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03:45: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技术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技术美

艺术美技术美管理论文

导言:什么是美古往今来的美学汗牛充栋,众说纷云;“美”不就等于艺术,但艺术必须是“美”,中外美学史和群众的审美实践表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虽不是美学的唯一对象,却是美学的重要的对象,艺术的门类众多,艺术美学不只要掌握各门艺术的共性,而且要掌握各中艺术的个性。从实际上看,特殊的本质不能不也是一般本质,一般本质也就是特殊本质。体现了各种艺术的特殊本质的一般本质,对于非艺术来说,它自身也是特殊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对侧重于理性、理智和推理的其它思维形态来说,它具有不一般的特殊性,但就艺术与生活,创作动机与艺术效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等方面来说它们之间具着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质。同时技术美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物质文化领域中有关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美学,所以我们既要在精神世界研究美,也要在物质文化领域研究美学。

“美”是什么,什么东西是美的;蓝天、白云、强烈的阳光、沙石;它是一种风景,太简单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语词来描绘;去过江南的人一定会被它的青山碧水所置身其中;戈壁滩会让你感觉生命就要沉寂下去,太荒凉;了太安静了,让人无法忍受!不,这又是多么的美啊——美的异常伟大,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得不想到“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画,”等来修饰,拿它来解释艺术美的问题,“江山如此多娇”至少可以说明现实生活是艺术最生动、最丰富、最美的源泉。而江山如画则说明了“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带有普遍性。因此,”江山虽如此多娇”,但“如画”的“江山”不是更美吗?这就通俗的道出了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用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构造成一副如画的诗句,艺术美它包孕着艺术家的灵魂和风格,但艺术家本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灵魂就是这种“总和”在精神上的表现。彻底的反封建的鲁迅,不可能出现在曹雪芹时代。嵇康与杜甫的作品,分别打上各自生活的历史烙印。这就说艺术美来源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镜子古往今来,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革命的、进步的都是这样;而反动的、消极意义的艺术不也一样的吗?只不过分别反映的正确或错误罢了。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对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宗教艺术,人类的物质生活,往往影响到精神上的表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的书画曾很神秘,非常欣赏。但许多人看到中国书画家的创作过程后,就感到失望了,为什么了呢?因为创作的时间太短了,几分钟时间怎么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来呢?——创作容易,自然就不美。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将西方油画的技术标准放到中国画上来了。真正的中国书画艺术,其难度绝不在西方油画之下,他们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看不懂这些内在的奥妙,看不出一笔后面的功夫!油画家花在一副作品的时间是中国书画的几十上百倍,但是中国书画家花在一副作品的背后的功夫则是他们的上百甚至上千倍。中西各有其妙,但不可能用尺子来衡量中国画强调“写意气韵生动、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是以应物形象,随类赋彩”以形写神为基础的,外师造化,方能中得心源;这就接触到了纯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中国的真正书法家,大都能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的字帖默写下来,而且能默写不同风格书法家的字贴,如此写了几十年之后,才能获得书写自由,才能独成一家。中国的大国画家也是这样。他的专业训练也包括摹仿前人的画,摹仿前人怎样用笔、落墨、造型,模仿几十年之后,自己再结合对生活和人生感悟,才能独创一派。这样,对中国书画家来说,在他落笔的几秒钟时间内,其速度节奏、墨色浓淡、线条结构等等,所展现的都是他几十年的功力。中国书画家在评论同行的作品时,都是能够要看出这个人写了多少年,画了多少年,甚至读了多少书的。这就是艺术家通过临摹对传统的书法的再现的一种方式;有了深后的基础时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的表现。

艺术来源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忽略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了,车尔雪夫基也重视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以改造生活的作用,而他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艺术家反映生活时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还不理解艺术家对生活的反应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汉朝西安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石雕所作极为特别,造型不像秦朝的写实,中间用了不少夸张手法,一大块石头,自然的本色都被加以利用了,所用技法有浮雕,也有立体雕。西方人前去参观,莫不异口同声赞叹,认为这是非常现代的一种表现手法。实际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是一件非常古代的美术作品,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手法。

查看全文

技术美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技术美是自然科学在机械化大生产下与美的规律紧密联系的产物,与传统手工技术之美有质的区别。只有对功能、形式和工艺材料等要素方面进行一系列规定其自身特点才能被表现出来。

