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趋势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1:15: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集团化趋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出版业集团化趋势分析论文
我国出版集团的组建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竞争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体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致来讲,我国出版业集团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跨地区出版组织的松散联合体。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政府推动企业集团建设拉开了序幕。1988年11月,花城出版社等11家出版机构联合成立了“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1989年4月,华东六省一市成立“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这一阶段的出版联合体严格来说不能称为出版集团,因为联合体成员之间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资本纽带关系,仅仅是为了出版物的市场销售而形成某种协议,主要是为了互通信息、协调关系、壮大声誉而所作的一种“联合行动”。但这一行动透露出的信息是,市场规律要求出版业实力壮大,呼唤出版组织与机构整合优化。
第二阶段: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由地方政府批准成立出版集团。1992年4月,新闻出版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出版行业的联合,进行出版、印刷、发行企业集团的试点。此后一批省级试点出版集团诞生,例如山东出版集团总社、广州新华书店总社等。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被提上日程,全国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集团的运行。这一阶段,出版集团主要是依靠行政隶属关系组建,但同时也开始逐步探索企业集团运营机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1996年3月,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局长会议上,国家体改委有关人士作了《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报告,介绍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走势,报告涉及到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和集团经营化的问题。代表们经过讨论,认为出版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组建出版集团。但要积极审慎,大力推行。1997年,和新闻出版署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综合考虑了全国各地出版市场的环境、出版单位的实力等情况,确定推广出版集团试点工作,并确定将组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五家出版集团的思路。
第三阶段: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以资产为纽带的国家试点集团。1998年2月,新闻出版署了我国《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扶持有影响的党报实施兼并、重组,建立起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到2010年,报业集团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10%。”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个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此后,北京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纷纷亮相。在出版集团中,有的是以出版业为主业的专业出版集团,如北京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的则是编、印、发一条龙,以出版为主业,科工贸一体化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如辽宁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此外,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批准的一些出版集团也不断组建亮相,集团化建设一时成为我国出版界的热门现象。
上篇: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主要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出版业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因此出版业形成了以资源垄断、专业垄断、地区垄断、行业垄断为显著特征的基本格局。而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则要求在公开、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强者脱颖而出、强者吞并天下。因此,当我国出版业呼唤做大做强之时,现实的出版组织却是划地为池、各自为战,并且大多数缺乏市场的适应力、生存力、搏击力与可持续发展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产权分割严重阻碍了出版资源的整合。因此,依靠国家行政力量进行第一步的推动与组合便必不可少。因为依靠行政力量的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版业国有资产的流失,但是这种组建方式却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出版产业的市场规律,必然带有某些弊端。
出版业集团化趋势论文
那么,如何对企业集团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呢?专家们认为,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的法人企业为外围,通过资金或契约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系构成的经济组织。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经济生产总值约70%来自4万家跨国企业集团,其中的500家大企业又占到40%~50%。欧美巨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如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麦可劳—希尔集团、德国的贝塔斯曼、法国的阿歇特集团等都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的跨国出版集团而跻身全球500家大企业之列。
在西方,出版业的垄断和集团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闻出版行业开始出现垄断现象,实力雄厚的报业巨头通过竞争、收买、兼并、扩张,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报业托拉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报团”现象,但此时新闻出版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和独立媒体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版业集团化进入第二阶段,新闻出版业垄断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大,从过去的日报业迅速波及所有报刊、图书领域,涉及影视、广播、通讯等一切媒介。出版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数目不断减少,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的趋势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新闻出版业集团化的第三阶段,表现为一方面新闻出版业与其他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业相互渗透、兼并加剧,另一方面,许多出版集团开始实施跨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垄断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般而言,国外的大型出版媒介集团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发展,经过大浪淘沙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资金经雄厚、规模巨大、拥有高额市场占有率、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引领着世界出版媒介发展的潮流。
