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转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6 17:00: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金融转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邮政金融转型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扩张,以及国内银行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推动了各大银行的网点转型。基于此,文章就邮政金融的转型展开相关分析,针对阶段性的成果与问题,提出了几点转型策略,即完善管理体系、拓展业务范围、优化业务渠道。
[关键词]邮政金融转型;业务转型;业务渠道优化
1邮政金融转型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加强。部分网点功能区分区不合理,营销氛围不达标。ATM?CRS等自助设备配备不足,缺少低柜服务区,简单、低附加值业务挤占柜台资源。VIP客户服务区面积较小,造成高端客户流失。网点营销氛围布置,宣传品陈列不足,客户视觉感受和服务体验不好。12经营管理服务水平落后。邮政机构在进行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就其服务流程本质上来说,与银行业务并无区别,其特点在于为用户提供符合用户自身需求的金融服务。因此作为服务行业来说,邮政金融需要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并根据意识培养邮政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行为准则和行业规范。然而在现实中本文发现,许多邮政从业人员在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服务意识和能力,产品中心论过强导致其与用户之间脱节,既漠视用户需求,又不能深刻理解用户服务,从而无法完成供应商角色的转型,十分不利于邮政转型发展。13专业素质亟待大幅提升。人员素质不高和专业人才缺乏。网点业务操作型人员多,缺乏产品营销和投资理财规划的专业人才,导致金融产品与客户能够获得的信息不对称,营销意识淡薄。员工在服务客户、识别客户、营销客户方面缺乏意识和专业技能,未发挥团队营销资源和力量。14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现代服务行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通过创新手段凸显出自身服务所独具的特色,从而吸引客户,成为独特的卖点,提升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抢占市场份额。就市场的角度考虑,邮政金融无论是在资本上还是在客户资源当中相较于传统银行的金融行业业态来说本身已经不具备特殊优势,客户在进行服务选择时会认真对比金融服务的服务商在金融行业内部的能力、发展、服务水平和产品增值空间等具体的内容,随着行业市场的扩大,竞争压力逐渐增加,邮政金融缺乏任何一项势必都不会成为客户所认可的金融服务商。从目前邮政金融的发展来看,缺少创新,缺少对于客户和产品的认知,缺乏突出的核心竞争力,仍旧是长时间来制约其发展的痼疾。
2邮政金融转型发展策略
21金融服务的运营方式向市场化靠拢。邮政金融主要面向的金融服务客户为个人客户和商贸客户两大种类,作为市场导向的目标客户,邮政金融想要取得发展,首先需要从运营手段当中朝向客户方向靠拢,深刻研究客户特色和客户需求,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服务产品和运营策略。首先,从个人客户角度,邮政金融服务的内部需要首先树立起客户为本的理念,认真思考客户需求以及与自身服务产品的关联。在面对客户需求时,邮政企业可以着重开展客户分类管理,对客户情况以及客户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对客户情况进行掌握,便于开展分类管理,促进产品的推广。22建立邮政金融经营服务体系。221建立邮政金融增值服务体系。利用邮政金融客户和渠道优势,开展资产类与负债类业务组合营销,将小额信贷、消费信贷、信用卡、公司业务等金融产品,与储蓄、保险、基金、理财、代收、代付、代缴、等产品组合营销,为客户提供多种资产增值服务,完善金融增值服务体系。222开展经营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传统邮政想要发展现代化金融经营服务,需要利用到现代化的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邮政企业在进行金融转型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逐渐成熟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为自身竞争实力和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添加砝码。首先,经营服务手段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客户的分析,对于客户需求的掌握是使产品特色成型并与市场接轨的首要前提。以往客户信息的获取往往停留与客户意见表格的填写或者电话回访等陈旧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客户需求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经营过程中充分融入全网数据的分析功能,使得经营过程更加动态直观,同时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并结合数据分析的内容开展管理辅助与营销策略的建设。组建具有专业素养的数据分析队伍,利用云计算手段对客户资源和客户需求做到充分的分析,并认真听取客户意见,积极促进自身产品创新和经营手段改革。23加强专业营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转型的根本是人的转型,要始终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原则,通过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平台历练等措施,培养一批素质优良、专业胜任、学习能力强的金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服务人才,夯实金融转型地基。二是通过选拔、竞聘上岗等方式,优中选优,完善各级管理人员、督导员(含内训师)、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级晋升、资格认证、专业培训和荣誉激励制度,切实提升队伍专业素质,支撑金融转型升级。三是考核机制。按照“战略导向、适度考核、合理激励”的原则,建立金融KPI绩效考评体系。绩效考核指标设计要全面考虑发展与质量,同步尝试将各层级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与金融转型工作挂钩奖励,将金融机具配置与业绩净增挂钩、将资源分配与效能提升挂钩,激发转型动力。24加快推动营销转型步伐。241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营模式打造。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极具创意的营销方式成为市场主流。例如依托消费者所具有的认同感消费方式开展的粉丝经济,就是互联网浪潮当中所独有的经营手段。邮政金融服务的改革和创新融入到互联网中有其先天的优势,那就是客户源广泛、认知度高、信誉度更强,从而深刻规避了互联网虚拟平台中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不信任感。因此在新时代可以依托互联网中举足轻重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等,通过社交方式开展营销宣传与造势,同时结合新媒体业务的营销创新,打造极具魅力和价值金融服务中心,吸引关注和粉丝,提升曝光度和关注度。同时,还应该搭建完善的11185客户服务中心,解决客户问题,并完成客户粉丝群体的引导。242技术手段更新打造快捷服务。首先要加快开展金融服务设备的迭代更新,对于老化的功能不全的设备要积极予以淘汰,并更换功能全面使用方便的新设备。例如,对于柜台服务来说,传统邮政所面临的是业务办理繁忙、客户体验差等问题,因此可以引入大规模的多媒体服务终端来实现客户的自助服务。例如,通过补登折机可以使客户自行完成金融业务,降低等候时间,同时也可减轻柜台压力。此外,金融业务还需要借助电子渠道进行发展。例如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电子银行的签约客户,精准挖掘客户需求,并通过改善客户体验提升客户黏度。
我国金融转型途径
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伴随着金融转型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已经并正在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为此,中国金融业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监管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整合。中国必须抓住全球金融转型的机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颈性难题,坚决踏上金融转型之路,以期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完善期)→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直接期)。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扩张运行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支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加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缺乏可持续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等。