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10:07: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集体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集体经济途径探讨
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环节。目前,济源正处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历史性变革。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提高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问题,真正实现“不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并且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也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有利于“三化”协调发展。因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在当前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在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充分认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把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与各级党组织和党政领导年终考核相挂钩,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
二、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许多社区将牵扯到合村并居,农民转市民。为了便于使得集体资产很好地对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顺利进行,需要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以推进股份合作制为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健全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利益的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此,必须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法人地位。首先,应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集体所有的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次,应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职能。必须使村委会社会管理职能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职能分离。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动宗旨及原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组织开展经济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其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现共同富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承担集体土地的发包,集体资产的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指导社员发展家庭经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服务,研究和处理集体积累与分配,定期向村委会报告财务情况,协助村委会做好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职能。为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符合法人的资格,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法人的本质特征,可借鉴外地的做法,将集体资产管理主体予以身份证明,向符合登记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颁发组织证明书。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
1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就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对象,通过相关部门的工作,对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针对其开展的审计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监督作用的发挥。在现阶段,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有着时展和经济进步的必要性。1.1旧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要对象的不断发展,旧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在新的要求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有必要进行审计模式的创新发展。虽然旧的农村审计站的模式,在以前的审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是不断前进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就要对旧的审计模式进行创新发展,这样才能推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1.2审计模式的创新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审计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监督工作,能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和处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变换。作为主要监督者的审计工作也要有新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起到监督作用。1.3审计模式的创新可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科学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创新有着必要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前进的需要。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可以促进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各项活动的有效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其更加科学的发
2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创新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根据审计工作本身的性质和内容,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点。审计模式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审计组织模式和审计行为模式。农村集体经济设计模式的创新可以从这两个组成部分进行有效开展。2.1审计组织模式创新。审计组织模式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是审计工作效率提高的保障。审计组织模式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机制等部分。2.1.1领导体制创新。领导体制是审计工作的“头脑”,对整个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地领导以及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就要对占据重要地位的领导体制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领导,将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划归到国家审计机关的主管部门。为了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在国家审计机关下属设置专业的农村经济审计部门,来开展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审计工作。2.1.2组织结构设计。在国家各个机关部门都在实行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工作原则的同时,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组织结构设计也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在组织机构设计创新中,审计机关将排出专门的机构,以县级行政单位为独立区域,对其所辖范围内的各个乡镇的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进行统一的受理和处理。2.1.3运行机制完善。运行机制的完善是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运行机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将基层的工作部门划分为审计部门和责任追究部门。