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校园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9:15: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进校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俗文化进校园探讨
摘要:目前,有许多具有教育愿景的学校积极向校园推广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忽视实用文体的重要性、活动式教育与课堂教学尚未有机融合、文化建设活动缺乏有力保障。为改善这些难题,就要从把握好课堂教学,观摩民间工艺,进行作文写作训练,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这些方面努力,以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师生的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的良好开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民俗文化;进校园
民俗文化是指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也指聚集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们创作、分享和继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促进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培养了民族自我完善的精神,塑造了民族的优良品格。
一、民俗文化的特性
(一)延续性。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代代传承。如,傣族泼水节,傣族人民互相泼水,迎来吉祥的新年。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已成为傣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我国民间春节的剪纸、贴门神……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原始风味和民俗风情。(二)独特性。其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它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刻的民俗风情,使其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和区域化。各个地方风格、习俗都存在较大差异,各有其特点和独特性。其二,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内容。端午节传说是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包粽子和划龙舟。中秋节家庭团圆,一起赏月,国泰民安始终是人们的美好追求。清明节则是踏地祭祖……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扎实民风的典范。(三)群众性。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中,民俗文化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项组成部分。以元宵节为例,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山村,整个国家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清代诗人何义山赞美道:“火树银花闹京城,万头攒动赏灯笼。莫怪人称第一景,亿万星斗灿龙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灯舞更具创新性。特别是近年来,各地会经常组织一些灯展、灯谜,提升活动时代性、知识性、乐趣和思想。灯会将为人们提供展示智慧和创造力的场所,从姿态万千的灯展之中,民众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宝贵遗产,看到人民的智慧和技巧。许多中职院校在寒假前为学生安排了相关任务,让学生在观灯的同时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性,从而将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时代的发展为民俗文化增添了现代感,教学的社会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二、中职学生以当地就业为主
“送法进校园”活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的要求,发改经信局联手冻列乡中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确保此项工作深入开展,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坚持预防为主,进行文明教育,强化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责任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实现法制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小公民的道德修养,切实维护小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法制进校园”的制度建设,做到计划务实、落实到位、效果明显,力创特色。强化学校对“法制进校园”的领导工作,成立学校“法制进校园”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浅谈民族文化进校园
一、引言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1]词汇在语言的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小学英语的学习中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应达到的二级词汇标准有以下的表述: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词汇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要真正掌握好词汇,除了会读、拼写外,更应掌握其内涵意义。词汇的发展不只是熟悉新词而已,还包括深化已知词的知识,词汇知识的深度和词汇量同等重要。[2]每个民族的词汇都蕴含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对词汇的掌握就意味着要理解它们的文化底蕴。
二、黔东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推行背景及其效果
黔东南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简称。它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比例为80%以上,而苗族人口占全州的比例不少于41%。[3]2002年贵州省开始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目的是依托学校实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了紧随贵州省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这一步伐,黔东南州教育局和民委颁发了一系列通知、文件,以保证此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已有多所学校展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其教学成果要求学生能简要介绍本民族、本地民族民间文化及特点,学校开展诸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手工作品、美术作品之类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成果展示等。目前黔东南各校开展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蜡染、芦笙舞、民间体育、民间绘画、苗族飞哥、木鼓舞、板凳舞、刺绣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行有着良好的初衷,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其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升学制度的考核标准。