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报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05:11: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技术学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学报建设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特色学报
论文摘要:电力类高职学院学报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强调专业特色,文章对建设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进行探讨。
随着高职院校数的增加,高职学报数在不断增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高职高专学报已有540余种,其中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学报仅12家。虽然大部分为具有雄厚基础和实力的刊物,在各省优秀高校学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学报要想成为全国高职学报中的一朵奇葩、一个亮点,需进一步强调特色,全方位提高学报的质量,正确定位,不断创新,将学报打造成具有电力学院特色的学报,才能成为精品学报、品牌学报。
1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1行业性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通常是以工科为主,工、管、文、财等学科相结合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大多数学院隶属于地方电力公司,业务上接受教育厅指导,其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电力行业,培养地方和系统内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学报应结合学院的办刊宗旨,立足电力系统,使行业性成为学报的特色。
高等学校学报编辑队伍研究
摘要:阐述了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合理、专业编辑缺乏、编辑业务水平不高、人员不稳定等,提出了转变观念、注重编辑人才培养、合理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以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编辑业务水平一流、爱岗敬业的编辑队伍,实现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人才培养;队伍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陈浩元老师等指出:“高校学报为本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快捷地进行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引导学术研究的潮流,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整体科研学术水平;高校学报是向国内外展示、宣传学校科研成果和综合学术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高校学报记载着学校科研、教学发展的历史。”[2]。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只有几家国家重点大学有学报到几乎各家大学都有学报,从无章可循到国家统一规范、标准、一体执行,从没有专业职称到建立专业队伍、设立专门专业、建立相应职称体系,从一般要求到设定硬性指标,这种变化效果十分明显。随着高校学报专业化的日益发展,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出版单位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的要求,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编辑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现状及问题
1.编辑队伍现状。目前,我国高校主办的期刊近2000种,约占各类期刊总数的1/5,其中学报近1100种,占高校期刊总数的55%,且多为双月刊[3]。国家科学技术部1991年6月5日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出版科学技术期刊应当具备……健全的编辑部。专职编辑人员按任务定编,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三人,双月刊不少于五人,月刊不少于七人,并设一定数量的专职编务人员。”[4]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一般由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等人员组成,根据不同岗位责任与分工,负责相应工作。主编、副主编全面负责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主持学报日常工作;负责稿件的终审,付印样通读定版工作。责任编辑负责自己责任编辑稿件的初审、编辑加工、三次校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责任编辑尤其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我国领导人的论述,古诗文,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认真核对,不仅要保证文字内容的正确,还要保证用词的准确;还要进行统稿,保证体例一致。这样,才能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材料更翔实、引文更准确、逻辑更严谨,保证期刊内容和排版印刷有较高的质量。责任编辑的聘任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或出版系列职称评审,具备出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二是不具有出版或编辑专业资格证书,但与稿件内容相关专业的教师。以上各类人员各司其职,接受主管部门定期检查。2.存在的问题。(1)编辑人员专业层次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目前,在高校学报从事责任编辑工作的人员中普遍存在所学专业与现职岗位不符的现象。例如,理工类期刊的责任编辑是文科背景,而社科类期刊责任编辑则是理工科背景。近年来,高校的人才引进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高校尤为注重博士毕业生的引进,而引进的博士大部分充实到了教学科研一线,并没有充实到学报编辑工作队伍。因此,学报编辑人员从学校人才引进渠道增加的专业人才很少,只能通过校内的人员调整来充实编辑人员队伍。随着老编辑的退休,专业编辑人员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通过校内调整来到编辑部的人员不但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更为严重的是所学专业与编辑业务相差甚远。大多数刚刚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既没有语言文字专业背景,又缺少编辑岗位的专业培训,导致整个队伍的编辑专业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顺利完成完整的编辑工作程序,难以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究其原因,是高校对编辑部的定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对“高等学校学报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重要园地”的地位认识不足,对学报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能更好地展示教师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2)编辑专业人才不足,队伍不稳定。