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产权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0:10: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集体林产权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摘要]福建省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了集体林的产权关系,激发了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初级木、竹产品的供给,带动了林业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林农收入,为林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现有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和林农利益连接不紧密、对林农增收作用有限、对林业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林业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促进福建林业的产业化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林业加工业
一、研究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07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继续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改革试点区域的福建省,林业产业化发展已具雏形,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福建省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了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将集体林地落实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解决了集体经营时山林产权不清、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调动了林地经营者尤其是农民经营林地的积极性,提高了林业的产出水平,木、竹产品供给增加,带动了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当地出现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雏形。对改革后涌现出来的林业加工企业的研究,一方面能看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当地林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的问题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通过对木、竹加工企业的现状分析和研究,探寻企业和林农之间的联系,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当地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摘要]福建省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了集体林的产权关系,激发了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初级木、竹产品的供给,带动了林业加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林农收入,为林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现有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和林农利益连接不紧密、对林农增收作用有限、对林业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林业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促进福建林业的产业化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林业加工业
一、研究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07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继续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改革试点区域的福建省,林业产业化发展已具雏形,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福建省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了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将集体林地落实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解决了集体经营时山林产权不清、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调动了林地经营者尤其是农民经营林地的积极性,提高了林业的产出水平,木、竹产品供给增加,带动了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当地出现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雏形。对改革后涌现出来的林业加工企业的研究,一方面能看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当地林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的问题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通过对木、竹加工企业的现状分析和研究,探寻企业和林农之间的联系,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当地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县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议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市里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系列精神,总结###乡试点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全县的林改工作任务,扎扎实实地推进全县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县林改工作的简要回顾
自去年11月17日全市林改动员会议后,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铁政发[20*]42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铁政办明电[20*]7号)精神,抽调人员,组建机构,宣传发动,出台方案,组织培训,开展试点,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林改工作的全面推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林改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落实林改责任。按照市政府要求,我们建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林业、土地、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林改办公室,负责指导督查林改工作。进行试点的###乡也相应地建立了林改组织机构,并抽调乡干部驻村帮助开展林改工作。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配合抓,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局面。
二是组织学习培训,逐级宣传发动。市林改办去年11月29日在我县举办的各县(市)区林改办和试点乡、村干部参加的林改培训班后,我们分别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林改培训班,对县林改办和###乡林改领导小组成员、乡林业站、村两委成员进行了培训,把林改政策、乡、村在林改中的职责和任务制成宣传册,发放到林改工作人员手中。半年来,全县共举办林改培训班期,参加培训人数达到人次。在强化培训的同时,不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对试点乡、村林改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报道,使广大乡、村干部群众不断了解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为林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市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建立多元化的经营主体,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林农以及社会各方面林业经营者的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我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从20*年3月至20*年6月末,完成全市林改任务,确保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产权归属清晰,利益分配合理,流转程序规范,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的原则。对历史上已明确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大部分群众满意的要予以维护,并完善合同,明确四至;对林改中出现的问题,要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协商方式妥善解决。
