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09:24: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脊髓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SlimLoc颈前路钛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SlimLoc钛板系统内固定术。结果8例均获随访,时间7个月~1年,平均8个月。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2周。无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断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用SlimLoc钛板系统内固定,具有减压彻底、植骨牢靠、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关键词】颈椎病;减压;内固定术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andFixatingwithSlimLocSystemfor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ZHAOPinyi,WUYingyong,ZHAOGangshengetal(DepartmentofOrthopaedics,YiwuCentralHospitalinZhejiang,Yiwu322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of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treatedwithdecompressionandSlimLocanteriorcervicalsystem.MethodsEightpatientswithCSMunderwentanteriordecompression,fusionandinternalfixationwithSlimLoc.ResultsAllFatientswerefollowedupfor7to12months(mean8months),Neurologicaldeficit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Astablebonyfusionaccordingtoradiologicalcriteriawasachievedinallcases6monthspostoperatively.Therewasnoimplantsbreakorloosening.ConclusionForpatientswithCSM,anteriordecompression,fusioninternalfixationwithSlimLocobtainimmediatestabilityofcervicalspineandahighrateofsuccessfulbonefusion.Theplatesystemcanaffordasafeandeffectiveanteriorcervicalstabilityforthefusionofbonegraft.SlimLocanteriorplateiseasytouse.Keywords:cervicalspondylotic;decompression;internalfixation颈椎前路钢板国内自1996年开始报道应用于颈椎损伤以来[1],目前逐渐用于颈椎退变性疾患及颈椎椎体肿瘤等。由于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可为植骨提供有效固定,植骨融合率明显提高。脊髓型颈椎病(cervi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骨科常见病,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该疾病的治疗,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7年2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SlimLoc颈前路钛板系统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1~71岁,平均58岁。患者均呈慢性发病,且进行性加重。病程1.5~7年,平均4年。病变累及1~3个节段。所有病例均经X线片、CT和MRI检查。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脊髓受损征象,以锥体束征为主,伴下肢乏力僵硬、行走不稳及胸腹束带感等脊髓受压症状。1.2内固定材料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提供的颈前路SlimLoc钛板系统。该钢板是一种半刚性内固定系统,自身具有一前凸的弧度,适合大部分的解剖要求。长度为22~47mm,宽8mm,厚2mm,螺钉有固定螺钉和锁定螺钉。SlimLoc钛板系统备有自攻螺钉,不需要攻丝。自攻螺钉整个螺钉均标色,容易识别。1.3手术方法患者仰卧,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肩下、颈后、头下垫枕及头圈,头略后伸位(切勿过伸)。常规消毒、铺巾,取颈前右侧横切口或胸锁乳突肌内缘斜切口,沿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进入达椎体前,双侧颈长肌内缘置1.5cm的定位针,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显露病变椎体,椎间盘及上下各一个节段的椎体。单间盘突出采用环锯法切除间盘,相邻两间盘突出行椎体次全切除后,切除上、下间盘并对上、下椎体后缘潜式减压,直到椎体后纵韧带,若后纵韧带增生或骨化则予以切除。常规取左侧髂骨,修剪成合适大小髂骨块,在台下助手牵引头部的同时,植入减压后的骨缺损处。放置合适长度的SlimLoc钢板,上端用2枚15mm配套螺丝钉固定于髂骨块的上方椎体,下端用两枚15mm配套螺丝钉固定于髂骨块的下方椎体,C型臂X线透视钢板螺钉位置确切,并选钢板中间合适的螺钉孔用1枚13mm的螺钉将髂骨块与钢板固定。螺钉在钢板内的方向必须正确:典型的螺钉置入角度横向均内偏5°~10°,纵向为上方的螺钉头向头端及下方的螺钉头向尾端置入分别为7.5°。术中行减压暴露硬膜囊时常规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以减轻脊髓水肿。手术时间90~120min,出血量150~450mL,平均300mL左右。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4~5d拆线。术后3d在颈托保护下离床活动,颈托保护3个月。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的稳定情况,需观察脊髓减压是否彻底或脊髓病变恢复情况者则行MRI检查。2结果本组8例无术中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8例均获随访,时间7个月~1年,平均8个月。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恢复者占87.5%,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2周。无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随访中无植骨块滑脱移位或塌陷等。