关键词:技术美设计功能形式工艺材料

设计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⑴。这就决定了对设计的研究不能脱离审美的范畴。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设计对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究其根本,乃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然。根据李砚祖先生的观点,一般情况下,设计中所体现的美可被分为三种:功能之美,科学之美和技术之美。而本文试图就技术美的一般特点,探讨一下在设计中对表现技术美所提出的要求。

一.技术之美

直到近代,人类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在大机器生产中的应用就成了这里所特指的"技术",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技术。所以"技术美"则主要指机械工业技术产生的"美"。手工技术产生的美多存在于造型艺术的领域,其表现特征常常以个人的情趣贯穿始终,经验和感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美的发生经历了制作过程及使用(或欣赏)过程两个阶段,艺术性与功利性相比则显得更为重要。"在诸如陶艺、编织、刺绣等手工艺术领域中的技术,往往直接具有艺术的性质,如陶瓷工艺中的泥条盘筑既是一种工艺技术,又是一种造型的艺术"⑵。因此,传统手工技术之美注重美的表现,强调产品对人精神的感染作用。

在现代科学指引下的大机器生产则截然不同,其产品所具有美的特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技术美视角下服装造型设计论文

1服装造型设计的技术美特征释析

技术美是人们把审美引入技术活动中,用美的尺度衡量产品效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相互统一的深度[5],是从哲学角度对美学的思考。用于服装设计领域,反映出在人文、经济综合体系内利用技术创造有时尚元素特征和附加价值的形态自由化信息,满足服装造型与人体静动态实用机能的关系,以功用性进入市场;同时在一定消费条件下,服用者能用感知觉的变化清晰地表露个性特征。而技术与功用等的谐调整合能实现服装造型的精神和内涵演绎,符合消费者心理等多层面需要,故技术美赋予服装造型独有的特征:1)技术要素的情感化与艺术化。服装造型内涵以外在整体和内在局部形态传达,在物质满足无法适应的消费时代,有明确结构、材料、工艺等技术要素印迹的服装需要能够承载文化及象征性等非物质意义的情感符号作为传播手段,设计者依据审美变迁对技术要素的表达方式做形态美的感知、提取和优化,将具有明显非同步特征的各形态要素艺术化,使隐匿的技术情感转化为超越服装商业价值的艺术情感与文化生产力,使服装造型成为各时间段文化变迁的情感物化产物。2)造型形态设计中事、物的互助化。现代服装造型设计是通过建立在穿着状态基础上的、形而下的有形物质设计表达形而上的理念,符合着装者全面要求的外形和内在结构等方面的“人—机—环境”大系统设计,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会使其关注的不只是服装“物”概念,还包括特定时空下“人—人”或“人—服装”间行为的互动与信息的互通,即服装“事”概念,从而将相应环境下表层显性和深层隐性的文化意义联结,增强了设计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性”特征。

2服装造型多元形态技术美表达分析

2.1功用形态技术美表达

服装功用性是服饰文化成因之一,描述因功能所决定的基本形式无法满足精神需求,将“人”的特性和周围“物”的协调收纳进来,使处于多样化审美感知等环境中的受众产生一定生理、心理效用等,借用有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赋予服装动态系统相应的精神活动能力[6]。功用传统一直是服装造型设计的中心,尽管技术引发的物质丰富改变了受众价值判别标准内涵,服装造型形态自由性增强,但经异化的设计活动对被动的功用特征影响甚微,各类设计元素以理性技术手段按美学原则造型,用近于装饰的手法隐匿功用形态,让其呈现局部具象化或整体抽象性的艺术张力。如军服造型包括外廓型的功用差异和内饰物标识的功用差异,男女军服常服廓型采用“T”“X”型,用后腰横带、束腰等方式收腰身,既满足日常活动,又在形态上突出功能美感;姓名牌、级别资历章、绶带、胸标、臂章等内饰物则增强军服作为职业装的识别功用性。功用形态技术美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其语义传达全面考虑人在服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行为、环境适用性的硬件要素,同时满足其感官审美体验性的软件要素。

2.2材料形态技术美表达

查看全文

产品设计创新研究

摘要:产品设计与创新是人为事物的结果,是科技物质与艺术文化的智慧凝结。其中蕴含的设计美更是凝聚了人类自然与社会活动的美之体现,其内容更是包含并涉及社会文化、科学艺术、意识思维、生态环境、技术发展等各种领域发展的“美”的内涵。深入了解、掌握和研究自然、科技、社会、文化、艺术、经济等多学科知识与多面发展性,才能对于产品设计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美的创造产生更好更深远的促进与推动意义。

