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03:34: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技术路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技术路径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探究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农业发展也在不断转变。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入手,阐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条件下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强化措施。

关键词:农业发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也朝着全新的方向发展,大部分农民逐渐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而转变了农业的发展方式。现代农业促使我国农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作物种植效率,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技术逐渐朝基层发展、推广,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朝着集约化、精细化方向转变。近年,我国农业经济不断上涨,并呈稳定发展状态,不仅如此,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依旧是当前农业发展重点,在整体上也并没有获得较大的突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属于关键点,采取何种措施提升农业经济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

(2)农业技术逐渐朝着基层方向推进,其目的是为提升农业产业的综合生产力。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提升粮食生产量,以此带动我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促使农业朝着经济品牌化方向发展。农业技术属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农民只有掌握生产技术,才能够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实现农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查看全文

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研究

摘要: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力量来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时代的进步。新常态下,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拥有领先的技术水平,才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所以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在企业技术创新之路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对此,本文探讨了新常态下企业应选择何种路径、何种方法进行技术创新。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技术创新;企业管理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新的稳定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我国企业将会抓住机遇进行技术创新,不断科学的扩大生产规模,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那么,企业将如何应对技术创新路上的各种困难,提高创新能力,值得深思。

1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创新的意义

1.1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至今经济产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管理、融资、生产上的困难,使本就技术水平落后的多数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相较于中小型企业,资金雄厚、信息更新快、融资渠道多的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更容易取得成绩。这种现状很容易导致大型企业发展越来越快,小型企业被时代所弃的结局。

查看全文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路径

摘要:随着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发布,高职专业设置随着市场动态调整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新专业的建设也将成为常态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必然,新专业建设中如何实施产教融合,文章提出了构建“1+1+X”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思路,介绍了云计算与应用专业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生态圈;新专业建设;云计算技术

一、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深化新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

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专业建设始终需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人到哪里去?即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培养人才的出口。新专业目录中要求专业对接新技术岗位、对接新职业岗位、对接新业态岗位、对接市场化需求,面对新的技术、岗位和市场,新专业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岗位,专业建设没有以往的成功经验可借鉴,同时在师资、实践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技能和整体素质,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其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依托专业,与对应相关产业的技术、服务与生产之间的协作,是基于校企双方为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供给水平的提升而开展的全方位的深度合作[2]。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体现在学习与就业方面,更要重视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合作[3]。因此,新专业建设中产教融合是多方互动的结果,包括专业与地方产业深度互动对接,专业的人才输入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了人才的有效供给,通过多方努力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其中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作为合作主体,政府通过政策等支持,共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新技术人才,实现新专业的对接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以双方利益需求为出发点才能真正融合,才具有可持续性。行业企业作为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应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市场等的优势,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岗位指导、专业标准、实践平台等,从而获得符合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在新专业建设中应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针对性开展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输出的质量;政府在产教融合应充分利用资源、政策等优势积极推进产教双方的互补互动互促,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新专业建设实施路径

(一)专业建设背景

查看全文

林业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的提升路径

摘要: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林业发展特征。在造林中,必须确保树木幼苗整体的成活率,提升种苗的质量。同时通过林业育苗技术、苗期管理的不断研究提升和有效探索,增加育苗产量。

关键词:林业;育苗技术;苗期管理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引导下,我们国家的林业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所以林木种植范围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当然林业育苗技术在当今林业发展的进程中也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林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林业研究层面,通过很多有经验、有学识的科研人员不断探索与研究,林业育苗技术攻关取得了重大进展。当今社会下林业苗圃育苗新技术有效应用和推广却成为林业发展所面临的难点重点问题。

一、育苗技术提升路径分析

(一)采用容器育苗提升种苗质量。顾名思义,将苗圃所需基质放入容器中的技术就是容器育苗技术,是林业苗圃常用的技术。简易育苗技术可以减少环境因素对育苗的影响,有效缩短苗木出圃周期,苗木成活率较高,且该技术的苗木主要存放在容器中,因此在运输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集装箱育苗技术的集装箱大致可分为一次性集装箱和可再利用集装箱。其中,泥炭容器、无纺布容器以及蜂巢状纸营养杯均为一次性容器,被苗木根系吸收,因此种植时需要将容器与苗木一起种植到土壤中,不需要进行分离操作。可重复使用的容器包括塑料杯、塑料袋和用于根部控制的快速育苗容器。这些容器用于苗圃后,在种植过程中必须对容器进行剥离和种植。基质配置是容器育苗技术中的关键点,也是决定苗木成活的关键。培育苗木的基质一般由树木废弃物、土石炭等材料组成。在制作栽培基质时,要选择品质优良的材料,具有一定的保湿保温能力,有足够的肥力为苗木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二)利用现代技术采用工业化育苗。工业化苗圃上的生产主要采用组织技术培养,需创造无菌环境,提升育苗环境,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将细胞、植物组织、器官等置于人工制作的培养基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培养。组织培养技术的关键步骤是配置幼树的培养基,不同植物的生长发育习性不同,营养需求也不同。培养时只需要取一个树木的组织部位即可,将组织置于无菌无毒的状态,使用技术手段分化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再经过分化作为试管苗木,最终栽种在基质土壤中,集约化育苗。