用日本矫形外科学评分标准[2],判定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改善率大于等于75%为优,5例;改善率50%~74%为良,1例;改善率20%~49%为好转,1例;改善率0~19%为无变化,1例。手术有效率为87.5%。3讨论CSM是骨科的常见病,诊断标准为:a)具有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b)X线片示颈椎退变,MRI证实骨赘压迫脊髓;c)除外肌萎缩侧索硬化、椎管内肿瘤及末梢神经炎等疾病。原则上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由于致压物大多来自于椎管前方,颈前路减压是治疗CSM最有效的方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能有效地清除突向椎管前方的椎间盘和增生的骨赘,解除压迫,并可同时植骨融合,缓解因椎体不稳定造成的神经根刺激症状。Smith和Robinso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骨植骨融合的手术方式,70年代Cloward应用此种术式治疗颈椎外伤。对于CSM,颈椎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能有效地解除颈脊髓前方受压,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颈椎前柱的稳定性。但也存在以下几种常见并发症:a)术后脊柱不稳定,从而引起植骨不融合;b)术后植骨块脱出或塌陷;c)颈椎生理曲度畸形,主要表现为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畸形。据文献报道,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在15%~25%。鉴于单纯颈前路植骨融合术的诸多并发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颈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颈椎前路内固定广泛应用于临床,颈前路钢板内固定具有即刻稳定和张力负荷作用,植骨块固定牢靠,使融合节段内环境更有利于植骨融合,融合率可达96.1%~100%,并可使减压更彻底,避免再次手术。袁文等[5]报告103例手术,其临床优良率80%,植骨融合率97.7%(97/99)。本组融合率也达100%,与文献报道相近。此外,钢板有支撑功能,特别是当颈屈曲时,使恢复的颈椎间高度和生理弧度得以维持,避免因椎体塌陷造成继发性神经损害。颈前路钢板固定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颈前路钢板有两大类:a)以AOOrozeo钢板及Caspar钢板为代表的双皮质螺钉类型。b)以Morscher钢板及Orion钢板为代表的单皮质螺钉类型。单皮质螺钉钢板系统有如下优点:a)锁定螺钉使钢板和固定螺钉为一体;b)避免单一螺钉的松脱;c)螺钉无须穿透后侧骨皮质;d)螺钉可被锁定于钢板,从而减少了螺钉的松动和移位,同时又因螺钉无需穿过椎体后侧皮质避免损伤脊髓[6]。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单皮质螺钉种类很多。近年来,侯铁胜等探讨了Orion、Secuplate等单皮质螺钉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7]。结果表明,这些单皮质螺钉具有操作简单、可获得良好疗效,但也都存在不同的缺点。Orion钢板较厚,术后有[1][2]部分病例出现食道刺激症状,锁紧装置为分体式,可影响其可靠性。Secuplate颈前路钢板系统无固定植骨块的螺钉,必须时需用粗丝线将植骨块固定于钢板上。SlimLoc钢板属颈前路锁定钢板系统,在设计上具有如下优点:a)SlimLoc钢板是半刚性材质设计,与骨骼的弹性模量相接近,轻微骨吸收能达到部分加压作用,有利于植骨融合;b)采用单皮质螺钉固定在颈椎体前方;c)该钢板自身具有一前凸的弧度,适合大部分的解剖要求,无须预弯;d)SlimLoc有两种类型的钻孔导向器;e)SlimLoc钛板系统允许不同的螺钉置入角度以满足不同患者的解剖需要;f)SlimLoc钛板系统备有自攻螺钉,不需要攻丝。本文结果表明采用颈前路扩大减压植骨加SlimLoc颈前路钢板固定可使颈椎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能保持颈椎间高度和生理弧度,植骨融合良好。同时钢板宽度较窄,较适合国人。应用本系统手术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a)在多节段减压时应将椎体大部分切除,切除上下两个椎间盘,单节段减压可只切除椎间盘,彻底去除致压物,必须时行潜行减压,但应保留上位椎体下面和下位椎体上面的软骨终板下骨皮质,以免植骨块向骨内下沉;b)嵌紧植骨块,使其植入槽内后能达到嵌紧和牢靠的要求。如植骨块上、下端未牢固接触或接触面太小,可影响骨块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c)钢板放置时应跨越整个椎体融合节段,尽可能采用最短的钢板,避免影响到邻近椎间盘的活动。正确选择钛钢板长度,确保螺丝钉能置入椎体高度的1/2部位以上,以增强内固定的牢固性;d)安装过程必须从上端未累及的椎体中点至邻近下方未累及椎体的中点,这样可以防止螺钉拧入椎间隙。应使钢板和椎体获得最大接触,若有骨赘形成,用咬骨钳去除,以达到最大的骨接触面积。e)如螺丝钉尾部留得过多或角度不合适,在锁紧自锁系统时,常难以达到锁紧的目的,此时不能强行锁紧,以免损伤自锁系统。应将螺钉进一步拧紧或调整其角度,以达到锁紧目的。【参考文献】[1]袁文,贾连顺,戴力扬,等.AO纯钛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固定的初步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6(4):161163.[2]OnoK,EbaraS,FujiT,etal.Myelopathyhand.Newclinicalsignsofcervicalcorddamage[J].JBoneJointSurg(Br),1987,69(2);215219.[3]TakahashiT,TominageT,WatabeN,etal.Useofporoushydroxyapatitegraftcontaining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forcervicalfusioninacaprinemodel[J].JNeurosurg,1999,90(2suppl):224230.[4]EmerySE.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diagnosisandtreatment[J].JAmAcadOrthopSurg,2001,9(6):376388.[5]袁文,贾连顺,倪斌,等.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4):198200.[6]McCullenGM,GarfinSR.Spineupdate:cervicalspineinternalfixationusingscrewandscrewplateconstructs[J].Spine,2000,25(5):643652.[7]侯铁胜,李明,赵杰,等.Secuplate颈前路钢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3):138140.