关键词:产品设计创新;设计美;研究

产品设计是指针对生产中,通过利用线条、符号、色彩、数字或造型等艺术手段来针对产品进行处理,它是将消费者的需要或目的转化成为具体产品并实现的过程,是通过具体的操作实施,把既定的计划与设想以理想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广义上的产品设计就是工业设计,其最终的结果是以具体的人造物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就是人为事物的科学。产品设计创新其本质反映的是当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目的,其外观造型、功能结构以及形式观念都集中反映并体现了当下社会消费人群的文化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价值与情趣。产品通过蕴含其中的设计美,来感动和刺激消费者对美的反映与需求,通过艺术与科技的有效结合,来凝聚符合、满足及凸显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价值以及审美取向。产品的设计与创新的过程、结果都是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所反映出来的“美”则是自然的、社会的,其设计美反映了一定的科技文化、艺术审美、材质功能等多方面内容。

产品设计中的设计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美”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等系列行为活动中的反映与阐释,其结果是人造物,是物质化的客观存在。物质客观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主观精神所反映的社会美集中、依存和交融在设计活动和设计产品中,构成了设计美的主体特征。作为设计美所体现和反映的核心问题,在人们观察自然、改善环境、创造文明,反映社会、反映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设计活动中,自然美和社会美毫无疑问地成了设计美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自然美是客观事实的存在,不包含任何功利性质。生活美,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事物、活动形式和环境现象所呈现的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它表现了从动态成果到静态成果;反映的是历史尺度;体现了人类生产中的科技工艺和生活韵律。

设计美的具体内容研究:自然美与社会美作为设计美的主体特征,其本质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客体)与社会人群的行为实践活动(主体)所产生的审美实践的交互作用以及主客观统一的体现。这种主客观的统一不仅是物质与精神,美的主客观论交互作用的统一,更是设计美研究内容和具体特征的统一,将之概括其中。无论设计美的具体内容的增减、多少、变化、细分,都不能脱离这种物质实践、主客观的统一。产品的设计美从产品的客观物质实践内容上来看,其具体内容和特征是脱离不了其内在蕴含的科技文化、艺术形式、功能结构、材料生态等多方面内容制约的。第一,功能美。功能美,展示与体现的是物质生产领域以及设计活动中美与善的关系。产品的设计与创新重要的不是外在形式变化,而是需要用最适当的方式来处理人在生活生产中的特定需求。产品的功能目的性就是这种需求的物质承载,而功能美就是产品的功能目的性在承载反映特定需求时,所具有和产生的功能性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第二,技术美。技术,在最初是手工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变成了科学的延伸。“科学技术”成为一个勾结关联的固定词。技术是科学的物化,技术美则是物化了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改造自然环境,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价值。技术美是直接作用并体现在产品的功能美之上的,它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体现了物质决定精神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美学观。第三,材料美。设计活动的结果是人造物,是由天然形态或人工形态的物质材料加工而成,是功能技术和审美形式赖以体现的物质载体。物质材料的质地、肌理以及加工难易程度等基本属性构成了材料美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判断。虽然不同的材料其性能各异,但是质感感受、肌理效果、情感体现以及符号特征等审美形式与审美特性则构成了相对统一的审美标准。材料美反映的是人造物的自然属性和物质价值,是物质自然人化后的审美体现,也是审美感受与审美形式的物质媒介。第四,结构美。结构美指的是产品中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合理搭配和紧密性安排。好的设计,其结构必须是完整、合理、紧密以及有效的。结构一词,原本是用于力学和建筑学的,好的结构能够使产品或者设计对象各个部件形成有效完整的构造。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所反映的正是结构美的特点所在。第五,艺术美。艺术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反映和精神构建,是以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将人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以及精神世界的客观物化,艺术作品是其表现形式。美是艺术的内在核心,审美则是艺术的本质特征,审美价值是艺术赖以存在的根本属性,艺术美则是艺术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艺术美存在于设计产品中,但它并不是设计产品审美价值的重要部分。第六,形式美。形式美主要是指产品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因素及其组成规律,如整齐、节奏、韵律等,又称为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是其主要的外在形式体现。第七,生活美。生活美是社会美的主要体现因素之一,所反映的是符合社会群体意识活动和生活行为习惯的适应性和舒适性,也可以称之为行为美。主要针对的是产品功能和使用是否适应、满足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行为美感和精神思维逻辑习惯等。第八,生态美。随着绿色、环保等意识理念的深入人心,建设节约型社会观念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群体的绿色环保审美意识,是产品设计与创新的首要考虑及体现的前提。生态美正是这种前提的具体体现。深入了解并掌握设计美的外延、内容以及所涉及的具体研究内容,能够使我们及时把握当代产品设计与创新活动的发展趋势以及内在价值的反映与存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当代社会群体审美意识、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的发展与演进。