我国出版集团的组建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竞争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体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致来讲,我国出版业集团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跨地区出版组织的松散联合体。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政府推动企业集团建设拉开了序幕。1988年11月,花城出版社等11家出版机构联合成立了“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1989年4月,华东六省一市成立“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这一阶段的出版联合体严格来说不能称为出版集团,因为联合体成员之间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资本纽带关系,仅仅是为了出版物的市场销售而形成某种协议,主要是为了互通信息、协调关系、壮大声誉而所作的一种“联合行动”。但这一行动透露出的信息是,市场规律要求出版业实力壮大,呼唤出版组织与机构整合优化。
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
在西方,出版业的垄断和集团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闻出版行业开始出现垄断现象,实力雄厚的报业巨头通过竞争、收买、兼并、扩张,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报业托拉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报团”现象,但此时新闻出版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和独立媒体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版业集团化进入第二阶段,新闻出版业垄断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大,从过去的日报业迅速波及所有报刊、图书领域,涉及影视、广播、通讯等一切媒介。出版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数目不断减少,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的趋势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新闻出版业集团化的第三阶段,表现为一方面新闻出版业与其他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业相互渗透、兼并加剧,另一方面,许多出版集团开始实施跨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垄断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般而言,国外的大型出版媒介集团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发展,经过大浪淘沙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资金经雄厚、规模巨大、拥有高额市场占有率、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引领着世界出版媒介发展的潮流。
我国出版集团的组建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竞争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体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致来讲,我国出版业集团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跨地区出版组织的松散联合体。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政府推动企业集团建设拉开了序幕。1988年11月,花城出版社等11家出版机构联合成立了“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1989年4月,华东六省一市成立“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这一阶段的出版联合体严格来说不能称为出版集团,因为联合体成员之间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资本纽带关系,仅仅是为了出版物的市场销售而形成某种协议,主要是为了互通信息、协调关系、壮大声誉而所作的一种“联合行动”。但这一行动透露出的信息是,市场规律要求出版业实力壮大,呼唤出版组织与机构整合优化。
第二阶段: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由地方政府批准成立出版集团。1992年4月,新闻出版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出版行业的联合,进行出版、印刷、发行企业集团的试点。此后一批省级试点出版集团诞生,例如山东出版集团总社、广州新华书店总社等。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被提上日程,全国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集团的运行。这一阶段,出版集团主要是依靠行政隶属关系组建,但同时也开始逐步探索企业集团运营机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1996年3月,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局长会议上,国家体改委有关人士作了《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报告,介绍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走势,报告涉及到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和集团经营化的问题。代表们经过讨论,认为出版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组建出版集团。但要积极审慎,大力推行。1997年,和新闻出版署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综合考虑了全国各地出版市场的环境、出版单位的实力等情况,确定推广出版集团试点工作,并确定将组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五家出版集团的思路。
第三阶段: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以资产为纽带的国家试点集团。1998年2月,新闻出版署了我国《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扶持有影响的党报实施兼并、重组,建立起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到2010年,报业集团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10%。”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个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此后,北京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纷纷亮相。在出版集团中,有的是以出版业为主业的专业出版集团,如北京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的则是编、印、发一条龙,以出版为主业,科工贸一体化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如辽宁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此外,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批准的一些出版集团也不断组建亮相,集团化建设一时成为我国出版界的热门现象。
职业教育集团化运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集团化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有效整合了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这种模式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趋势。本文将分析职业集团化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应对策略,促进职业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运作;问题与对策