查看全文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护理探讨论文

1临床资料

本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岁;属单个椎间盘摘除18例,2个椎间盘摘除7例,25例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术后无1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和护理并发症。

2护理要点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表现,加上手术部位的特殊,害怕手术会影响说话、进食,术后效果不满意及疼痛等,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故要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反应进行护理:(1)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2)请脊髓型颈椎病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手术期间无痛,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配合治疗。(3)说明情绪与疾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否则相反。

2.1.2术前训练颈椎前路术中要求患者仰卧,颈部处于略过伸位,同时为了暴露椎体,需较长时间将气管拉向切口对侧,术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卧至少一周,因此,为适应术中及术后的变化,一般要求患者术前一周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前3d去枕平卧和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发生尿潴留。

查看全文

放射性脊髓炎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章对肿瘤患者因接受放射线治疗所引起的脊髓炎从中医临床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从中医痹证角度对病因病机进行了讨论,把放射线对人体的损害称为“毒浊”,提出了“髓痹”的新观点,并对中医治疗进行了探索性的辨证论治,分为4个主要证型及3个亚型进行辨证论治。

关键词:放射性脊髓炎;辨证论治

临床放射性脊髓炎是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诊治肿瘤病人因放疗而导致脊髓炎出现肢体软瘫、麻木、疼痛等症,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想从中医系统诊治该病的角度,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得到同道的指正。

1概述

放射性脊髓炎是指肿瘤病人在放射性治疗中,由于病人对放射线特别敏感,或肿瘤与脊髓邻近,或放射剂量过度,以致脊髓受损所产生的炎性反应,是肿瘤放射治疗中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3%[1],一般发生在放射治疗后2~4个月,症状常在数周至几个月自发性消退。临床上放射性脊髓炎常分为短暂性、急性和慢性三大类:(1)短暂性放射性脊髓炎症见: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刺痛、触痛,烧灼感及颈肩部疼痛等,以及典型的低头曲颈触电样体征(lhermitte’s征),即低头时,出现从颈部沿着背部脊椎向下肢或四肢放射性的触电感,头复位时,症状消失;此型亦可作为慢性进行性放射性脊髓病的第一个征象出现;(2)急性放射性脊髓炎较为少见,其起病急,常在几小时至几天内发展为截瘫,或四肢瘫痪,多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征,双下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伴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减退;(3)慢性进行性放射性脊髓炎又称为迟发横断性放射性脊髓炎,多为脊髓放射损伤的远期反应,常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以后逐渐进展出现运动障碍,脊髓半侧或完全性横断性损害,症见双下肢无力、麻木、肌肉萎缩。

该病的发生与接收放射量的方式与多少,机体免疫状态及病程长短等多因素有关。早期主要为脊髓充血、水肿、脱髓鞘以及神经细胞变性等改变,晚期主要为脊髓的坏死、液化、囊变,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继发性萎缩等改变。诊断上除具有相关放射性治疗病史、症状、体征,目前核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放射性脊髓炎最为可靠的方法,其影像表现为T1、T2的信号延长。治疗上主要以脱水,促进神经细胞恢复,改善微循环及血管活化剂,高压氧治疗,以及激素解除脊髓的水肿及抗炎作用,配合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