副县长在集体林产权改革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市里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系列精神,总结乡试点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全县的林改工作任务,扎扎实实地推进全县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县林改工作的简要回顾
自去年11月17日全市林改动员会议后,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铁政发[2005]42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铁政办明电[2006]7号)精神,抽调人员,组建机构,宣传发动,出台方案,组织培训,开展试点,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林改工作的全面推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林改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落实林改责任。按照市政府要求,我们建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林业、土地、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林改办公室,负责指导督查林改工作。进行试点的乡也相应地建立了林改组织机构,并抽调乡干部驻村帮助开展林改工作。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配合抓,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局面。
二是组织学习培训,逐级宣传发动。市林改办去年11月29日在我县举办的各县(市)区林改办和试点乡、村干部参加的林改培训班后,我们分别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林改培训班,对县林改办和乡林改领导小组成员、乡林业站、村两委成员进行了培训,把林改政策、乡、村在林改中的职责和任务制成宣传册,发放到林改工作人员手中。半年来,全县共举办林改培训班期,参加培训人数达到人次。在强化培训的同时,不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对试点乡、村林改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报道,使广大乡、村干部群众不断了解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为林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着力改革创新 建设林业强县
因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凸显林业在##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不久前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作出了“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对新世纪##林业的发展进行全新的运筹决策。面对新的发展契机、新的竞争挑战,作为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和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务林人,毫无疑问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着力改革创新,为##更快更好地迈向林业强县、融入“绿色海峡西岸”作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是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化林业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一是扎实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上级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发挥好职能作用,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加强对全县林改工作的督促指导,推动全县年内确保完成集体商品林产权制度改革和林权发证90%以上。坚持“质量第一”,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既要坚决防止“走过场”和“假改革”,也要防止搞“一刀切”;既要明晰产权、激活产业,又要巩固增进集体经济。做到因村因地制宜,使改革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动力。二是探索建立群众性护林联防组织。总结推广西城镇民间护林联防协会的做法,按照“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原则,引导林业生产经营者自愿组合、自定章程、自收会费,组建以防盗防火防病虫害为主的群众性护林联防协会。同时建立森林防火风险基金,解决在扑救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的救治和补偿问题,加大对民间森林联防协会基础设施投入的补助,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三是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做大做强森信林业担保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抵押担保贷款规模,完善林木林地押金管理办法。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林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登记等程序,以现有林木林地资产为抵押直接向银行贷款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尽快组建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探索以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做法,解决林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四是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试点工作。按照林业分类要求和不同生态区位、功能质量等级,把全县生态公益林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种类型,对后两种的生态公益林实行限制性利用,允许经营主体通过抚育、更新性质采伐和林下合理利用获得经济效益,实现林农收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五是积极探索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设立“林业96355”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林业科技普及,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科技素质。建立林业行政许可事项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建立健全伐区调查设计中心、木材检验中心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合理界定中介组织职能,规范中介组织服务行为,确保其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经营。六是积极改进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整合现有的林业执法队伍,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严格执法监督,实行错案追究和责任赔偿制度,提高执法水平。
