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21:24: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集权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集权式财务管理功效及运用探索论文

[摘要]以我公司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为例,浅谈集权式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优势及如何实施提出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集权式措施

一、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具有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是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综观众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集权式管理更具有优势。集权式财务管理是在企业统一筹划、监控之下的运行系统,通过建立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约束机制,对所属企业财务活动实施全面、统一、高效的管理和监控,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使企业真正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1.强化集团整体资本经营。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子公司不断成立。企业集团通过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后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集团内各公司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公司,从而实现集团内资金相互调剂余缺。通过资金的回笼和资金的调度,使集团从更高层次参与下属公司的管理,强化了资本经营。同时,有利于各级领导提高对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的认识,促进各所属企业注意经济核算,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

2.加强内部监控。企业集团一般所属企业众多,组织层次复杂,管理链条长,如何有效地监控集团内各级企业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金运作,确保其经营行为规范、安全和高效,是众多企业集团力图解决但又很难解决好的问题。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可以使集团通过编制准确的资金计划、利用网络实时监控资金流动情况、不定期的内部审计等手段来达到监控所属企业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从而使集团内各子公司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

查看全文

集权式财务管理优势及实施途径探求论文

摘要:以我公司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为例,浅谈集权式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优势及如何实施提出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集权式措施

一、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具有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是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综观众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集权式管理更具有优势。集权式财务管理是在企业统一筹划、监控之下的运行系统,通过建立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约束机制,对所属企业财务活动实施全面、统一、高效的管理和监控,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使企业真正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1.强化集团整体资本经营。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子公司不断成立。企业集团通过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后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集团内各公司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公司,从而实现集团内资金相互调剂余缺。通过资金的回笼和资金的调度,使集团从更高层次参与下属公司的管理,强化了资本经营。同时,有利于各级领导提高对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的认识,促进各所属企业注意经济核算,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

2.加强内部监控。企业集团一般所属企业众多,组织层次复杂,管理链条长,如何有效地监控集团内各级企业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金运作,确保其经营行为规范、安全和高效,是众多企业集团力图解决但又很难解决好的问题。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可以使集团通过编制准确的资金计划、利用网络实时监控资金流动情况、不定期的内部审计等手段来达到监控所属企业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从而使集团内各子公司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

查看全文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企业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体。企业集团的管理主要是财务控制管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具有三种类型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因素。针对我国企业集团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目前宜采取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力;模式选择

1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国际化和集团化趋势明显,因此。企业财务控制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国际化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要与国际上通用做法接轨,而企业集团化则需要财务控制适应集团化的要求,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其选择。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企业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体。目前,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有集权式控制、分权式控制、集权分权相结合的三种财务控制模式。

查看全文

议国内企业财务调节模式的择选

摘要: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企业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体。企业集团的管理主要是财务控制管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具有三种类型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因素。针对我国企业集团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目前宜采取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力;模式选择

1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国际化和集团化趋势明显,因此。企业财务控制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国际化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要与国际上通用做法接轨,而企业集团化则需要财务控制适应集团化的要求,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其选择。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企业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体。目前,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有集权式控制、分权式控制、集权分权相结合的三种财务控制模式。

查看全文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集团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集团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直接影响着整个集团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以及资本运营的合理化。两种模式的概念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最好的集权就是有效的分权。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无论哪种模式,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资源共享,确保集团中心和子公司双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各自利益的平衡,这才是财务管理所要实现的目的。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运营、公司规模的逐渐增大,集团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应该“收”还是“放”,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整个集团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以及资本运营的合理化。那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如何将集团公司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得利益最大化呢?