引言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现代化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促进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学校周边城乡、区域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市场的作用下,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应运而生。职业教育集团化使职业教育功能更加完善,促进了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涵义
集团化本属于经济范畴,指在经济领域内,各种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实体,通过集团联合的方式,组织形成较大规模的经济运行实体,以其内容和规模优势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经济效益。职业教育集团化就是将经济领域的集团化与教育行业相结合,它主要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与其他教育主体、相关企业有机联合,通过创建、合并、合资等方式使这一主体的规模更大,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多重效益。职业教育集团化主要由职业院校、投资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组成。在企业联合下,促进职业院校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企业与院校合作,使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职业教育集团化在发展中有较大的优势,各种资源的整合为职业院校提供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总体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我们要认识到职业教育集团化客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更科学地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保险业集团发展研究论文
随着保险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我国保险业集团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国内集团化保险公司已有6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本文结合国内外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从保险业集团化发展的意义出发,探讨保险集团化经营模式的要点,对集团多元化发展趋势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阐述。
一、目前保险业集团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2002年《保险法》修正案颁布,允许保险公司资金用于设立保险企业。在法律的许可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组建控股(集团)公司,下设产险子公司、寿险子公司、资产管理资公司、保险销售子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方式来实现集团化经营。200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相继完成了集团化改造,完成了产、寿险在同一集团下的融合。三大国有保险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保险业以集团化为主要模式的混业经营时代的开始,加上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以集团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保险集团成了大型保险公司的共同选择。
以人保集团为例,2005年,人保健康、人保寿险、中盛国际、中元经纪四个子公司成立。到2005年底,中国人保已经由原来的一家公司发展为人保控股及其8家子公司(含中盛、中人、中元三家经纪公司)的保险集团,业务经营由原来的非寿险发展到寿险、健康险、资产管理、保险经纪等领域。
再看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2003年,中国再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了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相继发起、设立了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经营业务涉足再保、直保、投资、传媒、保险经纪、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加快旅游业集团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必要性;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中的问题;促进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战略研究;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从接管单体旅游企业向国内现有的旅游集团或旅游管理公司扩张、旅游业纵向一体化的性质决定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决定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面临的国际市场形势决定我国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性质混乱,结构松散、政府干预过多,缺乏独立性、规模效益低下、管理滞后、面临跨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冲击、改革旅游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地理网络结构、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企业集团的合作等,具体请详见。
2005年我国履行加入WTO的市场承诺开放旅游业。短短数年间,境外旅游跨国集团挟资金、管理、人才、技术优势全面登陆中国,与国内旅游企业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竞争。目前在国内主要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城市,近40家国际旅游集团公司设有分支机构,以假日、希尔顿、香格里拉等为代表的旅游跨国集团对国内旅游企业的并购浪潮势头正旺。通过并购,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加宽泛,产品向上下游延伸,在巩固高端市场的基础上,又逐步向内陆中小城市及低端市场扩张,从接管单体旅游企业向国内现有的旅游集团或旅游管理公司扩张。相比之下,我国旅游企业则处于守势,处境艰难。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必须加快,以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企业集团,应对挑战,走出国门。
一.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必要性
集团化经营、以规模求效益是适应旅游业社会分工、专业化协作、网络化连锁式服务走向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旅游业经过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产业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而产业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规模经济。因此,我国旅游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是由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竞争环境所决定的。
(一)旅游业纵向一体化的性质决定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旅游供给体系由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业等共同构成。旅游产业提供给旅游者的产品包含了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组合产品,这种组合产品的细分项是分别由旅游业的六要素企业提供的,而旅游者对产品消费具有完整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企业能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提供给旅游者完整的产品形态。在旅游业的六个基本要素中,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具有长期性的必要协作关系,各自的资产和经营均是专用性的。在旅游活动中,彼此只能互补,不能替代,属于产业内的前后相继行业。另外,旅游活动是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经济活动,旅游业经营的对象是流动的人口,故有必要建立旅游企业、部门、地区之间的横向联合,组成若干个跨地区、跨国界的大型旅游集团,由其将上游和下游不同环节的服务组合在一起,满足旅游者全方位的旅游需求。