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相关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当发现问题有需要进行责任追究的时候就需要责任追究部门开展相关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审计部门工作的专业分工,同时可以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2.2审计行为模式创新。审计行为模式是审计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包括审计制度与规范、审计形式与内容、审计手段与方法以及审计结果处理与运用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2.2.1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审计工作规范开展。审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可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开展。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审计制度的建设处于重要的地位。制度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正常有效的开展,所以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下,注重于实际工作需要的结合。2.2.2丰富审计类型,强化审计内容。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对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类型,就要求审计工作的类型不断地丰富,才能保证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要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审计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2.2.3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审计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在尽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以及对能力突出者的选拔,来提高审计队伍人员的职业素质。拥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工作人员,能有效地应对审计工作中的困难,同时也可以促进审计模式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
总而言之,审计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的为主要对象开展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虽然在这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不断创新,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创新,不仅可以促进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成永菊 单位:云南省弥渡县红岩镇农业工作站
农村集体经济改制实践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最终归结为广大农民共享经济改革成果,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和整体性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之一。从2008年开始,临安镇党委、政府把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并推行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收购新模式,有效地破解了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最终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
临安镇是建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辖区内交通发达,玉蒙铁路、晋思线、323线,通建、鸡石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贯穿境内。临安镇面积35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9个村委会和10个社区居委会,111个自然村,262个村民小组。现贯服路401全区总面积的有农村,区划调整后,从原郊区划入有户籍人口53385户150691人;农业人口97403,非农业人口54451。2011年,通过对全镇19个村委会的“三资”全面清查,各类资产账内外原值分别为:(1)固定资产:12743万元;(2)在建工程:6839万元;(3)集体预留用地:2284万元;(4)各类债权:5705万元。通过清查发现大部分资产集中在城郊、韩家、永善、红庙几个村委会的部分村民小组,都是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地区。近年来,临安镇19个行政村虽然有了一定程度发展,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全县也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承接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上,在土地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层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影响并制约着全镇经济的整体性发展。临安镇农村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到户,1999年在全镇农村地区进行了二轮土地延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因工业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在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地区,耕地资源在急剧减少,农业产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集体土地因城镇化建设被征用,从而引发出农民无地或少地的现象,乃至产生了“无地村”、“无地户”的发展局面。因此,明晰和界定集体产权,是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资产的严重流失,保护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农业部、省、州、县相关文件精神,2008年6月临安镇率先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城郊村委会第二十三村民小组推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股份合作社,212人成为股东;2011年10月,临安镇第二家股份合作社在韩家村委会第一村民小组挂牌成立,739人成为股东;2011年12月,临安镇的第三家股份合作社在城郊村委会第十二村民小组成立,554人成为股东。近三年来,城郊村委会第二十三村民小组的股民每年人均分红3000多元,每户达10000多元,村民享受到股份制改革所带来的切身经济利益。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临安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股份合作社改革中,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1.提出申请。根据本小组的情况,村民小组长按照社员的意愿提出进行股份制改革的申请,由村委会代为上报镇政府,镇政府批复后,在村委会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由本级组织相关人员参与的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参与具体的筹备工作。
农村集体经济调查思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村集体经济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壮大,广大农村基层基础不牢,不但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高效发展,会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总体来看,我县村集体经济基础都十分薄弱。在全县251个村中,每年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的只有二个村(盐场镇响洞村每年集体收入近200万元,盐场镇天井村每年集体收入近10万元);每年集体经济收入1万—2万元的有7个村,1万元以下的村34个。其余村都是“空壳”村或负债村。基本现状就是“两少一多”:两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少,负债村少;一多:“空壳”村多,发展缓慢。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缓慢,从客观上讲:一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全县大多数“空壳”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加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对集体资产搞“一刀切”,“分光吃尽”,造成原有集体资产流失、积累减少,大多数村沦为“空壳”村,有的成了负债村,有的村连像样的办公室也没有。据统计,**年以前,全县仅“两无”村就多达136个,“空壳”村183个,负债村38个,负债总额265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无米之炊”。二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外部扶持不够。一方面上级机关部门联乡包村帮扶只注重农户个体,忽视村集体经济,不少单位只是在逢年过节对村上老党员、贫困党员、群众搞搞慰问,送点物资,送点钱;有的虽然注重了农村基层设施建设,但对壮大村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关的帮扶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多年过去了,被帮扶的村、户还是老样子。市上一对口帮扶单位从**年开始包扶我县某村,9年来,共为该村投入各类资金近200万元,虽然该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村集体经济仍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乡镇党委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农村农户个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业税费的征收上,扶贫工作也着重在扶持农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则缺乏扶持,而且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农经站等一些部门应履行的职能没有到位,对村集体经济的考核监管形成了真空地带,长时间处于无人管的地步。
