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06:19: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激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奶粉激素门事件思考
尊敬的党组织:
近日,媒体爆出武汉三名婴儿因服用圣元奶粉而出现性早熟的特征,暂且不说之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就现在的激素门事件,已经使广大的妈妈对国产的奶粉大失所望,根据媒体报道调查所知,受访者中,90%的群众表示不会再买圣元奶粉。
查了一下资料,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或女孩在10岁以前出现月经初潮。性早熟可分为真性、假性和不完全性三类。媒体指出,性早熟婴儿体内雌激素的含量都很高,因此事件通称为激素门。随着事件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性早熟的病例,至于婴儿为何出现性早熟,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原因,婴儿雌激素含量增加是否与服用圣元奶粉有关还是未知之数还需要等待卫生部的检测结果。即使这次激素门事件与圣元奶粉无关,但是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还是引起广大群众的讨论,那么造成现在的食品安全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里,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个别企业的道德丧失。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事都讲求效率,讲求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个别商家可以埋掉良知,将对人体有害的东西放进食物里,如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还有以前的假酒事件,商家为了巨大利益,不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不惜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来达到他们获取利益的途径,这是多么卑劣的行为啊!作为一家企业,没错,获取利益是必要的,也是经济市场所决定的,但是个别商家把利益看得过重了,把人民的生命安全置之不顾,这是道德缺失的表现,生命是可贵的,我们不应该为了利益而不惜牺牲人民的生命安全。另外对于此次激素门事件,圣元奶粉集团大可以自己对自家生产的奶粉作检测以作澄清,但圣元集团却没那么做,那是否暗示自己的产品的确有问题呢?其次,有关部门对食品生产,食品来源等的检测落实不到位,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很多物质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都是有害的,因此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是有必要的,同时也因为科学的发展,现在对食品的检测手段也多元化,精确度也提高了,但是对于某些物质的含量标准还是不明确,如这次事件中,检测部门就从来没有定出过雌激素的含量标准。最后,食品流通市场的把关不严谨,近几年来,媒体报道过许多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其中很多都是致癌物质含量超标,按理来说,对于一些不合格的产品、食品是不应该流通市场的,但是为什么市场却还能有这些产品流通呢,我认为是有关部门的把关不严谨,的确,在很多企业生产食品拿去检测的结果都是及格的,但不排除个别企业拿到许可证后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合格的,也不排除个别黑心企业私下生产伪冒产品,但我们有关部门在产品流出市场后,不定时的对食品进行检测,这样也可以减少食品安全的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我有以下看法,第一,对那些道德丧失的企业应该加大处罚,对这些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企业严厉查处,我想这样也许能吓跑那些只求利益而不顾人民健康的人。第二,要与时俱进,时代在发展,既然检测技术不断提高,对于有害物质含量的标准也要不断更新。第三,有关职能部门在事情发生后应尽快处理,在今次的激素门事件中,相关部门宛如无关部门,对此次的事件婉转拒绝检测圣元奶粉,对于此种事件,我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处理好事件,尽快给公众一个结果,这样才能安定民心,这样才能是一个人民公仆的形象。第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法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清理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断提高处置食品安全突发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杜绝像这样的事情发生。公务员之家:
褪黑激素的保健功能探究论文
Lerner(1960)[4]首次在松果体中分离出一种激素,由于这种激素能够使一种产生黑色素(melanin)的细胞发亮,故取其字首Mela;同时由于它从5-羟色胺(serotonin)衍生而来,故取其后缀tonin,因此,这种松果体激素取名为Melatonin(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小,以pg(1×10-12g)水平存在。近年来,国内外对褪黑激素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
1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
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5,6]松果体在光神经的控制下,由色氨酸转化成5-羟色氨酸,进一步转化成5-羟色胺,在N-乙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再转化成N-乙酰基-5-羟色胺,最后合成褪黑激素,[7]从而使体内的含量呈昼夜性的节律改变。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8]清晨2:00到3:00达到峰值。[9]Hakola等对夜班工人唾液中褪黑激素含量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10]褪黑激素生物合成还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它可由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可经哺乳授予新生儿。因此,在刚出生的婴儿体内也能检出很少量的褪黑激素,直到三月龄时分泌量才增加,并呈现较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3~5岁幼儿的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最高,青春期分泌量略有下降,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到青春期末反而低于幼儿期,到老年时昼夜节律渐趋平缓甚至消失。[11]