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学习民族文化是负担,不够理解支持子女学习,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课堂也信心不足,事实上,个人发展与生存竞争挤压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民族文化进课堂大多只是点缀而已,形同虚设。[4]单一的、以汉文化为主导的教育评价体系、人才评价系统决定了我们现行教育的运行轨迹以及社会选人用人、职业应聘、劳动报酬等人才成长的所有的评价标准,这是民族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的根本原因。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成效没有与学校、家长和学生关心的升学成绩挂钩,这是其推行受挫的直接原因。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视域下的黔东南苗族地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黔东南小学英语课程开展情况简介。2001年春季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2号),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小学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乡镇所在地逐步开设英语课程。黔东南州根据这一文件精神,相继在各小学开设英语课,但到目前为止仍有少量位于农村地区的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二)黔东南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情况及存在的不足。黔东南各小学使用的英语教科书有两种,分别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湘少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出版,两种教科书都以三年级为起点,其中更为偏远的地区用的是湘少版的教科书。湘少版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上册各有12个单元,六年级下册有9个单元;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上册各有6个单元,六年级下册有4个单元。两种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的量相当。各校每学期的教学周为18至20周,每周英语课程开展时间为2到3节。如此看来,小学英语每单元的课时数较少,学习的连续性也较差。人教版的《义务教学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提出了对词汇教学的五点教学方法建议,即第一点是利用实物、图片、表情、动作等教学词汇;第二点是在语境和语篇中教词汇;第三点是提供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与词汇相结合的语用活动;第四点是利用自然拼读法教学词汇;第五点是注意对学生进行词汇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于课时数不多,教师难以做到设计综合的语用活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比较欠缺。第二点词汇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语境等来帮助学生学习。黔东南有80%的少数民族人口和41%的苗族人口,但在黔东南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授课教师并未做到联系民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词汇的教学,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学习特征。忽略了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殊困难,这是黔东南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较大不足之处。(三)黔东南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与民族文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5]。苗族是黔东南人口比重最大的民族,苗族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黔东南的整体学习效果。在黔东南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关注到苗族学生的学习特征,致使教学成效不高,学生的成绩差。英语是苗族学生的第三语言,他们对英语文化较为陌生,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存在着恐惧心理,易失去学习兴趣。“特别在小学阶段,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6],帮助苗族学生克服跨文化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苗族地区小学英语授课教师应思考的重大课题。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际推行效果并不理想,多校的此项活动流于形式。但如果做到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做到提高学生各科文化知识的成绩,这样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无疑将受到师生的欢迎,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行也得到了保障。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7]将苗族文化融入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对比英语词汇和苗语词汇的内涵,能加深苗族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和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推行。下文从小学英语教科书中出现的几种苗英内涵差异较大的词汇现象进行说明。1.问候类词汇。湘少版和人教版的小学英语教科书的第一单元的问候语都用了“Hello”和“Hi”,而苗语中无直接与其对应的单词。传统上苗族是聚居民族,同一部族的人居住在同一村寨,大家彼此熟悉,一般把村里的人看成自己的家人。如果见面说“你好!”或者“早上好!”,就会显得见外。苗族的问候语常是问“你去哪里呀?”“你吃饭了吗?”或者是“你在休息呀!”“你在忙呀!”等。值得一提的是,英语教科书后面的单元出现了“Goodmorning”之类的问候语,苗族也有类似的话语,如“你起得真早呀!”。问候语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民族的价值观差异,西方人比较注重隐私,而东方人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像西方人那样忌讳谈隐私。2.送别词汇。通常英语的送别词汇就是简单的“Good⁃bye”或者“Bye”,而苗族人在送别的时候往往说“您慢走!”“您走好!”“下次再来!”等,且陪同客人走出家门,以显示自己的好客、客气和真诚。3.家庭称谓语。一般来说,英语的家庭称谓语涵括的范围比苗族的更为宽泛,需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找到与之具体对应的苗族称谓。(1)father和mother。英语的father是对父亲的称呼,而苗族却可把父亲、叔叔、伯父、姨父都称为爸爸。同样,英语中称母亲为mother,而苗族却可以把母亲、叔母、伯母、姨妈都称为妈妈。当然,苗语中也有单独称呼叔父、伯父、姨父的词汇,但为了表示亲近,父母一般提倡子女称之为爸爸。对叔母、伯母和姨妈的称呼情况亦是如此,父母教导自己的子女称之为妈妈。(2)brother和sister。英语的brother对应苗语的哥哥或者弟弟,sister对应的是姐姐或者妹妹。虽然有时英语在brother和sister前加上older或者younger来明确其长幼关系,但一般都是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其准确指称。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苗族比较重视男性,所以不管女孩比男孩大还是小,一般都称自己的亲兄弟为哥哥。(3)cousin。英语的cousin对应的苗语较多,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4)aunt。英语的aunt对应苗语的伯母、舅母、叔母、姑姑和姨妈。(5)uncle。英语的uncle对应苗语的伯父、舅舅、叔叔、姑父和姨父。