一、目前高频率使用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大致分成三类集权式、分权式、集权分权混合式。(一)集权式。本模式的财权主要掌握在母公司的手里,子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未来的发展规划都由母公司决定。对子公司而言,只享有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整体是由母公司全程把控。总的来说,子公司相当于母公司的一个部门,权利集中在母公司,子公司没有实权。重庆大江集团有限公司整合的成功就是运用了集权式管理模式,大江集团原来是由九个独立厂“强行”合并成大江集团。面对着业务萎缩,九个分公司管理失控的情况下,陈明副总经理走出的第一步就是“狠”抓财务。在财务管理上,把九个厂合并管理;罢免了九个总会计,只剩一个;实行统一的管理、统一核算、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同时,还有效的利用了财务电算化软件实现集团财务的统一,与金碟合作利用财务软件实行一套帐核算政策。由总公司直接编制报表,各分公司明细直接列示,大大地提高了集团财务报告质量。此外,集团还设立了内部银行,通过它一方面解决了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在此基础上,集团还有效地控制财务人员数量,减少了集团内部的成本费用。由此可见,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方便、有效地安排指挥统一的财务政策,有利的是母公司的财务管控能力展现出来,推动集团财务目标的步伐;有利于公司财务人才能力的展现,降低集团的各项风险;有利于集团管理者对资金运作的把控,降低资金运营成本。“集权”的力量使得大江的财务管理统一协调,为大江未来的发展坚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显然,集权管理模式同样存在着一定是缺陷,如资金调度缓慢、降低人员积极性等。联想集团可谓是名声鹊立。集团长期的资金都由总部统一管理,财务的集权让总部对所有的资金协调状况都了如指掌,所有的资金在干什么领导层都相当得清楚。但是当联想集团的子公司发展到总资产4个亿规模的时候,每一笔的买卖都可能要求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的需求量。经营业务的过程中,大额的资金必须通过上级层层审批,就是因为这样的层层“把关”的程序,延误了与客户的交涉时间或是子公司内部资金的不足,进而影响了业务的进度甚至造成巨额的损失。财务管理权完全由母公司把控,会使下面子公司工作效率下降,不利于集团公司的长期发展;权利完全由母公司把控会规避子公司所面临的一些风险,但是母公司倘若决策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利益。由此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呢?一个高度的集权无疑意味着职权的抹杀、权限的混淆。(二)分权式。集团公司的职权大多集中在上层主管部门,中下层主管公司拥有日常的业务决策权。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公司为子公司以控制权为主。财权上,子公司对自身独立的公司拥有充分的决策权;管理上,母公司不得用指令性的方式干预子公司的操作;应积极的配合子公司的业务发展。分权模式的财务管理在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欧洲大多数国家多采用分权式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分权管理模式在我国的运用相当广泛。如我国的外贸行业、跨国公司等等,下放的财权有效使资金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而不会因为时间的延误而错失良机。每个集团公司都会有中间管理层,中间管理层都是由集团的事业部来担任,主要作用是处理公司产品与市场的问题。事业部制度最先用于美国通用汽车使用,分权式的管理可以按照公司行业、产品、地区划分,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一般按产品划分。如日本的住友商社、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的事业布都属于这类型。事业部在集团中担任着众多角色,是集团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和管理中心,它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只是通过控股管理的方式以及行业的特点进行分业监管。分权管理模式可以调动子公司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集团的收益;分权管理模式还能降低母公司的决定难点,从而减少了母公司的工作压力。东方通信在2000年的“业绩计划之争”中董事会制定了“冲击100亿元”的业绩目标,但是这一计划遭到大多数事业部总经理的极力反对,而且,董事会的即定决策权在下属公司执行的过程中大大折扣,迟迟得不到执行。“总裁说话的时候还要看部下的脸色”。此时,东信的总裁意识到在这样的体制下,事业部不会去考虑总部资源的供给,总是希望把更多的资源抓在自己的手中,除了相互的资源争夺之外,许多的业务还是无法协调。与此同时,下属公司的费用开支高居不下,管理上不协调。于是,2001年4月东信开始了整个集团和股份公司从独立运行的事业部体制转变为“职能部门十三大公司公共资源平台”的结构形式,所有的人、财、物的控制权,均由原来的分权式管理回到了总公司(集团和股份公司的层面上)。由东信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分权式管理模式的漏洞:(1)母公司在统一管理上存在难度,部分子公司或分公司会因为谋取私利而不顾整体的利益;(2)母公司财务掌控度过低,子公司或分公司存在的风险和困难难以在第一时间被察觉;(3)经营者过于自由,困难导致子公司或丰收出现“内部控制人”的弊端。(三)集权和分权混合式管理。两种模式的概念是相对而非绝对的,集团母公司的分散管理的模式强调分权管理为基础,自上而下的多层决策体现了集团母公司的集权管理模式。集权下的分权是集权与分权的有利结合,双重的管理模式相互弥补了集权和分权的缺陷,是目前集团公司所追求的理想化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属于一种混合式管理。一般情况下,集团公司只会规定整体和分散的目标,而详细的实行计划是下属公司自由制定的,好处是不但可以提高集权管理方法的适应度和灵活度,还能解决分权管理方法的失控风险。这种混合模式基本上能帮助集团收到很好的成效。1997年,德国基尔的MAK柴油机公司被美国CATERPILLAR公司收购时,就选用了这种模式进行管理运营。CATERPILLAR集团是个多元化的公司,德国基尔的柴油作为美国公司下属的一部分拥有其公司自身的管理权。基尔的与CARPILLAR的兼并是一种跨国的合作方式,由于不同国家的商业环境的不同,基尔的在对于国内客源的基础上拥有决策权,但在与它国的业务中权利集中于CATERPILLAR。集权和分权的混合式让CATERPILLAR的规模更加的壮大。混合式在我国也有相当的运用,中船集团有独特的经验去面对对外贸易业务,为了让发展战略与自身的管理模式不冲突,该集团会对跨国公司先集权管理,当公司发展相对稳定时再改为混合模式管理。集团公司模式的选择,无论哪种模式,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资源共享,确保集团中心和子公司双方的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各自利益的平衡,才是财务管理所要实现的目的。

