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师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04:24: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技术师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技术师范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以《现代教育技术》总目标为前提,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对教师所应具备的技术素养的要求,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需求分析、设计、以及对教学实践结果的分析等阶段提出一套用于面向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技术素养培养的参考教材———《技术使用指南》.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技术使用指南;技术资源

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提出的TPA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提到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不仅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技术知识、教育知识,更加强调教师要能掌握他们的结合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知识.2014年6月最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未来教师)的这些教师专业知识进行规范,强调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而纵观目前师范生实习情况以及在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使用目前比较主流的技术,且大部分在职教师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的原因归结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使用的教材中所呈现的技术较为陈旧.(2)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要利用技术的优势来优化教学,一方面是不知道使用技术,另一方面是不知道怎么使用技术.根据最新的《能力标准》规定,教师的技术素养要求教师具备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学习、研究、交流等,因而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需要让师范生理解技术与教学、技术与学习、技术与研究等的关系,从而培养师范生的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素养.综合目前教育技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能力标准》对教师的最新要求,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的教材进行重新构建.新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配套的教材主要包括:《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其中《学习资源包》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3部分.本文主要解释构建《技术使用指南》的思路,内容组成、呈现方式及使用方式.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需要回答“它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怎么使用?”这几个问题.

1《技术使用指南》中内容筛选的理论依据

要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要考虑该教材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技术使用指南》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材,主要用于培养师范生教学相关的技术使用能力及培养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意识,利用技术来进行教学、研究,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及意识.为实现这些目标,就要考虑《技术使用指南》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哪些?如何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需要考虑师范生应具备的技术素养有哪些?1.1两个《标准(试行)》中对技术素养的要求2004年12月25日,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个方面规定了教学人员技术所应达到的标准.《标准》对教学人员关于技术的要求从“会用”—“能用”—“应用”层层深入到教学中.因此在《技术使用指南》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师范生所要掌握的技术内容,还要求考虑如何来呈现这些内容,从而达到《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的目标.《标准》要求教学人员能认识到技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技术进行评价,使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利用技术就教学方面展开科研活动.归纳起来,《标准》要实现的就是让教学人员能认识技术与教育、学习、教学、评价、研究、教师专业发展6大模块,并进一步来运用技术到各个模块(见表1).而《技术使用指南》正是要向学习者解释相关的技术在这6大模块的重要运用.此外,最新颁布的《能力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5个维度.《能力标准》的发行,更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信息素养具体包含的内容.它分别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规定了技术应用.1.2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技术使用指南》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子课程,担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教学的重担,即《技术使用指南》重在培养师范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技术使用指南》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子目标,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师范生对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学科教学实践建立“教育技术信念”.因此,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能力标准》中对技术素养的要求,我们归纳师范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目标具体是:(1)掌握技术与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与学习、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2)具有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发展、改进评价方式等的意识.(3)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学习、研究、促进自身发展.

2《技术使用指南》中内容组织的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

师范类实习报告(信息技术课)

本人为xx学校04届计算机班实习生xxx,在大坝新兴中学从2004年5月8号开始至6月12号结束,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在实习期间,深受学校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做好各项教学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在这期间,我主要完成了3方面的实习工作:一是见习,第一个星期听指导老师讲课,学习教学方法和吸取教学经验,二是亲自上课和上机操作指导,在上课过程中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指导老师和其他实习生听课并点评,指出不足,保持优点。三是实结和经验交流。