二、加强基地建设,加快资源培育。以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和经济林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走速生、丰产、优质的发展路子,快速增进森林资源总量。首先,探索建立“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营造林机制。加大封育力度,及时完成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更新造林,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三大资源培育基地,确保按规划要求完成各年度造林任务。其次,实施低产林改造试点项目。明确低产林分改造对象,简化低产、低效林分的采伐审批程序,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调动产权主体参与改造积极性,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林地保障,并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地产出率。第三,探索林木种苗培育新机制。依托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建设轻型基质容器快繁育苗基地,建设5000亩优良乡土阔叶树采种母树林繁育基地,建设500亩芳香樟条穗圃基地;加快实施种苗国债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县林木种苗检测中心,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优良种苗保障。第四,创新竹业科技推广模式。以竹山道路和竹山灌溉两项工程为重点,大力推广竹林高效经营技术,促进竹林资源总量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加快竹业产业化进程。第五,实施以金柑为主的经济林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中国金柑之乡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协作,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第六,放手发展个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等混合型所有制林场。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鼓励林农和社会各方面以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推动森林资源规模化发展。鼓励林纸林板林脂企业一体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创办工业原料林基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实施项目带动,壮大林产工业。以资源为依托,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着力建设六大生产基地,即:以刨花板、细木工板、胶合板为主的年产20万立方米的人造板生产基地,以杉木指接板为主的年产10万立方米的杉集成材生产基地,以松香、松油醇、竹炭、活性炭为主的年产2万吨的林产化工生产基地,以竹地板、竹胶板为主的年产10万立方米的竹集成材生产基地,以绿笋、清水笋、金丝笋为主的年产7万吨的森林食品加工基地,以芳香醇为主的年产1000吨的芳香醇加工基地。具体要采取四个举措: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在木、竹、笋加工和林产化工领域分别确定一两家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税费、资金、贴息贷款、建设用地、加工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促其做大做强。二是构筑产业集群。制定林产工业发展规划,推进合理布局。尽可能促进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加工项目进园区,调整优化林产工业结构。积极引导分散的小型林产工业企业相对集中,逐步形成链条、集约发展。三是创新经营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重组或行业协会运作,逐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共同策划市场营销,推进联营联合,向规模经营、系列开发方向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获得国有林产工业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吸引境内外资本改组国有林产工业企业;鼓励组建跨地区的林产工业企业联合体。四是落实产业政策。进一步把国家林业税费政策、林业产业扶持政策、放宽林木采伐政策等落到实处;各有关方面要协同动作,清理取消与林产工业有关的不合理收费项目。
着力改革创新建设林业强县
因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凸显林业在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不久前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作出了“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对新世纪林业的发展进行全新的运筹决策。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面对新的发展契机、新的竞争挑战,作为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和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务林人,毫无疑问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着力改革创新,为更快更好地迈向林业强县、融入“绿色海峡西岸”作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是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化林业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一是扎实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上级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发挥好职能作用,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加强对全县林改工作的督促指导,推动全县年内确保完成集体商品林产权制度改革和林权发证90%以上。坚持“质量第一”,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既要坚决防止“走过场”和“假改革”,也要防止搞“一刀切”;既要明晰产权、激活产业,又要巩固增进集体经济。做到因村因地制宜,使改革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动力。二是探索建立群众性护林联防组织。总结推广西城镇民间护林联防协会的做法,按照“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原则,引导林业生产经营者自愿组合、自定章程、自收会费,组建以防盗防火防病虫害为主的群众性护林联防协会。同时建立森林防火风险基金,解决在扑救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的救治和补偿问题,加大对民间森林联防协会基础设施投入的补助,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三是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做大做强森信林业担保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抵押担保贷款规模,完善林木林地押金管理办法。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林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登记等程序,以现有林木林地资产为抵押直接向银行贷款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尽快组建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探索以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做法,解决林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四是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试点工作。按照林业分类要求和不同生态区位、功能质量等级,把全县生态公益林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种类型,对后两种的生态公益林实行限制性利用,允许经营主体通过抚育、更新性质采伐和林下合理利用获得经济效益,实现林农收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五是积极探索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设立“林业96355”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林业科技普及,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科技素质。建立林业行政许可事项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建立健全伐区调查设计中心、木材检验中心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合理界定中介组织职能,规范中介组织服务行为,确保其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经营。六是积极改进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整合现有的林业执法队伍,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严格执法监督,实行错案追究和责任赔偿制度,提高执法水平。
