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07:33: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计算机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文章从计算思维的概念出发,分析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现状,提出以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重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以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方式创新计算思维培养方式,与专业背景相融合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以提高计算思维的内驱力为目标完善教学资源建设的计算思维培养措施。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能力培养
近几年来,一个全新概念“计算思维”在计算机科学中获得广泛热议和推崇,自其概念被提出以来,我国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纷纷阐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学界上的研究成果引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目标,同时也明确指明了计算思维能力对于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她在2006年给出的计算思维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它是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她还认为,计算思维虽然生发于计算机科学,但又绝不仅限于计算机科学,在数字化的时代中,它应该是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和普适性的技能。周以真教授在其从教的大学中成立计算思维研究中心,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开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周教授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世界上很多大学提供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计算机和互联网是网络时代人们从事各种行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平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施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于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都深有意义。同时,计算思维运用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对于激发其学习潜能,拓宽专业知识层面,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起到重要作用。
2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设计了由多个课程模块组成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构造了可结合技术发展和专业特点动态调整的知识单元矩阵;设计了覆盖本科一年至三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方案,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体系;知识单元矩阵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了艺术设计方法、艺术设计载体、专业定位的改变。当前的艺术设计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艺术设计,表现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专业能力的重要支撑。从社会需求看,行业企业需要大量优秀的艺术工程师或艺术设计师,其能力构成包括扎实的艺术设计知识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大学计算机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获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教学现状看,教学内容有所更新,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课程教学能很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高校认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对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应用实践有很大差距,企业认为学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跨领域、跨专业的计算机能力。也就是说,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现状看,目前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远远落后于高校、教师、学生的期待,也滞后于设计领域用人需求。这一现象已经引起部分艺术类设计院校的关注,并在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如何有效开展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升学习效率,服务专业发展,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认为,应加强大学计算机课程总体设计(顶层设计),研究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程单元,并在实践中反馈与改进,从而更好促进专业的发展。
1思路
艺术设计类专业包括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能力构成包括专业学科知识、现代工具使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1]。分析其能力构成,专业学科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现代工具使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思维形成、现代科学伦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包括艺术设计、创作等内容。在专业学科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往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这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与能力,支持专业能力的形成,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及应用、计算机伦理等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工程类专业开设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内容;医学类专业开设医学大数据、计算机影像学、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经济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内容;艺术设计类专业重点在于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动画设计等内容。所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是系列课程或模块的集合,课程的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以学生入学为起点,延伸至三年级的专业课程,最后在专业实践中应用。形成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分方向,三年级重应用的教学格局,从而有效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应用技术的专业特点,满足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
2实践
护理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医学护理的各方面,医学信息技术技能逐渐成为护士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本文根据当前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计算机课程的现状,结合新时代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提出了针对这些现状进行的一些改进措施,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医院信息系统
对于医学类的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实用型的护理技能人才。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广泛使用,要求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医院能够熟练使用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授课与医学信息技术技能的需求极不协调。对于医学高职院校而言,目前日益发展的医学信息技术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既懂医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又要求毕业生能熟练借助于计算机这个有力的工具去录入门诊、住院病人相关信息,并与医生一起使用医生工作站,从而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医院效率。加之继续教育的需求,后期又要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提供的医学知识库去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然而传统的计算机授课内容和方式在这方面收效甚微。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各级机构的广泛应用,医学高职院校学生都将面临这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医学高职院校的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学情分析
1.1计算机操作水平差异较大。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大一新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差,高中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少,且都流于形式,掌握的理论知识少得可怜。同时由于地区也存在差异,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教学就更为薄弱。总的来说,学生不能有效地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有效的知识,更谈不上服务于自己所学的专业。1.2教师医学信息素养欠缺。计算机教师大都来源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掌握了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和计算机硬件知识,但是对于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较弱。加之,目前高校开设交叉专业毕业人才缺少。既懂计算机,又了解医学信息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具体表现在,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对医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讲解,缺少对医学信息技术及相关内容的讲解。结果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相对较差。1.3教材的选择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在医院大量引入医院信息系统,很多医院都采用了护士工作站、医生工作站、医技工作站以及电子病历系统,这些都要求医院护理人员具备医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计算机教材选用的大多是普通院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从内容方面上来说,无非是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即使部分院校考虑到这样的变化,更新了教材,也无非是操作系统从WindowsXP转变为Win⁃dows7,Office2007转变为Office2010,而往往欠缺医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或者缺少医院信息系统的讲解和操作。学生无法认识到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以后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1.4教学方法亟待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大都采用理论课后上机实操的形式。教师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讲授,学生在实训教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学形式比较枯燥。除此之外,实训教室没有安装医学信息系统的教学软件,学生不能很好模拟工作环境,无法真正提升就业竞争力。1.5成绩考核方式落后。现有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考核缺少医学信息技术技能的版块,没有体现出护理专业的特点,