2褪黑激素对睡眠的影响
Holmes研究了褪黑激素的催眠作用和对神经化学的影响,大鼠给予10mg/kgBW褪黑激素后,用EEG检测入睡时间,与服药前相比,缩短一半,觉醒时间也明显缩短,慢波睡眠、异相睡眠明显延长而且容易唤醒;给予2.5mg/kgBW,得到程度略低的、类似的催眠效果。任何剂量的褪黑激素都不会改变标准EEC模型和干扰正常的睡眠规律。[3]腹膜给予小鼠褪黑激素25mg/kgBW的催眠作用与100mg/kgBW(腹膜)环己烯巴比妥(催眠药)的作用相似。[12]Dollins等(1994)[13]用低剂量褪黑激素对20名年青健康志愿者进行催眠效果的研究,志愿者在上午11:45口服0.1~10mg褪黑激素后,其血清浓度达到正常人夜晚平均浓度水平;0.1、0.3、1.0和10.0等各剂量组均使受试者口腔温度下降、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精力下降、疲劳感增加、情绪低下、对Wilkinson听觉觉醒试验反应正确率下降。Waldhauser等(1990)[14]也对20名年轻健康志愿者进行口服80mg褪黑激素催眠效果的研究。观察到服药1h后血清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平均为25817pg/mL),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浓度,睡前醒觉时间、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改善,睡眠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而且睡眠结构调整,浅睡阶段缩短,深睡阶段延长,次日早晨唤醒阈值下降。Irina等(1995)[15]在18、20、21时给予志愿者口服0.3mg和1.0mg褪黑激素,能使入睡和进入睡眠第二阶段时间缩短,但未影响REM(Rapideyemovements,快速眼动)期,表明褪黑激素有助于改善失眠症。因此,褪黑激素作为一种新型催眠药物,其独特的优点为:
(1)小剂量(0.1~0.3mg)就有较为理想的催眠效果;[15]
加强监管肽类激素通知
各药品经营企业:
根据国家、省、市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麻黄碱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曲马多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监管的通知》及《关于开展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生产经营联合专项治理的通知》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麻黄碱的管理
(一)药品批发企业销售麻黄碱复方制剂(麻黄碱苯海拉明片、茶碱麻黄碱片,以下同)时,应认真核实购买方资质、查看采购人员本人身份证,并登记身份证号,采购员应是法定代表人签署委托书的委托人,对非委托人,不得进行交易。
(二)药品零售企业销售麻黄碱复方制剂时,要对购买人身份证明进行登记,并建立销售记录,记录每一笔销售情况。
(三)药品批发企业发现购买方资质可疑时,应报请当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协助核查。
抗利尿激素分泌治疗论文
[摘要]目的掌握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yndromeofinappropriateantidiuretichormonesecretion,SIADH)的临床表现,以便早期诊断,更早地明确病因,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2例SIADH的临床资料,明确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结果治愈及好转9例(75%),死亡3例(25%)。结论早期诊断,寻找病因及时治疗是救治的关键。
关键词: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早期诊断治疗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症(SIADH)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从而导致体内水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尿排钠增多与尿渗透浓度升高的临床综合征[1]。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现将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的临床资料详尽的12例伴SIAD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SIADH早期诊断,明确病因,尤其对恶性肿瘤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56~70岁,平均年龄(63.13±4.41)岁。临床特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6例,精神异常3例,嗜睡2例,腹胀伴少尿1例。所有患者均无脱水及水肿,血压正常,心、肾、肝、肾上腺、甲状腺功能正常。从发现低钠血症到确诊为SIADH的平均时间为10d。
深究生长激素内分泌瘤区分诊断
生长激素内分泌瘤(GH瘤),即体内生长激素持久性过多分泌引起的软组织、骨骼及内脏增生肥大以及内分泌代谢紊乱。发生于青春期前、骺部未融合者为巨人症(gigan-tism);发生于青春期后、骺部已融合者为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此病并不罕见,男女之比约l.5:1。发病年龄以31~40岁组最多,21~30岁、41~50岁组次之。巨人症极少有家族遗传倾向,其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般都是正常身材。
1诊断
1.1临床特征
1.1.1特殊面容和体态:如眶上嵴、颧骨及下颌骨增大突出,牙缝增宽,咬牙合错位。胸骨突出,胸腔前后径增大,骨盆增宽,四肢长骨变粗,手脚掌骨变宽、厚大。皮肤变厚变粗,额部皱褶变深,眼睑肥厚,鼻大而宽厚,唇厚舌肥,声音低沉等。
1.1.2内分泌代谢紊乱:女性月经失调、闭经,男性乳房发育。溢乳、性功能减退。可伴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少数患者可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和1型糖尿病。
1.1.3脏器肥大:常伴有高血压、心脏肥大、左心室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硬化等,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
药学毕业论文:胃肠激素的研究概况