查看全文

脊髓损伤康复护理探讨论文

【关键词】脊髓损伤1概述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往往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脊髓损伤后,膀胱的神经支配中断,生理机能丧失,容易发生尿潴留、膀胱输尿管返流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以致产生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恢复膀胱的生理机能,对于减少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治疗的目标是:管理好泌尿系统,预防尿路感染,尽早建立自主性排尿规律,减少导尿次数或不需导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康复护理脊髓损伤后膀胱的护理和康复训练,目的是使膀胱恢复贮存及排尿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尿流动力学性能,即较好的顺应性、较少的残余尿量和较好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作用,以保证不对肾功能产生威胁[2]。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的康复过程可分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个阶段[3]。2.1留置导尿脊髓休克期(约伤3~4周),无论任何部位脊髓损伤,排尿反射受到抑制,膀胱均表现为无张力状态,必须予留导尿才能彻底排出尿液。这样既可防止膀胱过度膨胀损伤膀胱壁内的神经节而延迟恢复,也利于观察尿量变化。2~3周后,开始夹持导尿管,第3~4小时开放一次,以使膀胱得到充盈和排空训练。导尿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要注意保护膀胱括约肌,导尿管的号型不应超过14号,防止因导尿管过粗造成括约肌松弛而引起漏尿。导尿时,要使用无菌硅油润滑尿管,避免尿道黏膜受损。保护引流管始终低于病人耻骨的水平,否则易引起尿液返流而造成感染。将床头抬高20~30cm,可防止尿液逆流。定时翻身,防止尿液沉淀形成结石。翻身和转移前,应正确处理引流袋,避免尿液返流至膀胱。勿使导尿管扭结受压,保持引流通畅,及时倾倒引流袋,注意观察尿量及尿液的颜色、性状,注意尿液有无浑浊沉淀。尿道口每日清洗消毒2次,可用0.1%氯已定冲洗尿道口。引流袋每周更换1~2次,尿管每周更换1次,换管前应尽量排空尿液,以便拔管后尿道休息4~6h再行插管。对于是否需要常规的膀胱冲洗目前仍有争议,笔者认为留置尿管期间首先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尿量2000~3000mL,达到生理性膀胱冲洗的目的。如果发现引流袋内尿液出现混浊、沉渣或结晶,此时应进行膀胱冲洗,可用0.2%呋喃西林硼酸或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每日两次。2.2间歇导尿神经性膀胱经过一个阶段导尿管引流后,膀胱肌力逐渐恢复,在留置导尿管期间,如有尿液自尿道口溢出,则提示膀胱可能有排尿的功能出现。此时,可采用间歇性导尿。间歇性导尿的作用在于膀胱功能的恢复。患者饮水量一般控制在每小时100~125mL,起先可每4~6h导尿1次,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确保膀胱内尿液彻底排空后方可拔除导尿管,每次导尿时膀胱内尿量不能超过500mL。以后可根据膀胱功能的恢复程度,逐渐延长导尿间歇时间。间歇导尿期间,每两周查尿常规及细菌计数,如果发现尿内脓细胞或白细胞计数大于10个/HPF,细胞计数超过10/mL时,应使用抗菌药。2.3建立反射性膀胱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早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导尿,免除随身携带尿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SCI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程中,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占有重要地位[4]。2.3.1膀胱功能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Menon等[5]认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者才能进行膀胱训练:a)患者膀胱容量和顺应性能持续4h不导尿;b)尿液镜检WBC≤10个/HPF;c)无发热;d)无持续菌尿出现。Perkash[6]认为,膀胱输尿管返流、结石病及肾衰竭是膀胱再训练的禁忌证。因此,在膀胱训练前应对患者进行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测定,尿液镜检,评估患者膀胱排空能力及尿路感染情况。2.3.2膀胱训练应根据脊髓损伤特点采用科学的膀胱训练方法。根据脊髓损伤节段不同,Bors将神经源性膀胱分为两种类型:a)骶髓以上损伤时,骶髓的排尿中枢失去高级中枢控制,最终形成反射性膀胱,排尿过程不受意识控制,且有一定残余尿,称为上运动神经元性膀胱。