从主观上讲:一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随着农户家庭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渐地被大部分村民淡忘,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认识有偏差:有的认为现在是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有的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缺乏经营人才,加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发展集体经济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想搞也搞不好,连国有企业都办不下去,何况村集体经济。有的认为现在村集体经济占农村经济比例较小,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一些地方还没有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因此,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抓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严重挫伤。二是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不强。近年来,经过农村税费改革和村级区划调整,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步伐加快,“双推直选”村党组织书记、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但是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没有得根本改变。**251名村党支部书记,35岁以下仅有31名,占12.4%,高中及其以上文化103人,占41.1%。与农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别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而是想从中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心不在焉”,怕失败,怕担风险,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有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家庭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还很穷,没有精力顾及集体经济发展,加之由于用人机制不健全和劳务输出产业进一步发展等原因,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农村“能人”留不住,大部分外出务工,这些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初步构想
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坚持一村一策,充分考虑本村的条件和优势,“开源”与“节流”并重。
村级集体经济思考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保证,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镇的干部群众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探索,通过加大投入,盘活存量,强化管理,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我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些做法
这几年,我们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思路,务实工作,切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年,全镇村级可支配资金收入总额达861万元,比2001年的592万增长了45%。全镇11个村平均可支配资金达78.3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有3个村。全镇人均村级可支配收入为497元,其中7个村人均值超过400元,最高的杨树村达到960元。主要是做好了四篇文章。
1、以镇带村,在做强招商引资上下功夫。着力营造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浓厚氛围,以镇带村发展经济,以工业区建设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镇村联动,合力招商。引导各村的工业项目和企业向工业区集聚,降低村办工业成本。镇里制定优惠政策,对村级招商落户工业区的,前三年企业上交税额镇得部分返回给村,作为村级发展经济奖励。目前,已有8个村在工业区建造标准厂房,通过物业的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据统计,04年全镇村级可支配资金总额中有567万元属于企业租赁收入,占总额65.9%。
2、村际联手,在增收上下功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增收。当前村级集体经济的状况,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还是较大,各村在发展中,能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合作对象,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一是互补互利型合作。由一方出资,一方出地或合作,如洪溪村以其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与联谊村合作,借助小城镇开发合伙搞房地产开发,建造商住楼出售,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同类合并型合作。三发村和洪溪村二个村均有以铁场租赁为经常性收入的基础,但洪溪村因红旗塘拆迁而影响了铁市场的正常运行,二村协商后,在三发村合伙扩建铁场店面出租,每年各自为村集体收入增加约18万元的收入。
3、村企互动,在做活土地文章上下功夫。土地是村级集体经济最主要的资源,为此,各村在增加集体收入过程中,与谋求技改或扩建再发展的企业互动,一方出资源,一方出资金,互惠互利。去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企业扩建用地困难,杨树村以其原有闲置厂房为临近企业提供扩建条件。企业解决了增加技改扩建的燃眉之急,村级也因此盘活了资产,增加了收入。另外各村还用好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做到以地生财,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增收。各村盘活原有的预制场地为方桩企业发展提供了场地,全镇原有预制场地52片,全部出租,为村集体每年增加近71万元。
集体经济调研报告
一、镇村级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情况
目前我镇各村集体经济主要集中在,集体经济总资产约2000万,主要来源分别为集体铺面出租、土地征赔、土地转租等方式。固定资产方面,村主要经济来源为市场铺面、集体土地种植等;村、村主要来源为土地征赔、出租;其余各村均只有集体土地、林地等固定资产,无其他流动性资产。
近年来,在中央、省、州、县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对我镇各村,特别是高半山村基础设施、产业扶持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类型
各村在认真总结和借鉴近年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资产经营、资源开发、产业互动、服务创收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思考
农村牧区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牧区基层政权的基石,是嘎查村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物质基础。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这就要求各地要在农村牧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实力,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一、当前我旗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嘎查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小,总量不大。到**年末,全旗没有集体经济的嘎查村有95个,占206个嘎查村的46.1%;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下的嘎查村有49个,占206个嘎查村的23.8%;1万元—5万元的嘎查村有30个,占206个嘎查村的14.6%;5万元—10万元的嘎查村有25个,仅占206个嘎查村的12.1%;10万元以上的嘎查村有7个,仅占206个嘎查村的3.4%。