2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对护士的要求
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论文
摘要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我国政府和教育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制度。医学系计算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机知识,拥有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办公和处理事物的各项能力,通过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各类医学数据分析和医学研究等问题都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医学高校中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根据改革要求、教学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等,提出计算机在医学高校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医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对策
随着各级学校教学改革进程的发展,医学高校教学的改革稳步进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也在有效地开展,在新时代和新课改要求下,想要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方式。当今,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医学领域应用之后所发挥出的效果越来越明显。所以,针对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分析能力,对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完成立体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计算机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相关基础操作知识,熟悉软件和硬件知识,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开发的能力,并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关于医学的相关问题,提高在医学方面的计算机基本素质。目前,关于计算机教学主要包含了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是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多数医学高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着重于前两个层次的教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在逐渐提高,已经上升到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演绎来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改革,使学生不光可以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术,更能够利用计算机这一技术形式去解决医学相关的难题。[1](二)有助于加强计算机在医学数据分析中的引用。在医学领域的研究中,数据的完整统计和合理分析是科研中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伴随着科技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以及医学研究的复杂性,对医学领域的数据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效率慢,很容易在数据分析中出现差错,只能用于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根据这种状况,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利用SPSS或者SAS等数据方式进行讲解,辅助于其他软件,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编程知识或者菜单类操作知识的讲解,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另外,随着技术发展,现代医疗体系中逐渐应用众多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医疗设备,很多医学实验和测试都离不开计算机设备,各类检查设备对疾病预防、治理和诊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必须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锻炼,通过对设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今后在其他方面的研发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医学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计算机课程在高校的课程比重也逐渐增大。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差距很大,学生不了解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教学方向不明确、实践方法落后,手段也不够灵活多变,存在很多弊端。本文就高校计算机课程与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为高校计算机课程提供技术依托。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水平与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在专业性及理论性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提出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观念,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与时俱进,在专业性上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能力。最后,结合河南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实际案例,对本文提出的课程改革思路进行了修改,完善了教学与考核方法,并进行了方案的总结与分析。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改革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校专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预计用20年时间,使毕业生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与学校培养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是因为学校在进行教学定位、课程安排和明确教学目的时没有通过社会调研,无法与社会市场接轨。对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进行综合实际调研,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学,共同培育出合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是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出路。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学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掌握的具体专业知识等相关问题,从中探索出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创新方法。
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技术需要分析
1.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思路
1引言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生产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顺应时展潮流,适应社会竞争,积极推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主要高校引进计算机课程后,我国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数次变动,每次教学体系和结构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人才,进入21世纪后,计算思维这一理念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将计算机课程培养的目标从“认知技能”向“能力开发”做出转变,西方国家也迅速地将计算思维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单元列入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市场和人才的综合竞争压力下,开展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人才竞争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计算思维的内涵
计算机技术起源于二战期间,最早的计算机重达数吨,其计算能力相比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计算机技术发展更多体现在软硬件上的突破,其计算系统的基本原理并没有产生大的变化,总体上还是围绕着二进制等一系列思维体系进行发展。二进制的本质是0和1,通过复杂的逻辑变换和运算差异,形成集成化的思维体系,也是计算机系统构建的基础。在二进制的模式下升级为各种程序和动作指令,可以理解为将简单的基本动作进行重做和复杂规划来实现多元次序的过程,程序也就是指令的集合,是计算机一切复杂功能得以实现的软件基础,“程序化”思维正是在计算机技术演变过程中,由机械程序反哺为人体思维的一种体现,是计算思维的核心部分。“递归”是计算机理论下特有的算法,在递推逻辑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通过有限的逻辑达成无限功能的一种思维方法,本身是计算机程序的一种逻辑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递归程序的思维内核也被人挖掘为计算思维,在元素推理及前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1]。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多门学科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分支的融合性思维,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分支树,产生了层次分明的思维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多维互联网以及未来的智慧网络层次,也被称为互联网思维,这种具备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在非计算机领域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在算法方面,计算机系统的规则为集合的设计和算法融合提供了多种方案。算法在计算机系统内的位置犹如灵魂之于人体,它是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的纽带和桥梁,算法逻辑上的突破也是计算思维研究的重要内容。除算法外,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的载体,是赋予计算机功能展示和结构完整性的基础,计算思维在系统中的表现是化繁为简,通过整体性的优化,使软件的各部分取得联系,保障结构功能的各种特性。