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但充分凸显了“三大”:经济规模大,成本压力大,产能过大;三低:低端,低价,低利润。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金融转型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充满了曲折与争议。总体而言,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和结构开始了制度调整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和结构出现了变化,最主要表现在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打破传统制度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的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制度变革的发生时期,新机构和旧机制并存,机构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国金融体系走向市场化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金融市场建立了初步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宏观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从单一的行政型调控向运用经济手段转变。资金管理从统存统贷转变为差额包干的基础上,继而推进到差额控制和实存实贷,由指标管理过渡到资金管理;金融调控也从单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从开始的控制贷款规模,逐步启用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发展到以比例管理彻底取代贷款规模控制。
中国金融转型途径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和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和完善期)和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和直接期)。
关键词:中国金融国际金融转型路径
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伴随着金融转型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已经并正在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为此,中国金融业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监管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整合。中国必须抓住全球金融转型的机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颈性难题,坚决踏上金融转型之路,以期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完善期)→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直接期)。
一、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扩张运行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支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加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缺乏可持续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等。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但充分凸显了“三大”:经济规模大,成本压力大,产能过大;三低:低端,低价,低利润。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金融转型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充满了曲折与争议。总体而言,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
农村金融转型升级改革内涵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本文论述了中央政府提出的供应商结构改革的内涵、重要性、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推进贵州省结构性养老金改革。分析农村金融对贵州省农业供给结构改革的支持的发展现状,探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性,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效用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贵州省农村融资的效益进行分析,建议地方政府继续支持农村融资,确保农村金融供给的连续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金融体系服务创新,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十三五”期间,供给结构改革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各个产业与行业均有所体现。应当正确认识供应商结构改革的丰富内涵、意义、主要任务和政治方向,保证供应和需求应商结构改革不偏离方向和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钱方面也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想要并可以购买的商品数量。交货是指市场参与者准备好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以规定价格生产的商品数量。为了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市场平衡和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央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通过增加投资、消费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任务,以及供给侧增长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率。改革扭曲的要素配置和供求结构,消除产能过剩、效率低下和供给不足。促进创新,提高优质护理绩效。减少国家干预,便利市场准入,促进有序竞争,激活市场参与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不是西方社会学派理论的真实复制品。基于研究中国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发展和管理社会主义现代经济的创新路径。目的在于了解并适应新的经济标准,促进滞后体制和经济改革。贵州省转型升级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影响因素贵州省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供给结构的失衡意味着中国市场供给体系中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无法跟上消费模式的变化。要求将低质量产品模式转变为高质量产品发展模式,迎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当前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改革不断加速,供需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产品生产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产品生产得到外向型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因此,应当激活与发展生产要素,推进供给结构改革,优化和提高要素供给配置效率。不断优化原材料供给、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贵州省转型升级的农村金融供给方面