作者:赵晶晶 肖剑锋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查看全文

开发农业科技旅游景观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景观的审美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水利设施的社会美、动态美、梯田景观蕴含的韵律美、智慧美、技术景观蕴含的技术美、功能美、农具演进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农具演进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现代农业科技景观中体现的时代美、技术美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依托农业科技活动开展的农业科技旅游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农业科技旅游的内容广泛,这种旅游活动具有三个层次的审美活动:一直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

关键词:农业科技旅游美学审美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农业生态旅游的热潮,而农业科技旅游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现象是在已经取得辉煌工业文明成果的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希望回归自然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们追求自然、崇高质朴的一种审美需求。所谓农业科技旅游就是依托古今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遗迹,现代农业科技景观设施等所进行的休闲旅游活动。当我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认识这种活动时,就能够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兴起是必然的。我国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发展计划局在对西安市民进行旅游调查显示,近40%的人有到郊区特别是田园风光景观旅游的愿望,有近35%的人有想亲自经历农耕和养殖作业的愿望,其余25%愿意到度假山庄去疗养。[1]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城市的人们,还有青少年来说,则更青睐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增长知识的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因之,对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活动进行审美观照,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

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而产生的。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魂和力量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愉悦而成为美的事物。因此,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用上述观点来观照古今农业科技就能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美学因子实则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人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能够深切体悟、领会农业美

查看全文

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分析论文

摘要: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品,才会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体系理论为基础,以技术美和形式美为总纲,以体验美为节点,结合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试图探究产品设计美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查看全文

设计美学评价论文

摘要: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品,才会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体系理论为基础,以技术美和形式美为总纲,以体验美为节点,结合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试图探究产品设计美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查看全文