4.breakfast(早餐)。传统上苗族对早餐的理解与英语中的“breakfast”的内涵差异较大。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是农耕民族,大多数人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传统上,苗族人一起床就挑水、煮饭、煮猪食,煮熟后一般已经是早上九点到十一点,他们在这段时间吃饭、喂猪后便去干农活。他们称早上九点到十一点的这顿饭为早饭。早些时候苗族人没有手表或者手机,没有办法知晓准确的时间。在农忙季节,他们通常干活到天黑才回家。由于干活时间过长,他们早上出门时通常会带上饭,以供在下午两三点时吃,他们称这顿饭为午饭。天黑回到家,再做晚饭吃,吃晚饭的时间一般已经是晚上七点到十一点。“黔东南苗族一般一日吃两餐”,“苗族大人小孩一般都不吃早点,如果你问他们吃早餐没有,他们往往理解成9至11时那顿饭吃了没有”,“苗族群众往往把城里人在十二时左右吃的午饭,视为他们在9至11时吃的早饭,因而他们问城里人吃早饭没有,实际指12时左右这顿饭吃了没有”。[8]由此可见,由于时间概念的不一致,看似简单的breakfast(早餐)、lunch(午餐)、supper/dinner(晚餐)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苗族学生来说,却会引起他们在理解上的混乱。5.green(绿色)和blue(蓝色)。英语和汉语都把绿色和蓝色分得很清楚,但黔东南苗语中的绿色和蓝色是同一个词。鉴于小学生的具体性思维强于抽象性思维的特点,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展示颜色的图片给苗族学生看或者进行举例说明,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区分green和blue。除了英苗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导致苗族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时造成他们的混乱和学习困难外,由于说英语的民族和苗族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历史存在差异等原因,英语还存在着大量苗语无法对应的词汇。在苗语里,抽象和概括性的词比具有具体含义的词少得多,比如在小学英语教科书中出现的reason(季节)、animal(动物)、plant(植物)、color(颜色)、hobby(爱好)、pet(宠物)、sign(标志)、country(国家)之类的英语概括词就难以找到完全能与之对应的苗语词汇。由于长期以来苗族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偏远,许多东西是苗族小学生没有见过的。这些差异造成苗族小学生的认知空缺以及文化空白,需引起授课教师的注意,并想法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障碍。
法制宣传进校园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相比较而言,精神生活方面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是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针对于处在校园中的学生们,加强法制宣传进校园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其具有更高的法律素养,更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成为新世纪的重要人才。
二、我国法制宣传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法制宣传进校园是一项跨度时间很长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通常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效果,对当届校领导班子的政绩工程提升效果微乎其微。针对于校园,尤其是我国中小学校园,学校之中最主要的工作仍然是抓学习、抓成绩。因此,法治宣传就被排挤到了一个不甚重要的位置上,实际的工作也往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即便是成为了一门专门的课程,在每周的学习实践中占有了一至两个课时,往往也会被视作为副课。教师们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甚至还会占用此项工作的时间来完成语数外等方面的教学工作。第二,校园氛围不浓。现阶段,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仍然是讲座、报告、宣传标语等宣传方式,往往缺乏了趣味性,很难吸引到广大学生的注意力。有一些学校虽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计划,但是缺乏相对应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引起师生们的关注。再加上,一部分学校的法制宣传工作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于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没有形成工作的常态化,因此难以深入师生心中。第三,教育地位不独立。按照现行的学科体系,大多数学校将法制宣传作为思想道德课程的一部分,没有单独拿出来讲。针对法律方面的专业术语,也常常被一带而过。同时,受到有限的课时数的影响,大多数的时候,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快速完成相关教学任务,而没有将法制宣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师资力量不强。在我国大多数学校中,进行法制宣传工作的教师基本都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或者还缺乏一定的法律专业理论基础。这就不免会导致,在讲课的过程中,他们很难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分析书本案例,甚至有些老师说的内容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三、推动法制宣传进校园的有效方法
第一,提高重视程度。正确认识法治宣传进校园工作的意义和地位,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作为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为了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更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把法制宣传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中,这样能够有效地加快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的推进。第二,设立专职部门。可以在校园之中设立专司其职的部门,主要进行法制宣传进校园和其相关工作。该部门之中可能需要聘请一些专业人士,以正式员工或者外援力量的方式参与到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中来,成为该项工作的有力推进者。这个部门可以主管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也可以兼顾其他的一些校内法律工作,一举两得。第三,做好师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的一个重点。可以通过统一的教师培训来帮助非专业教师学习和丰富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与此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邀请专业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来学校进行指导,也可以邀请一些法律方面的专家来学校开展相关的讲座和培训,进而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第四,保障工作经费。工作经费是做好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的基础。学校应当积极保障这项工作经费的正常支出,可以在预算之中设立相关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以保障学校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正常而有序的进行。第五,丰富宣传形式。在现代社会之中,进行法制宣传进校园工作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讲座、报告、宣传标语等宣传方法,还可以有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竞赛方式,例如有奖征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或者是例如法制案例话剧、模拟法庭等能够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的方式。通过这些丰富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以及他们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第六,完善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可以将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要求,并对其提出相应的目标。保证课时数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考虑对此项课程进行考试考核,需要学生达标,以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进行学习。