农业供给结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单位和其他相关机构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农村地区投资和创新的主要形式是支持农村地区的农民。农村金融重要目的在于增加农村金融投资和创新。“三农”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农业、林业、水利和扶贫。因此,政府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应当依据农业、林业和水的支出指数。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贵州省在农业、林业和水管理方面的支出最高。从2016年到2019年,作为农业大省,贵州省在农业、林业和水资源方面的支出居首位。从2016年到2019年,贵州省的农业、林业和水资源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20.30%左右。贵州省税务厅设立扶贫专项基金,成功推进了农业供给结构改革。本文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从供给、结构改革、产业改革和要素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思路。贵州省转型升级商业银行融资问题在国家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供给体制改革的浪潮中,贵州商业银行积极响应政策,不断加强“三农”农村金融转移,不断寻求农村融资创新。当前已经推出了“农机贷款”、“农业贷款”和“住房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通过查阅相关数据,根据商业银行为农产品供应融资的规模,使用一般商业银行的分行数量和贷款总额,对贵州省农业供给结构改革的有效供给进行排序,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与贵州省各级政府网站)在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机制和转型要素的基础上,建立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标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本文对贵州省切实有效的农业供给结构改革进行分类。分析资源型城市供给与转型层面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及新时代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开展,扩大评估方法的范围。制定有针对性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功能路径,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贵州省转型升级探新路改革创新促发展产业升级是生存前提更是发展使命贵州省政府已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农村金融的持续提供。建立风险平衡机制,确保农业保险、商业银行贷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农村融资薄弱,风险相对较高,各个金融机构投资时存在较多忌惮。各级政府通过预算支出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协调农村融资与可持续贸易的矛盾,继续支持农村融资,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利率均衡机制,缩小风险供求差距。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和各级政府网站,贵州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性质过于统一。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小额信贷合作社的数量较低。近年来,贵州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金融供给水平,但效果并不理想。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
地方政府提高支持力度确保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够延续
供给侧改革金融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摘要:对于现在的市场经济大趋势而言,金融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市场经济调控不可缺少的方法。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金融企业只有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创新金融产业链,符合时展。本篇文章将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金融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意义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金融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对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金融企业转型升级进行阐述。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金融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的瓶颈期也随之到来,如何打破经济僵局是金融企业需要思考的,而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金融企业最有效的手段。金融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更好的为实体企业经济服务。只有通过金融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金融经济供给链作用的升级转型之路,为经济瓶颈期金融企业发展提供突破口,为经济市场改革的金融服务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
一、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金融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意义
对于经济体制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企业作为实体经济服务方,必须利用供给侧改革来完成自我的转型升级之路。因为供给侧改革首先可以为金融企业规避更多金融风险而利于企业经济发展;另外供给侧改革是通过优化市场经济配置,使供给与需求相平衡发展来完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供给侧结构改革可以提升金融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使经济结构出现突破口和经济体制的补充完善。
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金融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
论金融资产商业化转型
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国家财政部《关于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回收目标考核责任制的通知》,2004年3月3日正式颁布实施。这份文件规定: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资产处置实施现金回收率和费用率指标目标责任制,全部债权资产将在2006年年底以前处置完毕;从2004年起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向商业化转型,开展现有不良资产处置任务以外的业务。在完成责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商业化转型,将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个转折点。本文将分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
我国于1999年和2000年相继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东方和长城。根据2000年11月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2000年11月10日实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促进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主要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可见,我国当时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和目标都是明确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进一步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定位成为一个新的问题。首先,我国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阶段。其次,我国于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与国际体制接轨”的新阶段。再次,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形成了一个新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了市场化处置的趋势。在这样的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我国如何定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目标,就关乎改革开放的大局。