设计美学在室内设计的作用

1设计美学的分析

1.1设计美学的标准。美是人的最高享受的一个心理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社交等设计美学的标准就是满足需要的过程,满足人们在心理、生理、安全因素达到的一个平衡。设计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虽不是设计的唯一性和最终结果,但对于设计而言,美的因素也是评判设计好坏的标准。美是激发人们的众多活动日趋进入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而这些活动大部分是在室内完成的。所以,室内空间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思考,美学研究对于空间形象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1.2设计美学的变化。社会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说设计本身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设计美学的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社会审美的需求而发生变化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所以设计美学的变化也是一定依附于人。人在社会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以及环境的变化,对美的感受就会不同。[2]图1老人房的设计就不同,人到老年以后,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最注重的就是防噪音的效果,我们在进行居室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比较特殊的布置,而且在装修中一定要凸显安静、和谐的特点。图2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好,摔倒等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危险的。浴室的防滑材料的处理,加上各种防滑垫的选择,不仅具有防滑的作用,而且也起到了美观的作用。这个时候他们的选择大多也是素雅、舒适、防滑功能极好的材质。所以说不同的年龄段在不同的时期,会结合自身的需求来进行满足自己生活的设计,而对美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2“五美”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室内设计以满足功能性的审美为主,而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美的追求发生改变,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有意识地用美的眼光去要求室内的居住环境,“五美”在当今时代也站稳了脚。2.1科学美。“科学美,是科学家在对科学美的事实和美的理论的关照中,对客观存在着的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3]在室内设计中,就是对内部客观的规律性地认识,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仅要符合我们亚洲人正常的尺寸来进行日常使用产品的设计,还要考虑人的行为动线的设计。最多体现科学美的就是陈列品,如家具、沙发等除了硬装以外的可移动的室内产品,因其具有装饰空间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的功能。北欧风的设计风格主要根据室内陈列品来装饰空间,家具依赖于它的功能、材料的配置以及色彩的搭配。图3家具所具有的多功能的美,书房内书柜和书桌的巧妙结合,不仅调节了室内环境在色彩上的变化,而且也有其独立性。图4开放厨房的设计,根据人机工程学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在选材上就有意地区分橱柜和墙面的颜色,不仅和地面也形成了一种差异,而且也增加了厨房的简洁和趣味性。室内陈列品的选择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显示出科技美在室内设计中所体现的巨大魅力。2.2艺术美。室内设计运用色彩搭配、设计布局、材质运用表达的艺术美而形成的风格,实现空间的印象美。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美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中,色彩设计必须符合空间构图的原则,色彩对空间具有协调空间的作用,要实现统一与变化,实现主题与背景的变化。[4]比如北欧风格,室内的顶、墙、地三个面,用色彩和线来修饰空间。视觉上符合室内总体空间艺术的构思、创意,做到功能要求和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满足人们对室内设计的美学要求。2.3技术美。室内设计中对技术美的要求显示了设计师设计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来完成的设计的优秀成果。往往在进行大空间的设计时,技术展现水平也就比较宽裕。但是在进行小空间的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它的功能性,这个时候技术所呈现的美就一览无余了。日籍设计师青山周平,他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设计北京胡同,只有3.7平的杂物间,他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不仅满足考试、吃饭,还要满足睡觉的功能。他对这个小空间进行技术上的设计,左右有两根木条,中间有两张木板,这两张木板可以调节高度。这样不仅可以考试、吃饭,而且也满足了睡觉。青山周平就是借鉴科举考试的尺寸,针对这个房间做5个不同高度,中间四张板可以调节高度,如果放在同样的高度就变成了一张床,供休息。通过这样的技术就把杂物间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小空间,技术美在室内中的体现弥补了之前的呆板,合理利用了空间的作用,把有限的空间做到极致。2.4自然美。黑格尔在《美学》开篇就谈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他认为将自然美排除在艺术之外是武断的。[5]室内环境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室内环境的追求,不是满足功能性的要求,而是让使用者享受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自然美的力量,而这个大自然的美当然是大自然提供的材料之美。材料的质感体现自然美。木材的纹理是天然的、纯朴的,带给人们视觉的感受和心里的感受也不同,木材的肌理和纹路也就形成了一种美。材料的色彩能在室内中体现自然之美,环境色一直是我们所公认的自然色,由于长时间在自然环境色彩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色彩的心理意识和象征性的情感认识。在室内色彩环境中,由于木材、塑料、金属、乳胶漆、玻璃等具有的色彩效果,给人以朴实无华的感觉,但又不失美的成分,它们都能体现返璞归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的真实感觉。2.5社会美。美的根源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美同人们的实践活动联结在一起。同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内涵更广泛。室内设计中的社会美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所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室内设计师,在为业主设计室内空间的过程中,应以业主的审美为标准,以当下的审美标准去设计室内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的作品来打动人,做到“为人们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实现自身的价值,不是用财富来衡量,而是看我们为社会贡献多少,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小。社会美就是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最后的成果所呈现出的大美、大爱。

3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时时刻刻变化着,科技也在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室内设计中的设计美学的因素也在变化和增加。现代室内设计过于理性化,缺少情感化的设计。这要求我们在注重物质功能的同时,一定要强调人的感受,重视人们的心理需求,设计师也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室内环境中,对设计施工、技术与工艺、块件安装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来看,需要考虑室内的绿色装饰材料来防止室内的环境污染,来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满足这些功能需求的时候,提取大自然的元素融入室内,让室内呈现生态化的设计。

查看全文

美学模糊评价法论文

摘要: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品,才会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体系理论为基础,以技术美和形式美为总纲,以体验美为节点,结合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试图探究产品设计美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查看全文

摄影课程美育效能的实现路径

本文作者:刘邦华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

审美判断是审美活动的核心[1]10,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身处“读图时代”,面对海量的摄影作品和良莠不齐的图片信息,如何判断、鉴别、遴选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并从中获取审美愉悦,是摄影审美的第一步,也是美育的起点,即“识美”。在摄影课程的教学中,应当从两个方面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其一,何为“美”的摄影?具体到一幅或一组摄影作品,区别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其美的特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好的摄影作品必有其独特的美学要素,了解和认识这些要素,才能进入到摄影审美的广阔领域;其二,美“因何为美”。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成,有拍摄者主观的因素在内,拍摄者会借助摄影技术手段,运用影像语言来“讲述”一种主题,或景之美,或事之真,或情之善。对一幅摄影作品的解读包含了对其“主题”和摄影技术两个方面的认识,在理解了“美之为美”的基础上,学生即可以由感性的“观美”阶段进入到理性的“审美”阶段。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也是审美主体建立在自身美学素养和价值观基础上与审美客体之间相互印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认知水平与美学素养的高低会左右或影响审美活动的结果———审美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愉悦感。摄影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对于优秀摄影作品的欣赏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的对摄影客体的观照与把握。