二、对目前存在模式的分析: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根深蒂固

查看全文

企业管理的集权与分权论文

摘要:本文剖析了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不同企业治理模式的利弊,又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了集权与分权的经济成本,并通过几个案例揭示了企业管理中应将集权与分权相融合的道理。

关键词:集权制;分权制;企业管理;成本

一、企业管理中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利弊分析

1.集权制。

企业管理的集权制是指企业管理的权力集中在较高的管理层,实现指挥的高度统一,下层没有决策权。在企业管理中,集权这种形式看上去类似专制型企业领导风格,人们对其异议颇多,但它有利于企业集团发挥整体资源的整合优势,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1)有利于企业领导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统一指挥、集中领导、果断决策;(2)有利于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整个组织及经营活动实行全面控制;(3)能有效地拟定和贯彻企业的经营战略;(4)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营资源;(5)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集权制适当削弱了下级管理层的管理权限,防止局部利益的盲目膨胀,避免下层管理人员因本部门的利益驱动而做出与整体利益相违背的决定,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当然,集权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作负荷加重,有权就要多做事,他们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深入考虑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不利于调动下层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企业下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实践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下层管理人员因管理权限的限制,其实践机会必然减少,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和培育,减弱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三是有可能导致企业重大的决策失误,当企业某个高层管理人员完全集所有重大决策权于一身时,就会因个人偏见、私利观念等因素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毁灭一个企业。

查看全文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采用“八大中心”的模式来进行框架设计,强化落实机制来保证有效运行,并提出了在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机制保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集团在财务上越来越趋向于集权管理,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财务集中控制。企业集团要在外部竞争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必须根据战略要求对其资源合理配置,强调总部资源调配的权威性。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是多数企业集团的必然选择。

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集团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集中控制,它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间的产权、资本关系为基础,以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约束、检查或纠偏为手段,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不同的企业集团对于财务管理控制有不同的具体做法,本文拟对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一、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框架设计

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凭借其原始资本的权力,将子公司的重大财权集中到母公司,并把母公司的财务管理权力渗透和延伸到子公司。根据财权的不同种类,笔者认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可以采用“八大中心”的模式。

查看全文

财务信息系统中心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采用“八大中心”的模式来进行框架设计,强化落实机制来保证有效运行,并提出了在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

关键词: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机制保证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互联网技术的,一些企业集团在财务上越来越趋向于集权管理,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财务集中控制。企业集团要在外部竞争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必须根据战略要求对其资源合理配置,强调总部资源调配的权威性。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是多数企业集团的必然选择。

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集团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集中控制,它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间的产权、资本关系为基础,以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约束、检查或纠偏为手段,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不同的企业集团对于财务管理控制有不同的具体做法,本文拟对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一、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框架设计

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凭借其原始资本的权力,将子公司的重大财权集中到母公司,并把母公司的财务管理权力渗透和延伸到子公司。根据财权的不同种类,笔者认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可以采用“八大中心”的模式。