这次实习令我感受颇多,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课在现在还是新开课程,并没有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多的教学案例可以借鉴。唯有教师自己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认真地备好课,以达到上课时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到正确的方法为止。在我第一次实际深入到课堂上时,有很多是在师范学校没学到的,没遇到过的难题,尤其是信息技术这一门新兴的课程,因为信息技术课与别的传统学科并不一样,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学生通常在接触到新鲜事物时有很大的好奇心和兴趣,特别是对于电脑这日趋重要的工具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从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信息技术课上,特别是在上理论课时,学生有时没有专心听讲,或者听不懂意思。所以,我们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研究教材,从中提取教学的着重点和闪光点,围绕这一点,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有恰当的比喻来上好一堂理论课,这样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上文字处理软件word认识的第一节课时,我就用学生平时最常用的纸和笔来对照word的空白文档和输入法,让学生明白用电脑来写作也和有纸和笔来写作一样方便,并还有更多功能和作用。这样,在没有机器演示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了解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和认识word并掌握了一般的操作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信息技术课更注意的是让学生实际的上机操作摸索,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上机课要是上理论课的2倍。上机时间当然也不是随学生自己盲无目的在操作。在开始,教师得亲自演示操作过程,通过教学软件广播,让学生参考操作方法,同样因为在操作过程中,可达到目的的方法是有许多种的,教师就不可拘束于一种方法的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发现别的方法来实现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探究的能力,教师不时地加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电脑产生更浓重的兴趣。

这就是我在这段实习期间的上点深切体会,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于我们将来的工作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启示,毕竟这是从一名师范生转化为一名教师不可少的过程。

查看全文

数据挖掘在师范生质量评估的运用

对于师范生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学科专业的教育和教师专业的教育,学科专业的教育就是本专业课程的具体学习,教师专业的教育就是教师专业的基础能力练习课程的学习。学科专业的教育是以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作为指标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教师专业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指标来评估师范生能力。针对这些能力来分析影响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各门课程的实际学习情况,来保障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评估标准,构建培养师范生质量的具体分析模型。

1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到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中的意义

数据挖掘(DateMining)也被称为数据开采或者数据库知识发现,其是在数据库信息中提取隐藏的、人们未能事先预知但是确实潜在且有用的最终能够被理解的信息、知识内容的过程。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数据,是为了给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依据,实际上在这些数据内容中还隐藏着更具价值的信息内容,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内容,可切实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数据挖掘是知识内容被发现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知识发现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那些已经经过集成处理之后的数据内容进行有效挖掘,找到其中潜在的数据模式,能够更为全面地分析测试评估结构同各个因素间隐含的内在关联,从中汲取出更具有应用价值的规则,继而对师范生培养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而有效的评估。此外,数据挖掘的整个数据分析过程都是自动的,其具有良好的开放式结构以及良好的用户接口,可给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实现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来讲具有科学意义,可切实有效地提升师范生培训质量,具有极为关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作用。

2数据挖掘技术在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中的具体运用

2.1培养数据的挖掘过程。数据挖掘技术使用各种不同的分析方式与工具,在海量数据内容中构建模型,并且找寻数据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数据挖掘的过程:选择和清理原始数据,并且将其加载到数据库当中,再把加载之后的数据内容转变成为符合挖掘规则的样式,使用数据挖掘的规则算法挖掘出令用户产生兴趣的规则内容,最后把形成的规则内容经过可视化媒介展现给用户。2.2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最为关键的概念就是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数据库海量梳理当中被找到的数据关系,其是当前数据挖掘中最为关键的理论内容之一。Apriori计算方法是数据挖掘关联规则频繁项集当中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方式,是基于项目几何空间理论提出的。Apriori是一种非常经典的项目集生成计算方式,在数据挖掘中可以说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Apriori计算方式具有机构简单、便于理解的优点,其不需要复杂的推导过程。可是在不断开展深度研究之后,其缺点突显出来。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Apriori计算方式的有效性,笔者创新和改进了师范生培育质量评估中运用的Apriori计算方式。具体改进方式如图1所示。2.3改进后的Apriori计算方式在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中的运用。在海量数据库内容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记录,进行扫描并获得有关的统计信息,之后对数据内容进行预处理,其主要包括:对数据内容的集成、清理以及消减等。经过对数据内容的预处理,能提升数据挖掘的质量,减少实际进行数据挖掘需要使用的时间。2.3.1集成。集成也就是把多个数据库中搜集出来的数据内容合并到一起,实际研究中,把数据内容采集获得的多个数据库文件内容,使用数据库技术集成为高校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基础数据内容。2.3.2清理。清理就是补充遗漏的数据值。在高校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的基础数据库中,要找到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属性所欠缺的属性值,例如,在抽取高校教师基础情况的数据内容时,可能有的不是科任教师,就要清除掉这样的数据内容,之后再利用数据清理技术进行补充。2.3.3消减。消减的目的就是要缩小需要被挖掘数据内容的规模,使用消减的方式,在初始特征中找出有用的属性,减少实际挖掘过程中需要顾虑到的无效数据内容。最终使用后台、前台不同的展示方式,实现对相关数据内容的深度挖掘,并且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来评估师范生的培训质量,在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之上进行培训质量评估,对于高校多年以来累积的相关数据内容进行挖掘与评估,评估结果可为高校教学监管以及行政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辅助,特别是为师范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多更为有益的借鉴。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此项工作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涉及的范围也极广。本文只是对各类数据内容进行了简单挖掘,伴随国际对师范生培养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备受关注,经过人们对数据挖掘技术的深度探究,这些技术在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中更会被重视。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普遍运用,一定能带定高校教育监管的革新和发展。

