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7 00:54: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基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区和谐是基石

如果问您住在哪个楼盘、什么花园、门牌号码多少,您很清楚;如果问您属于哪个社区,很多人却一脸茫然。在越来越多城市人口置业安居的路径上,只有商业角色的开发商、物业公司,却难找新邻里、老街坊,没有了居委会大妈的社区仿佛消失于无形。可是,行走在广州闹市深处的逢源街,却找到了城市人遗落已久的邻里温情,街巷里的居民将这一切归因于“社区”带来的归属感。

随着我国城市管理职能走向社区化,社区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细胞,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兜底的筐”:它能不能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有一位街道办主任曾给我历数他所辖社区的服务职能:计划生育、失业登记、社会救济、劳动保障、医疗保险、退休人员管理、接转党团组织关系、外来人口管理、出租屋管理等等,所有城市管理职能的末端都在此。也因此,社区成为一个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心理交织的最细微处,社区的和谐奠定了社会和谐的基石。

社区和谐关系所及如此繁杂,如何考量和谐指标?这位街道办主任说:最关键的就是看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而这种认同渗透在服务的方方面面,更渗透在社区所营造的氛围中。社区服务的细节与政府职能转变环环相扣,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加快,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方便就业人士社会保障落户社区。城市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漏洞、偏差也在推动着社区服务职能的完善。

社区的氛围建设能营造拾漏补缺的效果。在逢源街的小巷深处,社区氛围可以“翻译”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96年,全国第一个街道慈善会就在此开始运作,至今已10年;所在区第一个社区党委也在这里诞生。无论是孤寡困残人士,还是单亲家庭孩子,都能在社区邻里织就的互助网中得到关怀,力之所及,各尽所能,不嫌绵薄。从巷口面包店赠给特困家庭的面包券,到邻居送给孤寡老人的一碗老火汤,都成为逢源街义工的互助内容。在“给予是一种快乐,回报是一种荣耀”的氛围中,多少人失业的困苦、孤寡的凄凉甚至与青少年成长的困惑都得到抚慰,而社会差距也在这种情感互助中日渐弥合。

社区管理、社区和谐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社区是我家”,让每个居民都能从中得到周到的服务和心理的慰藉。因此,坚持党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在工作中必须以居民的需求为根本,以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以居民的满意度为准则,使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查看全文

政权基石夯实交流

在全面开展农牧区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及“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活动和“五学习五带头”活动中,**80%的**村达到了“五个好”标准,涌现出了李剑英、布和巴依尔等一批先进典型,**镇塔日阿图**党支部还被自治区党委授予自治区级“五个好”**村党组织。

**农牧区红红火火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也正是我区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一个缩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自治区党委制定下发了以党员“三结合”致富链、三级干部服务链,推进农村牧区中心工作、推进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开展“双链双推”活动的意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两个创建主体的作用,促进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

全区各级党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和制定出台各项政策制度,坚持分级争创、动态管理的原则,始终把加快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三级联创”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调动县、乡、村和涉农涉牧部门、站所等两方面创建主体积极性,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活动,支持创建活动,评价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各地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农牧民认真抓好农牧业结构调整,积极组织、引导、帮助农牧民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组织、产业协会,培养壮大农村牧区经纪人队伍,搞好中介服务,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牧民自觉进入市场,保证多予、少取、搞活等增收减负政策的落实,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农牧民收入增长46.7%。各地还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作用,采取扶贫扶智相结合,送资金、送服务等措施,落实帮建措施,推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0**年,在顺利完成对锡盟帮扶工作的基础上,自治区直属机关建立对口帮扶兴安盟的工作。

作为“双链双推”活动发源地的巴彦淖尔市,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扩大结链范围、活化结链形式、完善结链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党员三结合致富链”向产业链、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红色的方向发展,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信息、办证、场地、履约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作为“三级干部服务链”的重点内容,形成“双链”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格局。磴口县隆盛合镇开展了“干净人家、精巴媳妇”评选活动,对改变农村生活陋习、改善人居环境、活跃群众文化和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查看全文

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石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追求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

支撑并体现这一理念的,是方方面面的考虑和举措: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发展基石研究论文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而得来、由人民亲手制定、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法。这部宪法随着我国革命、建设和改

革的历史推移,经历了多次修改,发展成了目前正在实施中的宪法。今天,祖国蒸蒸日上,形势一派大好。值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向高潮之际,纪念这部作为新中国宪政制度和宪法发展基石的五四宪法的光荣诞生,将对提高全民族的宪法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五四宪法的产生经过

