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7:14: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资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资源

农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思索

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金融资源配置现状

(一)农业金融机构及现状

吉林省作为支农资金主要提供者的农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浪潮中大量的撤并其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到2009年底,吉林省农业银行的机构数量为595个,比上年同期减少2个,下降比例为0.3%,虽然与2008年的597个相比下降幅度较小,但与2007相比减少了42个,下降比例为7.6%。2010年从业人数为13688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3人,下降比例为0.1%,但与2007年相比人数减少1977人,下降比例为16.9%。可以看出,虽然近两年农业银行的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减少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总的来说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在萎缩。农业发展银行属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到2009年底,吉林省农业发展银行有58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家,上升比例为1.7%,从业人员的数量为1959人,比上年增加35人,上升比例为1.8%。但2010年从业人员的数量与2009年相比减少279人,减少到1680人,下降比例为14.3%。吉林省农业发展银行将资金主要投入农产品流通环节。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吉林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其分支机构几乎分布在所有的乡镇和农村地区。到2009年底,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机构数量为1443家,从业人员数量为19476人,与2008年的123家相比,增加幅度为107.317%,从业人员数量比2008年增加17856家,增加幅度为110.222%。2010年从业人员数量达到22049人,比2009年增加2573人,增幅为13.2%。到2009年底,吉林省邮政储蓄共有1060家,60%左右的存款来自县及以下地区。农村商业银行有72家,商业银行数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商业银行撤出了吉林省县域,进入城市。

(二)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现状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些微观主体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情况可以看出,贷款数量逐年增加,金融资源不断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见表1)。在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近10年中,全部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数量从1999年的117.1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26.43亿元,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数量在1999年到2009年间由36.2亿元增加至380.43亿元,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从1999年的30.91%提高到2009年的89.21%,2008年最高为92.55%。不论从贷款数量上,还是从增长速度上,农村信用社在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日益成为核心力量。农村信用社多分布在县域地区,因此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环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二、吉林省农业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金融资源公平配置论文

摘要:金融是依据统一的边际收益率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在金融配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金融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本文对金融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公平的经济效应,以此为金融公平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公平经济效应

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融通资金,包括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融通,并按统一的边际收益率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但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这样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在金融资源的争夺中,人们不可避免的特别关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公平的实现问题。由此可知,对金融公平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分析

白钦先(1998)提出,金融是一种战略性的社会资源,认为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应既包括“量”的规定性,更包括“质”的规定性,是一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目的就是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要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提高配置效率。从这方面说,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而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就是各个资源需求主体的收益率。任何一个追求效率的金融系统,都会优先满足收益率较高的资源需求主体,然后再满足收益率次高的主体,以此类推,直至资源配置完成。这样最后一单位资源配置所达到的收益率,就是金融统一的边际收益率。本文将其设为λ,收益率不小于λ就可以获得金融支持,小于λ就会被排除在金融之外,即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而且随着金融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λ会越来越大。

从理论上讲,市场可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外部变量(如政府的干预)的影响,使资源配置过程出现扭曲,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达到甚至超过了整个金融系统统一的边际收益率的资源需求主体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即金融系统没有将其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范围,但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主体却获得了金融资源配置权,这便体现了金融不公平,是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表现,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增长质量的稳定提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使得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对外部变量产生路径依赖,随着外部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资源配置效率相应的提高或降低。一旦外部变量的变化对金融资源配置造成致命的打击,会使整个经济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会相应降低。但任何一个理性的系统,无论是一个国家、部门,还是一个企业,都不会以效率损失为代价而过多的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其干预仅限于市场失灵的范围。

查看全文

优化新疆金融资源配置研讨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配置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已成为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依靠市场手段配置金融资源,虽然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要求并不适合这种配置。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短缺,这种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性,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缩减营业网点,同时金融服务功能弱化,资金外流严重,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缺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随之降低,扩大了区域差异和贫负差异。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资源配置,已成为引起社会不稳定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资源短缺的原因分析

(一)银行金融服务积极性低,加重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在银行业的经营理念上是属于经营风险大,成本高的地区。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进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积极性及金融服务主动性较高,而不愿介入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已有50%以上营业网点已被撤出,呈现出居民办理一般金融业务难的局面,严重降低了银行在居民眼中的形象。另外,我国全国性金融机构实行分行制,由于实行贷款集中管理,信贷政策权限受限等因素,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自主权、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及实效性大大减弱。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所吸收的存款,在全国范围内调节使用,使存贷比例不断降低,扩大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统一的信贷政策,扩大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