廉政文化进校园通知
各学区、直属各类学校,乡镇中小学:
为了加强青少年敬廉崇洁教育,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经研究,决定举行**县廉政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9月28日(星期五),上午8:30—10:00
二、会议地点:一小教师会议室
三、参加对象:
1、县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办公室、学生科、监察室、小教科、中教科、教研室),各学区分管主任(灵溪学区主任);
安全食品进校园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深入实施学校食品放心工程,严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央和省、市食品安全工作要求,结合实际,现就我县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创建学校放心食堂,创建学校放心水市场,创建学校食品放心店为抓手,达到“两放心,一增强”的目标,即饮食放心、饮水放心,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学校主要负责人是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负责人,食品安全监督员、食堂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的意识,切实增强学校抓食品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并完善学校食品安全内部管理制度,做到食品安全工作有专人负责,日常检查结果公示上墙。教育部门要与各学校主要负责人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
民族文化进校园问题探索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若干问题
(一)教育评价单一。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这是因为从不同民族文化中走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民族文化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在对不同民族文化素养的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必须要采用差异化的原则。但是很显然现下的院校,在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时,往往仅从学校评价制度出发,通过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估,在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下,促使民族文化即使走入了校园,但还是难以大面积得到推广,同时也无法真正地得到教师及学生的认可重视,因此,在今后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二)支持系统不完善。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有完善的系统作为支持,如经费系统支持、师资系统支持、课程资源系统支持等,但是很显然在现下绝大多数的院校缺乏政府部门的专项经费支持,这使得民族文化进校园至今无法形成完整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出现了各区自行其是的民族文化传承局面。其次,现下院校很多从事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师并没有经过正统的培训,甚至还有部分院校采用音乐、美术教师兼职任课的方式,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指导,这极大地影响校园民族文化传承效果。最后,院校对民族课程资源开发不够重视,致使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严重匮乏,无法根据形势与时俱进,由此可以看出,支持系统不完善,是民族文化进校园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三)校内外配合不够。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系统、长远的工程,并且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资源是否会出现流失,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单依靠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得到各方的支持。但是很显然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过程中,院校并没有注重与外界的联系,往往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向前摸索,从而导致民族文化进入校园出现了地区、校园“各自为政”的局面,并没有将地方民族特色凸显出来,影响了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由此可以看出,校内外配合不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若干问题解决策略
(一)建立多元评价标准,丰富民族文化传承内容。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过程中,为更好地丰富民族文化内容传承,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首先我们应该建立符合民族教育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少数民族发展特点出发,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将民族文化课程纳入到正规的学业考核中,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此外,要着重对民族地区进行教育改革,适当地降低民族特长生的入学门槛,这样可以更好地对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保障。其次是在教师评价方面,可以采用绩效评价和民族文化教育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民族地区教师的民族文化教育积极性提供保障,从而更好地丰富民族文化传承内容,确保更多像玉屏洞箫这样珍贵的民族文化得到延续与传承。(二)完善教育支持体系,确保民族文化进入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过程中,只要具备完善的教育支撑体系,才能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依托保障,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资金系统支持是十分重要的,院校应该开辟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如院校可以利用地区的旅游业资源优势,从而与地方旅游公司合作,以此争取经费支持,满足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各项活动支出。其次是完善师资资源保障,院校可以采用培养与培训并举的方式,如在引入玉屏洞箫民族文化过程中,可以展开相关方面的教师培训班,从师资教育源头抓起,为校园文化进校园提供依托保障。