此型由于脊髓损伤位置较高,而低级排尿中枢保存完好,可于帮助患者进行膀胱训练过程中耐心地在下腹部或下肢寻找扳机点,如轻轻敲打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捏掐腹股沟等,寻找引起排尿动作的部位,利用皮肤膀胱反射作用,使尿液排出,减少残余尿。b)骶髓或骶神经根受损伤时,由于排尿中枢或其传出支受损而失去排尿反射,产生尿潴留,称为下运动神经元性膀胱。此型由于脊髓损伤位置较低,腹肌的神经支配尚完整(胸神经支配),可鼓励患者训练腹肌力量,通过Valsalva法增加腹压以排出尿液。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放松腹部,屏气呼吸,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骨盆底部,促使尿液排泄。膀胱的功能训练方法较多,每位患者可采用两种以上方法综合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膀胱训练前要接受尿流动力学检查,以确认膀胱类型和安全的训练方法,避免因训练方法不当引起尿液返流造成肾积水。另外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因膀胱压力过高而引起的自主神经反射亢进的临床表现,如突发性血压升高、皮肤潮红、出汗、头痛等,以上情况如果出现应当迅速排空膀胱以缓解症状。3健康宣教脊髓损伤导致排尿障碍病人要建立反射性或自律性膀胱,护理时间长,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提高患者对泌尿系统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b)不同时期膀胱管理的方法;c)尿路感染的早期识别和预防;d)自我导尿技术与时机;e)帮助患者树立泌尿系统终身管理的意识[7]。鼓励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达到最佳的排尿状态。同时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膀胱功能障碍是可以控制的,也可让疗效显著的患者谈成功的体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出院时,要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每日会阴消毒两次,便后及时清洗;除正常饮食外,每日摄水量保持约2000mL;根据医嘱使用辅助药物预防并发症;自我导尿注意保持清洁,有条件者最好用一次性导尿管;定期作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有感染及时治疗。4讨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在脊髓休克期间开始即必须对膀胱施行正确的初始处理、进行恰当的膀胱康复和终生的神经学关注,这仍然是确保四肢瘫和截瘫患者享有几乎正常的生活寿命和较高生活质量的关键[8]。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表明,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及时正确的泌尿系统康复护理和膀胱训练,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膀胱残余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后通过全面康复,使患者残留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利用,使患者得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参考文献】[1]汤颖珍,赖华.脊髓损伤病人泌尿系统的康复护理[J].中国临床医药杂志,2003,(107):1123511236.[2]刘智.神经源性膀胱的评价和对策[J].现代康复,2000,4(6):803804.[3]孙玉华,王洪涛.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70571.[4]郑艳红,鲁秀平.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康复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05,18(4):395396.[5]MenonEB,TanES.Bladdertraininginpatientswithspinakcordinjury[J].Urology,1992,40(5):425429.[6]PerkashI.Longtermurologicmanagementofthepatientswithspinalcordinjuyr[J].ClinNorthAm,1993,20(3):423424.[7]吴志文,刘雪梅.脊髓损伤患者的清洁间歇导尿[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2):9193.[8]廖利民,李建军.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与未来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7):601.