二、加强基地建设,加快资源培育。以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和经济林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走速生、丰产、优质的发展路子,快速增进森林资源总量。首先,探索建立“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营造林机制。加大封育力度,及时完成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更新造林,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三大资源培育基地,确保按规划要求完成各年度造林任务。其次,实施低产林改造试点项目。明确低产林分改造对象,简化低产、低效林分的采伐审批程序,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调动产权主体参与改造积极性,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林地保障,并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地产出率。第三,探索林木种苗培育新机制。依托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建设轻型基质容器快繁育苗基地,建设5000亩优良乡土阔叶树采种母树林繁育基地,建设500亩芳香樟条穗圃基地;加快实施种苗国债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县林木种苗检测中心,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优良种苗保障。第四,创新竹业科技推广模式。以竹山道路和竹山灌溉两项工程为重点,大力推广竹林高效经营技术,促进竹林资源总量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加快竹业产业化进程。第五,实施以金柑为主的经济林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中国金柑之乡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协作,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第六,放手发展个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等混合型所有制林场。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鼓励林农和社会各方面以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推动森林资源规模化发展。鼓励林纸林板林脂企业一体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创办工业原料林基地。
三、实施项目带动,壮大林产工业。以资源为依托,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着力建设六大生产基地,即:以刨花板、细木工板、胶合板为主的年产20万立方米的人造板生产基地,以杉木指接板为主的年产10万立方米的杉集成材生产基地,以松香、松油醇、竹炭、活性炭为主的年产2万吨的林产化工生产基地,以竹地板、竹胶板为主的年产10万立方米的竹集成材生产基地,以绿笋、清水笋、金丝笋为主的年产7万吨的森林食品加工基地,以芳香醇为主的年产1000吨的芳香醇加工基地。具体要采取四个举措: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在木、竹、笋加工和林产化工领域分别确定一两家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税费、资金、贴息贷款、建设用地、加工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促其做大做强。二是构筑产业集群。制定林产工业发展规划,推进合理布局。尽可能促进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加工项目进园区,调整优化林产工业结构。积极引导分散的小型林产工业企业相对集中,逐步形成链条、集约发展。三是创新经营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重组或行业协会运作,逐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共同策划市场营销,推进联营联合,向规模经营、系列开发方向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获得国有林产工业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吸引境内外资本改组国有林产工业企业;鼓励组建跨地区的林产工业企业联合体。四是落实产业政策。进一步把国家林业税费政策、林业产业扶持政策、放宽林木采伐政策等落到实处;各有关方面要协同动作,清理取消与林产工业有关的不合理收费项目。
(作者为县林业局局长)
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理论与探索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探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年11月29~30日,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主办召开了“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近百名有关部门官员、专家、学者及国有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基层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共同为国有林产权改革献计献策。
此次研讨会围绕国有林产权改革问题,从理论、实践及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是国有林区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有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国有林区实行的是党政企社合一、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适合当时的国情林情,具有其合理性,为开发、建设林区,对促进国有林区发展和支援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国有林区资源危机的加剧和社会对木材及其产品需求的增加,很多企业陷入无林可采的困境。要使国有林区摆脱“两危”的困境,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深化改革。国有林区的改革必须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尊重历史能使我们理智地谋划改革,正视现实将使我们坚定改革的决心。
二是国有林区的改革要在资源保护、企业生存、社会稳定等多个目标中寻求正确的方向,要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客观上改革存在着风险,并要支付巨大的改革成本。但是如果不改革,不但原有的矛盾和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各种矛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危险性和破坏性,积累的风险会更大,改革的成本会更高。改革并不容易,因此要求我们在改革的总体设计和措施的选择上要有理性的思考,要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是国有林区改革的核心是确定明晰、稳定、可靠的产权制度。森林资源所有权的拥有者,应充分享有对资源的管理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森林资源管理职能从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由国家派出的国有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通过改革,逐步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概括起来就是“国家所有,强化监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企资分开,授权经营”。国有林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国有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经营管理,从而保障国有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四是实现国有林区政企的有效分离,重新建立与新的微观制度相适应的政企关系,这是国有林区新的林业微观制度变迁的重要支撑。国有林区政企分离应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规范的政府制度和企业行为机制确定并运行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政企分离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它牵涉到许多社会政治因素,应在目前的制度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逐步实现。首先是建立新的林业微观基础制度和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取代原来的企业主管部门的出资者职能。其次出资者职能从政府分离出来之后,政府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依据法律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外部管理,这是一种不能授权于他人的责权。第三,政府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行使基础性和调节性职能,即通常所说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及其执行来实现。
