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行政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1:25: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集团行政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集团行政部工作报告总结
2010年,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在宁波万达商管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严峻形势,行政部紧紧围绕管理、服务、学习、招聘等工作重点,注重发挥行政部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作用,为公司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基础管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为领导和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行政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一年来,行政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使行政部基础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相关工作达到了优质、高效,为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如:做到了员工人事档案、培训档案、合同档案、公章管理等工作的清晰明确,严格规范;做到了收、发文件的准确及时,并对领导批示的公文做到了及时处理,从不拖拉;做到了办公耗材管控及办公设备维护、保养、日常行政业务结算和报销等工作的正常有序。成功组织了室外文化拓展、羽毛球比赛、读书征文、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培训课、员工健康体检等活动,做到了活动之前有准备,活动过程有指导,活动之后有成果,受到一致好评;行政部在接人待物、人事管理、优化办公环境、保证办公秩序等方面做到了尽职尽责,为公司树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窗口作用。
二、加强服务,树立良好风气
行政部工作的核心就是搞好“三个服务”,即为领导服务、为员工服务、为广场商户服务。一年来,我们围绕中心工作,在服务工作方面做到了以下三点:
集团行政部工作情况述职报告
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在宁波万达商管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严峻形势,行政部紧紧围绕管理、服务、学习、招聘等工作重点,注重发挥行政部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作用,为公司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基础管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为领导和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行政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一年来,行政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使行政部基础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相关工作达到了优质、高效,为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如:做到了员工人事档案、培训档案、合同档案、公章管理等工作的清晰明确,严格规范;做到了收、发文件的准确及时,并对领导批示的公文做到了及时处理,从不拖拉;做到了办公耗材管控及办公设备维护、保养、日常行政业务结算和报销等工作的正常有序。成功组织了室外文化拓展、羽毛球比赛、读书征文、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培训课、员工健康体检等活动,做到了活动之前有准备,活动过程有指导,活动之后有成果,受到一致好评;行政部在接人待物、人事管理、优化办公环境、保证办公秩序等方面做到了尽职尽责,为公司树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窗口作用。
二、加强服务,树立良好风气
行政部工作的核心就是搞好“三个服务”,即为领导服务、为员工服务、为广场商户服务。一年来,我们围绕中心工作,在服务工作方面做到了以下三点:
集团行政干部工作小结
本人于月日入职,历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职务,并于年日兼任部部长、办事处主任,现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现将年工作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内容
年月日至年月日,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是进行公司规章制度的建设;年月至年月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人力资源工作规范性建设;年日至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负责项目部的全面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项目部规范管理的建设;年月日至今,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本人实际上是从事了12个月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6个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个月的项目部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行政管理工作
1.完成了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工作。主持制定了17套规章制度,其中亲自主笔编写11套,这些制度基本上满足了公司目前的管理需求,从而使公司的各项管理有章可循,员工有“法”可依,为公司实现企业现代化规范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集团行政部工作情况总结汇报
,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在宁波万达商管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严峻形势,行政部紧紧围绕管理、服务、学习、招聘等工作重点,注重发挥行政部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作用,为公司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基础管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为领导和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行政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一年来,行政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使行政部基础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相关工作达到了优质、高效,为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如:做到了员工人事档案、培训档案、合同档案、公章管理等工作的清晰明确,严格规范;做到了收、发文件的准确及时,并对领导批示的公文做到了及时处理,从不拖拉;做到了办公耗材管控及办公设备维护、保养、日常行政业务结算和报销等工作的正常有序。成功组织了室外文化拓展、羽毛球比赛、读书征文、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培训课、员工健康体检等活动,做到了活动之前有准备,活动过程有指导,活动之后有成果,受到一致好评;行政部在接人待物、人事管理、优化办公环境、保证办公秩序等方面做到了尽职尽责,为公司树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窗口作用。
二、加强服务,树立良好风气
行政部工作的核心就是搞好“三个服务”,即为领导服务、为员工服务、为广场商户服务。一年来,我们围绕中心工作,在服务工作方面做到了以下三点:
集团行政部年终工作总结报告
2010年,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在宁波万达商管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严峻形势,行政部紧紧围绕管理、服务、学习、招聘等工作重点,注重发挥行政部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作用,为公司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基础管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为领导和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行政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一年来,行政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使行政部基础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相关工作达到了优质、高效,为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如:做到了员工人事档案、培训档案、合同档案、公章管理等工作的清晰明确,严格规范;做到了收、发文件的准确及时,并对领导批示的公文做到了及时处理,从不拖拉;做到了办公耗材管控及办公设备维护、保养、日常行政业务结算和报销等工作的正常有序。成功组织了室外文化拓展、羽毛球比赛、读书征文、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培训课、员工健康体检等活动,做到了活动之前有准备,活动过程有指导,活动之后有成果,受到一致好评;行政部在接人待物、人事管理、优化办公环境、保证办公秩序等方面做到了尽职尽责,为公司树立了良好形象,起到了窗口作用。
二、加强服务,树立良好风气
行政部工作的核心就是搞好“三个服务”,即为领导服务、为员工服务、为广场商户服务。一年来,我们围绕中心工作,在服务工作方面做到了以下三点:
粮代储资格认定方法实施规则
一、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申请
第一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受理实行属地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企业的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申请受理工作。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及其他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管理的从事粮食仓储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企业集团)直属企业申请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由企业集团负责进行现场考察,汇总后报至国家粮食局,同时抄报申请企业所在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包括粮食类和油脂类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粮食类、油脂类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均需单独申请。
第三条申请企业提交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申请材料应使用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申请软件制作,包括纸制文本(三份)和电子文本(一份),其中纸质文本应使用A4纸印制(总平面示意图除外)。
申请企业应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
职教集团法人治理困境与对策
一、引言
我国职教集团一般由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大多数职教集团只是一个较为松散的、非法人的联盟[1]。在已组建的职教集团中,90%以上都是联盟型职教集团,即集团成员的法人身份相对独立,职教集团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2]。职教集团与政府存在行政法律关系,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事业单位的职教集团是行政相对法人,和政府的地位是不对等的,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管。法人治理问题是职教集团发展的共性问题,法律上虽然确立了职教集团的法人地位,但在实践中,政府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法人对待,职教集团自身也没有独立的意识与能力。目前,政府对职教集团办学干预过大,其发展方向、教育教学、招生、人事聘任以及职称评定等都由政府决定或主导。由于我国相关的教育法律没有对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具体、明确的规定,职教集团法人的权利、义务都不是很明确,走向法人治理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修订与完善。鉴于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实质是对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重新协调配置,政府如何逾越其天然弊端转变管理职能,职教集团如何以一种应然的主体身份进行自治也是其法人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来源及权力主体构成
(一)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来源:法律和政府的授权。从法理学角度来看,我国职教集团作为民事法人的自主权力,是职教集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授权而获得的。职教集团法人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根据职教集团法人存在的内在逻辑,职教集团在其存在之初就应该享有法律赋予的法人治理权力。然而,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职教集团,与行政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组织理论视角来看,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关系[3]。虽然我国法律尚未将职教集团归类为行政机关,但在实践中,基于职教集团某方面的职能考虑,其又是经法律授权的行政主体。职教集团办学所需的经费支持几乎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者税收,并非职教集团组织自有。职教集团虽然拥有办学所需的教育场所、教学设施及设备,但这些院校资产在性质上均属国有财产,并非职教集团自有,职教集团拥有的只是使用权。涉及资源配置的“大权”始终掌控在政府手中,职教集团无法从根源上摆脱与政府之间的“依附”关系。(二)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政府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讨论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首先要明晰的是在以法人治理为轴心的相互关系中,谁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谁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职业院校是职教集团的法人主体,那么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自然而然就应该是职业院校。然而现实情况真的如此吗?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权力主体在实质上是由政府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而非单一的职业院校主体;另一方面,在政府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的权力主体中,二者之间的力量和地位凸显出强烈的对比,政府居于主动支配地位,职业院校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集合”内,职业院校有多少法人治理自主权,取决于政府愿意下放多少法人治理自主权。职业院校作为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之一,虽然处在“法人”角色的框架下,但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法人,无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存在的价值是为政府履行其教育职能,而非为了作为独立组织价值的实现。