纵观各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定位可以分为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性机构两种,也有的是从政策性机构演变为商业性机构的。如果我国依旧坚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政策性机构定位,那么就应该按照已经通过的《金融资产管理条例》,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把不良贷款进一步剥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对“债转股”企业的股权也依然是阶段性持有。如果我国考虑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定位为商业性机构,那么就应该重新配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的有效治理,并相应改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2003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的目标,肯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的方向。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选择自己的商业发展目标就成为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信达公司提出了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发展目标,即“以处置不良金融资产为主、具备投资银行功能和资产经营功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这个商业化目标,还只是从业务、机构功能和法律形式角度进行考虑的形式层次定位,没有准确定位公司在未来资本市场和企业控制市场上的核心特征,机构投资者和产业投资者这两种资本市场角色的核心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可见,确立什么样的商业化发展目标,成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首要挑战。
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的影响
一、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机制
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减少交易成本。通过区域金融创新减少交易成本的主要原因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减少了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成本费用,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作用尤其显著。二是增加资产流动性。区域金融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的投融资渠道,使全社会资金融通更为顺利,从而满足了各类投资者的各种需求;同时,区域金融制度创新逐渐放松和消除了一些投融资限制,放宽了投融资者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大大增强了金融业对社会投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三是降低价格风险。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远期利率协议等)创新,增强了金融系统稳定性,改进了市场有效性,降低了价格风险。产生上述作用机制的根本原因是,区域金融创新造成实际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减弱,而金融投资的利率敏感性增强。这是因为实物资本与债券、股票、货币等金融工具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不同资产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从而使得实际投资与金融投资对利率的反应不一致,即非对称性利率弹性。一方面,从实际投资看,传统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利率下降会导致实际投资上升,但区域金融创新增加了投资者资金获取渠道,提高了投资者资金的可获得性,从而改变了投资者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模式,即使在利率下降情况下,实际投资上升并没有那么多,最终实际投资的利率敏感性随着金融创新发展而削弱;另一方面,从金融投资看,区域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资产种类,使得交易成本降低,方便了各类资产的转换,使得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加速,最终导致金融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强。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宏观影响途径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不管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创新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创新,都对区域金融投资结构的调整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债券和股票等直接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信息提示功能,借助价值资本的流动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产要素转移和重新组合时所遇到的空间和介质方面的障碍,从而消除投资领域分割状况并有效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区域金融创新通过风险管理、信息揭示、公司治理和储蓄动员四大功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四条途径,最终影响投资转型升级。区域金融创新对投资转型升级的微观影响途径如图2所示。
二、浙江区域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浙江金融业规模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12年浙江省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66679亿元和59509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3倍和2.4倍,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46家,比2007年增加了126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数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均居全国第2位;证券和期货交易额分别占全国交易总额的10.5%和13%;金融业增加值达2965.5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4.4%[7]。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共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外资银行、165家中小法人银行机构、4家资产管理公司、14家证券和期货类总部、74家保险经营主体,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77家、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58家、农村保险互助社1家、省级担保公司2家[7]。浙江区域金融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金融业“浙银品牌”初步确立
浙江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市场经济为依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通过抓住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推出、境外上市等重要机遇推进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证券市场的“浙江板块”加速崛起;通过不断完善保险体系,创新保险产品,保险业的“浙江亮点”逐步显现;通过整合重组、增资扩股、改制上市等多种途径,浙商证券、浙商银行、财通证券、信泰人寿、浙商保险、浙商信托、浙商基金、浙商期货、浙商租赁等“浙商系列”总部金融机构的影响力逐步增强。私募股权市场迅速发展,机构数量、管理资本量和投资项目数均跻身全国前列;地方产权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初步建立了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平台。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外资、民营企业、员工共同持股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如宁波银行跻身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行列,台州银行、泰隆银行、民泰银行和稠州银行在全国率先改制为民营商业银行,2012年新增宁波东海银行、宁波国际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实现跨区域发展[7]。“浙商系列”总部金融机构日益壮大,经过存量整合、增量拓展,呈现“浙银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地方金融业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探讨
[提要]在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全面优化提升银行网点转型整体成效备受业内关注。基于此,本文介绍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分析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探讨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方法策略
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状况的加剧,营业网点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在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有必要立足自身实际,精准把握网点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方法与策略,全面推进银行网点转型的综合成效。