银行是特殊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又要保正资金的安全性,又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全国性金融机构统一制定信贷政策,从总行到基层行的经营目标是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重点项目来增加利润,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一些项目很难得到国有银行的资金支持,这种倾斜差异,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形成不利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农户,已成为国有银行贷款排斥的对象,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资源缺乏不容忽视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资源缺乏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日趋缩减,农村金融服务缺失。2004年,湖南郴州市各金融机构共撤并县域及农村地区营业网点35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撤并26个,信用社撤并9个。而现有的金融机构又由于其信贷管理权限的收缩和集中,使得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等严重缺失。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嬗变,降低了金融支农效用。近几年,随着农发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粮棉加工企业等农业信贷职能的剥离和农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转移,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少增,有的年度甚至呈负增长。2003年,郴州市农发行贷款余额8.3亿元,比上年减少1亿元,2004年贷款比2003年仅增加0.51亿元;2003年农行农业贷款余额0.9亿元,比上年减少0.2亿元,2004年农业贷款比2003年仅增加0.21亿元。另外农村金融供给相对不足,金融产品结构存在缺陷。从供给区域看,对县域广大农村地区信贷投放明显不足。2004年该市11个县市中有8个农村县的贷款比上年仅增1.12%,增幅比全市贷款低2.04个百分点,其贷款在全市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从上年的50.2%下降到49.3%,下降了0.9个百分点;从供给产品看,主要是重短期资金供给,忽视农村中长期资金需求;重小额资金供给,忽视大额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多元化、高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还有农村融资价格较高和农村金融资源分流现象严重,形成对农村资金的大“抽血”。

金融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资金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趋利性,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加之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不佳,抵押担保又因程序多、成本高而难以落实,因此,农业仍是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高风险区域,客观上削弱了信贷资金支农不力。加之信贷风险责任管理硬约束的增强,严重挫伤了信贷人员支农放贷的积极性,存在惜贷求稳的心态。

出路在哪?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

1、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格局,建立开放、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制。一是强化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信用互助合作组织,在业务拓展上,积极开展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等特色业务,相关政策性金融业务,如扶贫贴息贷款、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贫困县县办工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其他财政贴息的农业贷款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保证各方依法行使权利、履行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合作金融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扩大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规定农村政策性银行除承担农副产品的收购贷款及粮油调销、批发贷款外,还要承担农、林、水利基本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农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卫生、教育、文化、科技、物流等方面的项目融资;同时,国家要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制度性的政策性支农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开放、有序、竞争的农村商业金融市场。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将经济发达县(市)农村信用社,改造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完全按市场化运作;鼓励组建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在经济、金融基础较好,民间借贷发达的市(县),鼓励组建农村民营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设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其他法人、自然人参股。四是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和参照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做法,组建全国性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将国家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救济、补贴方式转化为农业保费补贴方式,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2、完善农村资金的回流导入机制,建立直接、通畅、来源充沛的支农投融资渠道。一是以立法手段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借鉴美、日、英、法、原联邦德国等国经验,制定颁布《农业投资法》,以立法手段加强对农业投入机制运营的有效管理,保证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并防止农业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引导资金向“三农”流动。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投入“三农”资金的一定比例,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和提高农业技术所需要的相对庞大的资金需要。限制国有商业银行过高的系统内上存资金利差和上存比例,同时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将盈余资金调剂到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利率的资金杠杆作用,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考虑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浮动利率试点,给予更大的利率决定权直至自主决定利率权。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取消贷款利率上限的基础上,要完善资金定价机制,使利率能够反映贷款的风险水平,从而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三是规范对邮政金融的管理。把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放给农户和农业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进一步开放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渠道,鼓励购买农发行的债券。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调整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一是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体制及产品创新,探索形成有效抵押品的制度创新,鼓励抵押品的各种替代形式,促进抵押市场的多样化;推广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包括农村住房消费信贷、大额信用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尽快构建城乡通用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积极推广信用卡业务,发展个人支票和通存通兑业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行农业开发债券,优质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培育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渠道,以适应农村对金融的多样性、多层次需求。二是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将金融政策向农村优先倾斜,完善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的再贷款支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三是加快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农村企业及个人征信系统,全面开展创建信用镇、村、组活动,规范农村信用秩序。