二、苗期管理提升路径分析

查看全文

税收筹划的逻辑和技术路径诠释

摘要:政策性税收筹划是指特大型企业集团在不违背税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与国家政府中的税务、财政等部门进行协商,试图改变现有对企业或行业不适用的税收制度,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财方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这种筹划实质上是一种税收制度筹划的创新活动。特大型企业集团发现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从而产生的税收制度创新需求,政府根据这一制度需求对税收制度的供给进行调整,以实现税收制度均衡。政策性税收筹划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税收制度来改进、替代另一种税收制度的过程。这一基本论断是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政策性税收、筹划、逻辑、技术路径

政策性税收筹划起点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可理解为税收博弈的参与人对现行税制不满意状态,从供求关系看,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一致的一种状态。政策性税收筹划实际上就是对税收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

从政策性税收筹划的实践看,我国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主要表现为税收制度的需求缺口,即对新的税收制度需求的产生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从而造成税收制度有效供给的不足。税收制度的非均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税收政策实施中的统一性与行业执行特殊性的矛盾。因为现有的国家层面上的税法与各种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强调全局性、统一性、整体性。

但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国民经济中各行各业存在巨大差异,使形式上公平的税收法律和政策在实施中出现结果上的不平等,压抑了行业生产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该经济主体的利益,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同其他同类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从而导致效率损失。税收制度的非均衡必然意味着现行税制安排的净收益小于可供选择税制安排的净收益,而基于行业特殊性的对原有税法与税收政策的修正和部分的改进,正体现了税收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动,由于这种改进符合公平与合理的税收原则,国家的利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为行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将大幅度增加,形成税收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导致新的潜在制度需求,从而构成政策性税收筹划的逻辑起点。

查看全文

林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新时期林业技术创新的路径,旨在为林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新时期;技术创新;路径

习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的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但是仍然面对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林业不仅是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要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因此,剖析新时期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妥善加以解决十分有必要。

1当前我国林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意识不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我国林业发展地区的人民仍然在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没有认识到在新时期需要采用科学技术来养护和管理林地,甚至较为偏远地区的人民对新技术持有怀疑的态度。政府部门更多关注的是当地工业发展的现状,很少采取宣传手段扭转群众的思想。同时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体现在资金投入上,对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更新不及时,导致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乱砍滥伐行为的监督和惩罚方面,政府对待这种行为多是进行批评教育,实质性的制裁手段还是不够到位[1]。1.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林业发展采用的新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经常是处于被动接受和效仿的阶段。因此,林业在大学中也属于冷门学科,很少会有学生真正喜欢,并且大多数院校学生在毕业后不会从事林业生产和技术创新行业,更多从事收入高社会需求量大的行业。这就导致我国林业在发展中后备人才相当匮乏,吸收外国先进技术之后不能有效运用,二次创新更是难上加难。林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林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3发展水平较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脱节。在林业经济中引入科技创新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实际发展中。我国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脱节,主要表现在林业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产出的经济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并且是进一步进行林业投资动力不足。