查看全文

我国政治结构分析论文

内容简介:大国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而中央集权政治又是中国帝王精神意志的产物。中央集权政治避免了诸侯纷争,减少了地方间的战争,但集权政治不仅集中地方的权力,也集中地方的资源,一旦建立起这种机制,这个国家便具有了“虹吸管”效应,地方的资源便要向上集中。只有这种制度才可能支持一个大国的统一和存在。目前的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给予地方过多的权力,将不利于资源在全国间调整,因此还需要借助中央集权的力量来进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央力量的参与,各地区间会发展得更加不平衡。但目前我国需要纠正的主要问题似乎是中央权力过于强大,中央资源过多。这种改革的结果出人意料。因此,当前真正要解决的是中央占有资源过多的问题。中国改革的目标虽然是强大的统一大国,但不一定是庞大的中央政府。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关系中国政治体制的大问题,如何规定两者的关系,须根据我国时代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法律框架来进行约束,同时又要考虑到历史的传统因素来进行切实可行的变革。任何盲目的照搬和模仿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紊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我国的历史形成进行深入的认识。只有对这一国家和民族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效地指导今天的变革。

一、为什么中国统一,欧洲分裂?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传统悠久而深厚,任何一个这样的国家在现代进行制度上的变革,都要面对着强大的习惯和传统。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譬如同样是面积和版图差不多的中国和欧洲,为什么欧洲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而中国却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家的统一如何影响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会对东西方国家的异同有所了解,才会对中国今天中央地方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1,东西方帝王的不同精神意志,

许天田先生曾经因为写出了《古代中国与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与国家形成》一书而获得美国政治学会年度最佳图书奖。他在书中指出:中国的统一和欧洲的分裂都不是必然的和命里注定的,而是偶然的和人为的,中国的统一和欧洲分裂都与地理无关,欧洲境内并没有大的自然障碍,而中国境内多有高山大河和天堑屏障。然而,中国还是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国,而欧洲始终处在小国割据的状态。

查看全文

宪政研究论文

西方的宪法所追求的价值与目标:通过制度的设计来实现对政府权力滥用的控制,并充分保障人权。中国的宪法理念则不同,中国宪法倡导者和实践者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摆在首位的是追求中国国家的富强与民族振兴,而西方宪法所追求的民主、人权等价值降到第二位。如果说近代西方的宪法是“人权宪法”、“民主宪法”,那么近代中国的宪法则是“富强宪法”。

这种论述应该说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宪政运动的经线,用这种视角去阅读中国宪政史上的各种思潮与运动就容易理解了,但是我们在谈论目的是很容易只看目的,而忽略了目的背后的前提即制宪的国家主权问题,王世杰、钱端升曾主张,“一切治宪法学的人,自应首先对于宪法与国家这两个名词,有相当的了解[④]”,那么制宪就更应该解决国家之下的主权问题,然后才能谈到其目的时才有意义,或者说张晋藩教授的关于制宪目的的观点才能立足,然后才会对中国以后的宪政思想与运动提供源泉。

关于国家、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出现不是在中国,是在西方中世纪晚期,其标志就是新王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出现,最为出色完成此任务的是英吉利的征服者威廉,也最为典型,以西西里位开端,经过英格兰、诺曼底、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佛兰德、匈牙利和丹麦诸国形成伯尔曼所称的“王室法”,即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虽然此时的教会还如日中天。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地域性的和法律的王权概念的结合[⑤]”,具体来说即:第一,在法律上,在12、13世纪,新的国王的立法权第一次被确立,“像教皇一样,也借助于专门指派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吏进行立法与司法”,从而加强国王的权威与控制其世俗政府;在地域上,“欧洲各国,国王的和国王法院的普通法逐渐取代了本国领土中彼此疏离的部落、地方以及区域性法律[⑥]。”换句话来说,就是西方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的出现就是法律中央集权与政治中央集权的结果。而且,必须注意,这种方式的中央集权——法律与地域——和中国的中央集权是不一样的,在这些集权的后面一直就隐含着自治的因素,他们没有把它消灭,比如说自治城市的兴盛,他们凭借授权的特许状进行城市自治,商人们利用商法自治。因此,西方国家的法律与政治的中央集权是在自治的基础上的集权,当然这种方式是简陋、粗犷式的,不能和一个现代欧美西方国家相比。从宪政运动的实践来看,英国实质意义上的宪法可以从1215年的《大宪章》、到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都是在英国中央集权加强后的产物;美国是在独立战争后,通过制宪会议制定了到现在还在适用的《美国宪法》;法国的“中央集权制是旧体制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⑦]”即在1789年以前就完成了中央集权,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法国宪法;在这些国家后面的德国、意大利的统一运动以及在日本经过倒“德川幕府[⑧]”运动与前者虽然有一定差异,不完全具有典型性,但是路径却是一致的,其制定宪法的目的在于确认自己的权利,限制政府的强制权力。