查看全文

金融资源配置与金融公平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金融是依据统一的边际收益率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在金融配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金融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本文对金融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公平的经济效应,以此为金融公平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公平经济效应

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融通资金,包括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融通,并按统一的边际收益率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但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这样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在金融资源的争夺中,人们不可避免的特别关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公平的实现问题。由此可知,对金融公平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分析

白钦先(1998)提出,金融是一种战略性的社会资源,认为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应既包括“量”的规定性,更包括“质”的规定性,是一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目的就是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要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提高配置效率。从这方面说,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而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就是各个资源需求主体的收益率。任何一个追求效率的金融系统,都会优先满足收益率较高的资源需求主体,然后再满足收益率次高的主体,以此类推,直至资源配置完成。这样最后一单位资源配置所达到的收益率,就是金融统一的边际收益率。本文将其设为λ,收益率不小于λ就可以获得金融支持,小于λ就会被排除在金融之外,即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而且随着金融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λ会越来越大。

从理论上讲,市场可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外部变量(如政府的干预)的影响,使资源配置过程出现扭曲,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达到甚至超过了整个金融系统统一的边际收益率的资源需求主体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即金融系统没有将其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范围,但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主体却获得了金融资源配置权,这便体现了金融不公平,是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表现,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增长质量的稳定提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使得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对外部变量产生路径依赖,随着外部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资源配置效率相应的提高或降低。一旦外部变量的变化对金融资源配置造成致命的打击,会使整个经济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会相应降低。但任何一个理性的系统,无论是一个国家、部门,还是一个企业,都不会以效率损失为代价而过多的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其干预仅限于市场失灵的范围。

查看全文

吉安市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分析

一、吉安农村金融资源供给现状

(一)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农村金融市场边缘化。一是近年来大部分商业银行逐步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主要依靠农信社、邮储银行支持。以吉安为例,目前农信社、邮储银行共有县以下银行机构网点482个,占全市县以下银行网点数的80.3%。二是农村金融人员力量不够。吉安市农村金融网点数覆盖率为1.49个/万人,全辖村级网点仅5个,村级覆盖率仅为1%。三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占有率低。全市村级没有布放ATM机等自助存取设备。(二)信贷供给总量不足,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一是信贷投放不足。据抽样调查吉安县域有借贷需求的农户中,仅30%的借款来自银行。二是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2015年全市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47.83%,远低于市辖区存贷比73.02%。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所造成的流出。(三)金融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方式较为落后。一是农村金融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存、贷和简单的中间业务。二是服务手段落后。边远山区网络通讯基础设施不完善,永新、井冈山市有18个助农取款点的商户反映,每10笔业务,就有1笔由于通信网络故障导致业务操作不成功。(四)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自2013年以来,吉安辖内县域共有15款创新信贷产品被金融机构及其上级行叫停或压降贷款规模,主要原因是出现同类“替代”产品或产品不“接地气”发放规模较小等。

二、农村金融资源有效供给制约因素

(一)成本和效益不对等,农村金融积极性不高。以设立便民服务站为例,新干县邮政局在距县城最远的城上乡和潭丘乡分别建立了1个便民服务站,从建成到投入运营的成本已超过45万元,高额成本投入在可见预期内基本亏损,很难见到现实效益。(二)农业风险不确定性,加大农村贷款难度。一方面,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资金回笼慢,回报效益低,投资风险大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慎贷”。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业经济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容易转嫁到农村金融上。(三)配套政策和服务不到位,执行效果打折扣。一是财政奖励不到位。2011~2014年,遂川、峡江等8个县市的涉农贷款增量应奖励4680万元,而实际仅拨付到位率为45.36%。二是配套措施跟进不到位。如新干县农行在农村地区布放“智付通”对农转账服务,但由于电信专线的布放未及时跟进,导致进度缓慢,134个行政村仅有4个行政村布放了“智付通”40台,占全部行政村的3%。(四)农村金融生态不健全,信用环境待改善。首先,农民信用意识淡薄。恶意逃债的现象经常发生,恶化了信用关系。其次,农村信用信息开放度不高,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借款人的真实资信状况,贷款风险隐患较大。第三,农村金融法制建设滞后导致金融维权难。金融法制环境欠佳对银行信贷资金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信贷资金的投入。