五四宪法的制定处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立即制定宪法。后来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大陆上的军事行动结束,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空前统一;土地制度的改革基本完成;人民已经组织起来;抗美援朝的胜利增加了我国的独立地位;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时,举行全国选举、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成熟了。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决定,成立以为主席、由、宋庆龄等33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启动制宪工作。1954年1月至3月,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由主持,在杭州西湖草拟宪法初稿,这个稿子经北京五百多名高级干部和全国八千多人讨论,易稿二十来次,于3月23日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作为起草工作的基础。经过81天的辛勤工作,开了七次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形成了宪法草案,并于6月14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向全民公布。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进行了3个月,共征得意见118万条。据此,又开了两次宪法起草委员会全

体会议及一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进行反复讨论修改,于9月15日向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草案经会议全体代表热烈讨论,最后于9月20日用无记名方式投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五基石体会

如何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并实现科学发展,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讲需要进行深刻、彻底的头脑风暴。一些片面发展的做法已经被清醒认识并开始加以纠正。但是,如果没有牢固的科学发展观,在碰到新问题时还会犯与过去类似的错误。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系列独立概念的叠加,而是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更是一种自觉的思想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奠定五块基石,即全面和长远的视野、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继承和创新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视野来理清发展的思路。各级地方政府都要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局之中来谋划,否则拘泥于小圈圈往往会犯本位主义的毛病。对大多数地方来讲,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协调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并且要避免对个别产业的过度依赖,像部分矿产资源枯竭城市的教训尤其要注意吸取。各个地方可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从而确定若干支柱产业,不能盲目跟风造成恶性竞争。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社保、城建等)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进步,切不可一俊遮百丑。科学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根据代际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来保护资源环境是起码的发展要求,所以发展的目光一定要放得远。当今世界正处在文明转型的过渡期,某些领域(如信息化浪潮)发展之快、影响之深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料,因此要以适度超前的眼光未雨绸缪谋发展,从而趋利避害、抢占先机、实现跨越。

社会主义发展与过去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并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以人为本的口号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成为现实。政府出台任何政策,都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让大多数老百姓受益,不能为了少数人而牺牲多数人,更不能借公共权力以发展的名义谋一己之私。以人为本自然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当前尤其要保障社会各阶层平等的就业、受教育和卫生保健的权利。以人为本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怎样科学发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科学决策应该以人民的意愿为准绳,发展经济也不能光盯着少数人“招商引资”,要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劳动致富、创业致富。每个普通人也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例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有像家长也应放弃分数挂帅、施行素质教育以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这些身边的事情做好了,整个科学发展大业才能有保证。

科学发展观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的产生根源就在于脱离实际。只有求真,才能从实际中探索出科学发展的方向、思路、方法。只有务实,才能通过实践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困难、不足,从而实现科学发展。求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扎实全面的知识功底,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正反意见,从而得到正确结论、作出科学决策并付诸实施。务实要杜绝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作风,把工作重点放到与人民紧密相关的事情上,按照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干实事。

科学发展观本身是一大创新,同时它也是对一系列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正确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旷古未有的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例子可以照抄照搬,只有创新才能攻克难关、顺利前进。但是创新不能盲目、随意、缺乏连续性、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对所有旧事物全面否定,更不能用些新名词、新提法“新瓶装旧酒”。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和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经验,并将之赋予现代化的新意和活力,做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我们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尽量少走弯路,并且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完善改进、实现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的最新成果,是活生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这些哲学词汇在具体的科学发展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反之,违背科学发展的做法,其思想根源往往是形而上学、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唯心主义。举例来讲,过去往往认为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但是现在通过信息化、循环经济、生态科技、生活方式改变乃至回归发扬某些优秀传统(如八十年代以前的废品回收体系),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共赢成为了可能,这些都验证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哲学规律。

查看全文

现代城市管控模式的奠基石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城市治理模式正在进行新的构建。其中日益发展的社区公民自治--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则是现代治理模式的奠基石。当然这块奠基石仍处于打造之中,而转换政府职能、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则是打造这块基石的铁锤和錾子。

【关键词】社会转型;治理模式;政府职能;居民自治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下发后,社区建设在中国方兴未艾,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能从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治理模式转换的角度来讨论社区建设,或许能开辟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一、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事件都和中国社会转型有重大关联,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反应。对任何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从中国社会转型这个角度分析,都无法找到满意的解答。至于如何理解社会转型,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将社会转型定义为社会整体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众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这里社会整体形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换。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也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如有人指出: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现代社会是工业-信息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型社会,现代社会是开放型社会;传统社会是匮乏型社会,现代社会是发达型社会等等。近年来一些学者从社会主体开始研究,认为传统社会中的人处于臣民状态,现代社会的人处于公民状态。因此他们称传统社会为臣民社会,现代社会为公民社会。在臣民社会状态下,政治是整个社会的核心,经济和社会只是政治附属;在公民社会状态下,公民的经济和社会自由得到保证,政府权力来自于公民的同意,经济发展来自于公民通过市场进行推动,社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而是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载体,整个社会处良性互动状态。以此为基本结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