3结语

查看全文

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与信息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逐渐覆盖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中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中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灵活运用信息教学技术与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然成为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师范认证开展师范专业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探索,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实现创新与发展,有助于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为培养具备信息化教育技能的优秀教师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文参考由赵呈领、万力勇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和师范生能力培养的详细概述,进一步分析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并探究基于师范认证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该书共十章,主要立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结构展开全面建构,并且提出在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引入混合学习、学习共同体、非正式学习等学习形式,以推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框架构建和能力的有效提升。此外,作者还总结分析了多个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图书而言,该书更注重科学理论基础和全新发展理念,致力于从现代教育改革与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养体系,全篇逻辑关系严谨,内容特色鲜明,适用于师范生信息化教育技能培养教材参考,可供广大师范专业学生阅读与学习。

1师范认证下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信息科技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均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已然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结合该书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述来看,现代教育信息化从最开始的电子投屏、多媒体设备逐渐发展为微课、互动课堂,并且信息技术的创新变革及其应用的持续深入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全新发展,由此可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其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长效发展密切相关,基于师范认证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一方面,关系到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变化,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并且对于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育技术手段的全面创新,以及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公平教育、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根据书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情况的阐述,具备信息化教学技能是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及法规中不仅特别强调了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将纳入教师资格认证评价体系。因此,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需要基于师范认证理念,根据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多师范专业教育信息化人才,以助力现代信息化教育发展。

2基于师范认证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第一,构建全新课程体系,拓展教学内容。参考该书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的剖析与简述可知,师范专业要想开展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首先应当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方面入手,选择教育学专业课程与教育信息化课程相互衔接的综合课程体系,这样既能够突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也能够让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知识产生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另外,可以通过增加教育信息化前沿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景,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进而有利于提高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训,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该书有关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教学实践的策略和方法可以了解到,实践培训是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重要环节,师范专业在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课程时,应当采用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培训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在满足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实际教学需求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师范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综合水平。第三,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优化教学评价。教育信息化课程内容丰富且实践操作部分的教学内容占比较大,仅通过单一的定量考核评价方式难以全方位地评估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正如该书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研究,采取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更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教育信息化技能水平,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从而使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师范认证标准,为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汪淑双 孙雅静 单位: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查看全文

高校师范生板书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板书作为传统教育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师范专业大学生,板书水平不容乐观。师范院校应当完善师范生板书训练方案,健全实训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师范生参与板书训练积极性。提高板书水平,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板书训练;师范生;书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育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直观、新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作为传统教育技术的板书教学,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的运用技巧与现代多媒体的运用技巧一样,都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作为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重视板书的作用,积极参与板书书写练习,提高板书水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板书训练成为高校师范生必修课之一。

一、高校师范生板书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书写态度不端正

相当比例的师范生认为板书训练课程不重要,并认为鼠标和键盘必将取代粉笔,多媒体教育技术足以完成所有教学内容。不少师范生认为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使用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是落后与倒退的表现,在板书训练课堂上并不积极参与训练,对教师布置的训练任务“偷工减料”,敷衍了事。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代大学生繁重的课业密切相关。根据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师范生自大一进校起就需要应对大量的公共选修课学习,同时也必须完成专业课程才能拿到足够的学分,按时毕业。有些师范生或出于家庭经济压力,或出于未来就业竞争压力,在社会上担任较多兼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导致师范生板书训练过程中书写态度不端正。