自Bayliss和Startling于1902年发现第一个人类胃肠激素——促胰液素(secr
etin)以来,胃肠激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消化生理时期(1902~)、
化学时期(1960~)、免疫时期(1970~)和基因研究时期(1980~)。近年来,胃肠激
素的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涉及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学科
、免疫学等许多学科,而且在临床上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已发现胃肠激素不仅存
在于消化系统,而且还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如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性激素与抑郁症关系研究论文
【关键词】性激素
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而在产后、经前期、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又是女性情绪障碍的高发期。老年男性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抑郁症发病的这种性别差异及某个年龄段的聚集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抑郁症患者性腺功能的研究兴趣。本文就性激素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性激素和女性抑郁症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女性抑郁症(包括重症抑郁和心境恶劣)的患病率高达8%,为男性的近2倍,这种差异自青少年之初始,一直持续到绝经时止[1],提示抑郁症可能与女性激素的异常相关联。研究表明,在产后、经前期及围绝经期等性激素水平变化迅速的阶段,妇女患抑郁症的比例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国外大约2%~10%的妇女在黄体期满足DSM-Ⅳ中黄体期烦闷障碍(PMDD)的诊断标准,而且女性抑郁患者的病情在经前期恶化;妊娠妇女20%有抑郁症状,10%可以诊断为重性抑郁,产后12个月内,10%的妇女会患抑郁,前4个月发生率最高[2]。绝经前期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45~49岁的妇女精神症状的发生率及自杀率比同龄男性高,80%的绝经期妇女有心境紊乱。绝经后抑郁发生率是否上升存有争论。青春期也是女性抑郁的高发时期,Angold等[3]认为,青春期发病率迅速升高的原因应归于雄激素与雌激素的变化,而在性激素水平相对稳定的成年期、儿童期及绝经期以后女性抑郁的患病率相对较低。这些现象使人们想到雌激素是否可以抗抑郁。目前有较多研究提示,性激素可能通过5-羟色胺(5-HT)及其相关系统参与抑郁症的起病。患者体内5-H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5-HT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多项临床症状密切相关。雌激素可以调节很多神经递质系统,包括多巴胺(DA)、5-HT、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谷氨酸系统,实验室证据证明雌激素能促进神经元萌芽,促进大脑胆碱能活性,降低大脑淀粉样蛋白浓度,增加5-HT突触后膜的活性和NE的再摄取,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
Muck-Seler等[4]使用荧光放射免疫技术测定发现抑郁症患者血小板5-HT浓度明显低于健康人,表明抑郁症与5-HT转运紊乱相关。雌二醇有调节5-HT受体mRNA的潜在作用,但雌激素和哪种特异性5-HT受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还未证明。Maggi等认为在所有的已知神经细胞,包括小胶质细胞上都出现雌激素受体表达的现象,雌激素除选择性控制脑核团的分化、繁殖、性行为外,还影响抑郁及Alzheimer病的表现。Shively等[5]对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神经受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猿猴的性腺功能的研究表明,性激素在5-HT代谢、合成及再生成上有复杂的生理功能,在促使5-HT释放及受体活性上也有生物作用,这一系统调节着认知功能和情感。
5-HT1A受体突触后脱敏可能是改善抑郁症状的基础,动物实验显示应用雌二醇可诱导5-HT1A受体突触后脱敏。Carrasco等[6]的动物实验证明雌二醇的应用引起下丘脑室旁核的RGSZ1蛋白的剂量依赖性增量调节,Raap等[7]发现雌激素显著降低催产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酮对5-HT1A受体激动剂的反应强度,且这种激素反应的削弱伴有下丘脑Gz、Gi1和Gi3蛋白水平的明显下降,Gz蛋白调节5-HT的释放和5-HT对催乳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的促进作用,RGSZ1是Gz蛋白信号转导的负调节子。这些提示雌激素可能通过对RGSZ1蛋白的增量调节引起5-HT1A受体突触后脱敏,进而起到抗抑郁作用。Osterlund等[8]的动物试验发现,行卵巢切除术的大鼠可出现5-HT1结合、5-HT2A结合和表达、5-HT转运子结合点和表达的降低,更重要的是给卵巢切除术的大鼠用雌激素治疗可逆转这些改变;而长期给予雌激素可导致5-HT1受体和α受体数目减少,5-HT2受体亲和力升高。雌二醇和血清素系统的这种相互作用增加了女性周期中情感性障碍的易感性,并为临床雌二醇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卵巢激素在5-HT神经系统的作用位点不但影响5-HT神经元,而且影响5-HT传入和传出神经元。这样,包含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神经元信息就有可能影响心境、认知、疼痛和其它许多功能。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论文
补充雌激素可有效地预防绝经后雌激素降低所致的骨质疏松并骨折的危险性。然而,在补充雌激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不规则阴道流血,以及长期应用可能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等论文。因此,人们力图寻找一种既保留雌激素对骨的保护作用,又可避免长期应用可能对某些器官和组织产生副作用的药物,用于绝经后妇女防治骨质疏松。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ERM)因具有上述特征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现对SERM作一综述。
一、SERM的特征、分类及作用机理
(一)SERM的特征及分类