1840年前的中国,找不到与之相类似的对应物——自治基础上的中央集权。中国的掌权者决不允许他人和自己分享权力,特别是在专制主义空前加强的明清两代,他们一想到分权、自治的问题马上就会浮现出“大逆不道”、“无父无君”以及“诛九族”的镜头来。但是,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就不断败绩,发现自己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中国自古以来的学说、方法未能解决问题,就采用新方法——西学来解释。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国和西方的大规模交往是在1840年以后,两方交往时可以说是全新的面孔,再加上我们急躁的心情——急于摆脱落后的状态——对之的理解就比较浮浅,而且中国自己几千年中国式的中央集权——没有分权与自治的中央集权,主要是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没有法律上的中央集权或者说法律上的集权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确定性——运行了几千年,所有这些都使所有的问题扑朔迷离。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没有读懂,或许我们现在都还没有读懂。

在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后果就是政权落到了汉人手中,后来的洋务运动的主角是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汉人,换句话说就是大清帝国的大一统被打破了,出现了地方坐大的情况,但绝非法律上的自治。晚清实行新政、宪政,一方面想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在挽救危亡,再一方面或许也有适应世界潮流的思想[⑨],但是其却因为中央没有能够集权,新政的目的落空,自己也走入了历史的坟墓。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在以孙中山为代表建立的南京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本就没有实施,其制宪的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下的支持下马上就烟消云散了。袁世凯建立的北洋政权继承的是大清帝国的遗产——中央权力没有集中,地方实力仍然很大——其制定的袁记宪法就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强人统治,加上袁氏的两个缺点:第一,“他具有很强的封建意识,他的权利个人化的倾向,使他迷信权谋,大幅度的引用亲戚故旧,以北洋军机个人、私人的效忠纽带来成为他的组织原则。这种权利的个人化、权利运作的任意性、权利内部关系的朋党性,导致了这个结构的极其脆弱。”;第二,“袁世凯政治的结构,他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脆弱性以外,还有权利不受制约,是新权威主义有效运作的一个前提[⑩]”,这些都导致其的失败,可以说是在中央集权的路上死亡。且在袁世凯死后的北京政府也就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虽然在这过程中制定了一部《贿选宪法》,但是地方割据更似中国以前的地方势力,不是我们需要的地方自治,其制宪确认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是不断打破,或许在他们眼里根本就将之看成一幌子。在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政党统治,利“用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方式,来重建他的权利基础”,“具有更强大的社会政治动员能力[11]”,但是只是比袁世凯的统治基础牢固一些和范围更大一些,但是还是真正缺乏实施宪法,达到宪政目的的前提。以为首的共产党人运用“一种强有力的革命意识形态,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力量,强有力的军事力量,这三者所形成的一种革命的全能主义[12]”对包括国民党政权、地方势力的全中国(台湾除外)重新改造一番,建立了一个统一、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集权做到了,但是这种权力在运作上更像1840年前的中央集权。其实一句话,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央权力集中化的过程。到1954年可以说完全做到,它完成了制定宪法和运作宪政的前提条件,虽然这一中央集权不是西方式的中央集权——自治基础上的集权,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讲已经是一件大事——国家主权问题。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50多年,根据萧功秦先生的观点进行了两次政治选择,第一个是模式,其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他对现代化的理解,他是想通过一种否定市场经济的模式来实现现代化。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模式具有一种南辕北辙的特点[13]”,使得这种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在法律上具有确定性的功效,此时的宪政也和以前的活动一样成为一场表演,这时或许我们就没有想起地方自治,而且还要在宪法上予以确认。第二个模式是邓小平模式,“他的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导向性,他的权威资源和它的组织力量的丰富性。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这个体制还具有很强的制度创新能力[14]”,1982年宪法的制定与几次修改其实就是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与实践的确认,随着我们对西方的自治基础上的中央集权的水平的理解的加深,我们最终会明白国家主权对内就是自治基础上的中央集权,而且也应是主要是法律上的中央集权,同时带上政治上的中央集权。

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张晋藩先生关于制宪的目的可能更为准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