查看全文

小学控辍情况研究论文

摘要摘要:21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开始迈进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并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新时代。基础教育要适应这种新形势,就要加快全面发展、全面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要适应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这种发展的新形势,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师教育必须实现战略性转变,即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功能向全面功能转变、由低学历层次教育向高学历层次教育转变、由单一的学科专业化向双学科专业化转变。

摘要:教师教育;数量扩张型;质量提高型;转变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教师教育正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

探究教师教育的发展状况,既要探究它的数量发展状况,又要探究它的质量发展状况。探索21世纪初中国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就要对它的数量发展和质量提高状况做出基本估价。

(一)21世纪初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全面提高的新形势,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教师教育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根本宗旨,必须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21世纪初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全面提高的总趋向是教师教育面临的基本形势。这一基本形势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主要任务。

查看全文

“师徒一体”双实习融合模式实践研究

【摘要】“师徒一体”双实习融合模式是职教师范生毕业实习的一种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简单线性叠加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职教师范生岗位操作能力不强和行动导向教学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升了职教师范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职教师范生较好地胜任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

【关键词】职教师范生;“师徒一体”;双实习融合;模式

一、职教师范生毕业实习改革的现实述求

职教师范生的毕业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部分,受传统的学科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影响,实习模式采用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的简单线性叠加,即先进行以工程师工作为主的专业实习,后进行以教师工作为主的教育实习,两个实习相互独立。学生经过实习后,仍然无法胜任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工作,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职教师范生的学习与实习内容脱节。由于职教师范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是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学科内容,企业实习也以研究、设计、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工作结果以抽象的方案或图纸来呈现。到了中职学校却要教中职学生成为技术工人或技术员,技术工人或技术员的工作是以岗位技能操作和现场组织生产为主,工作的结果以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来呈现。工程师与技术工人、技术员在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和工作过程上是不同的,导致了职教师范生所学的知识及内容与今后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之间存在断层。2.实习模式简单叠加,不利于行动导向教学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就是始终围绕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以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行动为指向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特有并常用的教学方法,需要在真实情境中观察、理解和反思,才能很好地掌握并运用。传统的毕业实习先进行专业实习,再进行教育实习。学生在专业实习的真实工作情境中往往只专注于岗位技能的操作,忽视专业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即如何去教;而在教育实习的课堂上虽然重视如何去教,由于离开了工作场中的真实情境,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为缺乏工作现场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示范指导和实际运用,导致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理解不足,运用能力不佳,对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仍存在较大困难。3.试讲考核方式简单,难以检测学生真实能力。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前必须经过试讲考核,考核通过才能参加教育实习。实习前试讲通常由一位老师指导多名学生,并完成考核工作。指导教师往往由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所限,因此指导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用自己的标准指导学生和考核学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很容易出现学生考核成绩合格,但实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的现象。因此,必须改革实习前试讲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实习前考核进行有效管理和针对性指导,从而达到实习的最佳效果。