2新时期林业技术创新的路径

查看全文

技术保护及规避行为路径研究

1技术保护措施的概念及其类型

1.1技术保护措施的概念。至于技术保护措施,可从与权利管理信息、纯粹技术性手段的比较中获得概念性认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8条第1款规定,所谓版权法意义上的技术保护措施是指权利人通过网络传播而采取的有效防止自己版权作品任意被复制、浏览、运行、改编等所采用的一种技术、装置或者部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保护措施与权利管理信息有着本质区别,尽管对于此前两个极易混淆的版权法术语,随着《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公之于众,现已是泾渭分明。根据《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8条第2款对权利管理信息概念的界定①,可以看出,诸如数字水印、数字指纹等可归属于权利管理信息范畴。“例如,不惟如此,技术保护措施同样有别于纯粹技术性手段,其区别主要在于两者的目的不同。一般而言,技术保护措施旨在保护版权客体本身不被不法侵犯,除此目的之外为权利人所嵌入的技术性手段方属后者。相应的,在现行版权法理论和实践中,纯粹技术性手段因与版权法保护客体的关联性不强,故而后者则无必要纳入版权法意义上的技术保护措施体系。1.2技术保护措施的类型。从上述《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关于技术保护措施的定义角度看,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具备“有效性”构成要件,“有效性”意味着承载着特定功能的技术本身,不会被一般人所轻易破解、规避。相反的是,在技术保护措施受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情况下,如果技术保护措施缺乏“有效性”,一般人稍事学习即能规避或破解的话,那么社会公众即可能遭罹过多的法律风险。由此不难评测,一方面,技术保护措施本身无存在价值或合理性;另一方面,从技术保护措施反规避规制的成本——效益分析角度看,也是得不偿失的,亦即无效的技术保护措施受版权法失却应有的正当性。在确保技术保护措施“有效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技术保护措施的功能之不同,将技术保护措施划分为接触控制措施和版权保护措施两种不同类型。接触控制措施即是通过登录密码或口令等方式防止用户接触作品。版权保护措施是指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用户实施受著作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如复制或者通过网络传播等。按照技术保护措施的功能区分不同类型的意义在于,规避不同的类型的技术保护措施的责任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规避接触控制措施只是为著作权侵权行为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著作权人对相关作品未尽充分的信息披露义务时,规避接触控制措施有可能受潜在使用者或消费者的知情权所保护或其他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的约束;而规避版权保护措施则是实质意义上的直接侵权行为,自当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刑法规制路径评析