三、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困境
(一)法律缺失: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法律短板。1.职教集团法人主体资格具有双界性法人主体资格是指社会团体、组织所获得的法律承认其独立的民事权利、义务主体的身份[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强调法人对于民事权利的独立享有、对民事义务的独立承担。然而,职教集团因其与政府之间的血缘关系,难以维持财产关系上彻底的独立性。我国职教集团一般是为完成多元主体的共同目标,通过契约联结各成员单位而形成的独立法人之间的集合体[5],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职教集团内各学校为独立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职教集团法人主体资格的双界性突出表现在职教集团本应被赋予独立于科层制之外的事业单位法人地位,却被赋予以层级服从、行政命令为特点的行政机关的色彩。职教集团在某些方面被赋予行政权力的同时,会导致其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职教集团法人主体资格的双界性使其法人人格受制于行政科层意志,无法独立行使法人职能、承担法人职责。2.职教集团法人治理边界不清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对职教集团并没有明确的定位[6],职教集团法人治理边界不清。法人财产独立是职教集团成为法人的最重要标志,但职教集团的土地、财产、经济创收、知识产权及成果转让费等所产生的孳息、佣金、报酬等民事权力必然有违于职教集团所服务的公共利益。因此,相关法律法规既没有明确规定职教集团具备的相关独立财产权,也没有规定职教集团法人可以依据其独立财产从事民事活动的范围。职教集团虽有“法人”之名,但并未实现法人财产独立,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职教集团只能在法定范围内享有名称专用权、财产支配权、用人自主权以及工作决策权等,然而相关法律法规也并未对这些权力做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与第三十条中对学校权利与义务所进行的表述,很难判断这些权利与义务到底属于行政法性质还是属于民法性质。职教集团法人治理边界不清,增加了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难度。(二)政府管制: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体制障碍。1.政府过多干预职教集团的微观事务政府与职教集团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这就意味着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还要承担对职教集团的管理职责。政府管理职能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其对职教集团进行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尺度把握上经常错位,具体表现为政府在制定职教集团教育政策方针、发展规划与下发行政文件、通知等方式干预职教集团具体事务之间徘徊。政府在实际管理中过多地干预了职教集团的微观事务,仍然没有摆脱全面掌管职教集团的惯性思维,使得职教集团难以摆脱政府附属机构的角色。政府管理职能的错位会禁锢职教集团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运行,一切正常运转都离不开政府的管控,使得职教集团长期无法释放自身的积极性与活力,即便政府在下放权力的时候,也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2.职教集团对政府评估权威形成路径依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及第三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法接受监督。政府教育评估部门将职教集团化办学工作纳入评估内容,评估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地区、优秀职教集团的依据。现有的职教集团评估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估制度,是政府规制职教集团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估结果往往与教育资源配置紧密相关,会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估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作为受益于现有评估制度的职教集团,为了保留既得利益,会选择强化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估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并且力求巩固现有的评估制度框架。各职教集团为了争取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主动地位,过于突出评比和选拔,进而在评比中形成了浓烈的功利性氛围,使得评估有时反倒成为政府“拿捏”职教集团的有力工具。通过政府的检查以继续保持依靠政府获取资源的权力与能力,职教集团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进行评估。各职教集团疲于应付各级部门领导的检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实现无疑起到负面作用。(三)院校失位: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内部阻力。1.职教集团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缺失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是衡量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重要指标。从职教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法人治理之间的关系来看,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困境与职教集团内部权力重心“居高不下”有关。由于内部权力结构不平衡,职教集团各学校参与民主管理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职教集团内部行政权力高度集中,权力主要集中在职教集团决策管理层,职教集团各学校的权力出现弱化的趋势,抑制了自主权力在这一层级的发挥。职教集团决策管理层几乎统揽了招生、学科规划、教学活动、教师招聘、职称评定以及经费分配等的所有事务。而职教集团各学校无法在涉及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过程中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从职教集团内部权力运行和法人治理之间的关系来看,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落实遇阻与职教集团内部权力的运行不当有关。权力运行不当会使职教集团各学校之间的关系松散,资源交流渠道阻塞,集团内部凝聚力低,从而阻碍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实现。在缺乏有效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职教集团决策管理层权力的规范性运行也就成为一纸空谈。2.职教集团章程规约失灵章程是确定职教集团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文件,一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即产生法律效力。职教集团章程既能够对职教集团法人治理行使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又能够规范政府行为,是落实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重要制度保证。然而,职教集团章程存在规约失灵等问题,导致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缺乏规约。首先,职教集团章程实践操作易流于形式,很多职教集团的章程并未通过正规合法的程序建立,没有经过起草议案、大会审议,仅仅是职教集团的某些领导商议而成;职教集团章程的内容与学校的实际不符,职教集团章程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次,职教集团章程建设内生力不足。职教集团内部管理行政化使得职教集团广大师生对集团领导者的行政命令形成了路径依赖,忽略了职教集团章程建设。最后,职教集团章程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职教集团章程往往缺乏对职教集团内部民主监督机构地位及其职责权限的明确规定,监督机构的操作性或权威性不足。