二、职教师范生毕业实习改革的应然之策

1.增加职业技术科学的实习内容。根据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成果,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应该有各自对应的知识学科体系,即工程技术学科与职业技术学科,两个学科体系有其专业的关联性但非同一。我们将这些面向技术工人职业劳动过程的、反映职业劳动内容的专业技术体系称之为职业技术科学。相对来说,工程师主要靠动脑来工作,而技术工人主要靠动手来工作。因为职教师范生今后所从事的岗位是技术工人或技术员,因此,职教师范生的专业实习应增加职业技术科学内容,并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工程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来设计。具体做法是:职教师范生必须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然后带着中职学生一起下到企业,了解技术工人完整工作过程及各岗位具体操作流程与规范,培养职教师范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其职业技术能力。2.“师徒一体”双实习融合模式构建。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的简单线性叠加,并不能很好地达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需要二者有效融合。新构建的“师徒一体”双实习融合模式是将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职教师范生在实习中集“教师”和“徒弟”两种角色于一身。具体做法是:让职教师范生和中职教师一起带领中职学生到企业实习,职教师范生在企业中扮演“学徒”和“中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双重角色,在企业师傅和中职教师面前,他们是“学徒”,在中职学生面前,他们又是老师,具有“师徒一体”的身份。职教师范生在企业中学习技术工人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关于行动导向的企业教学组织,通过学习、操作、思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企业实习结束后,职教师范生仍然以“师徒一体”的身份回到中职学校,承担相关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并由中职学校教师对职教师范生作具体指导。职教师范生通过真实职场和模拟职场两种不同环境的教学对比,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设计和实施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案,全面提高行动导向教学能力。3.实习前试讲与考核实行“三导师”制。“三导师”制是指一位本科院校导师、一位中职学校导师和一位企业行业导师,相互分工协作,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实习的全过程。根据培养目标,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和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实习前考核、评价和培训方案。由“三导师”专家组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教师专业技能综合培训和考核,考核内容由教学设计、说课及模拟上课三大部分组成,分别占比3:2:5,各项考核内容均有细化的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考核合格学生才能参加教育实习,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需要再次参加培训。如此反复。通过此措施,可以使学生接受“三导师”的专业指导并自觉地进行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其从教能力,更好地适应实习岗位。

查看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优化

摘要:目前,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适宜于信息时代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特点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需求,探讨了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意义,并指出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优化原则、内涵与策略,以期对各师范院校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小学教育专业;优化设置;协同创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为湖南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1]。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国内首创,由于其生源特点,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用于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而我省原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2]。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与协同创新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业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新一轮互联网发展热潮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范围、方式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信息化发展路径将向网络化、集成化、共享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实现战略性转移,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协同创新的新时代[3]。为此,应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六年制师范生源特点,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师范院校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

课程优化设置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也成为我院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此培养工作2010年已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培养目标: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人们的信息素质急需提高。为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加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查看全文

师范教育世纪政策分析论文

【正文】

中国现代师范教育源于鸦片战争之后,最早成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当数盛宣怀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于1897年所设的师范院,而真正开启高等师范教育的是1902年在京师大学堂所设的师范馆。历经了艰难历程而形成的以各级各类正规师范教育为主体、多种教育机构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元化的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正负担着世界最大规模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任务,仅1980年至今,已为中小学培养教师近700万,接受学历培训教师500余万,在师资培训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教育科研上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国师范教育基本是公立的,是国家政策的产物。因而,师范教育的成败系于政策一身,政策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及师范教育的世纪走向

中国基础教育规模巨大,学生近三亿,教师逾千万。走向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称“三大乐曲大协奏”:即从上学型转向普及型,从普及型转向精英人才型,从少数英才模式转向普及型英才模式。现在,三种转型同时存在,而且不同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交叉作用着,这就促使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呈现新的走向。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因素的作用,如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人员的多样化流动,师范教育也相应进行了多种改革尝试。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终于从政策上确认允许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中国师范教育自建国以来建立起来的单一定向型体系被打破,呈现出新的走向:

查看全文

师范教育政策分析论文

【正文】

中国现代师范教育源于鸦片战争之后,最早成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当数盛宣怀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于1897年所设的师范院,而真正开启高等师范教育的是1902年在京师大学堂所设的师范馆。历经了艰难历程而形成的以各级各类正规师范教育为主体、多种教育机构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元化的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正负担着世界最大规模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任务,仅1980年至今,已为中小学培养教师近700万,接受学历培训教师500余万,在师资培训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教育科研上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国师范教育基本是公立的,是国家政策的产物。因而,师范教育的成败系于政策一身,政策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及师范教育的世纪走向

中国基础教育规模巨大,学生近三亿,教师逾千万。走向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称“三大乐曲大协奏”:即从上学型转向普及型,从普及型转向精英人才型,从少数英才模式转向普及型英才模式。现在,三种转型同时存在,而且不同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交叉作用着,这就促使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呈现新的走向。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因素的作用,如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人员的多样化流动,师范教育也相应进行了多种改革尝试。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终于从政策上确认允许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中国师范教育自建国以来建立起来的单一定向型体系被打破,呈现出新的走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