(二)嘎查村集体收入大幅下降,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后,全旗农牧民负担水平从根本上减轻。据统计,到**年末,全旗减负总额为2076.6万元,农牧民人均减负92.7元。在农牧民负担下降的同时,村级集体收入也急剧下降,税费改革前,乡村总收入为4358万元;改革后,实际收入为1972万元,减少了45.25%。随着“皇粮国税”的全部减免和耕地二轮延包落实完善工作的结束,相当多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来源于少量的机动地和流动畜群发包,除此之外,无其它收入来源。大部分嘎查村连干部补贴也不能正常发放,公益事业无法兴办,带领群众致富没有经济支撑。
(三)嘎查村债权债务持续攀升,集体经济不堪重负。全旗11个苏木乡镇206个嘎查村,集体资产总额1.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6398.7万元。集体债权总额6621.6万元,集体负债总额6602.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1%,负债村175个,嘎查村平均负债36万元,户均负债1495元,人均负债362元。这些债务多以民间高息招款为主,沉重的债务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使本就薄弱的嘎查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资不抵债的嘎查村由**年底的40个迅速上升到现在的70个,集体经济在重债之下不堪重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集体经济调查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快,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滞后,实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班子缺少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服务和条件和手段,进而会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近期,我们集中时间和精力,对在全市有一定代表意义的禹城市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现状
禹城市共有1005个行政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300个,占总数的30%;年集体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12个,5—10万元的14个,2—5万元的26个,2万元以下的248个,分别占总数的1.2%、1.4%、2.6%和24.8%;无集体收入的705个,占总数的70%。该市有村办企业的村15个;有合作经济组织的村227个;有承包土地的村153个;有承包渔塘的村65个;有房屋租赁的村18个;有被征用土地等其他收入的村31个。
二、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通过调查发现,禹城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三项:
1、村办、联办企业创收。通过对原有村办集体企业改制、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将单一的集体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这样的村有15个,占总数的1.5%。如禹城市梁家镇田辛村棉纺厂,原为村办集体企业,于**年进行了改制,由企业经营层控股,通过强化管理促销,企业效益连年递增。去年该企业产值达到914万元,上缴税金20万元。同年,企业拿出40多万元用于村庄规划、市场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莒镇乡董庄村与济南一个体户联办一处养猪场,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和猪舍,个体户出资,双方共同受益,村集体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村级集体经济思考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保证,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镇的干部群众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探索,通过加大投入,盘活存量,强化管理,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我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些做法
这几年,我们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思路,务实工作,切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年,全镇村级可支配资金收入总额达861万元,比**年的592万增长了45%。全镇11个村平均可支配资金达78.3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有3个村。全镇人均村级可支配收入为497元,其中7个村人均值超过400元,最高的杨树村达到960元。主要是做好了四篇文章。
1、以镇带村,在做强招商引资上下功夫。着力营造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浓厚氛围,以镇带村发展经济,以工业区建设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镇村联动,合力招商。引导各村的工业项目和企业向工业区集聚,降低村办工业成本。镇里制定优惠政策,对村级招商落户工业区的,前三年企业上交税额镇得部分返回给村,作为村级发展经济奖励。目前,已有8个村在工业区建造标准厂房,通过物业的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据统计,04年全镇村级可支配资金总额中有567万元属于企业租赁收入,占总额65.9%。
2、村际联手,在增收上下功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增收。当前村级集体经济的状况,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还是较大,各村在发展中,能结合各自实际,找准合作对象,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一是互补互利型合作。由一方出资,一方出地或合作,如洪溪村以其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与联谊村合作,借助小城镇开发合伙搞房地产开发,建造商住楼出售,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同类合并型合作。三发村和洪溪村二个村均有以铁场租赁为经常性收入的基础,但洪溪村因红旗塘拆迁而影响了铁市场的正常运行,二村协商后,在三发村合伙扩建铁场店面出租,每年各自为村集体收入增加约18万元的收入。
3、村企互动,在做活土地文章上下功夫。土地是村级集体经济最主要的资源,为此,各村在增加集体收入过程中,与谋求技改或扩建再发展的企业互动,一方出资源,一方出资金,互惠互利。去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企业扩建用地困难,杨树村以其原有闲置厂房为临近企业提供扩建条件。企业解决了增加技改扩建的燃眉之急,村级也因此盘活了资产,增加了收入。另外各村还用好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做到以地生财,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增收。各村盘活原有的预制场地为方桩企业发展提供了场地,全镇原有预制场地52片,全部出租,为村集体每年增加近71万元。
农村集体经济调查研讨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出台对“三农”工作的支持性政策和指导性意见,极其重视农村的发展。文章通过此次对安徽省皖南、皖中和皖北地区部分县市农村的调研发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农村;集体经济;对策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在过去的几十年,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农村基层组织中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县市农村调研发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众多矛盾交织,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空壳村”问题日益显现,导致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转难,村级债务化解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社会保障实施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所以农村问题不容忽视,新形势下我国如何解决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从以及如何探寻其发展的道路,值得我们思考。
一、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研对安徽省的平原、丘陵、山区各地农村进行走访调查,全面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问题。总体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不乐观,虽然有个别农村(如淮北市濉溪县洪庄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从整个安徽省甚至上升到全国范围内来讲,村集体经济很成功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安徽省很多地方村集体经济发展不理想,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大范围的空壳村(以黄山市休宁县为例,全县约190个村,空壳村就有130个),从各个不同的地区及不同的视角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源优势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