查看全文

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同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区别。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了这一根本观点,它以实践为基石,立足于新的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又回归和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获得了蓬勃生机。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或曰基本特征。

一、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论及邓小平理论的产生,首先要追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训和失误。不可否认,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使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使近代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但没有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他脱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国情,从主观愿望出发,基本照搬苏联模式,搞“一大二公”的体制。1958年,掀起了,喊出“十五年赶英,二十年赶美”的口号,结果国民经济来了个“大跃退”,使中国如同回到解放前的“三年困难时期”。形势稍有好转,又以阶级斗争为纲,于1966年开展了“无产阶级”运动,这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带来的灾难使中国人民历经了磨难,国民经济滑到了崩溃的边缘。在精神上,文化革命的阴影至今没有消除。究其原因,主要是违反了他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陷入了本本主义和急进盲动的泥淖。虽然对社会主义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从全局来看模式的选择和运行方式是失败的。

粉碎“|”后,中国人民似乎可以喘口气了,但当时的接班人继续推行文化革命中的极左路线,推行“两个凡是”,结果又使中国笼罩在乌云迷雾中,“两个凡是”成了纠正错误,拨乱反正的拦路虎。人民从经验中体会到社会主义并没有带来多少实惠,普遍感到精神的迷茫和物质的缺失,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反省、反思。

纵观世界形势,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当今世界两大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其发展中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特别是苏东剧变对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艰巨的考验。社会主义还行不行、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这些重大的问题摆在世人面前。正如邓小平所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看谁能创造出更高的生产率。

马克思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巨人的时代。刚从极左磨难中爬出来的中国民族,需要这种巨人,需要这样一个改革的实干家。于是,邓小平又一次从历史中站出来了,开始了新的长征。他以远见卓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权威,从僵化的思想中,从个人迷信中,从左的禁区中走出来。

查看全文

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石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追求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

支撑并体现这一理念的,是方方面面的考虑和举措: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查看全文

实施固本强基工程 打牢和谐农村基石

近年来,广东省南雄市针对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方式不当、党员队伍素质低、“两委”班子不和等问题,认真贯彻《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并将固本强基工程纳入“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由土地承包纠纷、财务管理混乱等原因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打牢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

多管齐下,建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联”的机制

南雄市从建立健全机制入手,以机制的建立健全来保障“三级联创”活动持久深入开展。建立健全联系制度。实行市直单位、镇级领导包村责任制,即一个市直单位、镇级领导帮扶一个村,明确规定市直机关单位一把手每月必须在挂钩村住宿1天(晚)以上,访问农户3户以上,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量化考核机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五好”村党支部考评细则,实施“科学定责、绩效量化、动态管理、位次奖惩”的量化评分考核。并印发了《南雄市镇领导班子成员抓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工作手册》和《村干部履行职责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和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三挂钩”,即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补贴、选拔任用挂钩。

建立典型示范机制。南雄市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先进典型,把7个优秀个人和1个先进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编印成教育读本《党旗在田野上飘扬》,以此来激发基层干部的责任、服务和奉献意识。每年“七一”,市委根据考评结果,对先进镇党委、村党支部进行表彰。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为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南雄市多方筹集资金,从去年6月1日起,村党支部委员的补贴由每人每月150元增加到400元,实现了村“两委”干部同工同酬。并从2005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20万元为村干部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

查看全文

实施固本强基工程 打牢和谐农村基石

近年来,广东省南雄市针对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方式不当、党员队伍素质低、“两委”班子不和等问题,认真贯彻《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并将固本强基工程纳入“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由土地承包纠纷、财务管理混乱等原因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打牢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

多管齐下,建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联”的机制

南雄市从建立健全机制入手,以机制的建立健全来保障“三级联创”活动持久深入开展。建立健全联系制度。实行市直单位、镇级领导包村责任制,即一个市直单位、镇级领导帮扶一个村,明确规定市直机关单位一把手每月必须在挂钩村住宿1天(晚)以上,访问农户3户以上,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量化考核机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五好”村党支部考评细则,实施“科学定责、绩效量化、动态管理、位次奖惩”的量化评分考核。并印发了《南雄市镇领导班子成员抓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工作手册》和《村干部履行职责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和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三挂钩”,即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补贴、选拔任用挂钩。

建立典型示范机制。南雄市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先进典型,把7个优秀个人和1个先进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编印成教育读本《党旗在田野上飘扬》,以此来激发基层干部的责任、服务和奉献意识。每年“七一”,市委根据考评结果,对先进镇党委、村党支部进行表彰。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为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南雄市多方筹集资金,从去年6月1日起,村党支部委员的补贴由每人每月150元增加到400元,实现了村“两委”干部同工同酬。并从2005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20万元为村干部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