三、提高农村金融供给效率路径

(一)建立健全农村保险。鉴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建议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贴比率、补贴范围,降低保险费率;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有效降低农业贷款风险。(二)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县域资金回流。一是改进政府对金融机构目标责任投放奖励办法,对承担政策性支农业务量大、效果好的商业银行进行奖励和适当的税收减免,调动金融支农积极性。二是严格执行县域金融机构新组织存款按比例用于当地发展的政策,对县域金融机构上存资金比例、利率通过设定限制等措施调控资金流向。(三)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二是加快建设和健全企业与个人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之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共享程度。三是增加金融信用建设投入。金融企业要勇于承担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增加企业授信,扩充信贷规模,优惠贷款利率,便捷客户融资。(四)拓展农村贷款担保来源。建议县级政府鼓励和支持由财政、公司、个人等多级出资成立农村融资担保公司,为农村贷款防险增信。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价格评估、交易流转、抵押物处置等工作。(五)扩大金融基础设施覆盖面。在无金融网点的偏远乡镇,可托村委会、商店等固定地点布放惠农自助服务终端、转账电话等金融服务设施,实现助农取款。同时还应加快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平台。

查看全文

金融资源配置推进社会健康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深入和公众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的社会属性日益明显。金融既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公共资源,又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金融对发展权利、社会稳定、代际公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经济的金融化凸现了金融在社会和谐中的价值指向。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社会冲突,金融公平,金融伦理

穆罕默德•尤努斯指出,主流经济学家未能理解金融机构所具有的社会能量,现有的经济理论把金融机构看作一种为贸易、商业和工业提供服务的平滑组织,在实践中金融机构能够创造出迅速转化为社会能量的经济能量。例如,当贷款惠及到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之后,这个群体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如果银行只贷款给有钱人,结果是富人掌握了更多的金融资源去剥削穷人,最终造成富人更加富有,穷人更加贫穷的社会“马太效应”[1]。为此,尤努斯创办了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Bank,格莱珉银行),向穷人提供贷款,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格莱珉银行不仅对穷人的收入、就业、消费和抵抗风险的能力等经济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对穷人的健康、保护妇女的权利等社会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

实际上,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深入和公众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的社会属性日益明显。金融不仅关系到公众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还制约着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和发展。在金融社会中,“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因其市场的本性而变化。……建立金融市场的目的是为了交易和对风险回报进行分配,也为了在个人之间、在不同的时间段之间、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和在不同代际之间进行财产分配。”[2]不止于此的是,金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组织和群体发展的战略资源,金融体系也是社会公共资源中一个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拉古拉迈•拉詹和路易吉•津加莱斯指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金融市场恐怕是最知之不祥、最饱受非议、却对国家竞争力影响最大的一个市场了,这个市场同时也是对国家的政治风向最敏感的部分。”[3]在社会以最先进的技术致力于金融工具、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质就是对金融资源、风险和发展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与其他任何领域相比,金融领域更加突出了它的价值原则,也就更需要金融专业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同步发展。

一、金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

金融作为现代社会最基本、最活跃的经济要素,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它既是资源配置的对象,又是配置其他资源的方式或者手段。随着经济货币化的基本完成和经济金融化的深入展开,金融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制度和机制,占有金融资源就可以占有实际的经济资源,配置了金融资源就相当于配置了实际经济资源,对金融资源的占有在很大程度上叩开了财富和机会的大门,正如拉古拉迈•拉詹和路易吉•津加莱斯所指出的,“当融资变得更加容易后,创造财富主要依靠技能、创新思想和努力工作,而不是已有的财富”。[3]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组织体系、金融资源配置、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不公和失衡现象逐渐突现出来。金融失衡和不公加剧了金融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金融资源垄断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小金融经营主体、市场参与者和弱势金融消费者的融资难度和成本,这种金融格局的存在引发了金融领域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和侵占。如果任凭这种冲突和侵占的继续,就有可能产生两种不良后果:

查看全文

小议金融资源的新政治经济学

摘要:本文对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倾向和农村金融资源的外流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认为,中国的金融制度安排是内生于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给予经济改革中的利益受损集团以利益补偿的需要,使得在这种内生性金融制度安排下的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可避免的具有强烈的政府偏好意愿,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倾向,同时,政府维系的这种金融制度安排所内生出的利率抑制、垄断的银行结构和被抑制的农村金融等特征也必然加剧金融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倾向和农村金融资源的外流。

关键词:利益补偿;金融资源;城乡差异;政治经济学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大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绩效,但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分化的结构性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解,相反,城乡收入差距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还呈持续恶化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西方学术界认为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所采取的歧视农业和农村,以及偏向城市的经济政策所导致,并主要从该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结构出发给予解释①。这些理论也被国内学者用来很好的解释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形成和演变[1-3]。虽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但是如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和不断恶化,不仅会限制发展中国家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更为不幸的结果可能还会出现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破坏已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仅是城市现代部门的工业化,更是包含农村落后的农业部门的工业化”[4],消除城乡二元分化的经济结构本身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内在涵义。根据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实质上体现为城乡实物资本获取能力上的差异,即农村地区陷入了“资本短缺→农村资源生产率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储蓄能力低→资本短缺→……”的恶性循环,因此,加速农村地区的资本形成是打破其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金融中介在物质资本的形成和配置中无疑是具有核心作用[5],因此,农村地区物质资本缺乏的背后必然存在着金融制度上的扭曲。虽然,国内众多学者对中国金融中介(主要是国有银行)信贷行为的国有企业和城市化偏向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6-8],但这些研究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的解释还远非完善。本文试图对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给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的金融制度安排具有内生性,其是为了满足给予经济改革中的利益受损集团(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城市居民)以利益补偿的政府意愿的需要,因此,在这种内生性金融制度安排下的金融资源的配置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强烈的政府偏好意愿,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倾向。同时,政府维系的这种内生性金融制度所具有的利率管制、垄断的银行结构和被抑制的农村金融等特征也必然会加剧金融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倾向和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的外流。

二、改革成本、利益补偿与金融制度安排的内生性

查看全文

金融公平经济收益最大化论文

摘要:金融是依据统一的边际收益率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在金融配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金融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本文对金融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公平的经济效应,以此为金融公平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公平经济效应

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融通资金,包括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融通,并按统一的边际收益率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但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这样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在金融资源的争夺中,人们不可避免的特别关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公平的实现问题。由此可知,对金融公平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一、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分析

白钦先(1998)提出,金融是一种战略性的社会资源,认为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应既包括“量”的规定性,更包括“质”的规定性,是一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目的就是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要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提高配置效率。从这方面说,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而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就是各个资源需求主体的收益率。任何一个追求效率的金融系统,都会优先满足收益率较高的资源需求主体,然后再满足收益率次高的主体,以此类推,直至资源配置完成。这样最后一单位资源配置所达到的收益率,就是金融统一的边际收益率。本文将其设为λ,收益率不小于λ就可以获得金融支持,小于λ就会被排除在金融之外,即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而且随着金融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λ会越来越大。

从理论上讲,市场可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外部变量(如政府的干预)的影响,使资源配置过程出现扭曲,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达到甚至超过了整个金融系统统一的边际收益率的资源需求主体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即金融系统没有将其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范围,但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主体却获得了金融资源配置权,这便体现了金融不公平,是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表现,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增长质量的稳定提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使得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对外部变量产生路径依赖,随着外部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资源配置效率相应的提高或降低。一旦外部变量的变化对金融资源配置造成致命的打击,会使整个经济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会相应降低。但任何一个理性的系统,无论是一个国家、部门,还是一个企业,都不会以效率损失为代价而过多的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其干预仅限于市场失灵的范围。

查看全文

农村经济中的金融配置论文

[论文关键词]陕西农村经济金融资源配置

[论文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陕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差的具体表现,提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撑。近年来,陕西农村经济经发展迅速,农村金融资源支撑作用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目前陕西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农村金融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后劲的关键因素。

一、当前陕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差的主要表现

1.现有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目前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虽然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所等。但是,能够向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却非常有限。比如,农业银行虽然有贷款业务,但主要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很少向农户贷款。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纷纷从农村退出,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无法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在国有银行大量撤离的同时,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并没有及时填补这一个市场空缺。

2.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陕西省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市场运行不规范,贷款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能力弱;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支撑全省支农贷款发放。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