查看全文

整脊推拿治疗颈髓压迫症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颈椎病颈间盘突出脊髓压迫症采用整脊推拿方法新的治疗途径。方法:38例颈椎病颈间盘突出脊髓压迫症经药物、理疗治疗无明显疗效,采用整脊推拿治疗并随访。结果:优:9例,23.6%;良:18例,47.4%;好转:10例,26.3%;无效:1例,2.6%。总有效率:97.3%。结论:整脊推拿可以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颈髓压迫症,有临床价值,注意存在医源性损害。

【关键词】整脊推拿;脊髓型颈椎病;颈髓压迫症

脊髓型颈椎病(CSM)与其他颈椎病相比临床上有其特点:①颈部症状不突出经常造成误诊。②潜隐性、进行性发病,病程长,往往出现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后才能转科就诊,以致延误病情。③当出现颈髓压迫症后已经失去进行非手术治疗机会[1]。④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一旦出现颈髓缺血改变后往往形成不可逆的病症,致残率极高。⑤经确诊后,部分病人因惧怕手术及手术风险继续延误治疗机会。

自1998年以来笔者采用整脊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8例,近期效果满意,并对34例患者进行为期1~5年随访,平均2年4个月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查看全文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评价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连续3或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椎间隙减压或配合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3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的改变。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35min(80~24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50mL(30~700mL)。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善率(57.18±19.28)%;3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所有患者的颈椎畸形矫正后曲度明显恢复,有些恢复正常,无植骨块延期融合、内置物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ObservationoftheClinicalEffectsofSegmental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withFusiononTreating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XUMin,LIUBaoxin(DepartmentofSpinalSurgery,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TCMCollege,Liuzhou54500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clinicaleffectsofsegmental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withfusionon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Methods40patientsof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with3or4consecutivesegmentswhoweretreatedwithanteriordecompressionandfusion.Theparametersincludingoperationtime,bloodloss,graftorimplantsfusionrateandimprovementofJOAscore3monthspostoperativelywerecollected.ResultsInourseries,theaveragetotaloperativetimewas135min(80~240min)andaveragebloodlosswas350mL(30~700mL).JOAscoresinallpatientswereimproved3monthsafteroperation.Therateofgraftbonefusionwas100%.Allpatients′kyphoticdeformitywascorrectedandsomerestorednormally.Nocomplicationssuchasdelayedgraftorimplantsfusionandgraftsubsidenceoccurred.ConclusionSegmentalanteriorcervicaldecompressionisarecommendabletechniquefor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Keywords: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segmentaldecompression;bonegraft;fusion多节段颈椎病是指在影像学上多个连续或不连续的颈椎节段存在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骨赘及椎间盘变性、突出等多种病理改变,造成对颈脊髓硬膜囊前方多个平面的压迫,并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类颈椎病[1],以脊髓型及混合型多见。目前,手术是治疗这类颈椎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11月采用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40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8~76岁,平均为58.2岁,病史2~10年不等。其中病变节段于C3~4、C4~5、C5~6者19例,C4~5、C5~6及C6~7者16例,C3~4、C4~5、C5~6及C6~7者5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6例,混合型14例。病例选择的标准:a)临床上诊断为脊髓型及混合型颈椎病,3个以上的节段不同程度受累,临床表现主要为四肢麻木,双手握力弱,双下肢活动欠灵活,行走时有踩棉花感,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征阳性及神经根的症状与体征。b)MRI示:颈椎多个节段椎间盘变性突出,C3~7脊髓多节段明显受压,脊髓横断面呈新月状,前方有压迹并可见黄韧带增生肥厚褶皱内陷、后纵韧带肥厚等。c)CT示:有后纵韧带的部分骨化并伴椎管狭窄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1.2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及影像学改变,全部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主要手术方法有两种:a)单个椎体次全切除加多节段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主要针对某一椎体后缘压迫广泛者。其中行C4椎体次全切除加C5~6椎间盘摘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者11例;行C5椎体次全切除加C6~7椎间盘摘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者6例;行C4椎体次全切除加C5~6、C6~7椎间盘摘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者1例;行C5椎体次全切除加C3~4及C6~7椎间盘节段减压钛网异体骨植骨前路钢板固定者3例。b)多节段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加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主要针对椎间隙水平压迫,椎体后缘无明显压迫者。行C3~4、C4~5、C5~6或C4~5、C5~6、C6~7或C3~4、C4~5、C5~6、C6~7等多节段椎间盘摘除加扩大减压植骨融合者共19例。手术过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双肩略垫高,颈部自然仰伸。取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形切口,长度视病变范围而定,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钝性分离颈深筋膜。沿血管神经鞘与内脏鞘之间进入,达椎体前方,用脑膜剪剪开颈前筋膜后暴露椎体前缘及颈椎间盘。插入克氏针,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在病变椎间盘处,用尖刀切开椎间盘组织,取除部分椎间盘,利用椎体撑开器撑开狭窄的椎间隙,将椎间盘全部切除,椎管前方达后纵韧带,两侧达钩椎关节,并将椎体边缘的骨赘刮除。用同样方法,将其他病变节段的椎间盘与椎体边缘的骨赘全部切除。若行椎体次全切除,在切除椎体两侧椎间盘后,用撑开器撑开上下椎间隙,用磨钻或咬骨钳将椎体及后缘的致压物逐步咬除,显露出后纵韧带,充分减压。