最后是完善课程资源体系,如在教材研发方面,应该均衡民族文化历史性与现代性方面内容,避免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复古教育,此外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可以采用跨地区、跨院校的方式,进行联合教材编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规避陷入地方主义泥沼,从而为民族文化进入校园提供更好的依托保障。(三)建立校内外互动机制,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事关民族文化传承的长远性工程,因此不能指望院校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全部任务,只有建立校内外互动机制,加强院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地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首先,院校在制定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就应该融入当地民族特色,积极发挥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同时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如在引入玉屏洞箫民族文化过程中,可以开展玉屏洞箫文化特色学科、文化学习班、文化选修课等,从而凸显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地位。其次,发挥家庭、社区的民族文化传承辅助作用,通过校内外互动机制,确保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引导,从而弥补院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抽象性。最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该与院校建立民族文化传承网络,如在岗位竞聘中可以引入民族文化考核或者给予民族地区实施特惠政策,相信在校内外互动机制的建立下,一定可以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三、总结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事关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长远性工程,同时也是防止民族文化资源流失的重要举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文化进校园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这才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本质目的。
价格服务进校园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在全国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的通知》(发改价检[]138号)和**市物价局、**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青价检[]104号)精神,经研究决定,自即日起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中广泛开展“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现将此项活动的实施意见通知如下:
一、“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价格服务进校园”工作坚持价格服务为主,寓价格监管于服务之中;坚持以服务学生及家长为重点;坚持利用现有条件,着眼于建立价格服务的长效机制,健全学校收费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为基本原则。
“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开展“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建立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维护学生及其家长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在促进学校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到位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学校收费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通过开展“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在物价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渠道,完善创建“教育收费规范校”和“教育收费诚信示范校”的新机制,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的目标任务
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多维审视
【摘要】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基于体教融合背景下对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审视与考量,旨在促进武术健身操与校园体育的深度融合,丰富校园体育大课间活动健康、可持续开展。研究认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与体育部门密切合作,推进武术融入校园体育,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体育大课间单一、枯燥的现实困惑,推进校园武术运动健康、蓬勃发展。
【关键词】体教融合;武术运动;学校体育
近年来,“武术进校园”成为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武术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在教育界中受到广泛热议。目前,我国中小学通常是以做课间操为主的“大课间”,课间操的内容还是选用2008年推广的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广播体操,课间操内容形式单一,不足以展现阳光活力。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对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创编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初步设想,皆在为推进“武术进校园”提供实践依据。
1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必要性
课间操更新速度较低,锻炼内容陈旧,没有形成独特的学校特点、地域特色。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发挥边疆民族文化优势,将民间的多种武术编排到课间操当中,使学校的课间操成为校园文化一大特色亮点;民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与实践研究提到把羌族的武术创编成特色课间操舞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来,民族武术以其奇特的形式走进了课间操,这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武术课间操是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基于课间操的形式,融入武术动作,形成创新性、艺术性、教育性、新颖性的广播操,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课间操形式单一化、内容不丰富、学生应付了事的现状,推行武术课间操,不但可以丰富学生课间操的活动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大课间活动的发展。
2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多维审视
廉政文化进校园主持词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秋风初度,众志成城筑廉洁校园。
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育桃李芬芳。
女:朋友们,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廉吏清官受到百姓的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