高校学报编辑队伍中具有编辑出版专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比例不高,教师、研究系列等技术职称的编辑人员占很大比例。因此,专业人才不足,编辑队伍不稳定。究其原因:一是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长期处于学校行政管理的边缘地位。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人员有的归属教学科研部门,有的归属行政部门,但大多归属教学辅助部门。“学校好的政策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职称晋升同样向教师倾斜,给编辑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系列的额定职称数比例相对较低。……在职称晋升中竞争力不高,晋升之路难行”[5]。因此,不仅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且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员也不愿意从事编辑工作。二是工作压力大。编辑人员不但要完成稿件的初审、编辑加工工作,还要进行校是非、查文献、核对参考文献等一系列工作,工作量大;而且社科类学报有很多涉及法律、民族、宗教等的敏感性稿件,这要求责任编辑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还要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出版管理制度,不能有丝毫疏忽。因此,责任编辑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3]。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编辑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编辑队伍建设对策
学报管理体制对期刊编校质量的影响
[摘要]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形势,确保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考虑行业业务及高校管理层面的相关综合因素,体制改革无疑成为了挖掘编辑队伍潜能、提高编辑工作积极性、提高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核心因素。因此,如何提升学报的编校质量,如何将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内部体制改革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落到实处,成为值得研究、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体制改革;编辑职业素养;编校质量
伴随着新时代以及新媒体环境促生下的新机遇,学术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从事期刊工作的具体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积极主动地应对在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根本性地解决编辑在职业发展中的生存与进步,探索学报编辑的职业困境及根源,思索相应的解决策略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保持学报编辑队伍的稳定,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笔者就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报期刊业务及高校体制管理存在的相应问题
(一)学报行业业务层面问题
部分高校学报编辑部存在学报编辑人员学科专业背景混乱,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编辑业务能力相距甚远等问题,期刊编校质量难以保障。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理应包含高校学报期刊的人事制度改革。学报期刊编辑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如学报栏目的专业性,文字工作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特殊性,编辑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等,高校应根据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做好岗位分析工作,按照岗位分类管理的原则,合理制定学报编辑人员的岗位管理细则。制定学报编辑人员的多元化的发展制度,实现编辑人员在职称、职级等方面的合理流动。在工作范围、权责、内容上提出更细致、更科学的具体要求,使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细化且具有针对性,在编辑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的选用上,要有针对性地考查编辑的“胜任力”。部分高校学报编辑部业务人员存在工作量及质量核定标准不明确且管理混乱的现象,在工作的开展上存在平均主义有“大锅饭“的现象。为此,编辑部应加强编辑人员工作量及编校细则划分管理工作,制订相应工作细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编辑设计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于学术理论水平较高的研究型编辑,鼓励其在专业领域继续深入学习,加强对稿件水平的把控能力,使其编审工作与学术理论研究工作相互促进;对那些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编辑,着重提升其编辑业务及编辑事务能力水平,为其综合发展留有晋升通道;对于编辑业务水平较高的编辑,引导其更好地发挥编校方面的技术优势,使其在期刊的规范性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报网络营销意义及对策
一、学报网络营销的问题
学报最早是通过电子邮箱﹙E-mail﹚触网的。如今,学报通常利用电子邮箱接收稿件、办理公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最早出现的网络异步通信工具,电子邮箱其实是一种便捷、高效和经济的网络营销工具。通过电子邮件,可以信息、进行双向沟通、提供客户服务、管理客户关系和开展市场调查等。然而,大多数学报仅是把电子邮箱视为一种联系工具,并没有充分利用电子邮箱的营销功能来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网站①是网络营销的基础性平台。通过网站,可以信息、共享信息、设置论坛、开展调查、即时沟通、在线销售、在线促销、在线服务和创建网络品牌等。因此,网站本身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营销工具。目前,大多数学报借助同方、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已将过刊上网,并在数据库网站上设立了学报的网页②。学报的网页一般设有期刊介绍、征稿指南、订阅启事、联系方式和友情链接等内容,并提供检索、浏览、付费下载等功能。在数据库网站上的学报网页虽然具备了网络营销的基本功能,但由于学报没有主控权,不能直接利用来广泛开展各项网络营销活动,只能看作是学报的网上宣传册,而且这一宣传册上有关学报的信息还相当有限。另外,学报过刊的在线销售问题也较为突出。一是学报的分成比例较低;二是学报没有定价和议价权;三是学报无法监督在线销售的情况。[7]这也就是说,网络化的过刊作为学报网络营销的核心产品,可是学报竟然不能自主经营,从而无法获得更好的经营收益,因此也就很难调动起学报开展网络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能力,能够自建网站的学报很少。因此,大多数学报只是在校园网上设立了自已的网页。