SERM是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类化合物,能选择性地结合于体内不同部位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与骨成骨与破骨细胞和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出雌激素作用,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与乳腺(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部位(上皮及肌层细胞等)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则表现出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生[1,2]。
SERM依其结构可分为3大类型[3,4]:(1)三苯乙烯的衍生物:代表为三苯氧胺(tamoxifen,TAM);(2)二氢萘的衍生物:代表为萘氧啶(nafoxidine,NAF);(3)苯并噻吩的衍生物:代表为雷诺昔酚(raloxifene,RAL)。TAM是最早人工合成的SERM,能选择性的与骨细胞上雌激素受体结合而抑制骨丢失,同时对乳腺细胞则表现出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但TAM对子宫内膜却有雌激素样作用,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5,6]。因此,TAM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方面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近来发现了一类在乳腺和子宫具有拮抗雌激素作用、在骨和心血管系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新型SERM,即RAL及其类似物[7]。这类药物满足了绝经后妇女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对雌激素的需要,同时又避免了应用雌激素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NAF,目前尚未见临床研究报道。
(二)SERM的作用机理
环境激素物质的毒性和监测透析
摘要:环境激素物质是一类能进入人体内部、具有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危害人体正常激素分泌的化学物质。是对地球范围内包括人类在内一切生物最重要的危害物质。本文介绍了环境激素物质的制毒机理及所适用的监测分析方法
关键词:环境激素监测危害
1环境激素物质的致毒性
环境激素物质中多数是人工合成的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法等发达国家男性精子在减少,女性乳腺癌、子宫癌等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人数迅速增加。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亦有此报道。因此,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计,是人类能否继续在我们的地球家园长久生存的重大问题。
环境激素物质主要引起乳腺癌、子宫内膜病变、精巢肿瘤、前列腺癌等。使生殖器官异常,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下垂体甲亢腺亢进、免疫系统障碍、神经行为异常等。
暴露低剂量时主要引起内分泌紊乱,表现在:
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治疗
【论文摘要】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又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引起的皮炎。近年来,因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又顽固难治愈,已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又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引起的皮炎。近年来,因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又顽固难治愈,已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1发病原因
1.1皮肤适应症选择错误:皮质类固醇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外用后能减轻充血和水种,使瘙痒的程度和某些皮肤损害的炎症反应暂时得以缓解和消退,人们往往只重视它的作用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对激素的应用范围和不良反应缺乏全面的了解而长期滥用,导致不良后果。有少数人还用这类药品代替护肤品搽抹面部,虽然初用时感觉良好,但时间一长便产生了依赖。有的人还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抗炎”作用误解为抗生素的消炎抗菌素作用,长期反复不当的滥用,停用后病情反弹,症状加重且有严重的副作用,给患者造成很大压力。例如青壮年常见的痤疮、脂溢性皮炎、股癣、脓疱疮等细菌、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或湿疹,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特别是发生在面部、阴部等皮肤较薄弱部位的皮肤病,长期大面积使用较高的激素制剂,因这些部位的皮肤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较易吸收,副作用也相对容易发生,更容易引起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皮肤发皱老化。特别是婴幼儿,皮肤娇嫩,长期大面积使用,经皮肤吸收后,还会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带来严重后果。
1.2用药时间过长:短期外用皮质类固醇后可引起表皮萎缩并可抑制真皮。胶原的合成,长期用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对药物的吸收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病情恶化。常见如脂溢性皮炎长期外用皮康王霜、皮炎平霜等多种皮质类固醇激素,不但面部皮肤出现副作用,而且可以出现药源性柯兴综合征。可见,即使小面积外擦皮质类固醇激素,若时间过长,同样可导致系统副作用。长期外用这类药物可引起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皮肤发皱老化等内用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高血压、钠潴留、水肿、血钾降低、月经紊乱、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环死、胃及十二脂肠溃疡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