一、研究背景
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实践运用,为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与载体,使商业银行在经营成本与效率管控、客户拓展等方面拥有了更加灵活的工具,使得传统技术背景下难以完成的任务目标更具实现可能。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大力推进及实施,在细化运用金融科学技术方法、强化银行网点转型实施流程等方面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重要导向性政策与规定,为新时期商业银行高质高效地进行网点转型提供了基本遵循与导向,在传统业务与科技手段深度融合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彰显了商业银行等金融领域的科技性、时代性与综合性等特征。同时,各类商业银行同样在网点转型及金融科技方法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升了自身硬件能力、服务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增进了银行网点与客户之间的情感交流,逐步适应了金融科技环境下的商业挑战,充分迎合了金融科技与多元金融带来的变化。尽管如此,受银行组织结构与服务流程等方面影响,当前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服务时效和服务质量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银行网点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有效路径与方法,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必要性分析
略论金融创新推动经济转型
背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产业的转型决定着现代金融的转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中国经济及其产业转型这一重大主题。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为金融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内金融业需要及时跟进,缜密组织,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脉络,找准金融服务创新转型的切入点,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及时高效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新发展和新跨越。
加快构建多元灵活的金融体系,有效扩大金融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在保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格局基础上,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一是大力推进专业性、区域性银行组织的建设。继续发展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组织的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二是大力发展各类非银金融机构。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发展证券、保险、信托、期货、金融租赁、担保、资产管理等机构,拓宽当地的投融资渠道。
加快间接融资创新,构筑多层次信贷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国有政策性银行要发挥政策带动优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基础。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支持企业做优做大。地方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层次少、决策快、服务灵活的特色优势,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引擎。通过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充分发挥资金辅助作用,大力支持“三农”和特色经济发展。
加快直接融资创新,发挥其推动经济转型的作用和功效。一是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经济转型。要大力发展包括发行股票、债券和资金信托等直接融资方式,以拓宽各行业、地区的融资渠道。推动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在内的企业上市进程,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步伐。允许优质企业发行债券,增强其直接融资能力。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包括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和中长期企业债券,争取在利用债券市场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建立场外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是中小企业要素配置的重要平台,可以促进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开展,通过协议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处置所质押的产权,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四是积极发展期货市场。进一步加强大宗商品期货的上市研究论证工作,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引导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五是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
加快保险机制创新,构建多层次保险体系,壮大抵御和化解产业风险的社会基础。一是明确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业、新资源开发业、新材料加工业等新兴产业的政策属性以及在产业保护制度中的地位,明确规定一些涉及国计民生长远利益但在一定时期内又有着较强经济风险行业的保险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二是立足现有保险资源的组合和优化,推进商业性保险、政策性保险和再保险三者有机组合的保险经营体系的建设。探索适合各地经济实体的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组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担保公司,鼓励设立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发展包括行业性中小企业贷款应急基金、商业性担保机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等多层次、多形式担保组织,拓宽贷款品种和抵质押品范围。通过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等政策,调动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担保机构的积极性。积极扩大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对新兴行业的保险业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促进新兴行业保险的发展。四是优化保险市场主体结构、业务结构、渠道结构和区域结构,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波及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转型国家也受到影响。本文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的影响,剖析其深层根源,并提出增强宏观调控、深化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等应对思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转型经济;持续发展
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新兴转型经济体产生巨大冲击,一些转型国家经济甚至濒临破产的危机。为什么看起来蒸蒸日上的快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在外部冲击下发生剧烈波动和倒退呢?深入分析其原因,对转型中的新兴经济体寻求克服危机、持续发展的路径意义重大。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的影响
始于上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型,使近30个转型国家相继摆脱了计划经济下的经济停滞状态,逐渐走上了加速发展道路。中国保持了30年年均9.8%的高增长,越南取得了22年的快速增长,中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分别获得了近15年左右的快速增长,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一些国家也在10年前结束了经济的持续低迷和衰退,步入高增长行列。但2008年以来,这些转型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的冲击