但是,在学报的自建网页上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一是信息量少且刷新率低;二是友情链接不多且访问量很少;三是大多数学报的自建网页只能只提供期刊目录和文章摘要的查询和浏览,而能够提供全文免费查询、浏览和下载的却不多;四是只有部分学报的自建网页上设有远程采编系统,提供在线的投稿、查稿、编辑、审稿、排版等服务;五是大多学报没有利用自建网页开展在线的咨询、沟通、讨论、调查等活动。总的来说,一方面学报自建网页的营销功能还不完善,而另一方面学报也未充分利用自建网页开展各项网络营销活动。随着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网络工具层出不穷。而今,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QQ、微信、RSS﹙信息聚合﹚、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交网站﹚等甚为流行的,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营销活动之中。然而,目前少有学报主动利用这些网络工具进行信息、广告宣传、网页推广和互动沟通。可以认为,当前学报的网络营销尚处于尝试阶段,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局限性,效果不甚显著,且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缺乏网络营销规划。学报的网络营销规划,是为了有效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办刊目标而拟定的系统性的网络营销计划,主要包括网络营销的目标、策略、措施和步骤等内容,是学报未来网络营销活动的指南和依据。而拟定网络营销规划,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定位等工作,以保证网络营销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目前,学报大多没有拟定规范性的网络营销规划,从而导致学报网络营销活动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好、有效性不高。2.缺乏经营动力。学报虽然被美其名为高校的“窗口”,但学报编辑部作为高校的教辅部门,实际上并没有多高的地位。教育部虽然已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第十二条中明文规定了学报编辑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但现实远非如此。基于现行的高校体制、科研体制和学报体制,学报及其编辑人员缺乏经营动力,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很高。“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唯有让学报及其编辑人员看到发展的愿景,并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办刊体制,读者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才会被牢固树立,学报的网络营销活动才能顺利开展。3.缺乏复合型的人才。学报的办刊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其利益相关者———读者、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等发生互动的过程,正确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是学报办刊的重任,是学报健康发展的关键。编辑是学报对外关系的中介,其职业操守、办刊技能和工作行为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刊物的质量和形象。[8]可以说,编辑就是学报的灵魂。学报的网络营销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编辑必须精通出版业务;其次,编辑还应具备经营意识和沟通技能,能够充当学报的营销员;再次,编辑还要会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网络的日常性的软硬件,能够充当学报的技术员。然而,当前学报编辑队伍中能够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素质的编辑少之又少,从而阻碍了学报网络营销的有效开展。4.缺乏专项投入。学报是非营利性的学术期刊,大多没有广告收入,其办刊经费完全来源于主办学校。基于高校的财务体制,学报的办刊经费不可能宽裕。然而,学报开展网络营销需要相当的投入。例如,独立建设和维护一个网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采编系统的购置和维护需要资金,计算机等通信设施的购置和维护需要资金,另外相关技术员人的培训同样需要资金。如果主办学校不重视学报的网络化和网络化经营,那么学报的网络营销将难于顺利开展。5.缺乏同行合作。借助同方、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将学报上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报的服务水平和扩大了学报的影响。但是数字版学报的“贱卖”,必将会影响到学报基于互联网的持续经营能力。“弱、小、散”向来是学报经营的软肋,单打独斗只会陷入困境。因此,学报之间亟需加强合作,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并开拓出更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在线销售渠道,才会获得预期的回报。6.缺乏学报网络出版政策。总体而言,当前学报的网络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每家学报的网络化程度并非一致;另一方面,学报目前的网络化并非编辑、出版、发行、服务和管理的全流程的网络化,学报只不过是把数字化的过刊上网而已。为了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潮流,目前已有不少传统的纸质版的报刊转变成为数字版的网络报刊,并以全新的办刊模式进行网络化经营,其中有的报刊已初获成功。但是在现行的政策之下,学报尚未被允许进行网络出版和即时发行,因此阻碍了学报网络营销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学报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争取主办学校的支持
一是争取获得网络化建设的专项拨款,以便加强学报网站建设和普及远程采编系统。在自建网站上,学报可以自主管理网站信息、自主完善网站功能和自主实现期刊全文的在线的查询、浏览、下载与交易,从而掌握了网络营销的主动权。远程采编系统能够提供在线的征稿、约稿、查稿、审稿、编辑、校对、排版、沟通等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学报的办刊效率,是学报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二是争取获得必需的网络营销专业人才;三是争取获得和落实办刊激励政策。学报主办学校应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学报编辑人员应该享受的待遇,以提高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学术期刊转企改制,一段时间内,学报人心惶惶,这很不利于学报的稳定发展。基于学报的特殊性,学报的改制应区别对待,学报的改制应让学报及其编辑人员看到发展的希望,学报的改制应稳妥推进且要努力避免学术的金钱化和低俗化。为此,学报主办学校应研究和出台相应的保障和扶持政策。
(二)加强学报之间的合作
高校学术期刊自媒体平台建设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双一流”大学学术期刊持续探索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视听化表达,在强化视听表达意识,创新视听表现形式,加大视听策划力度,深化社交平台视听内容影响力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文章以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研、文献调研、邮件核查等方法对其视听内容建设现状与优势进行实证研究,建议我国同类期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增强视听内容传播力,以分类可见为原则增强视听内容引导力,以跨界协同为手段增强视听内容生产力来加强视听内容建设力度。