保险业集团化发展论文
随着保险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我国保险业集团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国内集团化保险公司已有6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本文结合国内外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从保险业集团化发展的意义出发,探讨保险集团化经营模式的要点,对集团多元化发展趋势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阐述。
一、目前保险业集团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2002年《保险法》修正案颁布,允许保险公司资金用于设立保险企业。在法律的许可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组建控股(集团)公司,下设产险子公司、寿险子公司、资产管理资公司、保险销售子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方式来实现集团化经营。200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相继完成了集团化改造,完成了产、寿险在同一集团下的融合。三大国有保险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保险业以集团化为主要模式的混业经营时代的开始,加上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以集团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保险集团成了大型保险公司的共同选择。
以人保集团为例,2005年,人保健康、人保寿险、中盛国际、中元经纪四个子公司成立。到2005年底,中国人保已经由原来的一家公司发展为人保控股及其8家子公司(含中盛、中人、中元三家经纪公司)的保险集团,业务经营由原来的非寿险发展到寿险、健康险、资产管理、保险经纪等领域。
再看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2003年,中国再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了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相继发起、设立了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经营业务涉足再保、直保、投资、传媒、保险经纪、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大型保险企业集团化分析论文
一、我国大型保险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动因
(一)外资保险集团在华扩张
由于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对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营业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目前在华营业的外资保险机构大多是经营历史悠久、资金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广泛的国际性大型金融保险集团,他们在经营特点上的一个共性就是已经实现了集团化经营,因此,在中国业务的扩张上也呈现出明显的集团化经营趋势,不仅进入我国保险行业,同时也进入银行、资产管理、证券等行业。这种集团化的扩张已经渗透到我国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其协作效应开始显现。外资保险集团综合经营体现出来的竞争力成为刺激我国大型保险企业尽早进行集团化扩张、扩大经营领域的重要外部原因。
(二)银行向保险行业的渗透
银行业正加速向保险领域渗透。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向保监会递交了设立寿险公司的申请;交通银行已明确表示正在筹备设立保险公司;工商银行也有意借道工商银行(亚洲)公司(简称“工银亚洲”)进入保险业。银行业获取经营保险业务的资格,销售网络方面的突出优势就会很快显现。目前,我国大型保险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多是停留在销售协议层面,即使有投资也多是财务性投资,战略性投资非常少,这就决定了我国保险企业与银行业之间的合作稳定性不高。一旦银行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出于业务上的考虑,与现有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将更加不稳固。这种合作关系上的压力也使得保险公司必须通过资本纽带等方式与银行建立起更加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或者直接进军银行业,维护银行销售网点的稳定。
(三)监管机构的支持
国内饭店品牌建设研究
一、从饭店集团品牌建设的背景上看
1.饭店市场全球化竞争使国内酒店的品牌建设成为发展的关键
面对国外饭店集团在各个层面的挤压,我国饭店的当务之急就是塑造品牌,以品牌为纽带,进项资本运作,走集团化的道路。当前我国饭店品牌建设缓慢,除了锦江之星等少数本土饭店品牌外,能与国外饭店集团相抗衡的饭店品牌数量太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饭店品牌成为提高我国饭店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饭店市场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趋势我国饭店集团走品牌发展之路,这是促进我国饭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产业的竞争形势升级成为中国饭店走品牌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
纵观国际饭店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层次的竞争阶段,价格竞争阶段,质量竞争阶段,品牌竞争阶段。在质量竞争阶段,随着饭店市场供给的过剩形成买方市场,同时由于消费者的日趋成熟,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提高,对饭店的产品与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饭店企业纷纷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个性化的服务来满足市场,同时饭店市场的同质性决定了计时在质量竞争的阶段下仍摆脱不了同质化竞争的恶性经循环。在这种背景下,品牌化竞争就显得尤其重要,品牌竞争的引用也为饭店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在品牌竞争时代,饭店集团之间竞争的焦点是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强势饭店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品牌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预示着品牌竞争时代的来临。
3.市场消费观成熟促使中国饭店尽快形成品牌市场获得顾客源
保险企业集团化发展路径探究论文
[摘要]由于外资保险集团在华扩张、银行向保险行业渗透、监管机构支持,以及集团化经营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我国大型保险企业集团化发展速度加快,表现出了依托主业、共享资源、资本运作等特点,并且呈现出在发起设立上,由自身发起向资本并购发展;在业务领域上,由保险业务的混业经营向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发展;在集团母公司功能上,由业务经营为重点向全面管控为重点发展;在资源共享上,由简单的交叉销售向共享客户资源发展等发展趋势。针对这些发展趋势,监管层面要建立监管组织体系、完善监管制度、转变监管理念,在公司层面要突出主业、注重效益、完善治理、加强内控、整合资源。
[关键词]大型保险企业,集团化,综合经营
一、我国大型保险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动因
(一)外资保险集团在华扩张
由于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对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营业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目前在华营业的外资保险机构大多是经营历史悠久、资金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广泛的国际性大型金融保险集团,他们在经营特点上的一个共性就是已经实现了集团化经营,因此,在中国业务的扩张上也呈现出明显的集团化经营趋势,不仅进入我国保险行业,同时也进入银行、资产管理、证券等行业。这种集团化的扩张已经渗透到我国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其协作效应开始显现。外资保险集团综合经营体现出来的竞争力成为刺激我国大型保险企业尽早进行集团化扩张、扩大经营领域的重要外部原因。
(二)银行向保险行业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