3大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同时为非计算机领域提供着运营或设计思维上的帮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从人们对计算思维的认识从一种技能转变为能力后,推行系统化的计算思维教学已经成为各国积极推动的一种共识,在北美,为适应行业发展,培育全方位人才,在高校联盟和联邦政府的主导下,多个州的公立大学已经将计算思维列为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必修单元,同时从技术和思维两个方面对计算思维的算法和逻辑进行传授,旨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为未来潜在的行业竞争积累人才。在欧洲,多个国家将计算思维同工业4.0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的潜在方向,德国和法国已在2011年后全面开展新时期“计算机课程”改革计划,编制全新教材用于计算机思维和逻辑的传授与普及,同时加入了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方向规划与原始宗旨的探讨,将计算思维总结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产生的理性思维,对编程算法和跨行业结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起步较晚,但教育部在多所高校和专家的联名致信下终于开展了关于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新时期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可行性研讨。在陈院士带领下,我国在2010年也同步开展了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九所985重点大学展开试点教学,其中计算思维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受到了业内的一致重视。
职专计算机课程模式的研究
【摘要】如何改革传统的职专计算机课堂教学,构建一种符合现代中职生要求的,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1],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前职专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创新教育及现代合作等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依据,采用定性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程模式;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1.问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面对当今中职生严重的厌学状况,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符合中职生要求的,能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主动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3],成为当前职专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创新教育及现代合作等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国内外关于同类问题的研究状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如何学”比“学会什么”更重要[4]。近几年国外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如今国内也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但对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习方式的研究涉及不多,所以,在计算机教学领域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计算机课程设计论文
一、计算机课程设计的概述
本文所指的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某一门专业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运用本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周期内,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体验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
二、以“组建企业网”为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活动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以达到良好的课程设计效果。
1.准备计算机课程设计任务
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一、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展了新的知识层面。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一)任务设置结合医学教学。在教学任务中适当地结合医学内容,能够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记忆,不仅体现了可操作性也增添了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合理地结合医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的结合,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积极解决。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打造情境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入门课程,其操作性强、授课的对象广,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着眼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三)相关任务目标的设定不能脱离实际。要与课程要求紧密结合,将教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蕴涵在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构建课程的知识框架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2]。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目标的设置,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的教学任务是不能顺利完成的,因为教师并不能设置出合理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学生在进行任务目标的时候也会出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二、任务引领
(一)创设情境、分析任务、任务分解。教师设计任务教学情境就是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根据任务探究新知识的教学环境[3]。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为了让学生们更准确地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教师应该在不影响学生思考的情况下,启发学生分析任务目标,并且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例如在医院住院信息管理系统任务中,要充分了解医院的机构设置,教学中模拟入院病人治疗情境,打破以往传统课堂之中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使没有到实际的医院中体会,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实际操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对目标进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其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住院管理、住院治疗和住院查询;病人住院管理中需要完成病人住院登记和病人出院结算。病人住院治疗需要完成入科分配床位、用药和检查治疗,住院查询就可考虑按照科室进行查询、住院费用查询和患者信息查询。综上所述,设置出一个清晰层次的任务,能够引导学生不断细化子任务,最终完成任务。(二)知识点讲解、确定解决方案。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更贴切地设置出新任务,学生也能够逐渐接受与理解新内容。例如,病人住院登记,教师需要对表与库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概念之后积极地建立解决方法。实际操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课堂讲解部分也要重视,加强学生们理论概念的理解,能够进一步促进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中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们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究,教师为学生们的疑惑进行解答,引导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动的一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拥有独立的思考时间,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或操作。这样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也让知识点的讲解变得不够立体,不能积极确立解决方案。(三)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十分重要,沟通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通过沟通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分析。面对较难的任务后,也可通过有效的沟通进一步细化知识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严肃,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会及时有效地向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也会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教学计划。随着社会与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越来越突出,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性,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更加和谐,在和谐的环境下,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更加能发挥引导作用,最终使得整个环境更加积极、向上。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将班级的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进行分组讨论[4],分组讨论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之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互动性,尊重每一位学生个体,在出现不同观点时,可以向老师进行求助,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详细与代表性的讲解,可以先指出思考的方向,鼓励学生们打开思维,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逐步地进行引导,这样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教师的引导与纠正下,学生更容易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
三、结束语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为拥有学习动机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性,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相互激发、相互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用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任务的分析与分解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与积极性,从计算机学科教育的角度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内涵,同时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