【关键词】学术期刊;微信订阅号;自媒体;视听内容;C9联盟
高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8亿人,接近网民总数的3/4,网络视频及以视听化内容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在社会信息传播生态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2019年微信数据报告》指出,2019年微信月平均活动用户达到11.5亿,每日音视频通话5.2亿次[2]。基于自媒体平台的视听化表达方式在客观描述科学实验、展现学术成果、传递科技思想等方面已显示出独特优势,因此国际期刊出版商及高校学术期刊纷纷加快了自媒体平台视听内容建设力度。2010年,著名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Cell均在YouTube、HuluHulu、MetaCafe等短视频社交平台开设频道专区,通过视频、音频和动图等视听化传播手段为用户推送前沿科技情报。我国亦对科技期刊视听化发展动向保持敏锐嗅觉:C9联盟、G7联盟、长安联盟、Z14联盟成员高校学术期刊已经开始利用视听方式进行学术传播与科技探索,在视频型期刊、视频摘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国内学术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高校学术期刊自媒体公众平台视听内容建设相关问题[3]:一是微信订阅号的内容建设,重点针对视听内容服务策略、与期刊关联的视听专题设置等重点难点进行探索;二是学术期刊视听化转型路径,主要分析学术期刊可视化价值与基础、学术期刊视听内容选题策划的具体方法等实践问题,鲜有深入探讨期刊自媒体视听传播类型、渠道与影响力以及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动态视听内容建设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国内具有较强科技视听表达意识,且较早利用自媒体公众平台开展科技视听传播活动的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为研究对象,对其视听内容建设经验进行全景式考察,以期为同类期刊视听内容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思路
C9联盟由我国9所首批985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大学组成,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高校新媒体观察报告》显示,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视听内容的学术声誉、研究引用率、文献影响力、H指数均高于年度平均值,科研人员对其表现出较强的持续使用意愿[4]。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邮件核查、问卷调研方法对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的视听内容建设、运营、服务进行实证考察。
二、C9联盟高校学报微信订阅号视听内容建设经验分析
文化传播学下档案管理及运用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学报档案的传播是为了尽快地、广泛地实现学报档案价值,发挥其作用,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借助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将内容丰富的学报档案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以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主要包括传播的主体、内容、渠道、对象以及传播反馈等五个方面。本文针对所涉及的这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学报档案如何科学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学学报档案管理与利用
一、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学报档案
“档案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档案既反映了上层建筑观念形态,又反映了经济基础物质成功中凝聚的精神价值”。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档案,由于“传播”这一观念的引进,从而将档案的贮存信息的属性(即原始记录性)与传播信息的属性(即传播性)并列,即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知识、文化的原始记录,而且是一种历史、知识、文化的传播媒介。《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出版物类是高等学校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之一,它“主要包括学校自行编辑出版的学报、其他学术刊物及本校出版社出版物的审稿单、原稿、样书及出版发行记录等”。可见,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高校学报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是高校档案群中一项重要的档案资料,应该很好地管理并充分利用。
高校学报档案的传播是为了尽快地、广泛地实现学报档案价值,发挥其作用,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借助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将内容丰富的学报档案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以满足受众需求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主要包括传播的主体、内容、渠道、对象以及传播反馈等五个方面。
学报档案传播的主体是学报档案的管理者,通过其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把有保存价值的文献传递给档案信息的受众。这考验到档案管理者的素质;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家学报、交换学报以及受众需要的其他学报文件档案(如作者原稿、用稿通知、年度选题计划等);传播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开辟阅览室、提供原件和复印件、期刊数据查询、信息咨询服务及档案编研等途径;传播的对象主要包括用稿作者、交换学报单位、文摘单位、订户、校内外广大师生等;传播对象反馈涉及作者论文反馈、文摘刊物转载索引、读者来信来电等。
高职院校学报在校本教育研究中作用
摘要:高职院校学报是校本科研工作的窗口,是一所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针对高职院校校本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目标模糊、选题不当、方法欠缺、概念不清、表述无序等问题,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通过学报的教育引导作用提升校本教育科研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教育研究;学报