出版业集团化趋势分析论文
我国出版集团的组建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竞争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体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致来讲,我国出版业集团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跨地区出版组织的松散联合体。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政府推动企业集团建设拉开了序幕。1988年11月,花城出版社等11家出版机构联合成立了“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1989年4月,华东六省一市成立“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这一阶段的出版联合体严格来说不能称为出版集团,因为联合体成员之间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资本纽带关系,仅仅是为了出版物的市场销售而形成某种协议,主要是为了互通信息、协调关系、壮大声誉而所作的一种“联合行动”。但这一行动透露出的信息是,市场规律要求出版业实力壮大,呼唤出版组织与机构整合优化。
第二阶段: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由地方政府批准成立出版集团。1992年4月,新闻出版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出版行业的联合,进行出版、印刷、发行企业集团的试点。此后一批省级试点出版集团诞生,例如山东出版集团总社、广州新华书店总社等。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被提上日程,全国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集团的运行。这一阶段,出版集团主要是依靠行政隶属关系组建,但同时也开始逐步探索企业集团运营机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1996年3月,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局长会议上,国家体改委有关人士作了《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报告,介绍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走势,报告涉及到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和集团经营化的问题。代表们经过讨论,认为出版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组建出版集团。但要积极审慎,大力推行。1997年,和新闻出版署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综合考虑了全国各地出版市场的环境、出版单位的实力等情况,确定推广出版集团试点工作,并确定将组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五家出版集团的思路。
第三阶段: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以资产为纽带的国家试点集团。1998年2月,新闻出版署了我国《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扶持有影响的党报实施兼并、重组,建立起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到2010年,报业集团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10%。”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个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此后,北京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纷纷亮相。在出版集团中,有的是以出版业为主业的专业出版集团,如北京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的则是编、印、发一条龙,以出版为主业,科工贸一体化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如辽宁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此外,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批准的一些出版集团也不断组建亮相,集团化建设一时成为我国出版界的热门现象。
上篇: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主要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出版业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因此出版业形成了以资源垄断、专业垄断、地区垄断、行业垄断为显著特征的基本格局。而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则要求在公开、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强者脱颖而出、强者吞并天下。因此,当我国出版业呼唤做大做强之时,现实的出版组织却是划地为池、各自为战,并且大多数缺乏市场的适应力、生存力、搏击力与可持续发展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产权分割严重阻碍了出版资源的整合。因此,依靠国家行政力量进行第一步的推动与组合便必不可少。因为依靠行政力量的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版业国有资产的流失,但是这种组建方式却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出版产业的市场规律,必然带有某些弊端。
我国出版业准兼并现象分析论文
2003年4月18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分别与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就重组大学出版社和共同筹建“高等教育出版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拉开了中国出版业并购序幕。
据悉,重组将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明确产权关系和经营责任,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对大学出版社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高教社通过投入资金成为大学出版社出资人,并享有相应的权益;重组后,大学出版社仍保留独立的法人地位,并按公司化的模式进行改造,形成规范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高教社将扶持大学出版社在相关学科专业做强做大。重组协议中规定,在重组中,高教社出资51%,合作方出资49%,组成董事会管理重组社,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重组社将成为高教社的控股子公司,将来由子公司和其他外围企业组建高等教育出版集团,高教社是集团的核心企业。
高教社与大学出版社的并购重组,在出版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该起并购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此暂做一粗浅探讨。
一、高教社并购案的性质界定:准兼并
对该起并购,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王志刚认为,能否叫做国有资产并购或重组,还很难说。我们的分析就从这里开始:这次并购是否属于真正的并购?