2.1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刑法规制之必要性。学界关于我国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的论证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危及著作权人的财产权。无论是规避实行行为,还是规避准备行为(帮助行为),皆对著作权人的财产权造成极大损害。技术保护措施是著作权人应对数字网络技术背景下著作权保护的不得已之举,一旦遭遇他人的规避,著作权人即难以有效控制其所享有的受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各项专有权利。这如同行为人配置了一把解锁钥匙,随时可以进入著作权人的门户,如入无人之境地恣意损害著作权人的财产权或其他专有权利。2)附属刑事责任条款的虚置化无法惩治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虽然我国目前在《著作权法》第48条、《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4条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8条均有规定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附属刑事责任条款的内容,但都只是一种提示性规定,并没有提出如何在刑法上适用的具体要求。再如,还有论者认为:“我国已通过附属刑法规范为技术措施规避行为设定了刑事责任,但因没有具体罪刑规定而尚存刑法适用上的漏洞。”[2]很显然,在论者看来,其结果是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的附属刑事责任条款成为一纸空文。3)相关法条适用不适格或存在滥用刑罚风险。尽管《刑法》第285条规定的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以及提供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但仍无法代替《著作权法》中对技术措施的保护[3]。以《刑法》第225条第四项规定的兜底条款惩治某些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同样存在扩大解释、滥用刑罚、侵犯社会公众利益的风险[4]。4)基于风险刑法理论防控技术风险之考虑。总的来说,论者通常依据风险社会视野下风险刑法理论,认为在现代风险社会,技术风险等风险无处不在,刑法有必要及时提前回应、防控风险。例如,将结果犯直接前置改为行为犯,将实害犯直接前置改为危险犯。据此,针对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的技术风险,有必要提前设置预警机制,将规避预备或帮助违法行为犯罪化。2.2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刑法规制之评析。我国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规制现状我国《著作权法》第48条规定了四种侵权行为可被纳入刑法规制体系,但单纯的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显然不是犯罪行为,只可能承担民事或行政责任。《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4条亦有类似规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行政法规,《著作权法》是法律,后者的效力位阶高于前者。从法秩序统一性角度看,单纯的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著作权人为保护其软件著作权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的行为同样不是犯罪行为,只能科以民事或行政责任。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8条规定的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责任条款,亦与此同理。因此,我国应将独立的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纳入刑法规制轨道,这是因为:其一,附属刑事责任条款虚置是刑法独立性的具体体现。如论者所言,在某种意义上,附属刑事责任条款只是一种提示性注意规定。注意规定旨在提示行政执法者某种违法行为可能涉嫌犯罪,如若达至追诉标准即需依法移交。对于某种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只能依据刑法条文进行独立评价。如后文所述,《刑法》第217条有关侵犯著作权犯罪行为方式是一种限缩型规制立法模式,内含刑事立法者的意图,且并未违反刑法谦抑性原则。其二,将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视为风险社会中的技术风险值得商榷。在现代风险社会,暴恐、环境危害、技术等风险无处不在,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亦即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生命、健康和财产威胁或实害结果。为避免风险的发生,风险规制前置化有其存在的正当性。在某种意义上,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确是一种技术风险,但这是否是风险社会意义上的“技术风险”?在我们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从技术风险发生所危及的对象看,风险社会意义上的“技术风险”指向的对象应是特定社会族群、多数不特定社会公众或全人类,例如,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的技术风险,私自研发针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基因武器技术风险,私自研发核武器启动密码破解技术风险,等等不一而足。比较不难发现,规避技术保护措施技术指向的对象仅是著作权人,相对其他非著作权人而言仅是小众,故而并不属于风险社会意义上的“技术风险”。2.3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刑法规制之展望。技术保护措施是版权法适应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进步的产物,在本质上看,这是通过“技术”回应“技术”变迁的不得已选择,其正当性已经不容置疑。就此而言,我们亦可反其道而行之,建构“以技术规制技术”的版权法保护体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技术规制与刑法规制存在某种此消彼长的偏好选择和路径依赖。一旦步入刑法规制轨道,即可能形成路径依赖,从而弱化技术规制或研发的动力。进而从长远来看,技术保护措施规避行为应否或如何纳入刑法规制体系,则必须慎重考虑以下基本要求或注意事项。其一,要正视网络环境下社会公共利益消损的事实。技术保护措施是版权法适应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进步的产物,在本质上看来,是通过“技术”回应“技术”变迁的不得已选择,其正当性已经不容置疑。由与版权有关的国际或区域性条约(公约)以及各国或地区的内国法将技术保护措施纳入规制体系可见一斑。但是,随着技术保护措施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技术保护措施与版权法其他制度的冲突不应忽视。例如,在技术保护措施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权利用尽原则能否适用于数字作品的网络传播问题。权利用尽原则(exhaustiondoctrine),是指版权人的发行权随着作品复制件所有权的转移而用尽,不能再干涉复制件所有权转移之后的出售、出租、出借或赠与等行为。一般而言,权利用尽原则针对的仅是附着于有形载体(图书、光盘或磁带等)之上的发行权。然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技术保护措施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版权法意义上的权利用尽原则一时难以嵌入数字出版的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换言之,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导致既有版权利益平衡机制的失衡——权利使用者或消费者的权利相对缩减或消灭。既如此,在技术保护措施背景下,权利用尽原则应否适用于数字版权?对此欧盟《信息社会的著作权与邻接权绿皮书》(1995)认为,数字作品网络传输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不是作品有形复制件本身,故而权利用尽原则不得适用。当然,权利用尽原则亦可适用于通过数字传输得到的作品,此类作品通过制作磁盘复制件而发行。这是美国《知识产权与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1995)中的基本立场。显而易见,其意蕴同样在于:权利用尽原则只能适用于传统版权作品的发行,而不能适用于数字作品的网络传输。应当承认的是,尽管传统有形作品复制发行与数字作品的网络传播有着显著差异,但技术进步理应是增进版权权利人、使用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不是相反,否则技术进步的应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或归零。不惟如此,在某种意义上,版权制度的发展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打破既有利益平衡并重塑新的利益平衡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动态利益平衡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立法扩大版权权利客体或权能的保护范围,即技术进步诱致版权制度变迁。而在数字、网络等技术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技术进步带来的部分问题,即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通过改进技术保护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权利用尽原则的适度运用。由此单从技术层面而言,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权利用尽原则并不当然一概不能适用于数字作品的网络传播。其二,要受技术中立原则的制约。版权法意义上的技术中立原则(technologyneutralityprinciple),也叫“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通常作为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的限制条款。一般而言,技术中立原则首次确立于1984年“环球电影诉索尼案”中,其精义在于:只要一项技术构成实质性非侵权使用,无论这种技术是否被用于合法或其他有争议的目的,技术服务提供者无需对用户实施的或可能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即便技术服务提供者明知其提供的技术存在被用于侵权之可能,亦不能据此推定技术服务提供者故意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由此,当某项技术规避措施的技术有其他合法用途时,间接规避行为应否纳入刑法规制体系就值得重新深入思考。其三,要考虑是否差异化规制规避不同的技术保护措施以及不同的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类型。此外,还要考虑除著作权法之外的其他法律的制约,例如前文所述的使用者或消费者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1]张富强,王影航.论版权技术保护措施的刑法保护[J].中国出版,2015(6):46-51.