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来自于普通高等学校,或者由中职学校教师转化而来,且没有师范教育经历,教育科研素养明显缺乏;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需要探索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职教育研究中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也是高职院校学报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由于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又必须,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学报质量的灾难。消除此类乱象,降低对教师论文的考核要求只是权宜之计,根本措施是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高职院校学报如何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提升服务,是编辑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高职院校学报教研稿件的突出问题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研究,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专门知识,对课程规律认识不足,教研成果质量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处于人云亦云的水平,低水平重复研究占比较高。一些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对高职院校教师稿件印象不佳,就是基于上述原因。从高职院校学报教研稿件来看,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问题不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的改革思路主要来自于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职教专家的政策解读,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动机主要来自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的外部压力,而不是工作改进和质量提升的内驱力。反映在学报来稿中,问题往往过大或过小,或者不是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选题不当导致了稿件质量低劣,尽管一些教师文字水平较高,但论文却空洞无物。一些教师极力反对以教研论文考核教师水平和教学业绩,并不是因为教学研究在教学质量提升不能发挥作用,而是由于不能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文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分析
摘要:科技期刊网站是科学技术成果数字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查找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和承办的65种中文期刊的网站,并按基本信息、投稿评审系统、论文上传和开放获取、扩展内容以及新媒体应用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这些网站基本信息和基本功能健全,整体布局成熟稳定。需在论文在线优先发表和开放获取、内容资源增强开发、新媒体融合应用方面加强网站建设。建立期刊集群平台是提升网站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站建设;基本信息;在线投稿评审;论文在线;开放获取;扩展内容;新媒体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互联网和科技期刊逐渐融合,形成了“互联网+科技期刊”的多种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数字化平台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科技期刊加强网络化建设,自建网站的数量快速增加,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3]。门户网站是期刊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作者、编者、审者和读者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期刊数字化的关键标志。近年来,期刊数字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将门户网站打造成复合型多媒体学术资源平台成为必然趋势[4-5]。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信息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能否跟上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高速发展,将关系到其发展前景。近几年,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是探讨某个期刊或某类期刊门户网站的建设途径和发展状况[6-9],鲜有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现状的整体调查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研究领域广、综合实力强的农业科研单位[10]。其主办和承办了69种科技期刊,包括39种学术类期刊(含5种英文期刊)、27种技术类期刊、2种综合指导类期刊和1种科普类期刊[10]。其期刊数量多、种类全,在农业期刊中影响力较高[10]。其期刊网站建设的情况代表了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网站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网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章选取这些期刊作为调研对象,分析其网站建设现状及发展态势,并提出发展建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一定启示,进而为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期刊乃至我国农业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所主办和承办的65种中文期刊,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简称院网)资源条件板块中出版物的期刊栏目,查找期刊及其网站,查到59种刊,其中42种刊有网址,17种刊无网址。对院网上没有查到网站的17种期刊,再到主办和承办期刊的研究所网站(简称所网)上的相关栏目查找,查到3种刊有网址;对院网上没有查到的6种刊在所网上查找,5种刊有网址,其中《农业大数据学报》为2019年创办的新刊,1种刊无网址。最后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对院网、所网上没有查到网站的15种期刊名称进行搜索,没有查到期刊自己的网站。对查到网站的50种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时间为2020年2月,调研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投稿评审系统、论文上传和开放获取、扩展内容以及新媒体应用等。建立Excel表格,对调研的各个项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文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综合性学报传播现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传播困境;传者本位:高校综合性学报传播困境之根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绝大多数高校学报按学科内容分成综合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发行量很小,刊物价值难以实现、学报订阅量少,传播面窄,严重影响其社会影响力、学术质量差,学术影响力小、在科技期刊阵营中,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是极小的、社会评价低,社会地位不高、“方阵”的最高层次是“双高期刊”、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主办者是高等院校、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必须包括传播者、接受美学虽然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其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各种大众传播活动、受众接触媒介和信息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自主性选择的过程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发行量很小,刊物价值难以实现;学术质量差,学术影响力小;社会评价低,社会地位不高,是高校综合性学报的现实状况,也是其陷入传播困境的明证。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定位,学术拼盘式的内容定位以及一校一刊甚至一校多刊的办刊模式,则是高校综合性学报传者本位的具体表现,是其信息传播之最大障碍,也是其陷入上述困境的传播学根源。