与并购最相关的词有两个: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所渭兼并,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是指一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企业的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兼并与收购的区别在于前者指一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为一体,而后者则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居于控制地位。但收购也是广义兼并的一种,学术界和实业界都习惯将兼并与收购合在一起使用,英文缩写为M&A,中文简译为“并购”。本文也采用这种用法。并购大都发生在资本市场,或者以资本市场为主要的参照系统。并购的实质是产权的移转和流动。
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行政行为
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经过了数百年的磨合而逐步发育、并成熟起来,而且是先有市场机制协调而后有政府组织协调。这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政府又以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经济生活,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变量。但是西方国家政府的介入从没有直接干预企业,也没有对企业实行直接的替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相当明确的,因而经济运行也是十分有效率的。我国中观决策是政府宏观决策的延伸,决策主体都是政府,只是层级不同而已。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中观决策是企业化的,决策主体和微观单位属于一个系统,均是由非政府组织来高效率进行的。由此看来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中观决策政府化是我国各种经济体制的弊端所在,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根源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但是传统体制下存在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与商务困扰的矛盾。由于政府作为公有企业投资的主体,使其成为社会中一部分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从而使政府失去了对其他类型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允性,同时也削弱了政府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能力。地方政府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迫用于日常的商务应酬,甚至为企业跑项目。找贷款、搞产品推销、无暇顾及社会经济的管理,致使、能源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建设和城市管理不尽如人意,文教、卫生发展跟不上形势,社会治安紊乱,环境质量下降,政府职能严重错位。
2000年,国务院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文件中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改制思路:今后政府与企业将由行政隶属关系改为产权关系,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国有资产实行授权经营。这个变化是多年探索国有资产法人治理结构的一次方向性突破。发展是“十五”的主导思想,因此,取消企业行政级别不仅预示着国有资产结构将面临大刀阔斧的调整,对杜绝干部腐败,遏制数字账目游戏,改革经营者制度,放开工资、保险、就业市场化程度和降低财政信贷风险等都将起到根本性转变作用,也是转换产权关系的重要前提。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改革产权关系就是改革政资不分行为。所以,应从根本上用程序规范政府最近提出的三个定位问题,把国有资产按三大类经营方式划分清楚。属于政府垄断的资源,政府不能“缺位”,委托给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国有资产,政府不能“越位”,划拨给地方进行改制的国有资产,政府不能“错位”。政府要做到对企业集团既不能撒手不管,又不能管得过死,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同时要掌握好“度”的问题。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亦即市场化进程的初期,企业集团化还离不开政府推动。其一,只有政府的介入,推动企业集团化,才能弥补和纠正市场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的单纯市场机制存在的内在缺陷问题,即无法避免的“市场失灵”问题。其二,只有政府的推动,才能实现政府培育市场、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克服我国市场力量薄弱、不能实现资源充分有效配置问题,从而可以节省时间,节约交易费用。如果按照市场竞争推动的企业集团化的演进,需要很长一个过程,这既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未能满足参与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的新外部环境的要求。其三,只有政府具有权威和地位,从找国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出发,打破条块分割与地方割据,协调利益关系,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撑等,以解决“小而散”,追求规模效益,避免过度竞争。其四,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与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府扶持都起着催化作用。由此时见,的中国更需要政府在管理企业集团过程中以社会经济管理的角色发挥其不可或缺的职能。
当然,我国政府在推动集团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若干观念和行为误区。如把企业集团化仅仅看作是拯救危困企业的临时救急措施的“脱困论”,按以强带弱、以优扶劣的思路推进企业集团化,以解决就业债务等和实现稳定。最典型的表现是近年来出现的纯粹为政府分忧、“帮贫扶困”、转嫁亏损性质的联合,结果是卸掉了政府的财政包袱,却增加了优势企业集团的负担,使优势企业集团效益下降甚至被拖垮,最终又形成了财政负担。而主张由政府取代企业的主体地位,包揽整个企业集团化过程,按照政府的意志和愿望,用行政手段随意进行干预,甚至直接操盘,进行简单的行政捏合,追求数字,在自己的圈内拼凑企业集团,这种观点是传统计划思想的体现。“拉郎配”“捆绑夫妻”“空壳重组”的政府行为是其最为典型的表现。依据无为论推进的企业集团化则表现为政府无为,市场有为,政府只能跟着市场走,甚至放任自流。结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图省事只强调鼓励而忽视监督管理,往往满足于搭个架子,挂个牌子,片面求多求大,甚至以流失国有资产为代价换取政绩。
结合中外企业集团化的最新趋势,从的国情出发,一个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集团化的政府管理模式,要求政府在企业集团自主决策的基础上,通过为企业集团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条件,制定权威的产业发展和规模经营政策,运用财政、、税收、投资外贸、利率、汇率、法规、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加以引导,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服务,从而促进企业集团化,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另一方面,一个适应于企业集团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对于全面的行政管理改革,最终转变和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以产权多元化和经济市场化为基本的经济改革的深化,建立在、经济、社会~体化基础上的全能型政府的职能和结构越来越不适应转型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因此,政府行政改革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从减事着手,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主体地位泛化部分的退却和让渡,从而实现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