中国集体林权制改革进程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对我国集体林权制度背景及动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森林初始产权在农村集体成员间的公平分配是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基础;农民权能和利益的赋予与救济是集体林业持续发展的保证;政府行为的有限与规范是集体林权制度安全与高效的保障。
关键词:集体林;初始产权;动因
有效的产权制度是由产权界定、产权流转、产权救济等部分有机构成的。产权界定,特别是初始产权界定是否公平、稳定,直接关系到产权流转与产权救济的效率与安全。因此,集体林产权的初始界定是集体林权制度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纵观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历史,重新界定初始产权是我国历次集体林产权改革的主题,“统”与“分”的反复试错不仅未能构建起安全、高效的产权制度,而且已成为阻碍我国集体林业发展的瓶颈。以2003年福建省集体林权改革为代表,我国全面推行以森林初始产权在农村集体成员间平等分配为目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其改革背景及动因的分析,有助于掌握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实质,确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
作为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的福建省,历来是全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实验区和经验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林业三定”至今,经历了由“统管”、“林业股份制”到“明晰产权”再到“均山”的演变过程,既囊括了我国集体林经营的基本模式,又反映了集体林初始产权由“统”向“分”的变迁过程。笔者于2002年7月和2006年初分别对福建建瓯市3个样本村和邵武市4个样本村进行了调研,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分析:统管模式和林业股份合作制的失败
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产权制度作为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规范,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森林资源产权与森林生态保护之间存在比较紧密的相关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发生了数次变革,对森林生态保护产生了较大影响。进入21世纪,国土生态安全成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森林生态保护与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重新引起社会的重视。森林资源经营权利民有化作为林区林业改革的重要目标,其产权设置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辨证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森林资源分类经营为基础,按照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种不同的森林经营类型,构建有区别的森林资源产权结构模式,以取得生态和经济双赢的产权格局。本文围绕着上述问题,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予以论证和分析,以期为林区林权改革研究充实内容。
关键词:森林资源环境保护产权制度
1、森林资源产权变革:抉择与困境
在解放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大多数林区一直保持着森林资源私人所有为主的民有民营林业[2]。在稳固的民有民营产权制度下,森林经营质量的好坏与农民自身的长远经济利益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相关,这种由产权制度而形成的私人利益高度关联性构成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关键。由于产权利益机制的约束,采伐多少,如何采伐,何时采伐,何地采伐等森林持续经营的基本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或理性植根于农民心里,应用于长期森林经营实践。在工业化程度极低,农业经济占绝对地位的旧中国,作为森林产权主体制度作用的一种结果,林区的森林经营总体上保持了可持续经营状态。就生产方式而言,尽管当时的森林经营方式只能称之为小农经济,但是这种小规模分散的生产方式却有效地避免了大规模森林采伐,有效地保护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同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所经历的生态破坏性工业化进程一样,新中国成立以后,基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理想和发展工业的主观愿望,以及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森林资源一度成为工业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遭到大规模砍伐和破坏。传统的民有民营产权制度经历了私人所有向初级社、高级社再到公有化的迅速转变,民有民营林业迅速走向消亡,取而代之以集体和部分国家占有的公有公营产权模式,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频繁变化,对林区的林业生产性质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影响:①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产权制度基础面临崩溃,森林科学经营的民间积极性丧失。农民的森林经营主体身份被剥夺,森林资源的产权被收归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失去了森林独立经营权,森林经营活动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部门经济活动”或“国家经济行为”。在新的产权制度下,丧失森林所有权的农民实质上已经作为公有经济组织的“雇佣劳动者”,有劳动之义务而无选择森林经营方式的权利,他们在长期经营森林实践中形成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习惯难以发挥作用,森林经营的实际利益主体明确地指向国家、城市和工业,而由此带来的森林生态环境责任主体却被严重地“虚置”。②森林经营活动从民间的分散作业方式迅速转化为专业化半专业化的生产活动,在现代采掘工业技术的支持下,开采森林资源、生产木材的能力极为提高,森林资源恢复与更新能力难以跟上采伐消耗的速度。在森林资源的采伐和经营组织管理方式上,改过去的“择伐”为“皆伐”、小规模分散的生产方式(即小农经济)为集体统一经营,有组织的林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机构(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大量地出现。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南方各省大办国营营林林场和森工采育林场,各村纷纷举办集体林场,通过集体作业、强度皆伐;提高木材生产效率,在森林资源恢复管理方式上,采取森林采伐与森林更新专业化分工,采育林场主要是采伐木材,营林林场负责林地恢复更新,形成“两张皮”,使得森林采伐和更新严重脱节,森林质量也严重下降,最终出现“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③森林资源休养生息的自然规律完全被忽视,生态系统的功能被严重削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森林持续经营传统被废弃,如自然恢复混交林的经营模式,木材采伐与生长平衡的机制,择伐作业和小片皆伐,林间套种,地力保持等一些好的习惯,由于大规模的集体森林采伐,以及大规模地人工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形成单而一的松树和杉树为主的针叶人工林,大规格的全面垦挖林地以及全面的烧炼采伐迹地,造成大量的土壤有机质的丧失和长期地力的衰退,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低,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护能力大为降低。④森林产权公有化变革而形成的大量的国有和集体林场,经济依然贫困,尽管经历了数次经营体制改革,但还是无法从经济围困中摆脱出来。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和集体林场依靠砍伐20世纪50年代营造的人工林以及开采祖宗留下来的天然林资源,不断壮大,人员不断增加,运行成本不断提高,林场“木头”模式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资源“赤子”与公有林场财政“赤字”长期并存,无法形成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生态经济的内外部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