关键词:高校综合性学报;传者本位;传播困境;期刊研究
2006年5月在苏州召开的中国高校学报诞生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透露:截至当时中国高校共计1553家,这些高校无分大小,几乎都办有自己的学报,其中绝大多数高校学报按学科内容分成综合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少数高校学报甚至办成文理科合版;只有为数极少的专业院校的学报办成专业性学术期刊。所以,综合性学报是高校学报的主体,通常所说的高校学报一般指综合性学报。大致而言,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高校综合性学报分别达1000家之数,各约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的四分之一。就数量而言,高校学报应是我国期刊界一支举足轻重的方面军。可是,2003年我国编制的《中国出版蓝皮书》、《国际出版蓝皮书》虽有期刊专题,对高校学报却只字未提,视为“另类”。同年l0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期刊中国》一书,对我国出版的或在中国发行的期刊进行了一次扫描,也根本没有提及高校学报。这决非偶然,而是非常真实地反映了高校学报在我国期刊界的尴尬处境。
一、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传播困境
关于高校综合性学报,学者们诟病颇多。笔者亦曾专文探讨了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在定位、功能等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生存窘境J,再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当下高校综合性学报在文化传播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文化传播的学报质量诉求透析论文
论文摘要: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传播有赖于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学报质量的优劣,作者是一个重要因素,其精髓体现在作者文稿的学术价值。编辑是传播的主体,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同等对待每篇文稿,不偏名家,不薄新秀,以质取文。学报的精神气质,文化品位,通过版式设计展示出来,并与学报的内容形成一个协调、和谐、统一的美学风格。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按照出版规范和要求,使错漏率降到最低限度。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作者文稿;编辑加工;设计校对
学报是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促进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它既是一面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镜子,也是一个对外交流教学经验和介绍科研成果的窗口,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园地。通过它可以透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状况,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以及发现和培养人才。因此,加强和提高学报的质量,在办刊理念上不断创新,对学报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作者文稿:学报质量的根本
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文化传播有赖于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如果离开这种信息来谈论传播,不可否认,它表现的只是一种空论。
文化传播工作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而且需要一个高素质的作者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报质量的优劣,作者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作者的把握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学报面对的作者是知识分子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检索人类文化发展史,能使我们感到,知识的发展、总结与创新一直贯穿于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整个过程。像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这些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曾为世界创立文明历史做过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如今,它们仍然在为世界继续作出贡献。这就深刻揭示了知识给人类文明与进步以强有力推动的价值内涵。其二,由于作者各自所处的特定环境,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所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如果放在各自的背景和语境中去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正是有了不同,才使得世界五彩缤纷、鲜活有力。其三,学报是文化产品的“加工厂”,需要作者提供大量的信息来保证文化产品的正常生产,如同军队作战,每一个战役的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当然,所提供的信息应当是科学的、优质的。作者对所研究对象客观上的准确把握,主观上的论证分析、旁征博引、由表及里、观点明确、行文流畅,充分展示作者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其四,文章的优劣不在于有多少华丽的语言,而在于作者对知识意义的把握。知识对于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说,其意义体现在弥补了人的先天不足和缺陷,体现在知识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知识是实践的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就会变成毫无内容的空架子。从本质意义上看,学报的质量精髓体现在作者文稿的学术价值,学报可以展示文稿的学术价值,但不能直接决定文稿的学术价值。文稿的学术价值对学报质量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转化为学报质量。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