利用,年节约用水600多吨,节约原料70吨,节约资金近100万元。
建设生态新农村,农民增收添渠道
该县以沼气建设为龙头,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推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形成“做饭不靠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家庭庄园式生产格局,实现了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今年来,该县新建沼气池100多座,全县5000多户农民用上了卫生、方便的沼气灶,涌现出沼气生态庄园60多个。不仅减少了焚烧木柴、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节约了森林资源,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该县日峰镇塘回上村村民曾兰香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建起了沼气池,家里的烂柴草和废水派上了大用场,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家里养猪一年能赚3000多元,用沼渣当肥料种菜能节省化肥开支1000多元,种出的蔬菜是绿色无公害蔬菜还能多卖钱,再加上省下的燃料费、取暖费,一年能增收8000多元,沼气池变成了咱农民的‘聚宝盆’”。
发展绿色新农业,农民致富道路宽
该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山上种桔、棚里育菇、田间栽烟”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蜜桔、食用菌、烤烟三大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70%现金收入来自此“绿色新农业”。
村党支部的优秀事迹材料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上,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带领干部群众把一个昔日的落后村变成了全县的先进村、富裕村。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省劳模、市劳模,市农村经纪人标兵,乡十佳村干部、“双强”支书。20*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
*村原来又穷又乱,各项工作在全乡排名倒数。1998年,刚刚走马上任的*决心带领群众大干一场,彻底改变*村的落后面貌。他组织干部群众为*会诊,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村里经济发展缓慢,干部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多年来也未能给群众办几件实事。*在党员会上推心置腹,摆明观点,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力争在短时间内建成文明富裕村。
为探索致富道路,他甘当“实验品”。1998年秋天,他与人合伙种了50亩红萝卜,但是订单客商毁约逃离,为了不让农户受损,他自己净赔5000元承担了全部损失。1999年秋,*带领两委干部实地考查外村食用菌种植,回来决定动员群众种植金针菇,可是种惯了庄稼的群众谁也不敢尝试,还是他率先示范,与村长和会计每人投资3000元建成了3个1万袋规模的食用菌棚。在他的带动下当年全村种植金针菇12万袋,期间他多次请技术员逐户上门进行指导,通过精心种植和经营,当年所有菇农都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户均盈利5000至7000元不等。
*年春季,群众种植金针菇的热情渐涨,纷纷表示要建食用菌大棚。有心的*重估形势,与两委干部合股投资20万元建起了全村第一家食用菌公司——鑫泰公司,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发展菇农10余户。金针菇种植一期结束后,公司收回了全部投资,菇农户均收入8000—10000元不等。为扩大规模效益,2001年春*又动员合股人新上两家食用菌公司,食用菌大棚达到60栋,带动菇农40余户。为了寻找销路,他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认真分析、掌握销售价格趋势和规律,并把这些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在外销售的经纪人队伍,迅速扩大了市场。在全村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在加工运输方面做了不少文章。2001年,他协调贷款帮助四个农户,合股建成了韩庄乡鑫地蔬菜购销公司,扶持上了一家小型食用菌真空包装厂,使该村在食用菌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上形成产业链条,并辐射带动了周围村食用菌的发展。
20*年韩庄乡党委政府成立了食用菌协会,*被推选为会长。协会有力地推动了全乡食用菌的发展,使该乡食用菌产业走上了规范化、产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该村已有食用菌公司12家,标准食用菌棚180栋,种植金针菇、鸡腿菇等多个品种,全村长年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有400余人,经纪人队伍达40余人,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1000元。现在*村已成为豫北最大,全国闻名的食用菌种植专业村。
“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东南部,辖2个村民小组,是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村。全村现有村民72户、320人,其中生活困难人员19户、78人。本村党员共计11人,贫困党员1名。自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以推进组织共建、党员共管、干部共育、发展共赢、困难共帮、资源共享为重点,结合学习实践“两学一做”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我局成立了结对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局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党支部领导为成员,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负责统筹抓好结对共建工作,充分发挥我局党支部在基层城乡结对共建工作中的领导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严格考核,督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