优秀的摄影作品在拍摄时,不仅记录了能够打动拍摄者的精彩瞬间,同时也融入了创作者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审美理念),只有对摄影技术和影像语言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创作者所表达的内涵,而不仅是停留在影像的表面。所以,通过摄影技术的学习以及影像语言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与优秀的摄影作品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产生打动心灵的审美体验,进而为自主的摄影审美打下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社会美和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2]20。优秀的摄影作品无不以真实、深刻地记录和反映现实美为特征。学生在欣赏摄影佳作的基础上,在摄影实践或者日常生活中,以摄影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观照周围世界中的“现实美”,同样是摄影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归根到底是一个寻找和取舍的过程。学习摄影更多是学会一种寻找和取舍的方法,或者说是审美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通过更多地观照自然与人生,可能帮助学生摆脱自我小世界的封闭与束缚,开拓视野与眼界,提升思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不无稗益。

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观点,美在社会,美在自然,一切美的根源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摄影审美是意识主体对客观对象所具有的美的属性的直接体验。一旦人们端起相机,通过摄影视觉看世界时,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非相关性就消失了,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就转换成一种审美关系[3]34。摄影审美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识美”“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踏入社会、融入自然,去观察、判断、体验、思考、理解,形成自己对作为摄影客体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认知。“现实感”,是摄影作为一种“影像文化”最首要的性质。无论摄影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彼时(快门开启时)现实的直接纪录,这种属性是摄影的审美规定性。而“在使用相机进行拍摄之前,制造照片的元素———寻找拍摄地点、预先视觉化、构图和制订拍摄计划———都应该在安装镜头前完成。这些关键步骤所需要的唯一设备就是摄影师的一双眼睛。摄影师所要做的就是训练这双眼睛去发现一个场景的潜力,……扩展这种洞察力的潜能是无止境的。”[2]在摄影学习的实践环节,需要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对周围世界的洞察力与瞬间的捕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强化对美的认识,塑造独立的美学立场,培养严肃而深刻的美学人格。

摄影美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从技术美到形式美,再到内涵美,每个层面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其中绝大部分都离不开前期拍摄过程中技术的运用与控制。以恰当运用光线和准确曝光为基础,通过控制光圈表现景深美、空间美;通过控制快门速度表现瞬间美、动感美、速度美;通过精确构图表现均衡美、节奏美、简洁美、视角美;通过影调控制表现反差美、影调美;通过抓拍表现情感美、真实美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摄影技术的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摄影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课堂学习与拍摄实践,让同学们认识并掌握基本摄影技术,并根据自身对美的理解,根据拍摄构思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拍摄。需要指出是,摄影技术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但技术最终都要服务于我们的拍摄和影像表现,如果一味地追求华丽的拍摄手法,而忽略了自身美学素养的提高和对美的思考与理解,忽略了对拍摄对象的观照与把握,则是舍本逐末。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摄影技术的学习与训练是必要的,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技术就从前台走向幕后,内化为一种拍摄的本能和自我要求,给自己留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创意,拍出具有个性和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

创造性是摄影的特性之一。面对不同的审美客体、多变的拍摄对象,自由运用摄影技术,服务于艺术创意与构思,反映人的审美追求与审美趣味,体现拍摄者的审美观照与审美理想,构成完整的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过程。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学习摄影理论与实践,通过欣赏借鉴别人的作品,首先要学会的是对周围世界的“创造性”观察与理解,惟有如此,才能在选择拍摄主体和拍摄时具有个体化的判断与角度。其次,熟练运用技术是一切摄影活动的基础。在具体实践中,摄影的最终产品“影像”,往往是摄影者在观察与判断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审美趣味,结合了创意与构思,创造性地运用摄影技术与手段,实现对于现象的“表现”而不仅是“再现”。其实,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都有摄影的创造性存在,区别在于创造性在拍摄过程中介入的角度与程度。从这一角度而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应该贯穿摄影教学的全过程。北京大学阎国忠教授认为:大学美育课程,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美育知识,教给学生一些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3]。在摄影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品格与健康审美趣味的关键环节。总之,摄影课程的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激发器,使学生通过摄影知识与技术的习得,发现摄影创作的无限可能性,并激发进行自主创作的动力,由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记录美进入到创造美的新天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