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与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找到一种能够让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促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范式以及发展路径的思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低碳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低污染生产,还能够减少排放,避免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排入到水流、土地、大气中,进一步对被人体吸收,导致大量疾病的滋生。因此,应当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并且对其中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发展路径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的模式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当前市场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效能、减少资源使用,同时研究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应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工业生产都能够走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模式。而有着低排放、低能效效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节能技术、增效技术、减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大量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并以创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指引,才能够不断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查看全文

汽车自动驾驶技术问题及优化路径

摘要:自动驾驶汽车开启了交通运输业的新篇章,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和汽车制造技术相结合的重要典范,也将会是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在自动驾驶技术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解决,如感知系统存在的问题、定位技术不够精准、决策系统缺乏灵敏性,导致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仍存在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达到自动驾驶的级别。首先阐述了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优化路径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感知技术、优化定位技术、优化决策系统、外观设计、汽车唤醒服务等改进建议,旨在通过这些主客观层面的针对性措施,为促进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动驾驶;技术难题;定位;感知;决策

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代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汽车产业在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发展时期,传统汽车迎来了衰退期。为了寻求新的突破点,在与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下,研发了自动驾驶技术,即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汽车可自动完成驾驶功能。目前,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在车道偏离系统和防前撞系统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定位、预测、决策、控制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致使自动驾驶技术还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的量产。以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定位为例,汽车需要对自身定位及周围环境相对位置有一定的认知功能,这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中较难解决的技术问题。汽车定位会受到城市动态性质的影响,如道路施工、道路封闭、新标志及道路标志缺失等,这些都是动态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为汽车定位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自动驾驶技术的难题,还需要攻克技术难关,才能够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存在的问题

1.1感知系统存在的问题

感知技术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重要组成部分,自动驾驶主要是依靠车辆配置的传感器来获取自身及周围环境的信息。但是在现阶段的传感系统中,车载激光雷达是提升传感技术的重要设备,但是可靠的车规级系统和高投入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与传统的视觉传感器相比,车载激光雷达在汽车自动驾驶中的投入还需要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改善。

查看全文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路径分析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根本性问题分析

农业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相关制度,推广农业技术十分重要。1.1地方政府不够重视。部分相对落后的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严重,区县等基层政府部分办事人员素质偏低和办事能力较弱,难以针对具体农业发展问题结合出科学的、正确的处理方式[1]。再加上很多当地政府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农业技术推广这一问题,且多急功近利,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发展。1.2农业推广队伍能力不足。现今,年轻的大学生多数会主动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或者进企业。愿意推广农业技术实现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年轻的研究生主动选择农业推广技术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环境下导致农业推广人员平均水平不高。另外,应届研究生、大学生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上具备的实践能力欠缺,很难把在学习的知识科学的、完整的与农村实际问题相结合。1.3留守农民素质较低。当代农村,大部分年轻群体会选择进城里务工或者上学,进入城市上学的年轻人群毕业后就留在城里工作安家,留在农村的大多都是年龄较大、知识文化较低的人群,再加上受其老旧思想的影响,很多现代化的设备他们难以理解和使用,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受到很大的沟通障碍。1.4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农业推广过程中,工作模式需要与时俱进,老旧的工作模式会影响农业推广的工作质量。而有些打着“创新”确不切实际的工作模式不但不能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还会造成农业经济的损失。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极其重要,农业技术推广中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虽然职能不同,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部门沟通若存在障碍会严重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

2.1完善农业推广体系。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在农业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性,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结合当地农村发展水平制定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法律法规,在推广中注重推广方式的合理化,实事求是,以免造成制定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制度对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不利影响。2.2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功不可没。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对农业经济具有推动作用,而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引进高文化、高素质的人才,为农村引入新鲜血液,注重培养人才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定期考察其对工作方法方式的掌握程度,并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带动人才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人员总体知识水平,优化和健全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2.3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工作环境。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改善农民生活,为人民服务,把技术的新方法、新方案手把手的教会农民,让农民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真正的领会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效益,教会他们符合当地农村实情的农业运营方式,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大化,实现农村实际社会生产力提升的最大化[2]。2.4多渠道吸引外界参与支持农村发展。农业的发展光靠农业推广是不够的,还应该吸引事业单位、企业、组织或个体参与到农业推广上来,不断的增强对外界的影响力,带动农业技术的传递,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4]。

3结语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研上取得巨大成就,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从整体上、功能上、结构上等多个维度实事求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的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