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利尿剂及糖皮质激素3~5d,并行雾化吸入3d。术后24h酌情拔除引流管,患者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或离床活动,术后1周内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患者术后颈部围颈制动3个月左右。1.3疗效评价1.3.1一般情况观察观察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有无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3.2影像学观察收集所有病例的术前颈椎正侧位X线片,术后1周内及3、6、12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侧位伸屈X线片,观察钛网、钛板有无移位、断裂及植骨融合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2年行MRI检查减压情况,并测量患者术后侧位X线片融合节段的Cobb′s角,了解颈椎的生理曲度。融合情况评价从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判断,融合节段棘突间距变化小于2mm为融合。1.3.3神经功能评分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orthopedicassoctation,JOA)评分法分别对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分-术前评分)×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一般情况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35min(80~24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50mL(30~700mL)。患者随访时间为12~41个月,平均14.2个月。本组患者均无感染,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损伤及死亡。手术后脊髓损害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神经根性疼痛完全消失,优29例,良10例,可1例,总优良率97.5%,其中可1例手术后症状稍改善,但颈椎生理曲度恢复不良,3个月后再行后路减压症状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度均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2影像学评价随访期间X线片示钛板、钛网无移位及松动。根据术后X线片随访,40例患者术后3个月植骨块全部骨性融合,39例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颈椎稳定性好。1例颈椎轻度反张,临床症状未完全缓解。其中,23例行MRI复查,示植骨块融合好,椎管有效矢状径明显扩大。融合节段Cobb′s角:术前(1.42±0.28)°,术后3个月(4.94±0.67)°,术后9个月(4.89±0.61)°,治疗前与术后3个月、9个月的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椎生理曲度恢复且维持良好。2.3神经功能评价神经功能评价按日本JOA评分法进行评分,术前评分6~12分,平均9.03分;术后3个月评分10~16分,平均13.65分,患者术前术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1][2]),术后平均改善率(57.18±19.28)%。3讨论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治疗,若患者身体条件适宜,手术是其治疗方法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其目的旨在彻底解除病变节段对脊髓的压迫,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并重建颈椎序列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目前,手术方式主要分前路和后路两种,其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致压物来源及手术者的习惯。若致压物来自前方,则宜行前路手术直接去除压迫,若有明显的黄韧带肥厚内褶、后纵韧带广泛骨化,前路无法减压者,则行后路手术,若前后路均有明显压迫,可行前后路联合手术[2]。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方式,目前主要有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单间隙减压术两种。减压部位的选择要根据脊髓压迫的程度,椎体平面压迫重的进行椎体次全切除,间隙平面压迫重进行椎间隙减压。两种减压方式结合应用能够取长补短,既能达到充分的减压,又可减小长节段植骨钢板固定后骨块和内固定物移位的可能性,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是综合了两种手术手术方式的优点而设计的手术方式,已成为目前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最为推崇的前路手术方式之一[3]。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注意事项:a)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MRI的出现,对多节段颈椎病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多节段颈椎病虽然存在多个平面的椎体、椎间盘、椎管及脊髓的病理改变,但是否均引起临床症状,是否都需要手术减压,尚没有一致的认识。且颈椎椎管径上宽下窄,不是每个椎间盘病变均引起脊髓受压,临床上多节段颈椎病大多也是1~2个椎间盘突出对脊髓压迫最严重。因此,术前应对患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进行充分的分析,确定需要减压的节段[4]。b)仔细操作,彻底减压,为脊髓与神经根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分节段减压虽减小了创伤,但操作的视野不如长节段减压的清晰,对术者的要求增高,需仔细操作防止脊髓与神经根的损伤。c)牢固的固定是术后颈椎稳定与植骨融合的保证。内置物及内固定物的放置应准确,防止因位置放置不当导致仅边缘与椎体终板接触,应力集中而突破终板发生下沉,内置物大小应合适,放置时要防止过于靠后,以免突入椎管造成脊髓压迫。d)在减压方式方面,应根据临床与影像学表现,选择节段性椎间盘摘除椎间隙入路减压或配合单椎体次全切入路进行减压。对椎体后方脊髓存在压迫者应采取椎体次全切除术为佳,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和椎间盘切除术联合术式以能达到彻底和充分的减压为目的[5]。本组40例影像学研究显示,通过这种术式的减压,脊髓矢状径均有显著的恢复,达到了彻底减压的目的。e)术中注意椎间隙高度的恢复,目前研究认为植骨融合术后椎体间隙高度的保持是确保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疗效的关键要素。椎间植骨融合可使术后椎间隙高度长期保持,既保证了颈椎椎体的支柱作用,又可重新获得颈椎的生理性前凸,使头颈部的生物机械应力得以正常分散及传导,既保护脊髓及脊神经根免受非生理性刺激或损伤,同时亦能明显减缓临近节段退变[6]。同时椎间隙高度恢复也可明显降低植骨块及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的可能,从而使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疗效得以长期保持[7]。【参考文献】[1]AshkenaziE,SmorgickY,RandN,etal.Anteriordecompressioncombinedwithcorpectomiesanddiscectomiesinthemanagementofmultilevelcervicalmyelopathy:ahybriddecompressionandfixationtechnique[J].JNeurosurgerySpine,2005,3(3):205209.[2]徐盛明,张涛,袁文.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6):337338.[3]许卫兵,吕刚,贾连顺,等.多节段颈椎病前路两种手术方式探讨[J].脊柱外科杂志,2005,3(3):170172.[4]羊明智,叶晓健,贾连顺,等.选择性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老年多节段颈椎病[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5):10131016.[5]王雷,田纪伟,李家顺,等.选择性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7):13541356.[6]SinghK,VaccaroAR,KimJ,etal.Enhancementofstabilityfollowinganteriorcervicalcorpectomy:abiomechanicalstudy[J].Spine,2004,29(8):845849.[7]BolestaMJ,RechtineGR2nd,ChrinAM.Oneandtwolevel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theeffectofplatefixation[J].Spine,2002,2(3):197203.

查看全文

诊断颈椎病中比较影像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检查方法不断丰富,然而在这众多方法中最佳的诊断依据却不明显。该文通过引入比较影像学来分析各型颈椎病影像检查的优势与特点,以利于临床找出各型颈椎病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优化选择安全、准确、简便的检查方法,从而完善颈椎病的诊疗体系。

【关键词】比较影像学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较重。在诊治过程中,如果仅靠问诊和特殊检查,而不做有针对性的影像学鉴别检查,则不易明确诊断,加之临床表现随病程的进展而不同,给颈椎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有时甚至误诊[1]。因此一个有利于临床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显得十分必要。近几年,一门新兴医学学科——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应运而生。国内将其定义为依据医学影像学各种成像方法的原理、价值与限度,规范在特定疾病的合理应用程序及信息的参照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学影像学优势的一门分支学科[2]。由于比较影像学诊断疾病是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影像诊断方法,遵循了简便、安全、实效的优选原则,符合临床实际需要,故本文将具体分析诊断各型颈椎病影像学的最佳依据和方法,探讨比较影像学在诊断上述四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1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发病中占首位,约占50%~60%。其病因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神经根为主,并出现与病变首发症状相一致的根性症状和体征[3]。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绝大多数是单一神经根受到压迫,只有0.2%的患者出现两根神经根受累。对于各节段神经根发病率各家报道基本一致,C7神经根最常受累(43%~69%),然后分别是C6(18%~28%)、C8(6%~13%)和C5(2%~7%),C2~3,C3~4发生率最小[3,4]。椎间孔大小对椎间孔狭窄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5]。影像学上主要关注颈椎间盘改变,椎间孔入口以及骨赘。目前,用X线片进行诊断和判断预后,多以游标卡尺、圆规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计算。如陈允震等[6]用改良颈椎斜位X线片测量法,以椎间孔矢状径a,同一椎体下缘斜位矢状径b,计算神经根管率a/b,发现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0.30时应考虑有颈神经根管狭窄;其阳性率可达86.52%,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和敏感指标。CT相对于X线片可显示不易发现的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以及椎管形态大小的变化,能获得高质量的矢状面、斜面、曲面等多层面重组像;可观察椎管、椎间盘、脊髓与椎间孔的关系。尤其对椎间关节骨赘,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钙化最好。喻忠等[4]研究表明,用螺旋CT进行三维CT重建来观察双侧椎间孔大小,并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面积,发现椎间孔狭窄与神经根性症状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P>0.05),符合率为86.3%。MRI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是通过显示侧隐窝内神经根走行、根周的脂肪套袖、椎间孔的前后径、上下关节突的形态与颈椎椎间盘膨出及突出情况判断神经根是否受压,出口孔处是否狭窄。据最新数据显示,MRI发现神经根出口孔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精确度分别为88.9%,99.1%和94.5%[7],而以椎体与椎弓根结合部椎管内板为起点,沿椎体后缘与椎板内缘分别划直线,两者形成的夹角度数作为评价侧隐窝的数据,则能提高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准确性。

2椎动脉型颈椎病

查看全文

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研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颈椎;手术;疗效;安全性

【论文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424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方法、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三年零二个月,按“JOA”疗效评定标准,总有效率81.3%,无效17.19%,死亡1.51%,有争议5例,无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结论:影像学的阳性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一致性是颈椎病损诊断和手术适应症选择的关键所在。在周全手术计划,围手术期充分准备后开展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为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后路手术424例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龄12~82岁,平均59.2岁,外伤175例、颈椎病102例,肿瘤11例、结核7例、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119例。全组病例均有明显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损伤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与之相一致X线、MRI、CT或椎管造影的阳性表现,有明确的颈前或颈后路手术指征,无禁忌症。

2手术方法

查看全文

颈椎病损手术治疗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颈椎;手术;疗效;安全性

【论文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424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方法、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三年零二个月,按“JOA”疗效评定标准,总有效率81.3%,无效17.19%,死亡1.51%,有争议5例,无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结论:影像学的阳性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一致性是颈椎病损诊断和手术适应症选择的关键所在。在周全手术计划,围手术期充分准备后开展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为进一步探讨研究手术治疗颈椎病损的安全性、可行性。本文对我科20年成功开展颈前后路手术424例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24例,男性345例,女性79例,年龄12~82岁,平均59.2岁,外伤175例、颈椎病102例,肿瘤11例、结核7例、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119例。全组病例均有明显的脊柱脊髓不同程度损伤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与之相一致X线、MRI、CT或椎管造影的阳性表现,有明确的颈前或颈后路手术指征,无禁忌症。

2手术方法

查看全文

下颈椎损伤手术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颈椎;损伤

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yin55cases

【Abstract】AIM:Tostudytheaim,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earlysurgicaltreatmentforlowercervicalspineinjure.METHODS:Fiftyfivecasesoflowercervicalspinefractureandfracturedislocationweretreatedwithearlysurgicaltherapy,amongwhom43casesweretreatedwithanteriordecompressionandillacautograft,and12casesweretreatedwithposteriordecompression.RESULTS:Threeofthesixcaseswithcompletespinalcordinjurydied.Fortynineofthe52caseswerefollowedupfor4-49months,averaging21months.Thereweredifferentdegreesofneurologicalrecoveryinthe41caseswithpartialspinalcordinjury.CONCLUSION:Surgicaltreatmentisusefultotheearlyreconstructionofstability.Suitabletimeandtechniquesofthesurgerydependonthepatientssituation.Theuseofinternalfixationafterdecompressionandbonegraftwillexpandtheclinicalapplicationofthesurgicaltreatment.

【Keywords】cervicalspine;injure;surgicaltreatment

【摘要】目的:探讨下颈椎损伤早期手术治疗的目的、时机和方法.方法:下颈椎骨折、脱位并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55例,早期分别施行前、后路减压固定手术.其中前路减压43例,后路12例.行内固定17例.结果:脊髓完全损伤6例,死亡3例,随访3例神经功能无恢复.脊髓不完全损伤49例,随访46例,随访时间4~49(平均21)mo.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41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及早恢复椎体稳定性.应根据具体伤情决定手术时机和方法,采用前或后路减压均可起到良好疗效.内固定的使用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颈椎;损伤;外科治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